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中期,印度宣布計劃將其45架米格-29K艦載戰鬥機中的20架送到中國邊境附近的基地。那裡需要米格-29K來增加戰鬥機巡邏和對抗中國在邊境附近日益增長的戰鬥機部署的整體能力。這45架米格-29K是為 "維克拉瑪蒂亞 "號航母購買的,該航母於2014年服役,可運行29架米格-29K,而剩餘的16架米格-29K則用於訓練和替換受損或需要大修的飛機。無論如何,"維克拉瑪蒂亞 "號通常運營24架或更少的米格-29K,因此向北方派遣其中20架飛機將為飛行員提供有用的培訓,而不會使 "維克拉瑪蒂亞 "號癱瘓。
一些錯誤地報導了這20架米格-29K北上是剝奪了印度建造的新航母 "維克蘭特 "號的噴氣式戰鬥機。在航母使用米格-29K的過程中,一直存在著米格-29K的航母使用問題,以及讓 "維克蘭特 "號服役的困難。自2009年開始建造,"維克蘭特 "號預計要到2023年才能服役。因此,印度一直在為 "維克蘭特 "號尋找另一款航母戰鬥機,因為米格-29K作為航母艦載機表現不佳。自2017年以來,印度海軍一直在尋求替代的艦載機,而印度的採購官僚機構確保這個過程需要很長時間。
4萬噸級的 "維克蘭特 "號與早期翻新的俄羅斯 "維克拉馬迪亞 "號一樣,擁有滑躍甲板,設計可搭載29架噴氣式戰鬥機和10架直升機。印度第二艘航母正在規劃階段,將以 "維克蘭特 "號為基礎,但更大(6.5萬噸),並使用彈射器代替滑躍起飛。這樣可以使飛機攜帶更多的武器燃油和一些特殊種類的飛機(如雷達預警型)起飛。印度海軍想看看 "維克蘭特 "號的效果如何,然後再投入 "維克蘭特 "號2.0的最終設計。面對 "維克蘭特"號建造工作的慘澹表現,"維克蘭特"號不太可能在2030年代之前服役。維克蘭特現在已經落後於計劃10年,而且仍有足夠的機會出現自找麻煩和延誤。目前維克蘭特號應該在2021年完工,經過海試後,2023年投入使用。根據以往的表現,"維克蘭特 "號更有可能在2025年或更晚的時間服役。
2017年初,印度海軍發布了一份價值150億美元的合同,要求外國供應商競標,提供57架能夠從航母上作戰的噴氣式戰鬥轟炸機。此前,印度在2016年底宣布,印度本土設計製造的LCA(輕型戰鬥機)噴氣式戰鬥機不適合在印度航母上使用。海軍提到LCA超重,而且根本不適合在航母上作業。在政府的鼓勵下,海軍修改了決定,如果空重能降低15%(從6.6噸降到5.6噸),可能會訂購46架LCA Mk2(2025年到期)。目前,最大重量為13.5噸,武器裝備為一門雙管23毫米自動炮和最多3.5噸的飛彈和炸彈。內部燃料為2.5噸,通過外掛油箱可以增加至少40%。印度海軍中的許多人不相信LCA能活到2025年,政府似乎也同意,並授權海軍在國外尋找合適的艦載機。
同時印度製造商聲稱他們可以在2032年之前研製出可搭載航母的雙發版LCA並投入使用。根據DRDO和HAL(生產LCA的印度公司)的記錄,這是極不可能的。然而,儘管有類似問題的長期失敗記錄,但在政治上和民眾中,有很多人支持雙發LCA用於航母運營。印度不喜歡糾結的是,五十年前印度還在運營航母,而中國幾乎沒有任何海軍,也沒有什麼國防製造業。從那時起,中國在發展和生產現代武器方面已經遠遠超過了印度。中國已經有兩艘航母在服役,還有兩艘正在建造中。中國自己製造航母上的噴氣式戰鬥機。
印度海軍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在印度海軍為 "維克拉瑪蒂亞 "號INS購買了首批16架俄羅斯米格-29K之後,這一點就很明顯了。印度人對翻新後的 "維克拉瑪蒂亞 "號和米格-29K的性能並不滿意。從技術上講,米格-29K可以競爭取代現役型號米格-29K的合同,俄羅斯人已經放棄了修復這種艦載機的嘗試。印度在2009年收到米格-29K前十年就訂購了米格-29K,2012年開始在 "維克拉瑪蒂亞 "號上使用。主要問題是米格-29K不夠堅固,無法在航母上長期使用。在航母著艦時才是損傷最大的時候,米格-29K需要更堅固的起落架和其他一些更堅固的部件。這裡主要關注的是米格-29K使用的發動機。當從航母上運行時,這些發動機比陸基的米格-29遭受更多的故障。米格-29K的墜毀事故很多,其中大部分屬於印度。其中一次墜毀是在2011年,在俄羅斯一架為印度新製造的米格-29K,在驗收測試時墜毀,當時印度停止了對米格-29K的進一步訂購,並開始尋找其他供應商。
到目前為止,最有可能替代米格-29K的是美國的F-18E/F,但該機從未在滑躍式航母上運行過,只在彈射器裝備的航母上運行過。該製造商正在建造一個陸基跳傘航母甲板,並將在上面測試其F-18,以向印度保證F-18可以勝任這項工作。如果跳傘測試成功,印度希望購買57架F-18。F-18E將取代已經在 "維克蘭特 "號上使用的米格-29K,並使新的 "維克蘭特 "號能夠以噴氣式戰鬥機的方式進入服役。但後來HAL/DRDO來了個承諾,他們可以做得更好。但他們做不到,印度海軍知道這一點,但這是少數人的意見。
即使在2017年,人們也認為,鑑於印度採購官員實際完成購買外國飛機需要極長的時間,"維克蘭特 "號推遲服役是購買F-18的一個優勢。購買F-18的談判實際上是從2018年開始的,美國製造商波音公司開始與印度企業達成協議,在印度製造一些F-18部件,並在印度組裝57架印度F-18,這樣它們就可以被宣布為 "印度製造"。對于波音公司來說,這是一筆150億美元的交易,但與印度制定細節並不是什麼秘密,與其說是衝刺,不如說是馬拉松。有了新的F-18組裝業務,印度將有信心購買更多的F-18,許多出口客戶主要將其作為陸基戰鬥機使用。
F-18E已經誕生了20年,並在2001年之後獲得了大量的作戰經驗。這為F-18提供了一些有趣的問題。大約從2006年開始,美國海軍發現他們的老式的F-18C "大黃蜂 "戰鬥機和新式F-18E "超級大黃蜂 "戰鬥機的磨損速度都比它們預料的快得多。這在上世紀80年代進入服役的F-18C身上算是預料之中。這些飛機預計可以使用20年左右。但這是基於和平時期的作戰節奏,每年大約有一百次相當緊張的航母 "陷阱"(降落)。由於1991年的海灣戰爭(以及隨後十年的禁飛區巡邏)和反恐戰爭,已經超過了這個數字。為了讓這些飛機在F-35到來之前保持足夠的作戰能力以取代它們,製造了新的結構部件(主要是中心筒部分)。這對那些希望讓自己的飛機服役時間更長的F-18C的外國用戶來說是個好消息。
F-18E於2001年進入服役,本來應該持續6000個飛行小時。但發現機翼上支撐掛放東西(炸彈、飛彈、裝備艙或額外油箱)的掛架的部分,其使用壽命不超過3000個飛行小時。實際上,金屬的削弱速度比預期的要快。這種最終導致金屬斷裂的 "金屬疲勞",對所有飛機來說都是正常的。計算這種零件的壽命,一部分還是玄學,也有很多科學。再次,出人意料的高強度戰鬥作業是罪魁禍首。造成這個問題的一個具體原因是航母載彈降落的次數比預期的多。這是因為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上空的許多任務並不需要F-18E使用其炸彈或飛彈。
海軍修改了現有的F-18E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是對這種情況的正常反應。有時這些修復工作每架飛機要花費數百萬美元,但這種特殊的疲勞問題的修復成本比預期的要高。很多飛機出現無法修復的情況,在飛行8000小時後就不得不退役。米格-29K出現了部件故障以及應力相關問題。就連俄羅斯也認為,重新設計米格-29K來修復這些問題太過昂貴。
其實有兩種完全不同的飛機被稱為F-18(A/B/C/D版,和E/F/G版)。雖然F-18E看起來像最初的F-18A,但實際上卻大不相同。F-18E比早期的F-18大了約25%(也重了),而且採用了新型發動機。稱之為升級版,美國海軍更容易從國會獲得資金。這是因為,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國會正在期待冷戰結束後的 "和平紅利",並且正在削減國防預算。
儘管兩種F-18之間有很多共性,但它們基本上是兩種不同的飛機。因此,當使用量超過預期時,它們在機身的不同部位出現了金屬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