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抖音為案例,講清楚「用戶增長實驗」在做什麼?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21-01-08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你是否知道什麼是用戶增長實驗?你又了解用戶增長實驗究竟是在做什麼?它如何產生作用的呢?針對這些疑惑,筆者將以抖音為案例,聊聊用戶增長實驗在做什麼?

摘要:之前簡單介紹過用戶增長(UG)核心工作流:分析數據→形成假設→實驗驗證,大致描述了每一步在做些什麼。現在用一個大家可能注意到過的案例,來嘗試逆推和重現相關的工作場景,爭取講清楚UG實驗在做什麼。

案例簡介:在刷抖音時部分用戶可能會留意到,完成2次播放後分享按鈕變成了自己的好友頭像,而部分用戶依然是常規的分享圖標。

對了,這就是一個簡單的UG實驗。實驗涉及到的環節是類似的,我們不妨拿這個例子來做代表,主要講:

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實驗的設計和下發;實驗分析;實驗價值提煉。案例重點講每一步應該做什麼,具體數值是杜撰的且並不重要,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圖1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用戶界面

1 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

這個案例我只是借用,下面的表述主要從旁觀角度去做逆推和重現。

1.1 首先關注策略目標

抖音為什麼要下發這個策略?不難看出,直接目的是提升用戶點擊分享按鈕的比例(分享率)。用最常分享的「好友頭像」替換「分享按鈕」是否能提升分享率,需要實驗來驗證。

1.2 提升分享率的目的是什麼

曾經了解過一些經驗:用戶群的互動率(轉評贊的用戶佔比)與其留存率很好的正相關。

從產品邏輯上很好理解:用戶有互動,就會收到反饋,持續互動會產生粘性。假想你的微信好友很少,沒有收到信息,你還會經常打開嗎?假設你每次發朋友圈,沒人點讚評論,勢必會大大削弱發圈的積極性。

所以,抖音這麼做,更進一步的目標應該是提升用戶留存,而留存和用戶規模又高度相關,策略的最終目標應該還是提升DAU、時長、收入這些規模數據。

這些都是前期分析數據的關鍵產出,而「提升分享率能夠提升DAU和時長」是一個假設,需要實驗驗證。

小結

這個實驗雖小,但是它背後關聯到最核心的增長目標。實驗效果的評估,我們也需要關注到這些「結果指標」,而不僅僅是分享按鈕的點擊率、分享完成率、分享的回流率等等「過程指標」。

2 實驗的設計和下發

2.1 實驗的設計

我們通常會使用隨機對照實驗,市面上大家基本上用AB實驗來代指隨機對照實驗。通過對比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指標差異,來驗證下發不同策略的兩組間,是否產生了顯著差異。隨機對照實驗最核心的兩個要點是「隨機分組」和「單一變量」:隨機分組,目的是保證實驗組和對照組用戶組成、特點一致,可以進行對比,確保差異來自策略差異而非用戶群差異;單一變量,目的是方便將實驗結果的差異準確地歸因到某個策略差異上。

2.2 實驗的下發

如何實現隨機分組呢?

通常將用戶ID(通常是在用戶首次使用app時自動生成的一個字符串)經過一些隨機算法(常用hash算法)的處理,理論上保證用戶的特徵與隨機算法處理後的用戶ID不存在依賴關係,最後依據處理後ID進行分組。即便如此,分組的充分隨機,依然是一個行業難題,所以會通過實驗前的空跑期或叫AA實驗來確認不同組間在實驗前是否無偏差。

這個案例只關心到隨機分組,假設我們隨機從大盤活躍用戶中取了一部分人群,再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就可以開始實驗了。

表1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流量分配

實際工作中,往往會碰到流量少,而同時需要做的實驗多,這就需要引入正交分層。分層的目的在於形成一系列互不幹擾的「平行宇宙」,便於在流量不足時,同時進行很多實驗。但是,正交分層有適用條件,我們後面單獨開一篇來講正交分層有哪些要點和坑。

這個案例沒這麼複雜,只需要將實驗組下發「分享按鈕替換為朋友圈頭像」的指令,而對照組下發「保持原狀」的指令(注意:這對照組不是「不下發指令」,因為這樣可能會涉及到SRM問題,同樣,容我後面單獨拿一篇來介紹)。實際工作中,還會碰到多個實驗變量,如果需要評估每一個變量的影響,就需要確保存在「僅有一個變量差異」的兩個實驗組。

3 實驗分析

3.1 看哪些指標

回歸到實驗目的,我們直接關注分享率的提升,進一步關注用戶留存率的提升,最後想看到對用戶DAU、時長等是否有提升。那我們需要關注的指標就有:

表2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觀測指標,數值均為杜撰

3.2 實驗結果可信嗎

判斷實驗結果是否可信,涉及到一個「顯著性」的概念,即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指標差異是不是能滿足統計顯著性。統計顯著性,意味著我們看到的提升,並不是因為隨機波動造成,而是策略影響的。評估顯著性,通常用表2中的P-value、統計功效等來說明,完善的實驗平臺,可以直接輸出差異是否顯著的結論。如果對顯著性感興趣,建議大家找一本統計學的書詳細了解。

參照表2中的數據,基本上可以說明該策略能夠顯著提升分享率、次留、DAU和時長。

3.3 選多少樣本量合適

直觀的認識:樣本量足夠大時,即使很小的差異也可能是置信的;而樣本量太小時,即使比較大的差異,也可能是不置信的。只要分組充分的隨機,樣本量大更可能得到置信的結果,但是受限於各方面的成本考量,我們往往需要評估選擇多少樣本量。

這裡就涉及到一個「最小樣本量」的問題:通過對實驗差異的預估,推算出每一組用最少用多少樣本量才能確保實驗結果差異是置信的,而不是隨機的誤差。相關的,還會涉及到一個「實驗時長」的問題,簡單來說,實驗時長=最小樣本量/每日流量。

3.4 想長期觀察這個效果,應該怎麼辦

UI修改帶來的點擊提升,通常可能是新奇效應,所以我們的實驗儘量拉長至兩個以上的用戶活躍周期。比如某些用戶是周末刷短視頻,周中很少刷,使用頻次的一個完整的活躍周期就是一周。新奇效應通常最多持續一個活躍周期,我們選擇觀察兩個活躍周期,大概率能看到用戶回歸常態下的最終提升量。當然,如果有必要,我們也可以保持這兩個實驗組和對照組長期有效,看更長久的影響。

4 實驗價值提煉

實驗完成後,我們通常可以收到很多結果,如果不做及時的復盤,這些數據的價值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這一部分,我跳出本篇的抖音案例來說。

4.1 及時復盤

及時復盤幫助我們儘早的知道策略是否有效,甚至儘早反推實驗是不是設計合理。

假設實驗差異置信,這個策略的整體效果對總體業務有價值嗎?

通常用戶量足夠大時,很小的指標提升也是置信的,但實際上可能對增長目標幫助不大。我們需要橫向來對比不同策略,對同一指標的提升效果,決定哪一個更好。

假設實驗差異不置信,增長策略從下發到生效是一個「鏈條」,在哪個節點斷掉了?為什麼?及時復盤能夠儘快明確是策略沒成功下發,還是策略無效果。

4.2 下鑽分析

很多時候我們初看數據會得到實驗差異不顯著,效果提升不明顯的結果。但是這不妨礙我們去做進一步的挖掘:哪些人群更有效、哪些人群沒有效果,可通過實驗下鑽得到初步答案,再針對有效人群設計新的實驗去重複驗證,針對無效人群做進一步的分析,進一步調整策略。

實驗下鑽依賴於我們對用戶屬性有初步的標籤,在實驗分析時能夠用戶進行下鑽,或者說篩選。需要強調:下鑽後用戶量少,不能保證置信度;另一方面這種「後驗」的方式會存在分組不均的潛在風險,需要我們針對下鑽結果重複去做實驗,才能得到可靠的結論。

4.3 可以做哪些新的策略迭代

通過漏鬥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策略的斷點,策略是在哪一步開始失效的。通過產品優化(頁面加載、按鈕樣式、引導樣式、文案等等)、運營優化(調整策略下發時機、頻次;調整參數如金額、展現時長等等)。

這一部分是產品經理最為擅長的,UG無非是強調基於準確結論來判斷問題的關鍵,去高優先級推進最關鍵的迭代。

4.4 有沒有哪些通用的價值提煉

一個實驗結束,我們能夠得到的應該遠超過實驗指標提升。上升到對用戶價值提升的視角,這些策略之所以有用,是在哪些地方提升了用戶價值,是新體驗遠超過了舊體驗,還是極大降低了用戶成本?這些認知是否有可能推廣到相關領域、推廣到類似場景?

這些我認為是UG更大的課題,也需要產品經理們更多的思考、總結和新的嘗試,這同時也是數據驅動的價值和樂趣~

總結

這個案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需要關注的要點,最後再做一下梳理。

策略的目標是什麼,需要看到哪些指標,如何評判實驗設計時需要關注哪些地方,隨機分組、最小樣本量、單一變量這幾個最為基礎;正交分層、SRM問題等我們後續單獨介紹實驗結果怎麼分析,如何挖掘價值,產生進一步的假設或迭代文中不免錯漏,辛苦指出!

後續會跟進「實驗分析三部曲」一點點介紹各種主觀/客觀造成的分析難點:

增長實驗中的增量分析方法準確量化不容易-基礎篇準確量化不容易-進階篇作者:jinlei886;5年+用戶增長的一手經驗,前騰訊、滴滴出行用戶增長產品經理,專注增長策略挖掘、增長工具搭建、實驗設計分析。本碩博均就讀於浙江大學高分子系。

本文由 @jinlei886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以抖音為案例,講清楚「用戶增長實驗」在做什麼?
    原標題:以抖音為案例,講清楚「用戶增長實驗」在做什麼?你是否知道什麼是用戶增長實驗?你又了解用戶增長實驗究竟是在做什麼?它如何產生作用的呢?針對這些疑惑,筆者將以抖音為案例,聊聊用戶增長實驗在做什麼?摘要:之前簡單介紹過用戶增長(UG)核心工作流:分析數據→形成假設→實驗驗證,大致描述了每一步在做些什麼。
  • 產品經理如何做用戶行為分析
    ,那麼產品經理如何做用戶行為分析呢?接下來將為大家進行分享。一、為什麼要做用戶行為分析觀點一:有些功能整個平臺用戶都希望做,是沒有必要耗費人力評估的,只要做了就可以了。用戶行為分析是形式,不能為了分析而分析。觀點二:我都在這個行業做了這麼多年了,用戶需要什麼難道我不知道嗎?
  • 數據分析實戰|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網站(上篇):平臺視角
    乾貨滿滿的上篇,不僅僅是一篇數據分析,相信你將對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網站和發展會有新認識,歡迎指導交流~起因看了幾年的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以下本文中簡稱人人),從來只是個看客和學習者。最近因為比較閒,也在總結這幾年來的工作心得。近一個月前終於有了第一次投稿,如何通過小程序和微信社群來構建產品運營體系?
  • 人人車範秦:傳統產品經理已死,重新定義PM
    第一輪採購下降了25%,不到一個季度,大概三個月的時間,第二輪採購價格再往下壓,壓到50%,壓下來的部分全部是產品利潤。我做增長黑客,我們做到了離開這個公司的時候,廣告投放停止還能繼續增長。我做過用研,我所在的公司做的產品用研全部是我自己做的。我做過策略,B端,C端產品。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App體驗報告及改進建議
    社區目前擁有300萬忠實粉絲,其中產品經理佔比50萬, 中國75%的產品經理都在這裡。產品經理這款APP是繼Web端之後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推出的移動端產品,更加便於資訊信息的獲取以及產品經理之間的交流學習。產品簡介產品經理這款App主要以業界資訊動態,產品的互動設計運營等相關的文章為主,也有著關於行業招聘,職場攻略的文章,是一款將產品經理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全部涵蓋進去的App。
  • 網際網路正在失去記憶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用戶需求在快速轉動的「飛輪效應」下,變遷得越來越快,用戶注意力的快速轉移,讓產品與內容變得速朽,永遠有更光鮮的肉體和靈魂等待著曝光,除了極個別非常優質、跨越了時間屬性的內容,歷史變得一文不值。2.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 用戶增長框架的搭建拆解
    其次就要搞清楚,在哪裡獲取這些用戶;80後家長正值中年,快手抖音、地鐵公交、新聞資訊是他們經常出現的場景;針對於這些渠道,可以有針對性的投放產品廣告,來吸引家長下載App為孩子購買課程,獲取用戶。此階段需要注意的指標有三個:新增用戶數量(活動效果)、用戶獲取成本(成本預估)、新增用戶留存(渠道質量)。
  • 定性研究數據的敏捷量化分析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用戶調研得來的數據該如何處理?筆者在本文給出了敏捷量化分析方法,可供同學們參考並交流。上一篇文章講了B端用戶調研的一些靈活方法,當收集到用戶調研的數據之後,接下來就是做問題的整理、分析和優化了。實際工作中,用戶調研階段可能會已經花費了較長的時間,出於對時間成本、工作進度、問題時效性等多方面的考慮,總是希望能儘快的輸出一個用戶調研數據結果,給產品的迭代優化提出改進方向和計劃。本問將會講一種簡單迅速的處理用戶調研問題優先級的量化方法。
  • 入門公開課 | 產品經理的宏觀能力、中觀套路、微觀體感是什麼? |...
    但據我們觀察,80%的人在入門產品的時候沒有清晰的學習規劃,往往都是學到哪算哪,撿到啥學啥。如果你明白產品經理的能力分為三個層級:宏觀能力、中觀套路、微觀體感,那麼你入門時的方向感和規劃性就會強許多。1.什麼是宏觀能力?假設你是二零一幾年的程維,你如何帶領滴滴走向出行領域的獨角獸?
  • 常用推薦算法介紹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從餘弦公式講起先思考一個問題,我們怎麼量化兩個事物的相似度呢?當然,這也是推薦系統需要多次面臨的問題。我們知道向量的概念,可以形象化地表示為帶箭頭的線段。二維空間向量表示方法為,多維空間向量表示為,向量是描述事物一種很好模型。
  • 《奇葩說》連續7季爆火,產品經理能得到什麼啟示? | 人人都是產品...
    ▲圖源:網絡大概在不停診斷之後,《奇葩說》開始回歸初心,把決定權交給用戶。第五季開播前,《奇葩說》進行了龐大的用戶調研工作:發放問卷,定量分析。調查對象大部分為95後和00後。具體而言,你們將以一款產品為命題,將通過完整模擬大廠內某個產品從0到1的全過程而展開,在此過程中分別對於定位、需求/市場分析、規劃、設計、開發、測試、上線、運營、迭代等等相關能力進行強化訓練。最終讓你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把所有相關技能串聯起來,具備「可獨立負責一個產品從0到1各個核心環節的落地」的能力。解決學習過程中對於每個知識點都了解一些,但是都了解不深的情況。
  • 產品經理與用戶的關係,是我懂你
    那怎樣才能做一個好產品?不管是產品經理還是開發團隊,都需要跟用戶之間建立起一種關係。我們做線上產品,很少有機會能走到線下跟用戶接觸和交流。希望有一個平臺,能夠讓產品經理跟用戶產生更多的碰撞,更多的去吸收用戶的一些吐槽或建議。產品經理需要建立起聯繫用戶的工作習慣。做多少調查,看多少用戶反饋,然後把用戶的反饋集中到產品上,這才是產品的價值所在。
  • 三年產品經理的轉正述職報告
    對於需求,應該源自於兩個方面,一個是用戶,用戶是我們產品的直接受眾,用戶的意見和建議,是我們產品的根本方向;而另一方面的需求來源於市場,因為用戶的需求是很直觀的需求,對於用戶的一些潛在需求,用戶其實自己也並不清楚,很多時候,用戶的需求都是被引導的。
  • 經驗總結|優秀的產品經理都具備的3種思維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是中國最大最活躍的產品經理學習、交流、分享社區。集媒體、社區、招聘 、教育、社群活動為一體,全方位服務產品經理。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 作者@夏若 原創發布。轉載請聯繫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 商業產品經理的發展路徑-虎嗅網
    技術等,他們覺得自己的職能受限,最終起決定性的是商業產品經理,所以想去了解和轉型做商業產品經理。第二種是處於和商業平行的部門,例如用戶產品。因為自身發展出現瓶頸,想了解更廣闊的領域。下面我大概從職能和行業劃分來給大家做一個分類。如何成為一個商業產品經理?可以先看我對它的定義:設計一套用於將現有資源變現的產品、機制,並且使變現效率和規模不斷增長。
  • 用戶留存的最強增長手段:行為模型
    什麼是行為模型?其實就是重複一種行為多次後產生的一種習慣,也可以說是用戶針對產品的使用習慣。行為模型能有效幫助用戶留存,是運營人必須知道的運營手段。一、用戶習慣什麼是使用習慣?付費型觸發:通過付費增加可以觸達用戶的觸點,從而提高吸引用戶的概率,促使用戶採用產品的預期行動的方式。如通過廣告、搜尋引擎的付費推廣,軟文推廣。社交型觸發:主要發生在熟人社交場景中,同時也可能是線上環境中形成的熱點及網紅效應等,社交型觸發是每個產品都渴望的病毒式增長的模式。如口碑傳播。
  • 5G時代的新商業版圖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5G的即將到來,移動網際網路也接近尾聲,用戶總規模已經負增長,各大產品數據都有一定程度下滑,消費網際網路整體進入了寒冬,除了短視頻領域還在進行最後一場角逐,其他方面均已乏善可陳。註定又是革命性的一代,5G時代人與人、物與物都將連接,網際網路模式將席捲整個產業端,未來機會還是來自網際網路。
  • 競品報告 | 模板讓競品分析一文不值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所以根據價值梯度,呈現內容的權重應該遵循:產品指向性判斷 > 競品主要動向的預判 > 現階段競品優劣的比較。一、放棄用戶體驗五要素法,它產出的是信息原料此即競品分析時最為常用的用戶體驗五要素法。很多產品經理將這部分內容作為主要的分析對象,甚至本末倒置,直接根據這些要素來找信息做「填空」。
  • 來聊聊職業產品經理的如何正確「翻譯用戶需求」?
    我們有一句話,產品經理要保護技術,不能讓技術直面需求的「迫害」,所以需要產品經理在其中作為一個「過濾器」。如果說獲取用戶需求是產品經理的第一個素質,那麼翻譯需求的能力就是產品經理第二個重要素質。這個素質,包括講故事的能力、抽象能力、邏輯能力和文檔寫作能力。(1)講故事的能力。就是把用戶的需求場景化,具體地講出用戶的需求,而不是泛泛地提出一些標籤或者概念。好的需求都是具體的需求。你不能說用戶有安全的需求、生理的需求、發展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我們說這樣的故事不性感,性感的故事應該是場景化、人物化和故事化的。
  • 實戰案例:全定量增長模型如何搭建?
    用戶新增數量明細表主要變量為:不同渠道獲客數、K因子、激活率三個指標;時間維度為:基於歷史情況對未來進行估計;K因子即為每個老用戶能帶來多少新客戶,是用戶推薦渠道的相關參數。03 利用定量增長模型進行假設分析(what-if Analysis)假設分析是定量增長模型的一個常規用法,我們通過一個案例來分析具體的用法:問題:現在是9月份,到年底前,如果想最大程度提升月活,應該做哪些增長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