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民家門口可享黑科技 用自己的免疫細胞對抗腫瘤細胞

2020-12-04 溫州新聞網

  上海細胞資料保存庫

  溫州網訊 抽180毫升血,凍起來,如果自身發生癌症,再將這血裡面的免疫細胞激活,輸入回人體,用自身的免疫細胞對抗腫瘤,腫瘤就可能縮小甚至消失。這不是科幻,而是現實。記者了解到,上海細胞治療中心溫州分中心將於6月10日正式落戶龍灣,這也意味著,我市癌症治療研究有了新平臺,溫州市民不出家門就能享受到這項「黑科技」。

  在今年4月的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裡,溫州公布了2017年度惡性腫瘤死因與發病監測數據:去年全市共報告惡性腫瘤死亡13239例,肺癌、肝癌、胃癌居惡性腫瘤死亡前三位。全市報告發病率前5位的惡性腫瘤分別是:肺癌、腸癌、胃癌、肝癌、甲狀腺癌。面對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人人談癌色變的現狀,癌症治療的未來究竟路在何方?或許,在細胞治療中心裡能找到答案。

  創新細胞療法

  用自身免疫細胞治療癌症

  惡性腫瘤又稱為癌症,是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全世界每年有千千萬萬的人死於各種癌症,如何攻克癌症,已經成為大部分醫學家的終極目標。而第二軍醫大學腫瘤生物治療診治中心、上海細胞治療研究院院長錢其軍教授帶著他的細胞免疫療法研究,為癌症治療指出了一個新的方向——只需要知道癌症細胞與正常細胞的差異,並能夠促使免疫細胞對此種差異發起攻擊,就有望治癒癌症。

  事實上,細胞免疫療法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細胞來清除腫瘤細胞,是目前抗癌領域最火爆的概念。作為熱門療法之一,數百個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臨床項目在全球如火如荼地開展,截至去年,中國有141項研究,僅次於美國的143項。

  錢其軍告訴記者,CAR-T療法與傳統藥物不同,是一種「活細胞」藥物,生產過程包括:從病人外周血中分離T細胞,通過基因工程技術使T細胞表達靶向癌細胞的「眼睛」——嵌合性抗原受體,再回輸到患者體內特異性地識別並殺死腫瘤細胞。錢其軍說,CAR-T療法是利用免疫細胞天然的特性,通過其趨化性聚集到腫瘤所在位置,並解除腫瘤細胞的免疫抑制,以便順利開展「工作」,把腫瘤聚集地變成免疫戰場,倘若免疫細胞佔主導且活性很好,腫瘤細胞就很容易被殺死。

  產學研合作

  讓60%患者都能用得起

  對於市民來說,CAR-T療法這個概念非常陌生,但是在醫療領域,CAR-T已經攪動了風雲。

  去年11月11日召開的「2017國際精準醫療學術及產業論壇」,邀請了3位諾獎學者在內的諸多專家,希望探討中國CAR-T治療標準化進程,力求早日實現細胞藥品「零」的突破。

  與此同時,上海細胞治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申報的「基於修飾型抗體及免疫細胞的精準醫學治療的標準研究」,獲得國家衛計委「精準醫學研究國家重點項目」後正式立項,可以為CAR-T的臨床規範化提供更多研究可行性方案。

  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公開徵求《藥品註冊管理辦法(修訂稿)》中,提到將細胞治療作為藥品申報。在業界看來,這無疑會加快CAR-T國內上市的步伐,實現生產流程標準化和規範化、開發安全有效的產品、具備專利先發優勢以及合理定價策略、符合國家審批監管政策的企業必將脫穎而出。

  作為最新科研成果,細胞療法在國外的價格卻是不菲,錢其軍算了一筆帳:美國的兩款治療對應癌症的CAR-T產品價格都在40萬美元左右,由於高度個性化的特性,精準醫療的檢測及治療費用相對比較高,大部分病人的經濟能力無法承受高昂的費用。

  如何讓精準醫療覆蓋到更多需要的患者?為此,早在前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和錢其軍就發起了「白澤計劃」:在未來10年內,將治療費用降至10萬元人民幣左右,讓中國60%老百姓用得起這種治療方法,讓60%的癌症患者腫瘤得以消退。

  基於此,2017年7月,上海吳孟超聯合諾貝爾獎獲得者醫學科技創新中心正式落地,並建立了抗體篩選平臺。據介紹,該中心擁有吳孟超院士和2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創新及影響力,凝聚了一批精準醫療領域的國際頂尖專家、學者及產業精英,主要研發方向為精準醫療創新技術的研發轉化,包括為尋找腫瘤治療的全新靶點、全新的免疫檢查點抗體研發、創新的檢驗技術研發以及精準醫療的創新技術四大方向,通過打造一流的公共研發平臺,助力實施「白澤計劃」。

  「國外大公司主要集中研發針對CD19陽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的CAR‐T,我們專注於實體腫瘤細胞療法的創新,在黑色素瘤、鼻咽癌、橫紋肌肉瘤及喉癌等幾個癌種的臨床研究中取得了顯著突破。」錢其軍說。目前,上海細胞治療研究院已累計治療千餘例腫瘤患者。

  建立自己的細胞銀行

  15毫升血液可提示腫瘤先兆

  作為細胞免疫療法的一項延伸內容,錢其軍還提出了免疫細胞儲存計劃——將年輕健康時的免疫細胞儲存起來,為癌症預防、治療、抗衰老留下關鍵「種子」。

  人體內的免疫T細胞的種類在20歲左右達到巔峰,這些T細胞就像是我們身體中的健康鑰匙,在年輕健康時任何癌症細胞的發生都能有對應的鑰匙解鎖。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免疫細胞種類數量日漸消退,並且再無恢復可能,因此在健康年輕的時候可以將免疫細胞儲存起來,保存最多數量的免疫種子細胞,保障健康。

  此前,我市已引入「牙齒幹細胞」銀行,隨著上海細胞治療中心溫州分中心的落戶,我市將再度迎來「免疫細胞銀行」。「目前我們已經建立了上海細胞治療保存庫,包括健康人儲存庫和病人儲存庫,利用先進的液氮儲存設備及液氮冷凍技術對免疫細胞進行長期儲存。」錢其軍說,對於病人來說,用儲存的細胞來做CAR-T治療,更容易刺激抗原,效果更好。他解釋,年輕的時候T細胞多樣性更高,種類更多,更容易能找到針對腫瘤治療的活化T細胞。因為CAR-T治療情況非常複雜,不能選用殺傷力最高的T細胞,這樣有可能殺死正常細胞,產生副作用,只能選殺傷力中等的T細胞,能殺死大部分腫瘤細胞,再考慮到腫瘤微環境的改變,所以需要儘可能多的T細胞種類來配合治療。在錢其軍的計劃中,一個3000萬人的細胞凍存庫及200間細胞生產車間今年將開始建設,每一個細胞處理都有獨立的房間,並且再充分消毒淨化後才再進行下一次的細胞處理,「這樣會更安全,並符合國際規範」。

  在上海細胞治療中心溫州分中心,市民還能享受到基於基因檢測的精準醫療服務。據了解,中心通過對人血液中循環異形細胞、腫瘤標誌物以及免疫細胞功能狀態進行檢測評估,只需15毫升血液,就可比較全面地反映人體健康狀態,提示腫瘤發生的先兆特徵,做到腫瘤疾病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同時,通過對與營養物質吸收、藥物代謝、腫瘤易感、高發病及遺傳病相關的基因分析,還可以評估受檢人群個性化的營養吸收、藥物代謝方式及腫瘤、高發病等疾病風險,達到預防疾病、指導精準用藥、科學飲食、健康生活的目的。

  去年10月,上海細胞治療集團與國家超級計算機(無錫)中心籤訂了合作協議。雙方依託各自的技術和資源優勢,以基因組測序、生物信息、高性能計算與大數據科學的交叉應用,建立了「虛擬數據人」的概念,通過基因檢測、細胞檢測、免疫檢測、體檢及病歷數據,利用人工智慧進行健康幹預、抗衰老及疾病治療。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每個人的基因檢測、細胞檢測、免疫檢測、體檢及病歷數據都將錄入計算機,通過數據模擬建立與個體對應的「數據人」,對健康管理加入更多個體化數據支持,從而提出更詳細的個體化健康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案健身、抗衰、治療,每一種方案都先在「數據人」身上模擬對比得出結論,最後才到個人實體的執行,讓健康變得更加精準,讓生命更加長久。

  錢其軍:10年內讓60%腫瘤患者用得起細胞免疫療法

  人物名片

  錢其軍,1964年9月出生,浙江嵊州人,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99年入選上海市科技啟明星計劃;2009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被評為上海市領軍人才;2010年被評為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入選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工程」重點培養人員。

  現任第二軍醫大學腫瘤生物治療診治中心主任、上海細胞治療研究院院長、上海細胞治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腫瘤生物治療科主任、上海細胞治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集團總裁。

  記者:您為什麼會想到去研究細胞免疫療法?

  錢其軍(以下簡稱「錢」):在上學時期,看到身邊有人遭受癌症困擾,我當時就想,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推動癌症研發和治療技術的前進。1998年,我在香港大學臨床腫瘤系任副研究員,當時一位港商因為家人患病找到我,雖然經過種種努力,並未延續患者的生命,但這位港商告訴我,他願意資助1000萬港幣,成立上海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基因病毒治療實驗室。我和我的團隊從這裡開始我們的「癌症戰爭」。

  記者:這項研究發展進程如何?

  錢:經過十幾年的技術積累,我和我的團隊將免疫細胞治療技術轉化到臨床,於2011年12月獲得全國第一張細胞治療臨床應用批文。隨著上海細胞治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細胞治療研究院、細胞治療生產中心、細胞儲存庫、上海吳孟超腫瘤醫學中心、上海白澤醫學檢驗所、上海白澤細胞醫療美容中心、上海白澤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等機構的先後成立,從研發到臨床轉化、從檢測到治療、從技術到產業化,我們打造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細胞治療行業閉環,逐步建立起精準化個性化治療體系。

  記者:請您解釋下什麼是CAR-T?

  錢:CAR-T即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具體來說,就是把病人的免疫T細胞在體外通過生物技術改造,令其識別腫瘤細胞表面的抗原,然後把這些細胞輸回給病人,達到識別、殺死癌細胞的效果。

  記者:CAR-T療法效果如何?

  錢:中心推進的白澤T技術,結合了現有CAR-T技術和PD-1等免疫檢查點抗體的優勢,在目前已作療效評價的患者中,總體完全緩解率達到10.6%,疾病控制率達到71.2%,在黑色素瘤、鼻咽癌、橫紋肌肉瘤及喉癌等幾個癌種中更是達到了100%的疾病控制率。

  記者:請您談談下步有什麼計劃?

  錢:從研究起步到臨床應用,我們的目標非常明晰:在未來10年,讓國內60%的患者消褪,60%老百姓用得起這種治療方法。所以我認為CAR-T(細胞免疫療法)在中國以後應當定位在10萬元左右,只有這樣才能讓很多中國人用得起。目前,國內外CAR-T細胞治療相關藥品大都仍然處於臨床研究階段,CAR-T是為數不多的中國不落後於西方國家的藥品研發領域,未來,科學界、企業界以及政府需要共同努力,推動我國的CAR-T行業實現彎道超車,步入國際CAR-T領域第一梯隊。

  來源:溫州日報

  記者:孫餘丹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

相關焦點

  • Cell:經過先天免疫訓練的中性粒細胞可對抗癌症
    他們證實用β-葡聚糖(β-glucan,一種從真菌中提取的化合物)「訓練」先天免疫系統,激發了先天免疫細胞的產生,特別是中性粒細胞,這些細胞在動物模型中經激活後可預防或攻擊腫瘤。論文共同高級作者、賓夕法尼亞大學牙醫學院的George Hajishengallis說,「免疫療法的重點是放在適應性免疫上,就像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抑制癌細胞和T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一樣。先天性免疫細胞,或者說髓系細胞(myeloid cell,也稱為髓樣細胞),並沒有被認為如此重要。然而我們的研究表明,髓系細胞可能在調節腫瘤行為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 ...Immunology:新型過繼免疫治療術對抗腫瘤:Xeno-free細胞治療系統
    2015年1月20日訊 /生物谷BIOON/ --過繼性免疫治療主要是將活化之後具有殺傷性的免疫細胞轉輸或回輸給腫瘤病人,使其繼承特定的免疫能力,提高機體對抗腫瘤能力的一種新型療法。由於過繼性免疫治療需要在體外培養並擴增來自患者體內的T細胞,故對臨床級細胞培養設備的要求極高。
  • 逆轉缺失免疫T細胞可對抗致命腦瘤
    T細胞功能障礙有助於癌症患者的腫瘤免疫逃逸,並且在膠質母細胞瘤(GBM)中尤其嚴重。近日,杜克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GBM患者中缺失的T細胞的蹤跡,它們被大量的隔離在骨髓中。骨髓中T細胞的隔離是T細胞功能障礙的腫瘤適應性模式,其逆轉或可成為一種有前途的免疫治療輔助手段。
  • ...了篇53分的頂級綜述|細胞|腫瘤微環境|免疫|腫瘤|腫瘤細胞|葡萄糖
    用vehicle處理過的或過表達空載體的腫瘤細胞作為對照組,在共培養實驗中使用AKT激活劑,4-羥基他莫昔芬,或者在腫瘤細胞中過表達關鍵的糖酵解酶(例如Glut1,、Hk2和Pdk1),然後注射到小鼠體內,可提高小鼠肉瘤細胞的糖酵解能力,導致CD8+T細胞效應功能被抑制。
  • NK細胞基礎生物學:抗腫瘤和腫瘤免疫
    在耐受過程之外,抑制受體不僅對抗激活受體,而且通過自身識別抑制受體的發育,參與對成熟NK細胞識別自我的「教育」:在NK細胞成熟過程中,NK細胞隨機表達個體抑制性KIR基因,直到有一種不同的抑制受體組合識別出MHC-I 信號。 另一種針對腫瘤細胞的方法是通過CD16受體(FCγRIIIA)在NK細胞上表達。
  • NK細胞基礎生物學:抗腫瘤和腫瘤免疫
    NKp30識別帶B7-H6腫瘤抗原,NKp44結合病毒血凝素和血凝素神經氨酸酶以及其他腫瘤相關配體。NKp 46抑制小鼠轉移瘤生長。Fcγ-RIIIa(CD16)是另一種激活受體,可觸發ADCC(抗體依賴的細胞毒性)。抑制性受體,包括CD161、CLRG1、PD1、TIM3、LAG 3、CD96和TIGIT。
  • TIL免疫細胞療法:擊退腫瘤重燃生的希望!
    儘管很難,但醫療科技的發展也頻現曙光,一款新型免疫療法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並震驚了整個腫瘤界。這款療法以驚豔的臨床數據一躍成為最具潛力的腫瘤免疫療法,也因其卓越的臨床療效,讓年近50歲的席琳·瑞安(Celine Ryan)開啟了新的人生,經過新療法的治療,Ryan幾乎是起死回生,體內的7個轉移病灶全部消退!
  • 《自然》新研究:對抗癌症不僅需要T細胞,B細胞也可能很有用
    《自然》新研究:對抗癌症不僅需要T細胞,B細胞也可能很有用  Winnie Lee • 2020-01-22 15:48:
  • T免疫細胞衰竭會引起腫瘤細胞逃逸
    多種免疫細胞類型,包括樹突狀細胞(DC)、B細胞、單核細胞、CD8 T細胞和非調節性CD4 T細胞都能產生IL-10。 IL-10的作用可能通過STAT3直接作用於T細胞,通過APC的調節間接作用於T細胞,或兩者兼有。使用IL-10中和抗體結合治療疫苗,可增強CD8和CD4T細胞的應答,減少病毒載量。癌症免疫治療領域,也在研究類似的方法。
  • 最新研究揭示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相互調節機制
    新華社武漢12月9日電(記者李偉)腫瘤被認為是異常發育的複雜類器官。華中科技大學科研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相互調節機制,國際權威期刊《臨床研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了這一最新研究成果。
  • [公告]開能環保:關於設立上海原能細胞科技有限公司建設免疫細胞...
    2013年,癌症的免疫治療被Science評為年度十大科學的第一大突破。其中,免疫細胞的功能研究在免疫學科的研究中最為重要。自2009年到2013年,世界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均與免疫細胞的研究相關。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的美國科學家Ralph Steinman將免疫細胞技術用於自己的胰腺癌治療,取得了明顯的療效。
  • 科學網—科學家繪製腫瘤免疫細胞圖集
    >近日,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兩項獨立研究描繪了圍繞腫瘤的免疫細胞明細圖。結果發現,臨床結果不同的腫瘤具有獨特的免疫細胞圖譜。這些圖譜也能估計一個癌症患者的預後。而來自美國的研究組對肺癌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早期腫瘤會擾亂免疫細胞的活性。這些發現有望幫助開發更精準的癌症免疫療法。 「我們發現,免疫細胞在腫瘤形成非常早期時就開始功能失調了。但癌症免疫療法通常在患者病情復發和癌症晚期才被使用。我們希望倡導在癌症更早階段就開始使用免疫治療,以免為時過晚。」
  • NK細胞,腫瘤免疫治療的新方向
    這些組織中的炎症信號(IFN-γ,主要由I型輔助T細胞表達)能夠誘導組織細胞中的PD-L1的表達,從而抑制效應T細胞對其免疫響應。在慢性抗原暴露的情況下,T細胞表面過量誘導的PD-1,可以引發T細胞的活性耗竭。(c)在腫瘤細胞中,PD-L1的表達或不依賴於腫瘤微環境中的炎症信號,AKT、STAT3信號通路的激活可誘導表達PD-L1,或依賴於炎症信號,表達下遊的免疫檢查點抑制蛋白。
  • 第四節 免疫活性細胞及其腫瘤的免疫細胞學
    第四節 免疫活性細胞及其腫瘤的免疫細胞學   免疫活性細胞組成人體免疫系統組織、器官,是維持人體內外環境穩定,消除體內外抗原性物質之危害,起著免疫監視作用,是當代重視和研究地十分深入的領域。免疫活性細胞主要包括淋巴細胞、單核/巨噬細胞及網狀細胞等。
  • 抗癌免疫大部隊:T細胞、B細胞、DC細胞、NK細胞一次性讓你知道
    今天就來介紹對對抗癌症的免疫細胞軍團主要成員;T細胞、B細胞、樹突DC細胞、自然殺手NK細胞等。1.細胞毒性T細胞(cytotoxic T cell):這種T細胞的表面帶有CD8的標誌,它的功能就像殺手或細胞毒素,會辨識和消滅腫瘤細胞。結合後細胞毒性T細胞會釋放毒素讓癌細胞凋亡。因此,利用此特性可以讓它辨識癌細胞後,再透過大量培養後,回輸至體內就可辨識和消滅腫瘤。
  • 最被看好的腫瘤免疫治療技術TIL細胞療法!
    用病人的腫瘤細胞和擴增後的T淋巴細胞反應,凡是能夠發生殺瘤效應的T淋巴細胞群作為陽性TIL群留下,其餘的丟棄;5. 用負載了腫瘤特異性抗原的樹突狀細胞(DC)進一步擴增培養腫瘤特異性的TIL;6. 患者開始一周的預處理治療(清髓)以準備接受TIL。TIL產品作為一次性療法使用,在TIL輸注後立即接受多達6劑白細胞介素2(IL-2),來支持患者體內TIL的生長和激活。
  • ...母細胞性_漿細胞樣樹突細胞_血液皮膚腫瘤_免疫表型_醫脈通
    ,河南科技大學附屬三門峽黃河醫院血液內科 母細胞性漿細胞樣樹突細胞腫瘤(BPDCN)是一 種罕見的侵襲性造血組織腫瘤。BPDCN 皮損組織病理及免疫組化均有一定的特 點,組織病理學表現為腫瘤細胞瀰漫性或緻密分布於 真皮及皮下組織,一般不累及表皮,腫瘤細胞灶與表皮 間可見明顯的無細胞浸潤帶(Grenz 帶),無血管侵犯、 壞死及炎性細胞浸潤[6]。腫瘤細胞形態單一,呈母細胞 性,與原始淋巴細胞或原粒細胞相似。
  • 科學家繪製腫瘤免疫細胞圖集—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細胞》 近日,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兩項獨立研究描繪了圍繞腫瘤的免疫細胞明細圖。
  • 腫瘤中的免疫細胞代謝
    用阿瓦西米對ACAT1的藥理抑制作用改善了小鼠的抗腫瘤作用。最新研究 證明腫瘤中高膽固醇可通過激活內質網應激反應而誘發T細胞功能障礙。因此,儘管膽固醇對於Teff細胞的增殖和代謝很重要,但針對膽固醇代謝特定方面改善抗腫瘤免疫反應的益處尚需進一步研究。
  • TIMER:腫瘤浸潤免疫細胞分析的綜合網站
    TIMER是一款腫瘤浸潤免疫細胞組分分析軟體,輸入腫瘤樣本的基因表達譜數據,預測每個腫瘤樣本中浸潤的免疫細胞組成,支持以下6種免疫細胞的分析B cellC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