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北鬥系統,2035年我國將組建鴻雁星座,搶先獲得軌道頻率

2020-10-03 佰草大神

北鬥導航系統是我國基建中最主要的一部分,隨著我國第55顆衛星順利完成組網,20多年的不斷努力終於實現,自此我國成為繼美、俄、歐洲之後,第四個擁有自主產權全球導航系統的國家。

下一代北鬥導航衛星的發展

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對定位系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以前民用導航的服務對象大部分是車輛、輪船、飛機等類型,室內導航效果並不是很好。比如重慶複雜的立交橋、室內的停車場、購物大廈等,都是目前導航系統的盲區,想要給你的樓層定位並不容易。但下一代北鬥系統中將會與5G結合,在獲取用戶位置後,通過一系列精確的算法,能準確的獲知用戶所在樓層數和位置,甚至還能通過它對車庫進行管理,提醒空車位並實現自動導航功能,更加智能化。

另外還有深水潛艇、沉船打撈、太空等領域,對於定位導航的依賴也是很強的。但目前而言,因為導航傳輸的無線電波,而水能有效的隔絕它們,所以全球的導航系統對這類的服務支持都不是很好。

這些問題可以通過中繼站點,與聲吶等儀器進行組合,實現空對海的定位服務,這些都是下一代北鬥需要解決的,這樣才能真正的實現北鬥信號全球覆蓋。

北鬥2035年將提供釐米級定位

8月3日,北鬥新聞發言人冉承其表示,我國將要建設天際低軌增強系統—鴻雁星座,建成之後可以在2035年之前讓全球享受到「釐米級」的定位服務。

拿現在的北鬥和GPS精度來說,一般精度在10米左右,如果能夠成功,這個提升或是上千倍的。也就是說,在2035年,我國的北鬥導航性能很可能會超越GPS。

那麼什麼是低軌增強,鴻雁星座有哪些特點呢

我們一般把地球軌道分為近地軌道、中地球軌道和靜止軌道三種,近地軌道就是我們說的低軌,北鬥因為在技術和資金問題,世界上大部分的衛星都在中地球軌道上,而北鬥衛星是處於中高軌道上面,雖然單顆衛星覆蓋的面積越大,但是距離太遠會導致衛星信號變差,在一般情況,為了解決導航衛星的信號問題,會採用地基增強和天基增強兩種方案,也就是建設地面基站或使用中繼衛星的方式來實現。

但建設地面基站要面臨的問題很多,比如需要的基站數量非常多,成本很高,而且在很多國家和地區可能無法安裝甚至是不讓安裝,而天基的缺點是信號達不到高精度也很容易受到幹擾從而影響導航系統的準確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國科學院院士楊元喜在以上兩種方式的基礎了提出了低軌衛星導航增強(LEO-NA)的技術設想。就是在低軌道上組建北鬥星座,通過星座來提高北鬥的性能。

先到先得,佔據優質軌道資源

有人說,低軌道星座的組建需要的衛星數量多、成本高,受地球引力影響,技術難度大,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技術也變得成熟,這些問題都已經解決,比如馬斯克的SpaceX星鏈計劃,就是布設在中低軌道上面的,而且還可以一次性發射幾十顆小型衛星,北鬥低軌星座的主要作用是為了收集地面信息並和北鬥系統融合,互相補充使用,並不需要做到全球覆蓋。根據查找之前「銥星計劃」論文數據顯示,高度780KM左右的低軌銥星地面接收信號強度是中軌道GPS信號的1000倍左右。

除此之外,我們知道,馬斯克SpaceX星鏈計劃預計將採用4萬多顆衛星組建,這就意味著SpaceX將佔用近4萬個頻率資源,這是一份巨大的財富,想想我們北鬥在頻率上面吃過的虧可不少,抱著先佔先得的理念,佔領全球最優質的軌道和和頻率也就意味著後續投入的成本更低。居安思危,如果優質軌道都被美國佔用,我們就會變得非常被動,而我們組建近軌北鬥星座也有這部分的原因。

總結

無論是在軌道的爭奪上面,還是未來北鬥系統的升級上面,北鬥星座的組建都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案,不光能將全球定位精度提升到釐米級。而且佔領一個軌道和衛星頻率,就算是現在不使用,在未來,這些資源也都會變成巨大的財富。這也是誰先發展誰的科技力量就會更強的原理,因為誰先發展就掌握著優質的資源。當然可能有人會說,我們的北鬥不怕別人封鎖嗎,我要告訴你的是,我們北鬥上面的額配件已經實現了全部國產化,自然可以不用擔心這些。

馬斯克的星鏈計劃為什麼要發射將近4萬多顆衛星,軌道資源究竟有多重要,未來我國的北鬥如何融合萬物互聯,上西瓜視頻,搜索「硬核熊貓說」。觀看西瓜視頻創作人「硬核熊貓說」的作品:帶你看看北鬥組建低軌星座之後究竟有多強,未來5G+北鬥融合之後,萬物互聯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看西瓜視頻,漲知識了!

相關焦點

  • 北鬥導航增添新助手,再投200億搭建「鴻雁星座」,強強聯手
    從20世紀80年,國家就已經開始探索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道路,一直到2000年年底才建成北鬥一號系統,當時只是為中國提供服務,到了2012年年底,建成了北鬥二號系統,向著亞太地區提供服務,到了今年正式開通北鬥三號系統,便做到了向全球提供服務,這樣的進步是我們的驕傲。
  • 繼北鬥成功之後,中國「鴻雁星座計劃」,耗資1000億人民幣。
    繼北鬥成功之後,中國又一大手筆。鴻雁星座計劃建設世界一流的衛星導航系統,滿足國家安全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全球用戶提供連續、穩定、可靠的服務。發展全球衛星產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深化國際合作,共享衛星導航發展成果,提高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綜合應用效益鴻雁全球衛星星座通信系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計劃
  • 剛剛,北鬥衛星拿下收官之戰,中國組建起覆蓋全球衛星導航星座
    6月22日,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消息,因故推遲執行的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發射任務相關技術問題已排除,任務重新啟動,擬於6月23日擇機執行。這次收官發射意味著,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提出設想、1994年正式啟動「三步走」的北鬥系統建設,終於在2020年中走完最後一步,實現了全球組網,建立起覆蓋全球的衛星導航星座。
  • 我國成功發射北鬥三號系統首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
    4月20日深夜,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44顆北鬥導航衛星。 這是北鬥三號系統的首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據了解,衛星進入工作軌道並進行一系列在軌測試後,將與此前發射的18顆中圓地球軌道衛星和1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進行組網。
  • 歷時26年:北鬥全球星座部署完成,中國終於有了自己的全球導航系統
    這意味著,北鬥導航系統全球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北鬥系統正式全球組網。 2003年,中國又發射了一顆備份衛星,來進一步增強系統性能,這也意味著北鬥一號組建完成,能滿足中國及周邊區域的定位、導航、授時需求。 不過,這並不完美。北鬥一號採取的是有源定位技術。 整個過程,要用戶先通過衛星向地面控制中心發出申請定位的信號,然後地面控制中心發出測距信號,並根據信號傳輸的時間,得到用戶與兩顆衛星的距離。
  • 北鬥導航計劃再升級,佔領低軌和頻段,讓歷史不再重演
    但目前而言,因為導航傳輸的無線電波,而水能有效的隔絕它們,所以全球的導航系統對這類的服務都不是很好。這些都是下一代北鬥需要解決的。而我國的北鬥規劃依然分三步走,2020年組建全球高精度網絡、2030年建成萬物互聯、智能的服務體系,2035年完成更加融合、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
  • 中國北鬥 服務全球——寫在我國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
    約30分鐘後,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至此,我國提前半年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1994年,我國啟動北鬥一號工程。是時,美國GPS已完成全球組網。事實上,將我國自主建造的衛星導航系統命名為「北鬥」,也飽含著近代以來中國歷經劫難的清醒、走向復興的企盼。
  • 2020年6月前再發射2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 北鬥三號系統將全面建成
    記者 潘子璇/攝【新民晚報 新民網】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在今天上午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19年實施了7箭10星高密度發射,北鬥三號所有中圓地球軌道(MEO)衛星完成組網,標誌著北鬥三號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
  • ​中國北鬥 服務全球——寫在我國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
    約30分鐘後,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至此,我國提前半年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之後,我國「863計劃」倡導者之一的陳芳允院士,創造性提出「雙星定位」建設方案,即:把地心視為一顆虛擬衛星,再發射兩顆地球同步衛星構成星座,實現對區域內地面目標的快速定位。不同於美國GPS的四星定位,「雙星定位」這一方案,能以最小的星座、最少的投入、最短的周期,實現我國衛星導航系統從無到有。1994年,我國啟動北鬥一號工程。是時,美國GPS已完成全球組網。
  • 衛星通信行業專題報告:北鬥、低軌道衛星、高通量衛星與5G
    特別指出的是 2019 年 12 月 16 日,第五十二、五十三顆北鬥三號導航衛星發射成功後,所有中圓地球軌道衛星全部發射完畢,標誌著北鬥三號全球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為實現全球組網奠定堅實基礎。北鬥三號系統將向全球用戶提供基本導航、短報文通信、星基增強、國際搜救、精密單點定位服務等業務。
  • 中國「鴻雁星座計劃」,耗資1000億人民幣。
    繼北鬥成功之後,中國又一大手筆。鴻雁星座計劃建設世界一流的衛星導航系統,滿足國家安全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全球用戶提供連續、穩定、可靠的服務。鴻雁全球衛星星座通信系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計劃2020年建成的項目。鴻雁星座將集成多項衛星應用功能。其衛星數據採集功能,可實現大地域信息收集,滿足海洋、氣象、交通、環保、地質、防災減災等領域的監測數據信息傳送需求。
  • 星鏈計劃與中國航天的鴻雁星座項目分析
    而地球低軌軌道、頻率資源有限,國際衛星界通常遵循「先佔先得」理念,稀缺的軌道資源已經讓低軌太空進入了競爭模式,那麼我國在競爭激烈的衛星網際網路領域中,該如何追趕呢?2016年11月,在馬斯克提出星鏈計劃概念後的一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在珠海航展期間發布了「鴻雁星座」項目,該系統將由300顆低軌道小衛星及全球數據業務處理中心組成,具有全天候、全時段及在複雜地形條件下的實時雙向通信能力,可為用戶提供全球實時數據通信和綜合信息服務。
  • 一張「星網」耀太空 我國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
    約30分鐘後,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至此,我國提前半年完成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  之後,我國「863計劃」倡導者之一的陳芳允院士,創造性提出「雙星定位」建設方案,即:把地心視為一顆虛擬衛星,再發射兩顆地球同步衛星構成星座,實現對區域內地面目標的快速定位。  不同於美國GPS的四星定位,「雙星定位」這一方案,能以最小的星座、最少的投入、最短的周期,實現我國衛星導航系統從無到有。  1994年,我國啟動北鬥一號工程。
  • 中國成功發射北鬥三號系統首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
    這是北鬥三號系統的首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據了解,衛星進入工作軌道並進行一系列在軌測試後,將與此前發射的18顆中圓地球軌道衛星和1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進行組網。  「這種包含3種不同類型軌道衛星的混合星座設計是北鬥系統獨有、國際首創,將有效增加亞太地區衛星可見數,為亞太地區提供更優質服務。」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說。
  • 北鬥三號全球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你需要知道的都在這裡了!
    4、倒計時:北鬥三號系統將提前半年完成全部組網衛星發射,陸海空天一體化、室內室外無縫連接的國家綜合導航定位授時體系呼之欲出!據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消息:2019年12月16日15時22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配套遠徵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五十二、五十三顆北鬥導航衛星。
  • 中國成功發射北鬥三號系統首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海積北鬥News 20190422期】
    第44顆北鬥導航衛星這是北鬥三號系統的首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據了解,衛星進入工作軌道並進行一系列在軌測試後,將與此前發射的18顆中圓地球軌道衛星和1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進行組網。      「這種包含3種不同類型軌道衛星的混合星座設計是北鬥系統獨有、國際首創,將有效增加亞太地區衛星可見數,為亞太地區提供更優質服務。」
  • 衛星物聯網行業深度研究:低軌道高頻衛星通信專題
    其中,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已經 隨著 GPS、北鬥等衛星系統的建成逐漸構築現代定位導航授時(PNT)系統的核心, 隨著北鬥三號基礎星座的建成,北鬥已經具備全球服務能力,預計 2020 年北鬥三號 完成建成,屆時將與 GPS 等 GNSS 系統構成主流具備全球 PNT 服務能力的定位導航 系統,成為物聯網等場景提供綜合時空信息能力基礎。
  • 中國低軌道衛星行業運行現狀,低軌道衛星系統將是未來6G技術基礎
    近年來,隨著衛星小型化、輕量化、低軌道 發射成本的大幅下降,以及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低軌通信星座迎來了新 的發展高潮。2018年全球低軌通信衛星(LEO)入軌數量達53顆。由於軌道和頻譜在國際電信聯盟的有效佔有時間有限,不如期發射衛星,原有軌道和頻譜將失效,因此,預計下一階段各家公司將搶先發射衛星,以實際佔有軌道和頻譜,軌道和頻譜的爭奪將愈演愈烈。
  • 「工業之美」中國低軌衛星通信系統首星上天,要讓全球永不失聯
    「鴻雁」星座由一個移動星座和一個寬帶星座組成,涉及300餘顆低軌道小衛星及全球數據業務處理中心,具有數據通信、導航增強等功能。它最重要的能力是,可以實現全天候、全時段以及在複雜地形條件下的實時雙向通信。按照規劃,鴻雁星座工程共三期,最終形成全球低軌移動網際網路衛星系統。
  •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組網完成
    ,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暨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面完成。此次發射的衛星屬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經過一系列在軌測試入網後,我國將進行北鬥全系統聯調聯試,在確保系統運行穩定可靠、性能指標優異基礎上,擇機面向用戶提供全天時、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以及星基增強、短報文通信、精密單點定位等特色服務。1994年,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啟動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