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印度媒體報導,11月26日下午5點左右,印度海軍航空兵一架米格-29KUB型艦載機在阿拉伯海上空發生墜機事故。機上兩名飛行員中,一人之前據報導被撈起來的時候已經沒命了、現在又修正為已經生還,另一人則到現在都還沒有找到,不知道是死是活。
如果大伊萬沒記錯的話,這大概已經是印度海軍航空兵艦載機部隊發生的第5起墜機事故了,尤其是在最近一年的時間裡已經連續摔掉3架米格-29KUB9.47型雙座艦載機,說句不客氣的話,印度海軍艦載航空兵部隊在這最近一年裡是撞邪了?
印度航母今年風光了一把
畢竟,以印度海軍「維克拉瑪蒂亞」號航空母艦、加上兩個艦載固定翼航空兵中隊最近在「演訓場上」的表現來看,還是頗讓大伊萬小小地「刮目相看」了一下子:
11月17日,由美國海軍主導,日本海自、澳大利亞海軍參與的「馬拉巴爾」海軍聯合演習在阿拉伯海剛剛開打,美國海軍出動了以「尼米茲」號航母為核心的CSG(航母打擊大隊),澳大利亞海軍出動了「巴拉特瑞」號護衛艦,日本海自則出動了駐佐世保的第二護衛隊群第六護衛隊的「高波」級驅逐艦「大波」號。
由於印度海軍屬於「主場作戰」,在此次演習中更是「精銳盡出」,派出了以印度海軍的驕傲「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為核心的戰鬥群,戰鬥群內除了編入一個艦載固定翼戰鬥機中隊,還有兩艘P-15A型驅逐艦「加爾各答」號和「金奈」號,一艘1135.6「塔爾瓦」級護衛艦「塔爾瓦」號,一艘艦隊補給艦等。
此輪「馬拉巴爾」演習第二階段演訓持續了四天,據說印度海軍和美國海軍在水面戰與艦隊防空戰術上實施了「深度合作」,美國海軍的F/A-18E/F戰鬥機和印度海軍的米格-29K/KUB戰鬥機都在美軍E-2D「鷹眼-2000」預警機的指揮下,演練了艦隊防空與航空制海等「高級戰術科目」,雖然暫不知道印度海軍在此次演訓中表現如何,但起碼這是人第一次「一窺」美國海軍的作戰方式。
同時,從此次演習公開的照片看,印度海軍「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飛行甲板上一度擺滿了米格-29K/KUB艦載機,粗略一數都有20來架了,這一方面意味著印度海軍目前艦載固定翼航空兵起碼能保證50%的裝備妥善率,另一方面考慮到中國海軍的兩艘航空母艦到現在都沒有放出「全甲板攻擊」的照片、公開過的甲板最大停機數量也就是13架,這麼一對比來看,「馬拉巴爾」演習剛開打的時候,大伊萬還是有點兒羨慕印度海軍航空兵的。
此次墜機事故的影響
不過,從現在的情況看,印度海軍真的是「浪不過三天」:這回公布的信息,說這架米格-29KUB9.47是在「阿拉伯海公海區域」墜毀的。
就是不知道是從位於果阿的印度海軍航空兵艦載機基地起飛的、還是從估計還部署在阿拉伯海上沒來得及歸建的「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上起飛的。如果是後者,就意味著印度海軍在打完一場強度可能相對較高、可能比較接近實戰的艦隊防空與航空制海演習後剛剛五天,就因為機械故障或飛行員疲憊把一架艦載機給玩到海裡去了,印度海軍艦載航空兵固定翼戰鬥機部隊整體戰鬥力、飛行員狀態保持能力、機務維護保障能力之拉胯由此可見一斑。
同時,正如咱們之前一再強調的那樣,這已經是印度海軍發生的第5起米格-29K型戰鬥機的墜毀事故了:
第一起事故發生在2011年6月的俄羅斯阿斯特拉罕州,墜毀米格-29KUB一架,死亡飛行員兩名;
2011年在俄羅斯墜毀的米格-29KUB
第二起事故發生在2018年1月的果阿基地,一架米格-29K起飛時衝出跑道,飛行員彈射逃生,全機報廢處理;
2018年1月衝出跑道的米格-29K
第三起事故發生在2019年11月的果阿基地,米格-29KUB起飛後撞鳥發動機空停,兩名飛行員跳傘,飛機墜毀;
2019年11月份彈射逃生的兩名飛行員
第四起事故發生在2020年的2月23日,事故原因到現在不詳,兩名飛行員跳傘,飛機墜毀;
2月23日墜毀的米格29-KUB
這次事故就是第五起。咱們暫且不說以印度海軍這僅有的45架米格-29K/KUB機隊來說、墜毀了1/9的飛機意味著啥,就看這墜毀的5架飛機裡有4架都是寶貴的、用來培養艦載機種子飛行員的米格-29KUB、估計把印度海軍全部的米格-29KUB機隊都給摔得七七八八,就夠印度海軍心疼一陣了。
印度墜機事件加速艦載機換代?
可話又說回來,沒準印度海軍這麼接二連三地摔機,本質上是在給自己換裝下一代艦載戰鬥機鋪路呢——畢竟咱們都知道,米格-29K/KUB雖然性能也還行,但一方面它已經是十幾年前的老機型了,另一方面,另一個用著米格-29K/KUB的客戶俄羅斯海軍艦載航空兵部隊同樣不太待見米格-29K/KUB艦載機,認為這個機型可靠性實在有點一言難盡。
咱們先說「技術因素」好了,米格-29K/KUB的技術源流最早其實還能一直上溯到上世紀80年代,一開始是給1143.6載機巡洋艦配套的項目,但後來敗給了蘇霍伊的蘇-27K(蘇-33),一直到2004年這個項目才在凱子印度海軍的支持下復活。相比老款的米格-29K,新的米格-29K/KUB採用了增大的機翼和全新設計的增升系統,在機身油箱上也有了極大的擴容,一方面提升了該機在艦上、尤其是在以1143.4型載機巡洋艦這種「小」航母上起降的性能,另一方面也較好地延展了該機的作戰半徑,使得米格-29K/KUB不同作戰構型下的作戰半徑表現要好於米格-29 9.13型,基本擺脫了最早的米格-29 9.12型長期以來給人帶來的「短腿」、「作戰半徑不足」的成見。
而從航電、火控、武備等分系統來說,米格-29K/KUB的性能起碼在2010年左右還是很不錯的:該機使用了PrNK-29K型火控系統,包括FGM-129「甲蟲-ME」型全波形平面縫隙陣火控雷達與OLS-OEM光電雷達;印度還為米格-29K/KUB集成了一堆以色列和法國製造的特設,比如以色列製造的內置/外掛ECM支援吊艙,法國泰利斯製造的頭盔瞄準器和薩基姆公司製造的Sigma-95N型機載慣導系統。這麼些雜七雜八的東西雖然來自不同國家和廠商,但是在俄方技術人員的努力下,最後還是完成了整合。
從武備系統上看,米格-29K/KUB可以攜帶俄制大多數機載航空武器,比如K-73和K-77-1型空對空飛彈,Kh-29T/L與Kh-31P/A型空面飛彈,Kh-35反艦飛彈,以及雷射制導、衛星制飛彈藥或普通集束彈藥等,戰機的多用途性能是沒問題的。總體考慮,米格-29K(9.41)/KUB(9.47)的空戰性能,大概要稍微好於我軍當時正在列裝的殲-10,不如我軍在2010年左右開始批產的殲-11B/BS型、也不如我軍後期開始批產的殲-10A型。但是,考慮到米格-29K/KUB具備完整的多用途能力,反而還是要比我軍的這兩種第三代戰鬥機在任務多元化性能上要略勝一籌,畢竟我軍的殲-10A和殲-11B/BS儘管理論上都具備對面攻擊能力,但在實戰中很少以空對面構型出現。
印度購買的陣風戰鬥機
米格-29K/KUB在出現之初、也就是2004年左右還算是個不錯的機型,雖然達不到F/A-18E/F和「陣風-M」那三代半戰機的水平,但起碼能達到第三代戰鬥機中後期型號的水平。但問題是現在都2020年了,連中國海軍都在想辦法改進手頭的殲-15、甚至在推進新一代航母艦載機的研發計劃了,您再死抱著一個第三代戰鬥機的中後期型號不放,那顯然就是有點說不過去了,實際上咱們之前也說過,印度海軍手裡這些米格-29K/KUB,整體技戰術性能估計和俄羅斯海軍航空兵一樣,在航母國家裡忝陪末座。
同時,即使是米格-29K/KUB的另一個用戶俄羅斯海軍,對該機同樣「不太待見」:俄羅斯海軍在印度海軍之後一共裝備了24架米格-29K/KUB戰機,在之前列裝蘇-33的北方艦隊第279團之外又建立了一個100團,看起來兵強馬壯,只是很可惜,在2016年11月敘利亞衝突時墜毀了一架米格-29KUBR型隨隊電抗機,在2017年年初又墜毀了一架米格-29K型艦載機。其實,您看俄羅斯海軍航空兵在2016年趕赴敘利亞的作戰行動中出動了什麼機型,就能一窺端倪了:當時俄羅斯海軍出動的機型還是以相當老舊的蘇-33為主,一共派去10架,其中2架甚至連對地攻擊能力都沒有,米格-29K/KUB身為新銳裝備,部署數量甚至趕不上蘇-33,這已經能說明問題了。
印度「超級大黃蜂」方案
總而言之,印度海軍雖然接二連三哐哐哐摔飛機,已經摔掉五架米格-29K/KUB了,但沒準兒「福之所倚」呢,畢竟對於一型性能已經有點落後、可靠性也不咋地、兩個用戶都不太待見、目前看起來不算成功的艦載機機型來說,有什麼能比趕快把它換掉、換成印度空軍目前用得正爽的「陣風-F3M」或者美國方面有意出售的F/A-18E/F Block3「無敵大黃蜂」更好呢?但是,不管印度海軍接下來選擇哪型艦載機,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