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阿飛醬 芥末堆看教育
♪ 作者|芥末堆 阿飛醬
♪ 來源|芥末堆看教育
獨自開發100多個科學小實驗、自研電學實驗硬體並且申請專利、還形成了一套針對幼兒園的科學課程體系。在幼兒園當科學老師的20多年裡,鄧小榮像一個默默發光發熱的產品經理,希望能用自己一線的教學經歷和學科背景,填充幼兒科學教育的課程和產品空白。
近日,芥末堆前往珠海市幼兒園進行了實地探訪。通過鄧小榮的科學課堂、100多個小實驗產品,了解在一線幼師眼中,更落地可行的幼兒科學課程和產品會有哪些特點,以供業界參考。
「高大上」的科學課也能貼地飛行科學課一般下午3點開始,但往往還不到點,孩子們就會提前溜進科學教室,嘰嘰喳喳的稚嫩童聲此起彼伏,撲閃著大眼睛問道「鄧老師,今天我們做什麼呀?」
芥末堆探訪的當天下午,鄧小榮打算上飛行螺旋器的課程。「飛行螺旋器」聽上去十分「高大上」,但環顧教室,芥末堆並沒有發現任何高端的實驗器材。眼之所及,只能看到吸管、紐扣、紙杯、橡皮筋等「接地氣」的材料,這堂課看上去也更像一堂手工製造課。
△ 鄧小榮正在給中班孩子上科學課只見鄧小榮拿起一個杯身帶有直徑1cm小洞的紙杯,並在小洞處繞過一條橡皮筋。他把過程反覆演練,不斷提醒孩子們仔細觀看。不一會兒,紙杯、吸管和橡皮筋便繞在一起,吸管橫在紙杯底部。將橡皮筋繞到極限,紙杯就會隨著快速旋轉,成為「模擬飛行器」。
早在演示環節,許多孩子就忍不住動手開始製作。「鄧老師,你看我這樣對嗎」「鄧老師,我做好了」「鄧老師,我出去玩了。」教室裡嘰嘰喳喳的聲音很快消散了,課堂轉移到操場,只見一群孩子拿著各種「飛行器」跑得像脫韁的野馬,嬉笑聲此起彼伏。
這就是鄧小榮的科學課——示範、動手製作和玩耍一個不落。
鄧小榮指著吸管、橡皮筋和紙杯向芥末堆介紹道,這是他設計科學課的法寶「三劍客」。圍繞「三劍客」,鄧小榮已經開發了100多節適合幼兒的科學課,涉及水、聲音、力、飛行等多項物理知識。
「玩得開心最重要」100多節科學課來得並不容易,回憶起2004年那幾年的研課時光,鄧小榮形容「那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主要是面臨幼兒園科學課上什麼,以及怎麼上的問題。
起初,鄧小榮直接把初中物理實驗搬到幼兒園,但幼兒園孩子年紀小注意力難以集中,他們對「講授型的知識」毫無興趣。另一個問題是,當時市面上幾乎沒有適合幼兒科學的實驗器材,想開展科學課,鄧小榮必須解決實驗材料的問題。
探索階段,電工專用材料、PVC管、鞋盒、月餅盒,能用上的東西都成了鄧小榮的實驗原材料。可這些材料不標準統一,加工過程麻煩,難以適應大班課堂的需求,因此並不適合當教具。
直到偶然發現了紙杯、吸管和橡皮筋的好處,鄧小榮突然覺得「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了。這幾種材料簡單、容易獲得,安全,日常生活中常見。根據大中小班孩子不同程度的動手能力,鄧小榮只需要在上課前根據實驗目的,對材料進行簡單加工,就能把課上起來。
△ 鄧小榮常用的實驗材料通過變化搭配「三劍客」,鄧小榮此後開發了許多有意思的科學小產品——感受力學平衡的「功夫老鷹」、了解彈力變化和產生的「跳蚤」、認識飛行結構的飛機模型等等。
100多個小產品最終形成了鄧小榮特有的幼兒園科學課體系,涵蓋了物理領域的水、空氣、力、聲、飛行、平衡、慣性、光、電和熱等10多個細分章節。例如,「水」的章節就講解了虹吸現象,連通器、噴泉、表面張力和其他等實驗。空氣章節則包含了噴霧器、反重力球、馬德堡半球等小實驗。
△ 「水」章節的小實驗不過,鄧小榮強調,這些實驗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物理實驗,而是基於幼兒園孩子的知識和動手能力,進行的幼兒科學啟蒙活動。「我基本不講原理,孩子們做完東西玩得開心就行。很多人老說要把原理講清楚,那不是現在做的事,揠苗助長。」鄧小榮解釋他的初衷。
專注啟蒙,啟發科學創意才是評判標準誕生於一線教學實踐、材料易獲得,鄧小榮的科學小實驗也引起廣州一家教育公司的注意。後來,這家公司將系列產品實現了量產,變成標準化的教學套件盒子,一個盒子就是一個主題的實驗材料。如果投入教學,能節省老師課前的材料準備時間。
憑藉在幼兒園20多年的教學經驗,鄧小榮比校外的教育產品公司更了解幼兒園的科學課。對各個學段的科學課開展什麼、如何開展、目標是什麼,他也有著自己的理解。
近年來,STEAM、創客教育等概念逐漸普及,幼兒階段的產品也逐漸被商家開發出來。鄧小榮也曾收到不少公司的產品,但他把大部分產品都拒絕了。
在他看來,幼兒階段的孩子在科學課主要是啟蒙。但啟蒙並不代表直接去用集成程度高、封裝完備的器材,「一定要自己動手把半成品或者純材料,變成一個科學小實驗或者科學小玩具。這個過程才重要。」鄧小榮說。
衡量動手結果的標準,是孩子們能否自己創造,表達創意。他回憶起幾年前大班一個孩子,自己動手改造了一個關於能量守恆的實驗。改造後,小物品的彈跳能力比老師做得還強。為此,鄧小榮把學生的實驗取名為「跳蚤」,並保留在課程當中,沿用至今。
△ 讓鄧小榮印象深刻的「跳蚤」持續開發產品設計課程,這和鄧小榮本身的學科背景和工作環境有很大關係。2001年來啟雅幼兒園前,鄧小榮曾是廣東一所師範院校的物理老師。在幼兒園後,歷任園長也非常支持他的工作,鄧小榮擁有自己獨立的工作室,在實驗和課程上都有極大的自由。
對鄧小榮來說,唯一的遺憾是這套已經落地可複製的課程,憑藉他個人的力量影響範圍有限。之所以和廣州的公司合作,他也是希望這些套件能降低一線幼師的上手難度,讓科學教育真正開展起在幼兒園開展起來。
給兒童從小埋下科學的種子就算科學室已經成了許多幼兒園的標配,但幼兒園裡的科學課卻很難真正開展起來。
據鄧小榮觀察,很多幼兒園都配有科學活動室,但並沒有科學教材。因此,這也導致老師不知道如何上好科學課,不同幼兒園的科學課也就參差不齊。
鄧小榮回憶起以前參訪過的幼兒園和小學,他表示不光是幼兒園,很多小學老師也不知道怎麼上科學課,「很多小學喜歡做科學調查,這個形式可以培養科學思維。但項目很龐大,要老是帶著孩子外出,不太切合實際。」
科學課難開展的另一個痛點是師資跟不上。鄧小榮解釋稱,一方面是幼師隊伍整體的科學素養較低,另一方面則是師資培訓的缺失。「幼兒園裡形體動作、音樂、蒙氏教育這樣的師資培訓很多,但科學課培訓幾乎沒有。」對此,鄧小榮表示很遺憾。
不過,他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許多幼兒園重育而不是教。有意在幼兒園上科學課的老師,往往不具備寬鬆的教學環境。「以前珠海有幾所幼兒園的老師來我這學習,大多待個一天半天就會走,因為他們還要帶班,沒有時間。」鄧小榮說。
大環境下的幼兒科學教育發展仍然是緩慢而滯後的。不過,細小的改變也在發生著。
鄧小榮回憶起2015年在西安的一次教師培訓,當時他給當地幾所幼兒園的老師現場演示了20多個小實驗,老師們學會後,後續還專門開展了主題科技節,「算是埋下了一個種子。」鄧小榮對此有些欣慰。
除了幼兒園,鄧小榮也希望小學和初中階段的科學課也能更常規的開展起來,特別是小學。「小學的語文和英語是文科,數學是抽象思維,關於理工科的學習小學一點都沒有。結果(理科)等到初中、高中一起壓下來,這很不科學。」鄧小榮說。
他希望科學素養能從小開始培養,就像培養英語語感一樣,「小朋友小時候通過製作弓箭來了解力的作用,以後學胡克定律就是很簡單的事情。」鄧小榮堅信。
本文作者:阿飛醬
原標題:《勝似產品經理,他用100個物理實驗在幼兒園教科學》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