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位於黃河以西,夾在祁連山和阿拉善高原之間。它與西部的大沙漠相連。東西長約一千公裡。它包括今天的酒泉,嘉峪關和張掖,金昌和武威市以及蘭州,白銀市和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全境,以黃河以西的走廊命名。河西走廊不僅是連接中原新疆和中亞的交通隧道,也是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間的交匯區。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被稱為東亞陸上馬六甲海峽。
在古代歷史上,河西走廊描繪了一幅萬花筒般的宏偉畫面,許多民族共同生活,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中亞地區乃至更遠的中東、歐洲和中國屬於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流更具互補性。絲綢之路穿越河西走廊,成為中國對外關係的重要一環。河西走廊呈現出了更具複雜性的多元化文化狀態。學者季羨林稱敦煌是中國、印度、希臘和伊斯蘭教四大文化體系的匯合點。中原絲綢、瓷器、漆器、鐵器、竹子等商品以及漢族高度發達的紙張、印刷和火藥文化,通過河西出口到西部,西亞、中東和西歐西部商人也經過河西走廊,將珠寶、葡萄、核桃、良種馬運往長安和洛陽。當絲綢之路開通後,這是東部西部的主要樞紐。張籍在《涼州詞》有「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與此同時,來自中亞和印度的文明種子也傳播到了河西走廊,佛教文化在此興起,並逐漸走向繁榮。河西的金塔寺、天梯山石窟,敦煌的莫高窟、文殊山、馬蹄寺,炳靈寺石窟、大同雲岡石窟等,都充分地展示了當時佛教文化在此盛極一時。北宋之後,由於海洋絲綢之路興起,陸上絲綢之路逐漸被割斷。加上中國的經濟政治重心不斷地東移南遷,西北地區城市日趨衰落,河西走廊城市的地位逐年下滑,這種局面一直延續了千年,到現在仍未改觀。
祁連山的積雪,滋潤哺育了整個河西走廊,在山前形成了富饒的綠洲和大片草原。時人有雲,「終歲雨澤頗少雷亦稀聞,惟賴南山融雪回合諸泉流入大河分築渠壩,引灌地畝,農人亦不以無雨為憂」。史載匈奴人失去河西走廊後,哀嘆「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如今祁連山仍然有水草豐美的山丹馬場、皇城草原等草場。

時至今日,河西走廊仍然有著不可替代的戰略位置。河西走廊是國家交通網與經濟發展中的大動脈,是不可替代的重要通道。因為河西走廊是環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是我國和中亞、俄羅斯交通的大動脈;另一方面,河西走廊大通道是內地連接新疆的首要通道,而新疆則關係著國家的戰略安全。
我們衷心期望這一片歷史上的富饒美麗之地,能夠逐步恢復昔日的繁華,依託一帶一路、西部大開發等國家政策,儘快帶領越來越多的當地人民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