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網7月3日訊(YMG記者 賴皓陽)經常會聽人這樣說「少吃點油條,裡面都加了『明礬』對身體不好」。所謂的「明礬」是一種常用於麵食製品的食品添加劑,能使饅頭、發糕等麵食膨鬆好看,但這種添加劑的主要成分是「鋁」,對人體有傷害,尤其影響兒童生長和智力發育。今年7月1日,國家衛計委等五部門規定,饅頭、發糕等麵製品(除油炸麵製品、掛漿用的麵糊、裹粉、煎炸粉外)不能再添加含鋁膨鬆劑———硫酸鋁鉀和硫酸鋁銨,也就是俗稱的明礬。而在過去,明礬這種食品添加劑是被允許使用的,突來的一紙「禁令」能否讓饅頭等麵食製品徹底和明礬說「拜拜」,記者進行了調查。
小攤點習慣用「明礬」做麵食
市民買饅頭時偶爾會遇到這種情況,買的饅頭看著個頭很大,但是一點不實在,俗話說很「暄」,實際只有一小團,這多數就是添加了「明礬」的緣故。由於能使麵食膨鬆淨白,賣相好,過去許多麵食製作過程中,都會添加明礬。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的日益關注,「明礬」食品也在逐漸退出市場,許多商家打出了「無鋁無礬」的口號,但在許多街邊小攤點和小作坊,用明礬加工麵食的情況還是很常見。
昨天,記者在煙臺福山區一家饅頭店採訪時,跟店主聊起「明礬」,他告訴記者,以前麵粉發酵用「泡打粉」,也就是膨鬆劑,裡面都含有「明礬」,這樣饅頭個頭大品相好,但實際只用了很少的面,有利於節省成本。現在老百姓都很會吃,加了「明礬」的麵食都有一股味道,所以很多大店鋪已經不再使用明礬製作麵食了,但是一些小作坊和攤點仍在使用。「加了明礬後能使麵粉迅速發酵,時間快,最主要是價格低。」這位店主說。
隨後,記者沿街觀察了一些賣麵食和糕點的攤點,並隨機採訪了幾位市民,都表示不知道麵食中會添加「明礬」。「一個饅頭賣5毛錢,漲價就沒人買了,要是實實在在的發麵,估計成本都不夠,肯定都加東西了。」一位賣家對記者說,當記者問到國家已經禁止使用明礬時,這位賣家只是笑笑,沒再答覆什麼。
「無鋁無礬」成為商家主打口號
這次國家的「禁鋁」標準,有一條是「除油炸麵製品外」,這也就說明製作油條仍可以使用明礬,從實際情況來看,早餐路邊的油條攤是「明礬」的擁護者,而許多品牌快餐廳則多打出了「無鋁無礬」的口號。
「健康油條,絕對不加明礬」,一家中式快餐店的餐廳中醒目地掛著一個牌子,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從三年前餐廳就推出了「無礬油條」,雖然價格上貴了點,但是老百姓吃著放心。一家品牌饅頭店的老闆也告訴記者,他們現在主打的就是「無鋁無礬」饅頭,眼下老百姓對食品安全格外注重,只有東西吃著放心生意才會好。「現在都是用老面和酵母發麵,這樣的饅頭很夠分量,雖然個頭不大,但實在有嚼頭,不像以前添加明礬看著大,但兩三口一個饅頭就沒了。」
記者隨後又來到市裡一家超市,在麵食品區裡,袋裝的饅頭、包子等麵食,食品配料裡都寫著麵粉、酵母字樣。超市工作人員表示,超市的麵食都是現場製作的,絕對不會添加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由於「禁鋁」的新規剛公布幾日,市場也正在反應中,在膨化食品區,像薯片、麥圈之類的食品,生產日期都是在7月1日之前,對此,國家衛計委此前也表示,在今年7月1日前使用鋁添加劑已生產出來的食品,可以繼續銷售到保質期結束。
「禁鋁」雖「重典」,但恐監管難
從允許使用到突然禁止使用,而且影響的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麵食產品,「鋁」添加劑能否徹底退出饅頭等麵食的歷史舞臺?記者從市藥監局了解到,目前市藥監部門正在制定具體措施,將對市場上的麵食製品進行排查,嚴查「禁鋁」政策實施後仍有違法添加明礬的行為。
在採訪中,對於「禁鋁」措施市民拍手擁護,但也擔心是否能將政策的實施落到實處。「現在我們買饅頭多是在農貿市場,有時候就是街邊小攤,怎樣保證這些地方的麵食不使用違禁添加劑?」有市民表示,希望相關部門在檢查的時候,加大對路邊攤和許多家庭作坊的檢查力度。「希望能像對蔬菜進行農藥檢測一樣,定期對市面上的麵食產品進行檢查,讓老百姓吃上放心饅頭。」一位市民告訴記者,既然「明礬」對身體有害,為何一些油炸麵食品仍允許使用?北方人早餐喜歡吃油條,為何不嚴禁「明礬」油條?
正如採訪中的一位饅頭攤主所言,如今5毛錢一個的饅頭如果沒有了「添加劑」,勢必會造成成本上漲,在這種情況下,難免就會有人鋌而走險,用一些流動方式兜售違禁食品,加大了監管難度。尤其是許多家庭作坊製作的饅頭、包子、麵餅等,如何對這些食品做到有效監管,是擺在執法部門面前的一個大問題,而對於市民來說,只有提高食品安全意識,儘量到正規的地點選購麵食,才能真正避免「鋁」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