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掌握學習遷移理論

2020-12-06 中公教師網

近期很多地市都在開展教師招聘考試,很多同學都進入了最後的備考衝刺階段,進入了刷題階段,但是很多同學都在反映在學習遷移理論的人物和觀點時,還是不能理解相關考點,那麼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教育心理學中學習遷移理論的相關人物和主要觀點:

首先我們要清楚,教育心理學所研究的學習遷移是狹義的遷移,特指前一種學習對後一種學習的影響或者後一種學習對前一種學習的影響。20 世紀以來教育心理學家關於學習遷移的研究,就是通過設計兩種學習情境,看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學習遷移理論主要分為兩個時期,在教師招聘考試中需要著重掌握和理解的是早期遷移的人物、理論以及相關實驗,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兩個時期的人物和理論。

(一)早期的遷移理論

1.形式訓練說

該學說主要是由沃爾夫提出,地位是最早關於遷移的理論,以官能心理學為基礎。它認為遷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訓練而發展的結果,遷移是無條件的、自發的。形式訓練說認為,教育的任務就是要改善學生的各種官能,而改善以後的官能就能夠自動地遷移到其他學習中去。其主要觀點認為在學校教育中,傳遞知識遠不如訓練功能來的重要。其對遷移的解釋是從唯心主義的觀點出發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相同要素說

該學說由桑代克和伍德沃斯提出。相同要素說認為,一學習之所以有助於另一學習是因為兩種學習具有相同因素的原因。若兩種情境含有共同因素,不管學習者是否覺察到這種因素的共同性,總有遷移現象發生。 相關實驗:桑代克曾經以大學生為實驗對象,首先訓練大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行估計,然後對他們進行兩種測驗。結果表明,大學生對矩形面積的判斷成績提高了,但對三角形、圓形和不規則圖形的判斷成績並沒有提高。說明共同要素對學習提高的重要性。

3.概括化理論

概括化理論也稱經驗類化說,由美國心理學家賈德提出,其主要觀點是,一個人只要對自己的經驗進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從一個情境到另一個情境的遷移。他認為先前的學習之所以能遷移到後來的學習中,是因為在先前學習中獲得了一般原理,這種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地運用於前後兩種學習中。對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遷移效果也越好。

相關實驗:"水下打靶"實驗,賈德以五年級和六年級的小學生作被試,分成兩組,要他們練習用標槍投中水下的靶子。在實驗前,對一組講授了光學折射原理,另一組不講授,只能從嘗試中獲得一些經驗。在開始投擲練習時,靶子置於水下1.2英寸處。結果,講授過和未講授過折射原理的學生,其成績相同。當把水下1.2英寸處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寸時,兩組的差異就明顯地表現出來。未講授折射原理一組的學生不能運用水下1.2英寸的投擲經驗以改進靶子位於水下4英寸處的投擲練習,錯誤持續發生。而學過折射原理的學生,則能迅速適應水下4英寸的學習情境,學得快,投得準。

4.關係理論

格式塔心理學家提出關係轉換說,代表人物是苛勒,主要觀點是:認為遷移是學習者突然發現兩個學習經驗之間關係的結果,是對情境中各種關係的理解和頓悟,而非由於具有共同成分或原理自動產生。學習遷移的重點不在於掌握原理,而在於覺察到手段與目的之間的關係。他們認為學生"頓悟"情境之間的關係,特別是手段—目的之間的關係,是實現遷移的根本條件。

相關實驗:小雞啄米實驗,苛勒讓小雞在深、淺不同的兩種灰色的紙下面尋找食物。通過條件反射學習,小雞學會了只有從深灰色紙下才能獲得食物獎賞。然後,變換實驗情境,保留原來的深灰色紙,用黑色紙取代淺灰色紙。實驗表明:小雞對新刺激(黑色紙)的反應為70%,對原來的刺激(深灰色紙)的反應是30%;主要證明了遷移產生的條件在於理解和頓悟。

(二)當代的遷移理論

1.認知結構遷移理論

奧蘇貝爾把遷移放在學習者的整個認知結構的背景下進行研究,在認知結構的基礎上提出了關於遷移的理論和見解。認知結構遷移理論指出,學生學習新知識時,認知結構可利用性高、可辨別性大、穩定性和清晰性強,就能促進對新知識學習的遷移。"為遷移而教"實際上是塑造學生良好認知結構的問題。

2.產生式理論

產生式遷移理論是根據安德森的思維適應性控制理論發展而來。產生式遷移理論則是針對認知技能的遷移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後兩項學習任務產生遷移的原因是兩項任務之間產生式的重疊,重疊越多,遷移量越大。兩項任務之間的遷移,是隨其共有的產生式的多少而變化的。所謂產生式就是有關條件和行動的規則,簡稱C-A規則。

3.情境性理論

格林諾等人提出了遷移的情境性理論。他們認為學習是個體與環境中的事件的相互作用。通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動作圖式,該圖式是活動的組織原則,而不是符號性的認知表徵。遷移就在於如何以不變的活動結構或動作圖式來適應不同的情境。這種活動結構的建立既取決於最初的學習情境,又取決於後來的遷移情境。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2020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經典實驗篇之學習遷移理論
    【導讀】華圖寧夏教師招聘考試網同步華圖教師發布:2020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經典實驗篇之學習遷移理論,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這個理論認為,只要一個人對他的經驗進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從一個情境到另一個情境的遷移。   賈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實驗,是經驗類化理論的經典實驗。   2.實驗   賈德以五年級小學生作被試,分成兩組,要他們練習用標槍投中水下的靶子。在實驗前,對一組講授了光學折射原理,另一組不講授,只能從嘗試中獲得一些經驗。
  • 四個方面掌握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布魯納主張學習的目的在於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因此,他的理論常被稱為認知—結構論或認知發現說,對於他的學說,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認知。「一實質」:學習的實質是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本質不是被動地形成刺激一反應的聯結,而是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
  • 聯邦學習 OR 遷移學習?No,我們需要聯邦遷移學習
    2016 年,Google 首次提出了針對行動裝置的聯邦學習(FL)系統 [1],該系統允許用戶形成一個聯合體訓練得到一個集中模型,而用戶數據則安全地存儲在本地,這就解決了數據隱私和安全保護問題。同時可以有效應用聯合體各方所掌握的標註數據,解決標註數據缺乏的問題。但是,FL 要求聯合體的不同方擁有的訓練數據必須共享相同的特徵空間,這就限制了 FL 的實用性。
  • 深度學習實踐:如何使用Tensorflow實現快速風格遷移?
    一、風格遷移簡介風格遷移(Style Transfer)是深度學習眾多應用中非常有趣的一種,如圖,我們可以使用這種方法把一張圖片的風格「遷移」到另一張圖片上:然而,(點擊查看論文)的速度是非常慢的。在GPU上,生成一張圖片都需要10分鐘左右,而如果只使用CPU而不使用GPU運行程序,甚至需要幾個小時。這個時間還會隨著圖片尺寸的增大而迅速增大。
  • 教師資格證筆記:學習心理——學習動機、遷移和策略
    教師資格證筆記:學習心理——學習動機、遷移和策略教學高頻考點1.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兩個基本成分是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線):中等程度的動機水平最有利於學習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動機水平與作業難度密切相關:任務較容易,最佳動機水平較高;任務難度中等,最佳動機水平也適中;任務越困難,最佳動機水平越低。4. 成就動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力求成功的動機,另一類是避免失敗的動機。
  • 從遷移學習走向整體建構
    【一堂好課】 遷移是一條重要的心理學原理。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指出,有學習的地方就有遷移。先前學習對後續學習產生積極影響的,稱為正遷移;產生消極影響,稱為負遷移(或稱「幹擾」)。雖然遷移廣泛存在,但要能夠進行正遷移並非易事。我的師父——張興華研究表明,學生學習的正遷移量越大,他們通過學習所產生的適應新的學習情境或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就越強。這種正遷移量的實質,是學生掌握已知的概括化程度。在我20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始終注重讓學生溫故知新,探新再連舊,實現新舊知識的「跨越」。
  • 遷移學習怎麼做?遷移成分分析 (TCA) 方法簡介
    王晉東 (不在家),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博士生,目前研究方向為機器學習、遷移學習、人工智慧等。之前整理總結遷移學習資料的時候有網友評論,大意就是現在的類似資料大全的東西已經太多了,想更深入地了解特定的細節。從這篇文章開始我將以《小王愛遷移》為名寫一系列的介紹分析性的文章,與大家共享遷移學習中的代表性方法、理論與自己的感想。
  • 論學習和掌握鄧小平經濟理論
    認真學習和掌握鄧小平經濟理論,對於深刻領會和全面掌握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更好地用鄧小平理論武裝頭腦和指導行動,至關重要。本文擬就學習鄧小平經濟理論的意義、鄧小平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內容和若干基本關係作一簡要論述。  一、充分認識學習鄧小平經濟理論的重要意義  鄧小平理論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注意的偉大旗幟。這一理論內容十分豐富,是完備的科學體系。
  • 簡論人口遷移理論的跨學科應用
    用人口遷移理論分析經濟事物的空間運動人口遷移理論研究的鼻祖是萊文斯坦,他曾根據1881年英國人口普查中有關人口出生地和居住地的資料發表了《人口遷移的法則》一文。1889年他又根據歐洲20多個國家的資料,發表了另一篇同名文章。
  • 體驗式學習理論之行為改變理論
    Tichy) 是行為改變理論提出者與實踐者,領導力變革專家,密西根商學院的教授,在體驗式學習領域,被廣泛地應用於學習實踐。行為改變理論指出: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comfort zone)、學習區(learning zone)、恐慌區(panic zone)。
  • 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考情剖析:教師招聘考試中,對於認知學習理論這一部分的內容,每年的考試類型比較固定,主要以客觀題(單、多)的形式備考。這一部分的內容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往往是一知半解,出現選項都是一種找熟人的情況,其實屬於一種機械式的理解,在涉及難題的時候經常都是束手無策,所以在這一部分更應該幫助學員區分認知理論,更加深刻的理解並且靈活應變。
  • 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一二三四」)
    他主張學習的目的在於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因此,他的理論常被稱為認知—結構論或認知發現說。1.學習觀(1)學習的實質是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本質不是被動地形成刺激—反應的聯結,而是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
  • 國產快速在線質譜儀、離子遷移譜儀產業化進程——訪中科院大連化...
    (Ion Mobility Spectrometer, IMS),是在大氣壓或近大氣壓下,根據樣品分子離子在漂移管的特徵遷移時間,對微量氣體進行快速檢測的一種儀器,於20世紀60-70年代開始發展,目前已應用於爆炸物、毒品、化學毒劑的檢測,環境監測以及生物分子分析等領域;根據《簡氏核生化防護年鑑》2001年版提供的資料顯示,離子遷移譜(IMS)技術已經躍升至「快速檢測有毒有害物的十大技術」之首。
  • NLP領域中的遷移學習現狀
    圖1一、內容簡介我們在這篇文章中的對遷移學習的主要定義如圖所示,遷移學習是一種從源設置中提取信息並將其應用於不同設定目標的方法在當前的自然語言處理領域中,普遍存在著不同類型的遷移學習。它們可以按照三個維度進行分類:1、源設定和目標設定是否處理相同的任務;2、源域和目標域的性質;3、學習任務的順序。這樣就可以把各種遷移學習分為圖中的幾類。
  •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王晉東:遷移學習的發展和現狀 | 分享總結
    我們先來看一下背景:在智能大數據時代,面對數據量以及數據類型的不斷增加,需要能快速構建具有強泛化能力的機器學習模型。大部分數據往往沒有標註,收集標註數據或者從頭開始構建模型,代價高昂且費時。這個問題引出了遷移學習,遷移學習可以解決上述標定數據難以獲取的問題。
  • 自監督學習知識遷移
    如何判斷一個表示學習的好壞?線性分類:利用固定特徵進行ImageNet分類小樣本設定:ImageNet分類只使用1%至10%的數據。遷移學習:在PASCAL VOC上進行目標分類、目標檢測和語義分割。我們可以看到,上述評價方法要求我們對前置任務和目標任務使用相同的模型架構。
  • 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布魯納
    由此,他提倡使用發現學習的方法,這種學習有強調學習過程、強調直覺思維、強調內在動機、強調信息提取這幾個特徵。(2)學習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學習從對新知識的獲得,到運用各種方法轉化知識適應新任務,從而獲得更多知識,再到核對我們的處理知識的方法是否合適新的任務,或者運用得是否正確。
  • STEM教育|文化-歷史活動理論下的項目式STEM學習模式
    一 文化-歷史活動理論下項目式STEM學習過程 在STEM學習活動中,期望建立這樣一種教與學氛圍:圍繞STEM學習內容建立師生活動共同體,以模型、技術、概念等為中介工具,在不同學習階段動態分配師生勞動,建立並發展知識到能力、個體到小組的學習規則,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協作,最終達到發展STEM
  • PRCV 2020頂會盛宴,澎思科技展現遷移學習應用成果
    作為PRCV2020特邀企業之一,澎思科技在會上闡釋了深度遷移學習對於實現AI快速落地的豐富前景,以及通用人工智慧作為下一代AI發展的趨勢。繼去年展示了澎思科技在視覺AIoT方面的布局與研究成果以後,在本屆PRCV2020學術論壇上,洪堡大學博士、澎思科技首席算法研究員羅伯特(Robert  Lorenz)發表《澎思科技:發力遷移學習,致力打造通用人工智慧》的主題演講,向與會嘉賓學者分享澎思科技對通用人工智慧的思考,以及基於遷移學習的視覺智能算法應用。
  • 一種利用兩個輕型的卷積神經網絡來學習獲取任意遷移矩陣的方法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研究人員們從理論上得到了遷移矩陣的表達形式,並給出了一種利用兩個輕型的卷積神經網絡來學習獲取任意遷移矩陣的方法,這種基於學習的遷移矩陣可以通過不同層次的風格損失來控制,在保持內容圖像的情況下靈活地結合多層次風格。同時,算法的實現具有很高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