RNA編輯研究獲進展

2020-12-01 科學網

 

3月27日,國際學術期刊《BMC基因組學》(BMC Genomics)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所楊力研究組和生化與細胞所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合作研究論文Prediction of constitutive A-to-I editing sites from human transcriptomes in the absence of genomic sequences。該項研究發展了一新的計算分析流程,在不需要相應基因組信息的情況下,僅通過對多個樣本的RNA轉錄組信息進行比較,發現了體內存在的大量成簇RNA編輯新位點及其組織差異性調控。

 

在高等生物中,最主要的RNA編輯是A(adenosine)-to-I(Inosine) 的修飾,其受到蛋白酶ADAR(adenosine deaminases that act on RNA )的催化調控,編輯後腺苷酸(A)變成了次黃嘌呤核苷酸(I)。在翻譯水平上,次黃嘌呤核苷酸(I)被識別為鳥核苷酸(G),因此在該位點的編輯相當於A到G的轉換,從而改變了所在位置的編碼胺基酸序列,豐富了基因的多樣性和多能性。同時,存在於非編碼區的RNA編輯也可以通過影響RNA的可變剪接和細胞內定位等途徑來改變RNA分子的功能和命運,因此RNA編輯調控對於轉錄後RNA的多樣性和功能至關重要。近年來,高通量測序技術被廣泛地應用於RNA編輯位點的預測分析,極大地推動了RNA編輯的研究。但是,由於高通量技術和後續計算分析的局限性,對RNA編輯在全轉錄組水平的精確預測還存在著很大的挑戰。

 

該研究工作發展了一個高效的計算分析流程,並應用於RNA編輯位點的預測,在人體組織中發現了600多個成簇(clustered) A-to-I RNA編輯的新位點及其在人組織間的差異調控;重要的是,該研究還發現了在非重複序列中存在的成簇RNA編輯位點及其序列結構特徵。該計算流程及其所帶來的新發現,進一步豐富了人們對RNA編輯的認識,也開拓了對RNA編輯功能研究的思路。與以往RNA編輯檢測方法不同,這一計算流程不需要測定同一樣本的基因組DNA序列來排除背景幹擾,而只需要多個樣本的RNA轉錄組信息進行比較,獲得高準確度的A-to-I RNA編輯預測。值得一提的是,在此項研究工作審稿過程中,一篇Nat Methods (Ramaswami, et al, Nat Methods, 2013, 10: 128-132)文章報導了另一種只利用轉錄組RNA信息來預測A-to-I RNA編輯的方法,這提示在今後的研究中可以利用類似的方法對更多轉錄組數據進行分析,來進一步研究RNA編輯在基因表達調控上的功能作用。

 

該工作由計算生物學所朱閃閃博士和生化與細胞所研究生向劍鋒等共同完成,並得到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上海市科委的經費支持。(來源: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高精度單鹼基基因編輯工具研究獲進展
    高精度單鹼基基因編輯工具研究獲進展 2020-05-19 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 高精度單鹼基基因編輯工具研究獲進展
  • 盤點|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研究進展
    基因編輯技術如日中天HIV疫苗再獲突破!一般而言,對抗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最成功的方法是疫苗。Keith Joung領導的團隊在最近的研究中發現,CRISPR-Cas鹼基編輯技術可以在人類細胞中誘導轉錄組範圍內的脫靶RNA編輯以及脫靶DNA編輯。
  • 小RNA研究獲重要進展
    小RNA研究獲重要進展
  • 葉綠體核糖體RNA加工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植物所葉綠體核糖體RNA加工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 RNA操作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之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盧從明研究組日前在相關領域取得進展,相關論文2月6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盧從明研究組通過一系列生化實驗發現,PPR-SMR蛋白家族成員SOT1能夠在體外特異且高效地剪切其RNA底物。
  • 研究人員發現了調節神經發生的特定環狀RNA
    美國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在篩選神經元分化過程的功能影響時,丹麥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環狀RNA circZNF827,它令人驚訝地「踩下了神經發生的剎車」。這個結果提供了一個有趣的例子,circRNA和它的宿主編碼的蛋白產物共同進化,調節彼此的功能,直接影響神經發生的基本過程。正確的時間和神經元分化的精細控制對神經系統功能的發展至關重要。
  • 基因組所等RNA甲基化表觀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原標題:基因組所等RNA甲基化表觀轉錄組學研究獲進展   2014年1月,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變異與精準生物醫學實驗室「百人計劃」研究員楊運桂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百人計劃」研究員劉峰研究組合作開展的「m6A甲基轉移酶複合物鑑定」研究,發現了WTAP(wilms'tumour 1-associating protein
  • 「反伽伐尼反應」研究獲進展
    「反伽伐尼反應」研究獲進展 2019-12-20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楊軍等課題組合作,在「反伽伐尼反應」研究方面取得新的進展
  • 科學網—基因編輯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趙國屏研究組深入系統地研究了Cas12a對於靶標單鏈
  • 2020年基因編輯技術最新研究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2020年科學家們在基因編輯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進展,分享給大家!該研究發現了先前無法預測的C-to-G或C-to-A編輯的決定因素,並利用這些發現以≥90%的準確性糾正了174個病原性SNV編碼序列。利用BE-Hive設計新的CBE變體,以調節編輯結果。這些發現啟發了鹼基編輯,實現了以前難以處理的目標的編輯,並為新的基礎編輯器提供了改進的編輯功能。該研究於7月23日發表在《Cell》雜誌。
  • 合肥研究院生物體內自發性活性氧簇的檢測研究獲進展
    合肥研究院生物體內自發性活性氧簇的檢測研究獲進展 2016-03-30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Reactive Oxygen Species,以下簡稱ROS)的檢測方面取得新進展,並首次觀測到了新鮮傷口處釋放的羥基自由基。
  • 【盤點】2020年基因編輯技術最新研究進展
    基因編輯已經開始應用於基礎理論研究和生產應用中,這些研究和應用,有助於推進生命科學許多領域的發展,從研究植物和動物的基因功能到人類的基因治療。本文中,小編整理了2020年科學家們在基因編輯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進展,分享給大家!
  • 超深層重磁電震勘探技術研究獲重要進展
    科普(譚曄 鄒雪峰 萬海珍 宋波) 11月13日筆者獲悉,由東方物探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超深層重磁電震勘探技術研究」取得多項創新成果和重要進展。  進入「十三五」以來,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實施「深空」「深地」「深海」三大科技戰略布局。
  • 福建物構所滷化鉛雜化半導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滷化鉛雜化半導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2016-02-29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研究發現其電導率沿著納米管延伸的方向比垂直於納米管的方向在常溫下高一個量級,並且具有強的溫度敏感性。該材料的成功製備為連接一維納米管材料和滷化鉛鈣鈦礦材料這兩個結構截然不同但各具特色的熱點研究領域建立了物質橋梁。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2016, 55, 514,並被選為該期刊的Frontispiece。
  • 非編碼RNA研究園地 | 一種大環肽與腫瘤發生的自然通訊
    本研究對已鑑定的INcRNAs進行了研究。在SW 480和SW 620細胞之間鑑定了384個差異表達的核糖體結合的≥1.2(補充數據)。印度RNALINC 00266-1在這裡進行了進一步的調查FLJ 20021將在其他研究中進行調查。
  • 海洋微體古生物放射蟲研究獲進展
    >397 種/亞種,大部分屬於新記錄種,建立21 個新種,對屬級以上分類單元也給予定義說明,全部397個放射蟲種類均附有標本照相與說明,編輯形成圖版85 個。 海洋微體古生物放射蟲研究獲進展
  • 「盤點」2020年基因編輯技術最新研究進展
    在20世紀80年代始,基因編輯技術開始不斷發展。而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橫空出世之後,基因編輯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基因編輯已經開始應用於基礎理論研究和生產應用中,這些研究和應用,有助於推進生命科學許多領域的發展,從研究植物和動物的基因功能到人類的基因治療。
  • 二維有序介孔材料應用於微型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二維有序介孔材料應用於微型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2019-06-12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該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種普適的界面自組裝策略,製備出多種面內平行柱狀的有序介孔聚合物/石墨烯複合納米片,包括聚吡咯/石墨烯、聚苯胺/石墨烯、聚多巴胺/石墨烯,並將其應用於全固態平面微型超級電容器。這些納米片具有面內平行柱狀的有序介孔,大小為11-12nm,厚度為25-27nm,同時結合了高電化學活性的贗電容聚合物和高導電性的雙電層石墨烯的優勢。
  • non-coding RNA databases匯總
    作為蛋白質合成的模板,mRNA長期以來是RNA領域研究的重點,而ncRNA被認為幾乎沒有生物學意義而備受冷淡。
  • 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Branched Antisense and siRNA Co-assembled Nanoplatform for Combined Gene Silencing
  •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偏振光探測的光鐵電體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偏振光探測的光鐵電體研究獲進展 2020-11-17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該研究為設計大偏振特性的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材料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