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p66Shc銜接蛋白與糖尿病進程相關

2021-01-11 生物谷

2014年2月17日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加拿大多倫多Lunenfeld Tanenbaum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在Science Signaling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稱銜接蛋白p66Shc與糖尿病的進程有關。p66Shc蛋白主要調控細胞生長和葡萄糖代謝通路。此前有動物實驗顯示,當阻斷p66Shc蛋白表達時,小鼠的壽命延長、對葡萄糖耐受增強且肥胖程度降低。據此,研究人員對p66Shc進行進一步研究認為,當p66Shc被阻斷時,動物體內的葡萄糖代謝和能量代謝強度會上升並最終促進細胞的生長。換句話說,p66Shc對胰島素信號通路和能量代謝等起到抑制作用,一旦p66Shc被激活,會導致血糖含量上升並最終導致糖尿病以及癌症的發生。研究人員通過了解p66Shc的功能進一步加深了對糖尿病成因的認識並有助於新的糖尿病療法的開發。(生物谷Bioon.com)

詳細英文報導:

A protein known to be part of a complex communications network within the cell has also been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important processes involved in cancer and diabetes.

In a study that will be published Feb. 18 in Science Signaling, researchers identified a new role for the adaptor protein p66Shc in controlling glucose metabolism and cell growth, two processes that are highly regulated in our cells. When disruptions in these functions occur, diseases like cancer and diabetes can arise.

The job of adaptor proteins is to act as a linker or switch to fine-tune cellular functions. Previous research by other scientists suggested that mice deficient in the p66Shc adaptor protein have an increased lifespan, no signs of cancer, better glucose tolerance and an apparent resis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obesity and diabetes.

With this knowledge, Mohamed Soliman, a researcher at the Lunenfeld Tanenbaum Research Institute at Mount Sinai Hospital in Toronto, and his colleagues set out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ole of adaptor p66Shc in cells.

"We found when silencing the adaptor p66Shc in cells, it enhances not only glucose metabolism, but also the metabolism of and molecules involved in making the cells' building blocks, resulting in overall increased cell growth," Soliman said in a statement.

In other words, p66Shc acts to suppress insulin signaling and energy metabolism when glucose levels are high, as in the case of diabetes, the researchers explained.

The findings could help scientists find new treatments for diabetes and cancer by targeting the p66Shc adaptor.

 

相關焦點

  • Sci Signal:治療癌症和糖尿病的新靶點蛋白p66Shc
    2014年2月15日訊 /生物谷BIOON/--根據發表在Science Signaling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證實:接頭蛋白(adaptor protein) p66Shc由於發揮糖耐量作用,可以使其成為癌症和糖尿病的新靶點。p66Shc作為複雜通信網絡的一部分,在調節糖代謝中也有直接作用。在我們的細胞中,細胞生長和代謝是緊密被控制的過程。
  • 糖尿病相關研究進展
    Sci Adv:科學家在機體胰腺組織中發現危險的T細胞 或有望揭示1型糖尿病發病新機制!2型糖尿病發病相關的蛋白纖維的結構,糊精(Amylin)是一種能調節機體血糖水平的蛋白質,這種小型的肽類激素能聚集並堆積形成澱粉樣纖維(amyloid fibrils),即纖維樣結構,這些聚集物就是2型糖尿病發生的標誌,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這些澱粉樣蛋白的形成是如何誘發2型糖尿病的。
  • 中國科大發現糖尿病相關認知障礙發生新機制與診斷標記物
    發現了阿爾茲海默病(AD)致病關鍵蛋白酶,β-澱粉樣前體蛋白(APP)切割酶(BACE1)在二型糖尿病患者體內異常升高,通過剪切胰島素受體而影響胰島素敏感性,參與胰島素抵抗的發生。並首次提出BACE1不僅通過促進澱粉樣蛋白(Aβ)的產生、且可能通過促進胰島素抵抗進而增加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認知損傷發生風險。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現糖尿病相關認知障礙發生新機制與診斷標記物
    發現了阿爾茲海默病(AD)致病關鍵蛋白酶,β-澱粉樣前體蛋白(APP)切割酶(BACE1)在二型糖尿病患者體內異常升高,通過剪切胰島素受體而影響胰島素敏感性,參與胰島素抵抗的發生。並首次提出BACE1不僅通過促進澱粉樣蛋白(Aβ)的產生、且可能通過促進胰島素抵抗進而增加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認知損傷發生風險。
  • 【突破】抑制一種與痴呆相關的酶,或可逆轉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損傷
    英國一流頂尖大學利茲大學和鄧迪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一項新突破,發現開發用於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病的藥物,可以重新用於預防甚至逆轉肥胖或患有2型糖尿病的人的血管損傷。該發現發表在《臨床研究雜誌》上,是八年來他們開展這項研究的最高成果。BACE1(β-分泌酶1),又稱為澱粉蛋白前β-分解酶1。
  • 清除澱粉樣蛋白低聚物可改善糖尿病
    這種差異可能是使用小鼠模型開發的抗糖尿病藥物在人類臨床試驗中失敗的原因。糖尿病小鼠模型和人類糖尿病之間最有趣的差異之一是澱粉樣蛋白在人類糖尿病患者的胰島中沉積,但在小鼠模型中沒有。在90%以上的人類糖尿病患者中觀察到胰島澱粉樣蛋白沉積,但在小鼠糖尿病中卻沒有,這是由於胰島澱粉樣蛋白多肽(IAPP)的胺基酸序列不同造成的。
  • 線粒體蛋白易位相關的降解
    這種線粒體蛋白易位相關降解(mitoTAD)途徑在非應激條件下持續監測TOM複合物,以防止TOM通道被前體蛋白堵塞。mitoTAD途徑確保線粒體保持其完整的蛋白質輸入能力,並保護細胞免受蛋白質轉運到線粒體中所引起的蛋白質毒性應激。Ubx2與TOM複合物結合研究者推斷,在非壓力條件下,從TOM通道中清除被捕獲的前體蛋白的因子與轉位酶的核心亞基相互作用。
  • Cell:選擇性化學抑制PGC-1α蛋白有望治療2型糖尿病
    2017年4月2日/生物谷BIOON/---在美國,將近95%的糖尿病病例被認為是2型糖尿病。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TSRI)、哈佛醫學院、耶魯大學醫學院、布羅德研究所和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可能發現一類新的抗糖尿病化合物來研究和甚至治療2型糖尿病。
  • 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標準化 促進糖尿病臨床診治一致性
    近年來,糖化血紅蛋白(HbA1c)因能有效輔助糖尿病的診斷篩查、治療監測、預後評估,成為糖尿病臨床管理的重要指標之一。日前,在上海舉辦的羅氏診斷全國生化學術交流暨糖化血紅蛋白一致性會議上,與會專家深入探討了 HbA1c 在糖尿病管理方面的重要價值,以及 HbA1c 檢測標準化和一致性的發展計劃對於促進糖尿病臨床診治的重要指導意義。
  • 組蛋白威力過大 控制生命進程「球局」
    或許因為DNA的光環太過璀璨,組蛋白生命活動的控制威力始終「燈下黑」。很早人們便發現,DNA纏繞在組蛋白八聚體上,進而構成染色質,然而,直到1996年前後,一直被認為是結構「邊角料」的組蛋白才被發現也坐在掌控生命王朝的「金交椅」上。
  • 美國科學家發現「友好」細菌幫助小鼠抵禦糖尿病
    美國科學家近日研究發現,暴露於普通胃部細菌的小鼠會免於形成I型糖尿病,這表明有些種類的細菌可能有助於預防I型糖尿病。
  • 篩查糖尿病腎病:尿白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到底有啥區別?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併發症,糖尿病患者中大約有20%-40%的患者發生糖尿病腎病,這也是糖尿病患者腎衰竭的主要原因。腎功能的減退影響多早期糖尿病腎病是尿中白蛋白排洩輕度增加(微量白蛋白尿),逐漸進展至大量白蛋白尿和血清肌酐水平上升,最終發生腎衰竭,需要透析或者腎移植。
  • 研究人員發現糖尿病如何導致血管疾病-糖尿病,血管,PKA ——快科技...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的一個健康科學家和醫生團隊發現,糖尿病與其主要併發症之一血管變窄之間存在著細胞聯繫,這會增加一些嚴重影響健康狀況的風險,包括心臟病和中風。
  • 糖尿病不單查空腹和餐後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大於6.5也是糖尿病
    二、糖化血紅蛋白≥6.5%作為糖尿病診斷標準2020年糖尿病指南新標準測量糖化血紅蛋白也可以診斷糖尿病,了解糖尿病患者平時血糖控制情況查單次血糖不夠,也是需要查糖化血紅蛋白。由於許多實驗室間的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結果不一致,所以在嚴格質量控制的實驗室,可以採用標準化的糖化血紅蛋白作為糖尿病的補充診斷標準。
  • 我國幹細胞療法修復糖尿病腎損傷的研究進展
    糖尿病腎損傷的發展現狀據北京大學腎臟疾病研究所曾做過一項慢性腎損傷患病率調查,其患病率為10.8%,這部分人群中有36.4%患者糖尿病。基於糖尿病的患病基數大,糖尿病腎損傷的患病人數也隨著急劇上升;據WHO數據統計,到2030年全球糖尿病腎損傷約有1.2億。
  • 糖尿病人,糖化血紅蛋白與血清蛋白之間的聯繫,為您分享相關建議
    過去的研究則認為隨著糖化血紅蛋白的不斷降低,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也會明顯地降低。經常把它作為血糖控制好壞的一個指標。而且在美國,甚至會把糖化血紅蛋白作為診斷糖尿病的一個指標。2010年美國ADA(美國糖尿病學會)把糖化血糖蛋白(HbA1c)≥ 6.5%來作為糖尿病診斷的一個切點,但是我國還沒有把它作為診斷的標準。
  • 診斷糖尿病的新指標來了,糖化血紅蛋白≥6.5%!
    要說糖化血紅蛋白,醫生並不陌生,很多糖尿病患者也不陌生,這原本就是監測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一個指標。在歐美國家,糖化血紅蛋白≥6.5%先前就是被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的。可是這個指標早先在我國沒有被納入。
  • 糖尿病自我管理|糖尿病診斷「金標準」 專家教你看懂化驗單
    導語: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近年來我國糖尿病的發病率居高不下,更有大量的糖尿病前期患者,這給患者和家庭帶來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經濟負擔。若有糖尿病相關症狀(口乾、多飲、多尿、多食、體重減輕)和血糖異常(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後2小時血糖≥11.1mmol/L)即可診斷糖尿病;若沒有症狀,查體發現血糖異常,需行重複檢查後,血糖仍異常(空腹血糖≥7mmol/L和(或)餐後血糖≥11.1mmol/L)也可診斷糖尿病。空腹血糖是指每一餐的餐前血糖,還是僅指早晨的餐前血糖?
  • 中國學者解析維持血糖平衡重要蛋白結構,助推糖尿病新藥研發
    蛋白質作為生命活動的承載體及功能執行者,科學家們對其「真面目」始終保持好奇。在X射線衍射、核磁共振及近年來大火的冷凍電鏡等技術的不斷進步之下,蛋白質結構解析也日益成為科學界的「寵兒」。最近,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研究員和趙強研究員在蛋白質結構解析方面再次斬獲成果:首次測定了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 GCGR)全長蛋白與多肽配體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胰高血糖素受體對細胞信號分子的特異性識別及其活化調控機制。相關論文於北京時間1月4日凌晨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