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發布的一項研究表明,南非的非洲獅商業養殖場存在人畜共患病的傳播風險,對公眾健康構成潛在威脅。報告建議,逐步淘汰非保育目的的商業圈養繁殖獅子產業,並建議各方採取一致行動,提升動物福利,預防疾病爆發。該報告研究結果已在科學期刊MDPI(《多學科數字出版機構》)上發表。
為了了解影響非洲獅的病原體和寄生蟲的情況,研究人員通過文獻資料庫和搜索關鍵詞,回顧了2009-2019年發表的148篇科學文獻,共發現與非洲獅相關的病原體63種,其中超過一半是寄生蟲,其次是病毒和細菌。這些病原體有些可以在獅子和其他動物之間傳播,有些可以在獅子和人之間傳播。此外,研究還確定了與這些病原體相關的83種臨床症狀和疾病。
圖片來源:血獅 ©Pippa Hankinson
研究顯示,這些病原體對圈養獅子和野生獅子的健康有重大影響。其中,一些微生物在動物體內的潛伏期較長,直到達到危險水平時才有可能被發現,如結核病。在許多情況下,不少感染的獅子最初看起來是健康的,但在圈養環境下,發現和預防工作卻非常困難。
在商業性養殖場的圈養環境下,獅子往往承受巨大壓力。有研究顯示,集約化養殖條件和惡劣的衛生環境可能會增加獅子等圈養食肉動物FPLV(貓細小病毒)的發病率。
此外,圈養環境下,當獅子同時感染多個病原體時,一些單獨感染危害較小的病原體也可能會對獅子的健康造成傷害。例如,當獅子同時感染巴貝斯蟲病和CDV(犬瘟熱病毒)時,可能會導致肺炎和腦炎等嚴重致死性疾病。
圖片來源:血獅
除了對獅子的健康具有負面影響外,研究還發現,許多病原體還對人類的健康存在隱患。有些病原體具有利用角蛋白感染人體組織的能力,因此只要與獅子的皮毛接觸,就有可能被傳染。與圈養獅子經常接觸的人員若採取衛生預防措施,可以減少感染和疾病傳播,但由於病原體在健康獅子中的無明顯症狀,因此實際上很難有效防控。
此外,南非商業性獅子養殖場往往缺乏基本的衛生規範,例如手部消毒和圍欄之間的腳部消毒點等,這對參與和獅子互動的遊客來講,具有較高的健康風險。
在南非,有8000多頭獅子被商業圈養繁育,用於旅遊娛樂、狩獵和獅骨貿易。養殖場內的獅子,被迫與母獅過早分離,生活在狹小的空間和貧瘠的環境裡,承受了巨大壓力,經常出現刻板行為和營養不良的現象,並可能引發嚴重的健康問題。它們成年後通常面臨死亡的命運,工人在屠宰、處理、出口的過程中可以直接接觸到獅骨,不正規的屠宰場也沒有衛生標準的約束。
圖片來源:血獅 ©Ian Michler
儘管存在上述隱患,研究人員卻未發現任何集中調查南非獅子商業養殖場的獅子福利和健康狀況的研究報告;獅子養殖業也未公開任何生物安全協議和管理標準;政府對這個產業也缺乏管理和規範。這些信息的缺失使各方在有效預防、監控和管理獅子養殖場時面臨困境。
報告指出,獅子養殖業應逐步縮小直到退出。與此同時,各方應積極改善獅子的圈養條件,減少消費者對獅子及其製品的需求,審查獅子商業養殖政策,加強執法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