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史子集」被確定之前,古人都用什麼樣的方式給書籍分類?

2020-12-05 待曉兒

給書籍進行分類,只是方法,目的是為了在查詢某一些書籍的時候更為便捷。

這個工作看似簡單,但其實非常繁瑣。

最大的難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如何來制定一個「分類標準」。

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其實是在唐代才得以應用的,並且當時還不完善,但已經是一個比較成熟的分類方式了。

那麼,在此「經史子集」的分類法產生之前,人們又是如何來做的呢?

從分類意識到個別應用,經歷了漫長的時間

關於文字作品是什麼時候開始產生需要分類的意識,這一點無從考證,我們只能說在「甲骨文」的時代裡,這種分類就已經開始了。

之所以能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兩點原因。

第一,「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這種文字不僅在殷墟發現,其他地點也有同種類文字出土,說明已經在不小範圍內通用。用成熟的甲骨文寫成的作品,是為了區分那些意義模糊的塗鴉,說明其真正是具有固定特徵的文類。

第二,「甲骨文」的內容比較單一。從已知破解出來的甲骨作品來看,多是佔卜之詞,所以也被稱為「甲骨卜辭」。

其內容多為家國大事,祭祀、戰爭、求雨等等事項。

從這樣的現象可以知道,甲骨文是在一個固定區域裡被存放的。至於是根據卜辭內容放置還是根據佔卜時間放置,這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無論是哪一種,都可以推定當時已經存在了對文字作品進行分類的現象。

再之後就是鐘鼎銘文和金文等文字,因為文字載體的原因,書寫不易,留存的數量也不多。但其實這種文字應該是當時通行文字的變體,因為在竹簡、布帛上刻畫書寫比較簡單,但是鐘鼎上澆鑄就很困難,所以位置一般從簡。

而春秋戰國階段,也就是周代已經存在了圖書館性質的機構,比如據說老子就是周代的「守藏室之史」。

這個官職就相當於後世的「蘭臺令史」,也就是圖書、檔案的管理員。

這種機構的誕生,足以說明當時的文字典籍已經開始分門別類,用專門的機構和官吏來管理了。

到了孔子時期,他將用以教學的書籍分為「六經」,即《易》、《書》、《詩》、《禮》、《樂》、《春秋》六類。

「六經」不是六本書那麼簡單,而是六種書。

比如《周易》當中包括的就是《易經》和《易傳》。《易經》是原經文,而《易傳》中有七類十篇,是註解《易經》的作品,集結成書。

同理,其他的「五經」其實也是和原「經文」相關的一類文集,並不是單一的作品。

這樣看來,當時的社會已經開始根據書籍內容進行分類了,只不過帶有比較濃重的個人色彩。

孔子將書籍分類,是為了整理教材,其所依據的標準是個人標準,而不是社會公認;而所分類的書籍也比較有限,是經過他選擇後的作品。

從甲骨文時期就表現出來的文字作品分類現象,再更早的時候很可能就已經出現了,而到孔子時期經歷了近千年的時間,可謂是極為漫長了。

從推廣普及到「經史子集」,經歷了諸多磨合

圖書分類工作有明確方法記載的是在漢代,在國家層面上對這項工作予以支持,並且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

公元前23年,西漢成帝時期,劉向、劉歆父子二人先後主持了圖書的分類工作,對已有的典籍進行梳理、修復、編目等等工作。

這和當時漢朝尤為注重搜集文化古籍有關,畢竟經歷了「秦火」和楚漢戰亂,先秦時期的文化典籍損失慘重,雖然由「伏生」等人默寫下來一些作品,又從各種途徑搜集到了一些僥倖保存下來的作品,但是顯得較為雜亂。

而對這些書籍進行梳理,肯定是一項必須要進行的工作。

劉向、劉歆父子在整理國家圖書館的這些典籍的時候,就將這些作品分門別類地做了一個「目錄」,這也是已知最早的國家圖書館目錄。

這個目錄的名字叫做《七略》。

但是,說是「七略」,但其實只有六類,其中的「一略」是概論性質的輯略。

他們將這些圖書分為了六類,分別是:

六藝、諸子、兵書、數術、方技、詩賦

這本《七略》只存在於記載之中,已經失傳了,但之所以能讓人知道有這樣一部作品,是因為班固在寫《漢書》的時候設置了《藝文志》,其內容主要就是根據《七略》來編寫的。

根據《漢書·藝文志》,我們可以看到《七略》的具體分類,以及在《藝文志》中做的一些調整。

《藝文志》裡保留了《七略》中六類三十八種的分類方式,就是一級目錄是上述的六種,其下還有三十八種二級目錄。

在修撰《藝文志》的時候,因為距離劉歆等人編纂《七略》已經有了一段時間,所以也將一些沒有來得及收入《七略》中的作品補充了進去,並且對一些重複內容進行了合併、刪減、移動等等,還調整了其中不合理的成分。如何變動都在其後予以註明。

《藝文志》將概括性的「輯略」打散,分別寫入其他「六略」之中,讓整部作品更為精簡,明確。

《漢書》的這種做法比較明晰,所以後世史書中基本上也都設置類似的「志」來講述作品的變動。

而《漢書·藝文志》也是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其中作品被分為六類,五百九十六家,共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這種數量可以說是非常龐大而系統了。

但是,它並不是像普通書籍一樣的目錄,只註明相關內容在第幾頁,而是幾乎對每一部作品都有簡單的介紹,並且註明其留存狀況。即使是一些已經散軼的作品,同樣會被記錄。

無論是孔子的「六經」還是劉歆、劉向的《七略》,或者是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其實都是「六分法」,將書籍分為六類。

而之後的發展就出現了變化,從「六分法」逐漸過渡到了「四分法」。

《漢書·藝文志》開了一個好頭,之後出現了大量的目錄學著作,官修的和私修的都少,而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西晉荀勖的《晉中經簿》。

它將「六分法」簡化成了「四分」,並且簡單粗暴地用「甲乙丙丁」來命名。

「甲部」就相當於「六分」中的「六藝」;「乙部」收錄諸子、兵書、數術、方技;「丙部」收錄史書;「丁部」收錄詩賦。其實就是將「六分法」重新分類而已,根據的不再只是書籍內容,更多的偏向於書籍特徵。

而「甲乙丙丁」的命名方法也更為簡單,其實有點像今天所用的字母、數字組合編號的方式。

「甲乙丙丁」的四分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後來也是逐漸調整。

將「丙部」的史書歸入了「乙部」;又將「乙部」中的「子書」放置進了「丙部」。但也僅僅是大框架下的微調而已,越來越接近「經史子集」的四部分類了。

根據「甲乙丙丁」的分類方式,在唐朝又出現了一部目錄學中的重要著作,是魏徵修撰《隋史》的時候設置的《經籍志》。

《隋書·經籍志》中,第一次以固定的形式明確使用了「經史子集」的四部分類法,並且在四部之下分出了四十小類。因為是國家修撰的正史,也就意味著其形式得以承認和固定。

自此之後,目錄學的著作一般都開始沿用「經史子集」的四部分類了,雖然內裡還有微調,但變化幅度已經很小了。

相關焦點

  • 讀古典書籍,先了解「經、史、子、集」
    「經史子集」是中國古籍按內容區分的四大部類。說起來,我國歷代產生的典籍難以數計,留存至今的尚有8萬餘種之多,對古籍的大規模整理很早就開始了。不過該書早已亡佚,它的基本內容都被保存在《漢書·藝文志》中。四部體制的最終確立,體現在《隋書·經籍志》中,這部目錄實際由唐初名臣魏徵所編,裡面正式標註經、史、子、集四部的名稱,並進一步細分為40個類目。我們學過論語,接觸過《道德經》,知道四書五經。那麼,它們在經史子集的哪一部裡面?
  • 新《王安石全集》出版,採取經史子集新編例
    據復旦大學出版社責編杜怡順介紹,如民國年間沈卓然所編《王安石全集》僅包含清人輯本《周禮新義》、《臨川先生文集》和《唐百家詩選》,而且僅僅是較為初步的鉛字排印本;再後來打著「王安石全集」名號的圖書都僅僅局限於王安石的詩文合集,且這些最受後人重視的詩文作品也沒有得到系統而全面的整理。
  • 唐代:唐代時期,傳播書籍的各種方式,有哪些類別呢?
    孫猛先生將裡面所提到的書目一一進行詳細考證,並按照經、史、子、集的分類法將考證之後的書籍分類整理,最後編成《日本國見在書目錄詳考》。筆者按照《見在書》成書時間推測出書中所載的唐人著作必定是唐時傳入日本,同時分析孫猛所考證的其他書籍流布情況,將可確定的唐時傳入日本並對日本制度文化建設具有重要作用的漢籍羅列了出來,按照儒家經典、史籍、文集等三類進行分類整理,再以《善本書目》為佐證材料,以求釐清東傳日本的漢籍書目及相關情況。
  • 被今人遺忘腦後的紙質書籍,在古代發展中不可不知的一些細節
    這兩個空白竹片也叫做首簡,隨著後來的竹簡越來越多,為了便於管理,首簡外面會提上書篇名,這便是我們後世書籍中扉頁的起源。還有一個小知識點可能讓很多人理解錯了。在毛筆出現之前,記錄文字都需要刀刻。由於竹片表層油脂多,又容易生蟲,所以需要將竹片拿火上烤,這個步驟叫做「殺青」。
  • 蔡倫改進了造紙術,沒改造之前的造紙術是什麼樣,誰發明了造紙術
    造紙術在中國很早很早以前就已經出現了,只是它的出現時間過於久遠,有相關記載的文字資料都很少。我們無從知道造紙術的具體出現時間,甚至也沒辦法知道造紙術的發明者是誰。 造紙術的出現就與古人紡織的過程有關。古代人們紡織的時候,會從蠶繭上面剝絲抽繭,再紡織成布。
  • 古人用什麼黑科技定「夏至」是哪天呢?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夏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夏至的含義是相對於小滿而言。小滿是四月中,代表「物至此而小得盈滿」,到了五月中的夏至,萬物便「皆假大而至極」了。古人是先確定了「二至」,隨後才確定的「二分」學者們還認為古人是先確定了「二至」,隨後才確定「二分」。
  • 古籍裝幀,古代書籍的裡子和面子,顯示著不同時代的文化色彩
    在漢代紙張發明之前,古代的書籍最初是刻寫在竹木上,稱為「木簡」或「竹簡」。甚至在絹、帛等紙張發明以後的好幾百年裡,也就是從商周到東晉的幾千年內,古代書籍的主要載體依舊是竹木。比如漢代的東方朔給漢武帝上書時,就寫了上百個竹簡,只得用車拉。古人所說的「學富五車」,也就是車裡所裝的簡冊書籍,內容並不會很多。
  • 內褲發明之前,古人都穿什麼?
    更有人用神奇的拓撲學,科學解答。但阿信掐指一算,現代意義上的內褲,最早誕生於1935年,距今也不到100年。而《倚天屠龍記》裡時代背景是元末,所以小昭為什麼要考慮怎麼換內褲的問題呢?不過問題來了:既然沒有內褲,那古人穿的都是什麼?今天阿信就跟大家聊聊關於內褲的那些事兒。內褲出現之前古人都穿什麼?
  • 論說性作品中「實用性」與「理論性」書籍的分類方法
    實用型和理論型各位同學大家好,昨天的章節中我們已經為大家介紹有關書籍分類的方法相信通過上文解釋各位讀者一定意識,這兩種論說性書籍中不同類型作品都與「知識」這個詞息息相關,我們有必要和您討論一下關於知識的一些概念,可以幫助我們更好了解這這種作品的之間的區分。
  • 古代沒有金屬探測器,用什麼來調查銅礦呢?古人智慧讓現代人折服
    我國古人是在不斷的嘗試和使用中,慢慢發明和掌握冶金技術的。人類文明也從鐵器時代進入了青銅時代。生產力得到了極大地提高,文明的發展也得到了大力的發展。那麼,在沒有金屬探測器的情況下,中國古人是如何發現礦區的,又是如何開採出來的呢?。
  • 使用Scikit Learn的分類器探索Iris數據集
    在導入它們之前,請確保它們已經安裝(請參閱此處的安裝程序包指南)。訓練集測試集拆分現在,我們可以將數據集分成訓練集和測試集。通常,我們還應該有一個驗證集,用來評估每個分類器的性能,進行微調,並確定最佳模型。測試集主要用於報告。然而,由於這個數據集的規模很小,我們可以通過使用測試集來滿足驗證集的目的來簡化它。此外,我還使用了分層保持方法來估計模型精度。我會在以後的博客中討論減少偏差的方法。
  • 使用Scikit Learn的分類器探索Iris數據集
    連結:https://github.com/terryz1/explore-iris導入庫並加載數據集首先,我們需要導入庫:pandas(加載數據集)、numpy(矩陣操作)、matplotlib和seaborn(可視化)以及sklearn(構建分類器)。在導入它們之前,請確保它們已經安裝(請參閱此處的安裝程序包指南)。
  • 英語分類詞彙:與書籍相關詞彙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分類詞彙>正文英語分類詞彙:與書籍相關詞彙 2012-11-26 14:25 來源:網絡 作者:author
  • 機器學習中不平衡數據集分類示例:乳腺鉬靶微鈣化攝影數據集分類
    一個典型的不平衡分類數據集是乳腺攝影數據集,這個數據集用於從放射掃描中檢測乳腺癌(特別是在乳腺攝影中出現明亮的微鈣化簇)。研究人員通過掃描圖像,對目標進行分割,然後用計算機視覺算法描述分割對象,從而獲得了這一數據集。由於類別不平衡十分嚴重,這是一個非常流行的不平衡分類數據集。
  • 你知道古人是怎麼使用牙籤的嗎?
    《道德經》中有言:「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這句話似乎只適用於具有生命的個體中。卷是由兩張以上的紙粘接而成,由文字的長短決定;軸長於卷的直高、兩頭露出,作用與帛書軸同,都是為了便於舒展卷,書卷緊卷實後,在書插架後有支撐書不被壓扁的作用;為避免邊緣破裂,卷的背面常裱上一層襯,除此之外,古人為保護書籍,在卷首之前,粘接一段與卷高矮一致的紙或綾羅絹錦,即為褾,長度以收卷後全卷為褾所包為宜;全卷外側粘接絲帶,收卷後纏繞,用以防止書鬆散。
  • 清華構建新一代數據集NICO,定義圖像分類新標準
    由此,我們發現Non-I.I.D.遠比想像的更加常見,甚至可以在最有公信力的I.I.D.圖像數據集ImageNet上找到Non-I.I.D.的影子。ImageNet本身是一個樹狀結構,如動物類別「貓」下面還有更細化的子類「波斯貓」等。如果用不同的子類構成分類10種動物類別(「貓」、「狗」、「鳥」等)的訓練和測試數據,數據環境會有什麼變化呢?
  • 古代沒有金屬探測儀,那用什麼來勘察銅礦?方法雖簡單但精準無比
    在小說《鬼吹燈》中,提到「摸金校尉」等盜墓者,提到這些人會「分金定穴」術,其實就是對地質學的特殊應用,通過辨別山水地形的分布,來了解地下古墓的位置,而除了這些盜墓者之外,其實普通的採礦工作,也是依靠人的經驗來辨別,通過不斷地實踐去確定。所以在唐代的詩人楊筠松的《撼龍經》就提到:「關門若有千重鎖,定有王侯居此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