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民王先生說,因為自己在讓孩子使用檯燈的過程中走入一些誤區,導致孩子視力下降得厲害,他希望自己的教訓能給更多家長提個醒,「畢竟很多家長對這方面都不內行。」
孩子視力下降和使用的檯燈有關係嗎?該怎麼選擇和使用檯燈?記者為此也採訪了多名眼科專家。
家長來反映
孩子近視了,推測問題出在檯燈上
王先生的女兒剛上三年級,最近孩子被查出近視,這讓他十分驚訝和不解。王先生說,他們一家非常重視保護孩子視力,平時幾乎不讓孩子看電視,也幾乎不讓孩子玩電子產品。一年多前體檢的時候,孩子的視力還是5.0。
王先生反覆思忖女兒近視的原因,最後推測問題出在「護眼檯燈」上。「女兒快讀二年級時,考慮到她的家庭作業會逐漸多起來,就特意給她買了一款LED護眼檯燈。」王先生說,女兒晚上做作業時,他都把檯燈調到最亮,因為想當然地以為亮堂點可以看得更清楚。
他說,發現女兒近視後,最近他自己測試了一下,發現檯燈燈光調到最亮時,看書半個小時左右,眼睛就覺得疲勞、難受。他帶孩子到醫院看眼科,醫生說他在檯燈使用方面有一些誤區。首先,並不是光線越強對眼睛就越好,太亮反而對眼睛有害;其次,檯燈的頻閃也會對眼睛有一定影響。
記者做調查
家長們是怎麼給孩子挑選檯燈的?
王先生很想知道,究竟該如何選擇和使用檯燈。那麼,其他家長對這方面是不是內行呢?
記者隨意走訪了市內一些超市、商場,發現在售的檯燈種類繁多,目前正值開學季,有不少家長帶著孩子來挑選檯燈。記者採訪了一些已經給孩子買了檯燈的家長,發現大家選擇檯燈的標準可謂五花八門。
家長鄭先生說,給孩子的檯燈是隨便買的,標準是「造型好看,孩子喜歡」。家長王女士說,檯燈是在商場裡花1000多元買的,選擇時主要看品牌、價格和功能。「同一品牌的,價格高一點的應該好一些。另外,這款檯燈的功能模式比較齊全,有閱讀模式、文字書寫模式、休閒娛樂模式、夜燈模式等,不同模式對應不同的光線亮度,使用時只需按下功能按鈕就可以了,不用調試光線。」王女士表示,購買檯燈時還有一個重要因素要考慮,就是安全性,「有個朋友家的檯燈是用久了會發熱的,結果孩子不小心胳膊被燙傷了一大片。」
不少家長則是簡單地以價格作為選擇標準,儘量買貴的。家長邵女士就從國外花2000多元給女兒代購了一盞檯燈,「為什麼要買,具體也說不出原因,只是覺得貴肯定會好一些,圖個心理安慰。」
專家這麼說
眼科醫生:近視是多因性的,不能完全怪燈光
寧波市眼科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吳國海認為,近視是多因性的,不能完全怪燈光,更不能怪某款檯燈。視力變化的關鍵原因在於用眼姿勢、習慣、時間,以及是否矯正等。對於王先生把檯燈調到最亮給孩子用的做法,吳國海認為非常不可取,「太亮的光線包括陽光,會引起瞳孔縮小,加重睫狀肌的負擔,造成調節障礙。當然太暗的環境,會引起視物不清,與近視不戴眼鏡一樣,加重調節力量,引起調節痙攣。太亮或太暗,時間一長都會造成眼睛疲勞,加重加快近視變化。」
他提醒家長,保護孩子視力,應該多從以下幾方面做起:控制持續用眼時間、該戴眼鏡時一定要堅持戴、注意睡眠時間與質量、注意飲食均衡、每天有足夠時間適當運動、不要輕信治療近視的儀器與機構。
視光師:挑選和使用檯燈要注意這幾點
寧波眼病中心視光門診視光師孫肖楠提醒家長,在選擇檯燈時要注意以下幾點:有足夠的、均勻的、可調節的亮度,色溫適當,顯色指數好。
檯燈的亮度應該是可以調節且符合要求的,太亮或者太暗都不好。我們俗稱的亮度,又叫照度,是衡量光源照明能力的指標。根據國標要求,對於A級檯燈,在距離50釐米的位置,照度應該高於150lx(lx為照度單位);距離30釐米,照度應該高於250lx。如果是AA級檯燈,這兩個照度要求應分別達到300lx和500lx。照度的分布要儘量均勻,不能只是「燈下亮」,燈光照度分布不均勻,會導致人們一會兒看亮的東西,一會兒看暗的東西,加重眼睛疲勞。
顯色指數表示的是燈光對真實顏色的還原程度。我們所說的物體顏色,都是特指其在自然陽光環境下所顯示的顏色。人造燈光中,白熾燈和滷素燈是最好的,日光燈就比較差,國標的要求是建築內部照明燈光的顯色指數不宜低於80,閱讀檯燈則要高於82。
選擇檯燈時還有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光源不要有頻閃。辨別光源有沒有頻閃,用手機就能大致檢測出來。開啟手機拍照功能,對準光源,看手機屏幕上是否有一道一道黑色的光柵,有光柵就表示光源有明顯頻閃,有頻閃則代表對眼睛刺激比較大,沒有頻閃則相對會好一些。在選擇檯燈外觀時,要注意眼睛不能直接看到燈泡,光線要柔和,燈罩的材質要不透光。
關於檯燈的使用,孫肖楠建議:使用檯燈時房間的大燈還是要打開,不能黑漆漆的房間裡只開一盞檯燈,這樣對比度太明顯,對眼睛的刺激比較大;孩子寫作業時一般用右手,檯燈宜放在孩子左前方45度位置,燈光照過來要能直接照亮書寫閱讀的區域,但不直接照射孩子的眼睛。另外,寫作業的時間要有所間隔,最好隔三四十分鐘就休息一下,不要長時間連續學習,在休息時可望遠五到十分鐘,讓眼睛得到放鬆和調節。
「要保護眼睛,更多在於控制行為模式,如果寄希望於買個護眼檯燈就能護眼,也是掩耳盜鈴。」孫肖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