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部紀錄片,我只想趕緊扔下手機逃跑

2021-01-09 虎嗅APP


你我可能都有所察覺,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社交軟體。


我們早起的第一件事不是上廁所,而是開手機查信息,睡前的最後一件事也不是說晚安,說完晚安之後還得再刷會兒微博。


但是網飛的新紀錄片《智能陷阱》要說的,並不是「社交網絡侵蝕了我們的現實生活」這種俗辣的觀點。相反,《智能陷阱》逼我們思考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為什麼這些社交 APP 都是免費的?為什麼用戶使用他們的產品卻不用付錢?


面對大多數時候以免費面目示人的網際網路,我們很容易忽略一個基本的事實:免費從來就不是一種商業模式,廣告才是。《智能陷阱》揭開了這種「免費」背後的真相:在靠廣告盈利的商業模式下,每一個公司都在拼命研究怎樣吸引用戶的注意力,好向廣告商賣出更高的價錢。為了達成這個目的,網際網路巨頭們不惜研究人類的成癮機制,誘導人們產生依賴。然而算法的副作用也隨之顯現——假新聞四起、政治極化、青少年自殺率激增……最終就連開發者本身也深陷算法的枷鎖無法逃脫。


▲ 圖源:《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


用 90 分鐘,《智能陷阱》講明白了一個道理:如果你沒有花錢買產品,那你就是被賣的產品。


▲ 圖源:《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


商業模式之惡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免費軟體。


如果你沒有付錢,那真相只有一個,就是你付出了比錢更重要的東西,你的隱私,你的時間。


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隱私本身並不是我們最在意的問題。面對網際網路的便利性,人們紛紛用腳投票,從私密性更好的傳統通訊方式倒戈向了社交網絡。很多人會想,谷歌只是一個搜索框,Facebook 只是一個看朋友們動態、看朋友們照片的地方,就算它們知道了我搜了什麼內容正在關注誰,又能怎樣呢?


然而人們沒有發現的是,利用這些私密信息,平臺會更好地奪取他們的注意力,並且把他們的注意力和時間打包賣給廣告商。


▲ 了解你,才能更好地控制你,圖源:《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


《智能陷阱》借投資人之口說明了這個商業邏輯。


羅傑·麥克納姆是矽谷著名投資人,也是 Facebook 的早期投資者之一。麥克納姆表示矽谷的商業模式已經出了「道德問題」。


「在矽谷的前五十年,公司製造產品賣給顧客。比如微軟賣給顧客軟體,蘋果賣給顧客電腦,這都是簡單又健康的商業模式,」麥克納姆說,「然而過去十年,矽谷最大的公司們,恕我直言,一直在做『賣用戶』的勾當。」


「我們不為社交產品付錢,為產品付錢的是廣告商。我們不是顧客,廣告商才是顧客,而我們是被銷售的產品。」


▲ 羅傑·麥克納姆,圖源:《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


因此在目前的商業模式下,用戶不付出隱私成本就獲得服務幾乎是不可能的。那麼如果社交軟體不收廣告商的錢,轉而向用戶收取運營公司和 APP 所需的費用,比如用戶每刷 1 小時微博就支付一定費用,這種模式行得通嗎?


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計算。


以 Facebook 為例,根據本年度第一季財報,Facebook 第一季度來自於廣告業務的營收為 174.40 億美元,同時期 Facebook 月活躍用戶約為 27 億。也就是說,Facebook 每季度至少要向每位用戶收取 52 元才能維持目前的收入水平——如果這些用戶還堅持使用收費版的 Facebook,沒有轉而使用其他多如牛毛的免費社交軟體的話。


離不開手機?你被「腦控」了


但也有不少人對技術持樂觀態度,認為社交網絡只是人們溝通交流的工具,就算它們利用我的隱私猜出了我喜歡什麼,從而給我推薦了我更需要的商品和更愛看的內容,也沒什麼不好的。


比如賈伯斯。年輕時的賈伯斯曾經在一次訪談中說到,電腦和網際網路是人類最棒的工具,就像是給思想裝上了自行車。


▲ 其實手機也是一種電腦,圖源:《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


然而工具的一大特徵是,在你不用工具時,工具會好好呆著不動。此外,工具也沒有自己的意志。然而社交軟體是有意志的,它的意志就是開發者的意志。它會不斷地引誘你去打開它,推送你喜歡的內容佔據你的時間,不停地彈出提示框爭奪你的注意力——簡而言之,讓你上癮。


所有把社交軟體當成單純的工具的人,都選擇性忽視了廣告商對自己生活方式的滲透,也忽視了網絡依賴對現實生活產生的影響。當你放下自行車,你不會感到煩躁空虛疲憊,但刪掉社交軟體你可能會。


▲ 《智能陷阱》裡的主角,在看到前女友談新戀愛時終於忍不住砸碎了鎖手機的箱子。


然而產生離不開手機的感受並不意味著個人自控力的下降,而是因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一群人每天都在研究怎樣讓人成癮。《智能陷阱》裡展開說明了這一點。


在斯坦福「勸服技術實驗室」,學者們主要研究如何利用所知道的一切心理學知識來改變他人的行為。很多矽谷的著名人物都曾是這個實驗室的學員,其中也包括 Facebook、優步、推特、領英等公司負責用戶增長的關鍵人物。


▲ 勸服技術課現場,圖源:《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


谷歌前設計道德倫理學家特裡斯坦·哈裡斯也是其中的一名學員。特裡斯坦表示,很多看似「無意識」的設計,都是為了潛移默化地改變用戶的行為,培養用戶刷手機的習慣。比如說最常見的下拉刷新的設計,其實和賭博老虎機的原理一樣,都是一種正強化的過程。用戶每次下拉軟體就像拉動老虎機的把手,每次都能獲得未知的新獎勵,久而久之,用戶就形成了無意識刷手機的反射,哪怕明知道沒有新信息,也會忍不住下拉刷新。


▲ 圖源:《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


除了下拉刷新之外,有人在照片中圈出了你時軟體發出提示,聊天時顯示對方「正在輸入」,主動告訴你每個朋友的新動態,都是社交網絡為留住你所做的努力。


社交軟體不僅希望你在有需求的時候打開它,它希望你在沒有需求的時候也離不開它。


▲ 這是一場「你下線我就輸」的競賽,圖源:《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


在表面上,廣告商買的是用戶的注意力和時間,然而這樣說還是太簡單了。


本質上,廣告商買的產品其實是用戶行為和認知的潛移默化的變化——改變你的生活方式,改變你的想法,直到改變你這個人。這是一種循序漸進的變化,幾乎不可能被察覺,


假新聞的沃土


如果說「賣用戶」的商業模式和「讓用戶上癮」的設計都在開發者的計算之中,那接下來的發展就是連開發者也沒料到的了。


由於算法只會通過用戶行為來判定用戶興趣,在增加用戶停留時間的最終目的下,算法會向用戶推薦越來越多強化用戶已有觀點的相關內容。人們目之所見全是相同的觀點,每天接觸到的都是同一類資訊——你越愛看什麼,平臺就給你推送什麼。


在這種邏輯下,假新聞和陰謀論得以飛速傳播。《智能陷阱》裡提到了「地平說」的例子。NBA 著名球星凱裡·歐文曾公開表示他認為地球是平的,在遭到公眾批評後他又上節目道歉,稱自己對地平說信以為真是因為在 YouTube 上看多了陰謀論視頻。「你點進一個 YouTube 視頻,就像掉進了一個兔子洞,」歐文說,「然後平臺就會給你推薦更多的此類視頻,慢慢的你就信了。」


▲ 歐文把原因歸納為 YouTube 的洗腦,圖源:《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


以用戶粘性和使用時長為唯一導向的算法不僅滋生了陰謀論和假新聞,也讓人們的政治觀點越來越極端,越來越難以調和。皮尤研究中心對 1 萬名成年美國人的調查發現,美國人比任何時候都更要分裂,在最近一段日子裡,美國人的政治兩極分化更是達到了 20 年來的最高點。而兩極分化的程度和社交網絡的普及程度呈正相關。


▲ 圖源:《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


社交網絡也帶來了越來越多始料未及的負面作用。統計數據顯示,美國 15-19 歲女孩的自殺率比世紀初提高了 70%,而 10-14 歲女孩的自殺率增加了 151%,自殺率激增的拐點同樣產生於社交網絡誕生的那一年。



面對越來越多社交網絡引發的負面新聞,這些「上癮算法」的開發者們也開始感到警惕。


在《智能陷阱》中,開發者們紛紛表達了他們對未來的不安。特裡斯坦·哈裡斯提到,在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像今天這樣的情境——幾十個加州年輕白人男子圍坐在一起,就決定了幾億人的行為習慣。出於對自己所處的行業的反思,特裡斯坦·哈裡斯已經從谷歌離職。Facebook 點讚按鈕發明者賈斯汀·羅森斯坦則表示,自己一開始發明點讚按鈕絕對是出於好意,「想要讓人們傳遞愛表達愛」,然而如今看來,這個功能似乎「把人們引向了反烏託邦」。如今羅森斯坦已經卸載了大多數 APP,關掉了所有的應用通知,用沉默的對抗回應這一切。


社交網絡給我們帶來的「智能陷阱」如今還沒有特別好的解決方法,或許在未來,政府可以對收集數據的行為徵稅,就像對石油徵稅一樣,或者像歐盟一樣,積極制定數據安全法,給用戶回溯、消除自己數據的權利。


不能否認的是,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死了的樹比活著的樹更有經濟價值,死了的鯨比活著的鯨更有經濟價值。只要我們的經濟系統還這樣運轉,公司不受監管,他們就會繼續破壞樹木,捕殺鯨魚。在地球上挖礦,從地下抽石油。雖然我們知道這樣做會破壞地球,雖然我們知道這樣做會為後來幾代人留下一個更不堪的世界。


而現在我們就是樹,我們就是鯨,我們的注意力就是被無節制開發的礦產。


如果對於廣告商來說,我們花時間盯著一個屏幕所產生的經濟價值,比我們去享受人生、去過自己豐富的生活所產生的價值更大的話,我們的結局會是怎樣不難預料。


其實我們已經看到了這樣的結局——我們看到網際網路公司利用強大的人工智慧,研究怎樣操控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去看他們想讓我們看的東西,而不是讓我們看和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生活最為一致的東西。


最諷刺的是,我能看到這部片子,本身就是一種《智能陷阱》的表現——因為我有一個網飛帳戶,網飛知道我喜歡看和技術相關的影片,所以這部影片才出現在了我的首頁上。


相關焦點

  • 看完這部電影,只想好好活著。
    很直接的一個反饋就是坐在我前面的一個小孩看得很亢奮(唉),沒有開過一絲小差。一個能讓小孩一直看下去的紀錄片真的是很有趣的紀錄片了吧。更可貴的是,它的這種情節性並不是人為的,不是強行音配畫意淫給它的故事,而是因為有這個自然的故事,再去配合臺詞解釋。所以我真的很佩服這種匠心,這得跟拍多久啊!才能攫取出這麼些的有趣的巧合。每一個故事又有多機位的剪切講述。
  • 看完這部紀錄片,你就知道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到底在講什麼了
    但這部紀錄片——《宇宙的構造》,用同通俗的語言和絢麗的畫面向大眾科普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普通人看完這部紀錄片,基本就能了解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主要講了些什麼。紀錄片共4集,第一集講空間;第二集講時間,第三季將量子力學,第四集講多重宇宙。相對論分為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舉幾個典型的例子,看看格林是怎麼用畫面來講述狹義相對論的。
  • 馮小剛看完這部紀錄片,連說三聲「太棒了「!
    李薇漪把小狼崽捧起來的時候,本能的就激發出一種母性,「我覺得我得救它」。當時小狼崽體力嚴重不支,草原上條件太差留在這必死無疑,李薇漪決定把它帶回成都。回到成都之後,李薇漪給小狼取名「格林」,一層意思是「green」,是小狼出生草原的顏色。另一層意思取自《格林童話》,童話中有個「小紅帽與大灰狼」的故事,裡面對狼的描述是狡詐兇殘,但李薇漪並不這麼看,覺得狼其實很單純。
  • 這部被封殺的紀錄片,我的年度最佳
    冒著被封號的風險,二凡還是想說一說,這部心目中年度最佳的紀錄片。《塑料王國》Plastic china在很多很多年前,二凡對紀錄片的認知還停留在《動物世界》和《焦點訪談》,只有在周末看電視大媽劇放廣告的時候換臺會偶爾停留在CCTV9那麼幾秒鐘,每次趙忠祥老師的旁白都會給我留下無限的陰影
  • 別問我為什麼不吃肉,看完這部紀錄片,誰還能吃下去!
    紀錄片《統治》向我們揭露了工業化養殖的惡行,食品公司為了謀求利潤,改造動物的基因,以至於一隻肉雞35天就可以出籠。
  • 這部耗時四年的BBC式的紀錄片,看完才知道是國產的!
    這部在2020年1月24日上線的國產海洋紀錄片《蔚藍之境》,因為疫情等各方面原因,沒有做大規模的宣傳,卻悄悄地在豆瓣上刷出了9.3的高分,雖然比第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國》低了0.1分,卻給了廣大網友超越味覺的生命體驗。
  • 第一次看動物世界看哭了,這部豆瓣9.0的紀錄片太感人了!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每天為你推薦好電影的不三不四侃電影,今天我們接著聊《非洲貓科》這部紀錄片。這部紀錄片我完全是當成電影看的,因為故事的確相當感人,深度堪比當初看的那篇文章《藏羚羊的跪拜》。昨天已經講了獅子王國的故事線,今天我們來講講另一條故事線——獵豹母子。
  • 網飛紀錄片看完,嚇得我扔了手機
    最近這部Netflix的紀錄片《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就深刻地探討了這一話題。這部90多分鐘的紀錄片,揭秘了社交媒體軟體的盈利模式和免費本質。數據濫用之惡很多人都覺得,谷歌(百度)只是一個搜索框,Facebook(微信)只是一個我看我朋友照片的地方
  • 看這部紀錄片就懂了
    看完這部紀錄片就懂了鏡頭前下的泰勒。去年雙十一期間,借著「貓晚」(「天貓雙11狂歡夜」晚會)表演的機會,「黴黴」泰勒·斯威夫特在廣州舉辦了粉絲見面會,可惜能入場的只是少部分幸運兒,多少人在體育中心外假裝「同場」。幸好,Netflix(網飛)1月31日推出的紀錄片《泰勒·斯威夫特:美國小姐》,為粉絲和路人提供了一個了解私底下「黴黴」的窗口。
  • 2020最新片單|適合春節看的10部高分紀錄片
    趕緊轉發收藏,趁著假期,為自己充滿電吧!1.自然探秘《未至之境》豆瓣評分:9.4國家地理與BiliBili合作出品,又名《中國的隱秘王國》。攝製組涉足了中國人跡罕至的地區,探秘了我們所知甚少的國內野生動物,跟拍它們"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
  • 豆瓣驚現9.5分紀錄片!央視這部紀錄片要火了!
    喜歡看紀錄片的人肯定知道BBC紀錄片,每當BBC推出一部紀錄片,總會給影迷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從《地球脈動》到《藍色星球》;從《捕獵》到《冰凍星球》。我們不得不承認,通過BBC優質的攝影呈現出來的大自然的雄偉磅礴,以及生命的律動,確實會讓我們對大自然肅然起敬。
  •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帝企鵝日記》:看完後我也想變成萌萌噠企鵝!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好朋友大顛!大家有沒有覺得夏天的炎熱讓人十分的躁動不安,都和大顛一樣盼望著炎炎的夏日早點離開啊?哈哈哈大家還是不要痴心妄想了,覺得熱就座下來看看大顛今天給你推薦的片子吧!看完保證你會覺得身處寒冬,還有一種讓你想變成企鵝的衝動,哈哈廢話不多說,快來一起看這部《帝企鵝日記》吧!【你要了解的背景】《帝企鵝日記》用紀實的方法,記錄了成年企鵝求愛、成婚及在小企鵝誕生、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許多艱難與危險。
  • ...紀錄片,帶娃看完4集,真心好!附5部經典天文紀錄片、兒童觀星APP
    另一個好消息是,最新的紀錄片竟然同步了普通話版的配音(只比英文版晚一周),小孩子也不用擔心看不懂字幕的問題。這不,我還給他們準備了好幾部經典紀錄片,留著漫長暑假慢慢看~推薦的順序由近及遠,從小到大,帶領孩子一點點漫遊到宇宙的邊緣。一、《神奇的月球》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宇宙天體,也是我們最熟悉的天然衛星。但我們真的了解月球嗎?來做個問答吧:月球上沒有水,可為啥有那麼地名以「海」命名?
  • 有了這5部高分紀錄片,孩子假期再也不無聊了!
    有的家長甚至都不惜直接扔個手機給孩子玩,既省事又方便。 但是給孩子玩手機,也要有選擇性地玩,比如說看紀錄片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好的記錄片就像一個優秀的老師,可以用逼真的畫面和生動的講解讓孩子吸收很多的知識。
  • 疫情期間不出門:在家陪孩子看這幾部高分紀錄片,比旅行還長見識(附...
    很多孩子都是把之前喜歡的動畫片或電視劇再看一遍,我覺得趁這段時間,給孩子看一些高營養的紀錄片,其實是個特別好的選擇。這篇文章是我在看過的所有紀錄片裡,選出了6部最適合陪孩子看的。想特別分享給「鬧劇荒」或者不知道陪孩子看什麼片子的朋友。
  • 《獵捕》:被這部拍「動物世界」的紀錄片看哭
    當時看完後,還寫了篇文章《我為什麼不願意做公務員?》,因為借著劇情說了幾點對自己不願意當公務員的理由,在知乎上發表後,莫名的有了3萬多的閱讀量。雖說不乏對文章以及本人進行「譏諷」的讀者,但好在總體上贊的比貶的多,這也正是我堅持寫的動力。
  • 英國BBC出新紀錄片《中華的故事》 網友肯定:畫風轉變拍的很美
    朋友們,BBC又拍了一部以中國為主題的紀錄片! 我知道你立馬想到了什麼。國內視頻網站bilibili提供的在線觀看視頻裡(完整視頻在文末),滿滿的彈幕都在怒嚎,「看到BBC我有種不祥的預感」、「我是來看BBC怎麼黑我大中國的」。畢竟,《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
  • 1分鐘推薦|這部動物紀錄片我怕你受不住
    emmmmm……寫著寫著,我覺得,你可以當作此文是推薦文,也可以是避雷文……看過一些動物紀錄片,畫面是那麼優美,旁白是那麼高貴,動物是那麼可愛。今日推薦《怪誕星球》,一部非比尋常的動物紀錄片,又或者說,這或許才是更真實的大自然啊!
  • 《我的山達基電影》影評,充滿戲劇效果的紀錄片
    這部電影教會了人們更多關於它的電影製作人而不是它的主題,特魯克斯是由一個安靜的頑強驅使,他的好奇心是有感染力的。他在嘗試討論和理解科學論派方面並沒有真正得到任何結論,但他的探索仍然很有趣。《我的山達基電影》是一部紀錄片,要知道科學論派的第一條規則是,不要談論科學論派。
  • 第一季豆瓣9.7分,續集9.9,這部紀錄片,我想要和很多人類一起看
    在2006年BBC出品的紀錄片《地球脈動》中,攝影機潛入到浩瀚無際的海洋,甚至來到深海區域,探尋著這塊蔚藍色領域中五彩繽紛的生命體。值得一提的是,本片耗資高達800萬英鎊(7000多萬人民幣),整個攝影團隊走遍七大洲耗時4年時間才完成拍攝,這種不計付出的付出為《地球脈動》贏得了「史詩之作」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