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很多地市都在開展教師招聘考試,很多同學都進入了最後的備考衝刺階段,進入了刷題階段,但是很多同學都在反映在學習遷移理論的人物和觀點時,還是不能理解相關考點,那麼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教育心理學中學習遷移理論的相關人物和主要觀點:
首先我們要清楚,教育心理學所研究的學習遷移是狹義的遷移,特指前一種學習對後一種學習的影響或者後一種學習對前一種學習的影響。20 世紀以來教育心理學家關於學習遷移的研究,就是通過設計兩種學習情境,看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學習遷移理論主要分為兩個時期,在教師招聘考試中需要著重掌握和理解的是早期遷移的人物、理論以及相關實驗,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兩個時期的人物和理論。
(一)早期的遷移理論
1.形式訓練說
該學說主要是由沃爾夫提出,地位是最早關於遷移的理論,以官能心理學為基礎。它認為遷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訓練而發展的結果,遷移是無條件的、自發的。形式訓練說認為,教育的任務就是要改善學生的各種官能,而改善以後的官能就能夠自動地遷移到其他學習中去。其主要觀點認為在學校教育中,傳遞知識遠不如訓練功能來的重要。其對遷移的解釋是從唯心主義的觀點出發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相同要素說
該學說由桑代克和伍德沃斯提出。相同要素說認為,一學習之所以有助於另一學習是因為兩種學習具有相同因素的原因。若兩種情境含有共同因素,不管學習者是否覺察到這種因素的共同性,總有遷移現象發生。 相關實驗:桑代克曾經以大學生為實驗對象,首先訓練大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進行估計,然後對他們進行兩種測驗。結果表明,大學生對矩形面積的判斷成績提高了,但對三角形、圓形和不規則圖形的判斷成績並沒有提高。說明共同要素對學習提高的重要性。
3.概括化理論
概括化理論也稱經驗類化說,由美國心理學家賈德提出,其主要觀點是,一個人只要對自己的經驗進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從一個情境到另一個情境的遷移。他認為先前的學習之所以能遷移到後來的學習中,是因為在先前學習中獲得了一般原理,這種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地運用於前後兩種學習中。對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遷移效果也越好。
相關實驗:"水下打靶"實驗,賈德以五年級和六年級的小學生作被試,分成兩組,要他們練習用標槍投中水下的靶子。在實驗前,對一組講授了光學折射原理,另一組不講授,只能從嘗試中獲得一些經驗。在開始投擲練習時,靶子置於水下1.2英寸處。結果,講授過和未講授過折射原理的學生,其成績相同。當把水下1.2英寸處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寸時,兩組的差異就明顯地表現出來。未講授折射原理一組的學生不能運用水下1.2英寸的投擲經驗以改進靶子位於水下4英寸處的投擲練習,錯誤持續發生。而學過折射原理的學生,則能迅速適應水下4英寸的學習情境,學得快,投得準。
4.關係理論
格式塔心理學家提出關係轉換說,代表人物是苛勒,主要觀點是:認為遷移是學習者突然發現兩個學習經驗之間關係的結果,是對情境中各種關係的理解和頓悟,而非由於具有共同成分或原理自動產生。學習遷移的重點不在於掌握原理,而在於覺察到手段與目的之間的關係。他們認為學生"頓悟"情境之間的關係,特別是手段—目的之間的關係,是實現遷移的根本條件。
相關實驗:小雞啄米實驗,苛勒讓小雞在深、淺不同的兩種灰色的紙下面尋找食物。通過條件反射學習,小雞學會了只有從深灰色紙下才能獲得食物獎賞。然後,變換實驗情境,保留原來的深灰色紙,用黑色紙取代淺灰色紙。實驗表明:小雞對新刺激(黑色紙)的反應為70%,對原來的刺激(深灰色紙)的反應是30%;主要證明了遷移產生的條件在於理解和頓悟。
(二)當代的遷移理論
1.認知結構遷移理論
奧蘇貝爾把遷移放在學習者的整個認知結構的背景下進行研究,在認知結構的基礎上提出了關於遷移的理論和見解。認知結構遷移理論指出,學生學習新知識時,認知結構可利用性高、可辨別性大、穩定性和清晰性強,就能促進對新知識學習的遷移。"為遷移而教"實際上是塑造學生良好認知結構的問題。
2.產生式理論
產生式遷移理論是根據安德森的思維適應性控制理論發展而來。產生式遷移理論則是針對認知技能的遷移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前後兩項學習任務產生遷移的原因是兩項任務之間產生式的重疊,重疊越多,遷移量越大。兩項任務之間的遷移,是隨其共有的產生式的多少而變化的。所謂產生式就是有關條件和行動的規則,簡稱C-A規則。
3.情境性理論
格林諾等人提出了遷移的情境性理論。他們認為學習是個體與環境中的事件的相互作用。通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動作圖式,該圖式是活動的組織原則,而不是符號性的認知表徵。遷移就在於如何以不變的活動結構或動作圖式來適應不同的情境。這種活動結構的建立既取決於最初的學習情境,又取決於後來的遷移情境。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