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華為心聲社區發布了任正非的講話內容,「我們國家要重新認識晶片問題,晶片問題的解決,要在基礎工業、化學產業上加大重視」。他還指出,大學要著眼未來二三十年國家與企業發展的需要。
儘管華為在美國的打壓下舉步維艱,可任正非這些話,並沒有單獨的偏向華為,而是透徹地指出國內晶片領域技術的薄弱。
晶片製造難在光刻技術
正如任正非所言,「華為有著全球最頂尖的晶片設計水平,可國內卻沒有相應的高端晶片製造工藝」,言語之中透露了對美國晶片禁令的無奈。
國內其實不缺乏晶片的製造人才,而是缺工藝,缺少能夠製造高端晶片的光刻機。
全球最頂尖的光刻公司是荷蘭的ASML,但由於其含有大量的美科技,因此在美國的限制政策下,並不能提供給我們5nm工藝的高端EUV光刻機。雖然中科院將光刻技術列入了科研任務,但光刻機的製造,不僅需要上千個半導體元器件的搭配,上萬個電晶體的合成,而且還要有大量的基礎科技運用,絕非一朝一夕就能搞定。
面對這樣的局面,院士張鈸教授表示,「中國科技必須要選擇新燈塔、新航道」。
這個「新燈塔、新航道」是指的什麼呢?日前中科院的官宣,把中國未來科技的大道展示了在我們眼前。
攻克量子芯,解開光刻封印
潘建偉院士代表中科院正式宣布:「已攻克光量子晶片兩種技術,中國在這一領域實現全球領跑。」這意味著光刻技術的封印即將解開。必須要知道的是,量子晶片就是將量子線路集成在基片上,進而承載量子信息處理的功能,量子晶片的優勢,除了傳輸效率快、而且具有絕對的安全保障,被稱作是通信領域的「安全盾」,量子晶片的設計製造完全繞開了光刻技術。
隨著中科院突破光量子晶片技術,國內也迎來了首家光量子計算公司,據悉,這家公司的負責人是以金賢敏為首的上海交大科研團隊,金賢敏又曾師從潘建偉。
與電子晶片相比,量子晶片才是國家重點的戰略方向,中科院有關量子技術的突破、國內首家量子公司的成立,是我國科研人員花費了數十年的心血才取得的成果。
然而美國卻要求技術共享?我們肯定不能答應。
據路社報導,美國聲稱,歐美是量子理論的提出者,量子技術的進展都繞不開其基礎專利,中國量子晶片技術應拿出來共享。
我國研發的20比特量子晶片值得強調的是,雖然歐美有關量子論的提出比我國更早一些,基礎科技也更完善,但其並未獲得相應的標準必要專利。所謂的技術共享,只是妄想的一面之詞。何況美國對華為等中國科技企業的打壓還在持續,破壞晶片規則這種行為,是帶有歧視性、排他性的,本就違背了市場公平的原則。
寫在最後
雖然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國本著公平、開放的理念,但並不代表我們可以任由別人欺負。
美國的技術封鎖是雙刃劍,不可否認給中國科技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但也促進了中國科技實現自主化的決心。所謂的市場公平,不過是建立在自己足夠強大基礎之上的說辭而已!
【圖文摘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往期回放:
在美國壓力下,默克爾再次把話挑明:堅決拒絕全面禁止華為
美媒:中國投入9.5萬億造晶片,拿出當年造原子彈的氣勢
臺積電突如其來的官宣,這意味深長
喜歡的,請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