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黃金始終有著光鮮亮麗的形象。在中國,「金碧輝煌」「真金不怕火煉」「書中自有黃金屋」等讚美之詞無不表達黃金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位置。這種對黃金歷史悠久的崇拜從西方到東方,從發達國家到第三世界,貫穿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古希臘人對黃金的認識很早,也很深刻。在公元前 4 世紀,哲學家柏拉圖就已經說過:「所有的黃金,地上地下加起來,也不足以拿美德交換。」先看個小故事:
猶太商人費南度在旅途中被歹徒搶得一乾二淨,只好到附近教區會館找到會長,請求他指點提供安息日食宿的家庭。會長查看了一遍登記簿,對費南度說:「這個星期五,經過本鎮的路人特別多,每家每戶都安排有客人,只有經營金飾店的老闆修美爾家沒安排客人。他是一向都不喜歡接納別人,為別人提供安息日食宿的。」
費南度思考了一會兒,對會長說:「我有辦法讓他接納我的。」於是,他很自信地向修美爾家走去。恰巧,修美爾做完祈禱歸來。費南度把修美爾神秘地拉到一旁,從大衣口袋裡取出一個沉重的小布包,悄悄地對他說:「磚頭大小的黃金能賣多少錢呀?」修美爾的眼睛霎時為之一亮。但已經到了安息日,安息日是不能談及生意之事的。修美爾心想:如果讓他走了,他很可能去找其他經營金飾的同行,那豈不是失去了賺大錢的機會?於是他機靈地對費南度說:「這個東西一時難以估價!安息日你就住在寒舍,待過了安息日再談吧。」
在安息日這一天裡,費南度住在這個金飾商的家裡,受到熱情周到的款待。安息日一過,修美爾就急不可待地催促費南度把金子拿出來瞧瞧。費南度故作驚愕狀,說:「咦,什麼金子銀子呀?我只是想知道磚頭大的金子到底值多少錢而已!」
知道些黃金的事兒
黃金作為一種稀缺的自然資源,人類經過數千年的開採積累,從這個星球上共挖出來總量約 17 萬噸黃金。即使在開採技術十分發達的當代,黃金的年產量也只有 2000 多噸。這些特徵,決定了黃金的自然屬性。
黃金作為一種貴金屬,是金屬王國中最珍貴、最罕有的金屬之一。在門捷列夫周期表中黃金的原子序數為 79,黃金具有很好的化學穩定性。它又有良好的物理特性,表現為:熔點高,達 l064 攝氏度,「真金不怕火煉」就是指一般火焰下黃金不容易熔化。密度大,為19.31 克/立方釐米(18℃時),手感沉甸。韌性和延展性好,良導性強。在金屬市場上,黃金與釕、銠、鈀、鋨、銥、鉑、銀等金屬統稱為貴金屬。純金具有豔麗的黃色,但摻入其他金屬後顏色變化較大,如金銅合金呈暗紅色,含銀合金呈淺黃色或灰白色。金易被磨成粉狀,這也是金在自然界中呈分散狀的原因,純金首飾也易被磨損而減少分量。
黃金按性質分,可分為「生金」和「熟金」兩大類。生金又叫「原金」「天然金」或「荒金」,是人們從礦山或河床邊開採出來、未經提煉的黃金。這生金又分礦金和沙金兩種。礦金,也稱合質金,產於礦山、金礦,大都是隨地下湧出的熱泉通過巖石的縫隙而沉澱積成,常與石英夾在巖石的縫隙中,礦石經過開採、粉碎、淘洗,大顆的金可以直接揀取,小粒的可用水銀溶解。礦金大多與其他金屬伴生,其中除黃金外還有銀、鉑、鋅等其他金屬,在其他金屬未提出之前稱為合質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