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懟了一下大班課:你憑什麼認為大班課外輔導能提高成績?
核心觀點是:課外輔導上大班課,對大部分學生而言出效果的可能性較低,只對極少數學習積極性強,家長參與度高的學生有效。當然,看到某些問題的角度和結論,因人而異,這是我作為一個課外輔導老師的觀點,一家之言。
非常受資本青睞的教育行業
那篇文章還提到了機構大班課的初衷,其實就一個,利潤高,人越多利潤越高。至於後來為啥大班課越來越少了?絕不是因為他們意識到效果不佳,純粹就是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大班的弊端,不買帳了,除此之外再無別的原因。
結合近年越來越多跑路的各類機構,一直想談談商業和教育的關係。
某「著名機構」十月份被爆跑路,創始人還是半個網紅,並且事情曝出後,頂著眾人的指(tuo)責(ma),還演著苦情戲,估計還能博來幾分同情。要不是我接觸過他們在廣州某「片區負責人」,了解過他們一個叫「直盟」的運作模式,以及內部極度混亂的運作,差點就信了。至於什麼是直盟,搜索一下,前幾個直接彈出來的就是這家機構,有興趣的可以帶著腦子了解一下。
無可否認,教育行業,尤其是線上教育,當下正在受到資本的熱捧,各個與教育相關的公司紛紛拿到一輪又一輪的融資。過去五年,共享自行車、共享充電寶、外賣、打車等領域依次掀起過的「砸錢大賽」,如今正發生在線上教育。按照業內人士的專業術語,教育行業又可以細分出很多很多的「賽道」——一個主觀上我非常厭惡的,在教育上出現的詞語。
資本家認可:教育能賺錢,並且可能越來越賺錢。
商業和教育,似乎不在同一條船上
教育機構教育行業裡是一種市場化產物,是公司,其掌管者是商人。商人逐利,政客爭權,亙古不變。既然商人要逐利,那麼只要在合法合理的範圍內,做什麼事情似乎無可厚非,市場經濟嘛。但這麼做有一個大原則:不能影響和破壞國家和民眾的根本利益。這一點,從燈塔國的那一套自由市場經濟理論的輸出對其他國家的破壞力就不難發現。
那麼問題來了,教育市場化,對教育的提高有促進作用嗎?
我的回答是:當然有,但是傷害恐怕也不少。
比如現在我們常常說的內卷。內卷放在教育裡,一個相對形象的解釋是:
以前大家都不上輔導班,現在一個孩子去上輔導班了,逼得大家都去上輔導班,最後排名還是沒變,大家既辛苦了,家長又花錢了,但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但有很多人會說服你:你排名沒有提高是因為你還不夠努力。如果大家都認可,那麼大家都更努力了,但是下一次的結果可能還是沒有什麼不同。
但是換個角度來看,這個群體裡,如果人人都通過努力進步了,排名卻沒變,那只是因為比較範圍依然在這個群體裡。跳出這個群體來看,個體依然是進步的,只是大家可能認為付出有點多,畢竟我們長輩那就會兒,仿佛不用那麼努力。並且,可能更重要的是,整體大環境向前發展,才有「卷」的可能。大家都吃不飽飯,還卷什麼卷?你有看過印度貧民窟討論內卷嗎?人連新冠都不當回事。
有意思的是,作為加速孩子和家長們內卷的禍心,為教育軍備競賽提供彈藥的存在,教育機構(線上為甚)本身也在內卷。你在各類app上、電視上,公交站等等看到的某輔導,學某思,作某幫,無一例外都在卷,因為獲客成本日益高企,家長的智商在千錘百鍊下日益增長。
一些地域品牌為了脫穎而出,也在想方設法。比如偶爾有人會在評論區寫到:中考還能復讀?是的,中考還能復讀!如果你是廣州人,那麼近幾年每年六七月,應該會留意到大街小巷都是卓x的中四復讀廣告。19屆復讀規模達到幾千人,有幾個校區專門為復讀而設。要知道,每年廣州中考生才9萬出頭。
中考復讀過往也存在,近年之所以大肆宣傳,無非就是抓住了社會日益提高的對教育的焦慮,發現有利可圖。但是,初三失敗就復讀這個選擇,真的就合適嗎?
內卷這個問題有點說不清,也比較抽象,現在我們來些具象化的東西,教育行業市場規模的最直接來源——課外培訓班。
教育向左,資本向右
老師是教育行為的核心。
但是很遺憾,老師絕不是那些稍微規模的教育機構的核心資產。儘管他們都會包裝自家的老師是xx名校畢業,擁有n年經驗,還有獨門的教學方法,但那只是為了迎合家長的需要。尤其對於那些已經,或者目標是走資本道路的公司而言,整個商業模式的重要組成,可能是銷售團隊,可能是市場推廣團隊,可能是各個校區的校長團隊,但不會是老師。
我們來講講課外輔導機構廣被詬病的地方,一是沒有效果,二是誇下海口。
沒有效果這個問題,倒不能全都推到機構上,事實上現在的家長也愈趨理智,盲目責怪機構的已然減少,但這不意味著機構就能夠開脫。畢竟,家長花了錢,想要出效果,總沒錯吧?
問題不在於沒有效果,而在於教育培訓機構明知道怎麼才會有效果,卻從上到下假裝不知道。
課外輔導怎樣才有效果?我認為以下這些,並且重要程度分先後:
學生認真、配合、積極、主動;建立在充分了解學生情況上的因材施教;老師知識水平過關、教學能力過關,有師德有責任心;家長重視程度和配合程度高;以上這些影響結果的因素,培訓機構的管理者們難道不明白?非也,他們內心非常清楚,只是不會全盤告訴你。他們不說是因為,要做到上面這些,和商業逐利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
一個老師面對的學生越多,針對性必然越差,大班課如此,線上教育更是如此。每個老師能夠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教授的學生是有上限的,超過了這個閾值,學生理應吸收到的內容,必然打折扣。
那麼,超強的老師,超強的教研所研發出的教材,乃至科學技術的發展,能解決這個問題嗎?很遺憾,可以稍微提高閾值,但無法在無損質量的情況下,讓其提高到資本可以接受的程度。
舉個例子,一樣工業製品,無論有多麼複雜的工序,只要模具出來了,就能標準化操作,就能做出生產線。哪怕是食物,秘方拿到了,烹製的步驟擺出來,廚師是誰,影響並不大。而教育是個特殊的東西,他要把「知識」這個抽象的東西,放進「人腦」這個我們對其知之甚少的器官。它比器官移植更複雜,它沒法標準化。
所以我們已知和認可的只能是,學生越認真配合,越積極主動,學出效果的可能性越高;老師授課越適合學生,教出效果的可能性越高。上述的話反向來看,那麼就是:學生越不認真越不配合,補課越沒用;老師講的東西不適合學生的話,教了也白教。
顯然,聰明的銷售們不會引導你往這個方向思考,所以他們只會把焦點放在過硬的師資,和曾經有人在這裡取得成功。這就是為什麼,鋪天蓋地的機構廣告都在用「名師」和「狀元」這兩個詞在洗我們的腦。
至於誇下海口的問題,也不單純是教育培訓機構的問題了,基本上所有行業的銷售皆如此。
有的家長在了解一個機構的時候,總愛問類似的問題,比如:你們有保證提分嗎?一般能提高多少分?補課後孩子可以考到xx學校嗎?……以前我覺得這些問題非常可笑,現在我卻發現,這波是我在第一層,這些家長在第五層。
強烈推薦大家問機構這些問題,如果他給你任何保證,比如保證提分之類的,直接可以定義為言過於實。教育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這玩意兒從來沒法保證。
做生意,積累口碑換取客戶的道理誰不知道,誰都想做好口碑。但是教育行業的特殊性又決定了,真正要走重教學,做口碑的路,必然是低效、漫長的,沒有捷徑。
對資本來說,靠講故事忽悠人來割韭菜顯然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