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理解一個複數,物理學家努力了100年,還是沒人知道它的內涵

2020-11-22 騰訊網

物理學數百年的發展史,就是創建一個個物理概念的全過程。那些偉大的自然哲學家們,每提出一個物理概念,總會為其賦予一個實實在在的物理對象或物理性質。例如牛頓提出的絕對空間、絕對時間、質量、萬有引力等,都對應著明確的物理內涵。

到了20世紀初,即便是愛因斯坦提出的革命性理論——相對論,其中的每一個概念也都對應著明確的物理內涵,例如時空曲率、能量動量張量、引力波等。

20世紀初期,物理學家發現了一系列反常的微觀現象,其中最著名的要數粒子的雙縫幹涉實驗了。實驗中,即便微觀粒子一個一個地通過雙縫,最終也會形成明暗相間的幹涉條紋,這就表明,微觀粒子具有波動性,發生了自我幹涉!

和微觀粒子聯繫在一起的到底是什麼波呢?粒子被「抹開」並以波的形式在空間中演化嗎?「抹開」的物質波怎麼又會在測量中表現出粒子性?物質波的本質是什麼?

沒有人能徹底弄明白這些問題,以至於費曼說,「沒有人懂量子力學!」薛丁格在搞不清楚物質波本質的情況下,對照經典力學的哈密頓形式,提出了薛丁格方程,首次描述了現代物理學的「靈魂」概念——波函數——的演化規律。

但薛丁格心中一直存在一個疑問,波函數到底是什麼,物理內涵是什麼。即便天才的玻恩於1926年提出了波函數的概率詮釋,薛丁格也表示拒絕接受,另一方面,玻恩也表示,「波函數的物理內涵不明。」

確實,對波函數的物理內涵的追求,不能僅僅停留在概率波的層面上,況且,波函數自身並不代表概率,它是一個複數,它的模(絕對值,或複數的「長度」)的平方,才代表著相應物理量的某個值的概率密度。

遺憾的是,一直到現在,波函數的物理內涵仍然被大自然所隱藏,這個神奇的複數函數,可以確定微觀粒子的狀態,可以計算出粒子各種狀態下的概率,可以被薛丁格方程、狄拉克方程所精確描述,但是,方程所描述的對象——波函數的本質是什麼,一直是個迷。

我們也許會自以為是地說,波函數不就是描述粒子狀態(或概率)的一種數學工具嗎,只要我們能夠用它準確地預言粒子的概率不就行了,何必去追求它的物理內涵?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為什麼?

要知道,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態疊加原理表明,粒子的狀態可以由許多不同的狀態線性疊加而成,這裡疊加的對象,並不是不同狀態所具有的概率,而是不同狀態的波函數,並且只有這樣,粒子才能夠產生自我幹涉的波動效應!這意味著,粒子的概率只是波函數的表觀性質,唯有波函數(粒子的狀態)才能作為某種物理實在而存在!顯而易見,對於一個我們已經用符號寫在了黑板上的物理實在,我們不去進一步探求它的物理內涵,是不符合物理學的精神的。

至於現代物理學的「靈魂」概念——波函數,對應的物理實在到底是什麼,什麼是粒子的狀態,量子力學基本原理層面以下的圖像是什麼,最終揭曉答案的那一天,量子力學的基本框架將被重建,而100年來基礎物理學發展的瓶頸,也將被突破!

相關焦點

  • 單數還是複數?過去還是未來?
    的思考以及對打破「歐洲中心主義」的努力——試圖構建一個更具有多元性、包容性與平等性的文明觀。單數?複數?《文明I》的小標題是一個問句:單數還是複數?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比爾德已經在行文過程中給出了答案。在1969年版本的《文明》中,原片(書)名是Civilisation,而新版《文明》則是Civilisations,一個「s」,用複數的形式體現了比爾德在創作該書時所秉持的藝術史觀。在比爾德看來,文明從來都不是單一的,整個世界的文明也從來都不是扁平的。
  • 哥德巴赫猜想並不是證明一加一等於二,陳景潤為了它做了多少努力
    數學家就是這樣,為了證明一個猜想能努力一輩子。著名的費馬大定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被一位美國數學家證明,他花了將近20年的時間。著名數學家歐拉就拿它沒辦法,直言自己證明不出來,後來的數學家在哥德巴赫猜想面前也只有灰頭土臉的份。不過如今的網絡上流傳著一些奇葩的論斷,說什麼哥德巴赫猜想就是證明一加一等於二,實在是誤人子弟,偏偏還有不少人相信。在這裡奉勸這些人不要胡說八道了,哥德巴赫猜想和一加一等於沒有任何關係,相信這句話的人只能說你根本不了解哥德巴赫猜想。
  • 看得懂的複數--溯源複數的物理意義
    對於他的問題,我無法直接回答,但是,關於傅立葉變換本身不複雜,但引入了複數之後,因為大家對複數的物理意義都不懂,最後都是屬於理性的公式推導,但最後的結果的物理意義是什麼,大家卻都不明白,只知道一堆的數學公式,這個是一種本末導致,所以我認為有必要先搞明白複數的物理意義,只有看得懂複數,有它的感性認識,那麼基於它的推理才可能有感性,深刻的認識。
  • 還有沒有比複數更高級的數及好玩遊戲?如何理解,願你不再掉頭髮
    「哈密頓鏈」、「哈密頓環」可以是圖論問題中的一個大類。而對於哈密頓本人,儘管不如費馬,高斯那樣如雷貫耳,但你是否知道他曾與拉格朗日相提並論,被驚嘆「第二位牛頓已經出現」。接下來的這篇文章,能讓讀者們對哈密頓此人的一生,有著更為詳盡的認識。哈密頓(Hamilton, willina Rowan, 1805—1865),又譯哈密爾頓,是英國的數學家及物理學家。
  • 旋轉,複數最直觀的理解
    原標題:旋轉,複數最直觀的理解 上方超級數學建模可加關注 傳播數學乾貨,學會理性的方式去思考問題 複數的物理意義是什麼? 我想 複數最直觀的理解就是旋轉! 4*i*i = -4 就是「4」在數軸上旋轉了180度。 那麼4*i就是旋轉了90度。
  • 吳國平:世界上第一個提出「複數」概念的人是誰?
    「數」的系統也從簡單的自然數集擴大到有理數集、實數集、複數集等等。我們都知道,在實數範圍內,負數是沒有平方根的,這樣我們在解一些方程時候就會顯得「無能為力」。進入高中後,把實數集擴大到複數集,負數可以有平方根,相應問題才得以解決。什麼是複數?我們把形如a+bi(a,b均為實數)的數稱為複數,其中a稱為實部,b稱為虛部,i稱為虛數單位。
  • 集體名詞是單數還是複數?
    集合名詞指的是一種名詞類型,它包括「一個整體作為一個實體」,以及該群體的成員。它被認為是形式單一的。例如,像faculty、herd和team這樣的詞是集體名詞——它們是單數,但代表一個群體。有表示人、動物、物體和概念的集合名詞。
  • 時間是真實存在的還是一種錯覺?聽聽兩位著名物理學家對它的解釋
    在我們的科學研究領域裡,要問什麼最神秘最讓人們難以琢磨,那一定是時間,可能很多人覺得,時間有什麼複雜的,每天24小時,一年365天,每天看著鐘錶指針走,那不就是時間嗎?很多人都認為我們看到的時間就是真實的時間,但事實上,我們認為的時間概念只是人類自己為了好規劃和管理,自己加上去的,我們的時間是根據地球公轉周期,自轉周期以及一年四季的變化來定義的。
  • 光子也是新生事物,可物理學家如何用它來理解光
    當然,人一生都是在學習,新時代所要求的,物理學理論對你來說可能很容易,也非常的完善,可你知道嗎?新時代的科學是要求你必須掌握現代物理學的必要條件才行,要不然,你將用不上你理解的那些物理學理論。光子也是新生事物,可物理學家如何用它來理解光,讓我們一起看看下面的一段科普吧,希望大家能通過這段科普找到物理理論的本質,提升自己物理的最低起點。
  • 進擊的複數
    萊布尼茨曾說:「虛數是神靈遁跡的精微而奇異的隱蔽所,它大概是存在和虛妄兩界中的兩棲物。」 然而虛數並不是偶然引入的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三次方程求根問題是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數學問題,一直有數學家嘗試給出這個問題的解。直到十六世紀,義大利數學家塔塔裡亞才發現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在這之後,虛數的引入就成了一個實際的數學問題,而不再是單純的一個符號演算。
  • 如何在幾天時間內快速理解一個陌生行業?
    具備跨行業知識遷移能力的人,其知識面必然橫跨不同領域,而這就面對著一個矛盾,在有限的生命裡,人的知識應該更廣博還是應該更專精?在網絡時代之前,這個問題的答案更傾向於後者。知識在書本上,只有少數行業內的人士才能掌握,大部分人終其一生才能把本專業的知識從書本上搬到大腦裡。所以,以前的工作很少要求跨專業的知識遷移能力。
  • 複數的物理意義
    之後就能求解初值問題, 得到軌跡打個比方,你如果告訴我,在某一個時刻,有一個正弦信號在一個節點上,它的幅度是1V。那麼我是沒有辦法知道在這一時刻,這個節點上的電壓的絕對值是多少的。想要知道這一時刻電壓的絕對值,就必須要知道這一時刻這個正弦信號的相位是什麼。另外一個問題是,一個正弦信號在傳播的過程中,在通過某個系統以後,它的幅度和相位都有可能發生改變。
  • 複數的幾何意義
    上期我已經講解了數系的擴充和複數的概念,想要了解的小夥伴,可以去看我上期的作品哦。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複數的幾何意義吧。我相信,當你學習完本節課之後,對複數的掌握一點會紮實。那我們來學習複數的幾何意義:已知複數為形如Z=a+bi(a、b∈R,其中i為虛數單位)的數。為了更加直觀地表示複數,我們將複數按照向量在直角坐標系中的表示方法一樣,將它在直角坐標系中表示。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此時表示複數的直角坐標系的y軸與之前相比,發生了一些變化。
  • 誕生 100 年,這個簡單的物理模型難倒了無數物理學家
    水結成冰,湯被煮沸……這種突然而徹底的物態轉變,在20世紀之前對人們來說還是神秘的。科學家觀察到,物質常常是逐漸變化的:將一堆原子微微加熱,體積會微微膨脹。但是如果在材料的臨界點附近輕輕推動一下,它就會變成與之前完全不同的東西。破解「相變」謎題的數學關鍵在 100 年前首次被發現,並改變了整個自然科學的面貌。
  • 誕生100 年,這個簡單的物理模型難倒了無數物理學家
    這些指數是1/8或7/4這樣的數字,它描述了在發生相變前的階段,各種性質(如熱容)的變化速度。尼斯說,到1965年,大多數物理學家都開始重視起楞次和伊辛的箭頭,儘管他們還是想知道,為何一個在物理上如此不切實際的圖像,能夠準確得出物質性質的細節信息。答案不在於模型,而在於自然。
  • 100年來的伊辛模型: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00年前,一個名叫恩斯特·伊辛(Ernst Ising)的物理學家提出了一個模型,稱為伊辛模型。這個模型是作為一種猶如卡通圖景提出的,用於描述物質的鐵磁性,如下圖片所示。1920年,在一個從當時全球流感大流行中恢復過來的世界中,一位名叫威廉·倫茨(Wilhelm Lenz)的德國物理學家,著手理解為什麼加熱磁鐵超過一定溫度會導致其突然失去吸引力,就像著名的物理學家皮埃爾·居裡(Pierre Curie)在當時25年前就發現的那樣。
  • 愛因斯坦到死都沒破的難題 物理學家:光速是它8.3萬倍
    而這就決定了,不同媒介物質,它的傳播速率會有所不同。而宇宙之大,更超乎你所想,我們不可能測量現存每一種物質的聲速。所以,對於它的極限值,會是多少?這個疑問,在過去一直困擾著無數的物理學家,包括我們偉大的愛因斯坦。
  • 複數,通往真理的最短路徑
    ,既生活在一維的實數軸上,又困囿其上:而複數生活在二維複平面,擁有更大的自由度:類比剛才的動畫,你就會明白為什麼複數域更加重要,也不可或缺,因為它帶給我們更廣闊的視野。在讓我們帶著這個模型重新審視下複數的發現歷史,進一步去理解複數。3.1 紙片人卡爾達諾義大利數學家,吉羅拉莫·卡爾達諾(1501-1576),在它的著作《大術》中(這本書首次記載了一元三次方程的完整解法)提到這個一個問題,能否把10分成兩部分,使它們的乘積為40?
  • 它為什麼會讓物理學家痛哭流涕?(組圖)
    但2016年的這一天,不僅中國,全世界的物理學界都沸騰了,仿佛迎來了它們的「財神」——被預言已經百年的引力波,終於被探測到了。  據媒體報導,一位物理學家如此形容自己的心情:」堂堂男子漢很少哭,當時心中忽然暖流湧動,但還是強忍住沒哭。那是一種強烈的感動,感動到想哭的感覺。整個新聞發布會上,我一直強忍著。
  • 一個讓人感到絕望的物理定律,科學家:寧願不知道它存在
    ,比如說讓許多科學家表示寧願不知道它存在的——「熵增定律」。一個物理定律為什麼會讓人如此恐懼呢?它究竟隱藏著怎麼樣的秘密和絕望事實呢?要探究這些問題的答案,首先要知道什麼是「熵(shāng)增定律」。再舉一個便於理解的例子:在下雪的夜晚,封閉的操場上由於沒人走動雪會越積越多,因為每一片雪花都會自發地落到地面,然後堆積起來平鋪成非常平坦的一層。此時就是熵值最大的時候,因為達成了宏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