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頂刊收割機,又是石墨烯

2020-10-03 研之成理

前言

石墨烯可謂是名副其實的頂刊收割機,上周五剛登上Science,這周四又登上Nature。如果再算上子刊的話,那更是「抬頭不見低頭見」了!今天要介紹的這篇Nature蠻有意思的,是將單層石墨烯同時集成到一個微波諧振器和一個約瑟夫遜結中,製備了一種超薄的石墨烯基約瑟夫森結輻射熱傳感器!

第一作者:Gil-Ho Lee通訊作者:Kin Chung Fong

第一單位:Harvard University

DOI:10.1038/s41586-020-2752-4

背景介紹

高靈敏度的微波探測器對射電天文學和超導量子信息科學極為重要。傳統高靈敏的輻射熱測定器主要是通過縮小器件尺寸來增加熱響應。然而,由於表面汙染,大的表面/體積比(surface-to-volume ratio)的器件中很難獲得有效的光子耦合併保持材料的性質。基於石墨烯的輻射熱測定響應已經在基於噪聲溫度計的器件中進行了測試,但是電子溫度隨光子吸收而升高,導致溫度計靈敏度的降低,嚴重阻礙了器件的性能。

本文亮點

1、將單層石墨烯同時集成到一個微波諧振器和一個約瑟夫遜結中,製備了一種超薄的石墨烯基約瑟夫森結輻射熱傳感器(graphene-based Josephson junction,GJJ)。

2、器件的噪聲等效功率為7*10-19 W/Hz1/2,對應一個32GHz光子的能量。

3、極短的熱時間常數τth賦予了器件比傳統的納米線輻射熱測定器快105倍的操作速度。

4、器件適合在寬光子能量範圍內進行連續的光子傳感。

圖文解析

圖1 GJJ器件結構
要點1:GJJ器件為正交的四端器件,中間的單層石墨烯被上下的氮化硼所封裝,與綠色的超導體形成Josephson結。同時。在另外兩端各伸出0.8 μm,並通過特性阻抗為86 Ω的微波傳輸帶與與藍色的諧振器相連接。

要點2:無耗散的Josephson電流可以沿Josephson結的方向流動。而耗散的微波電流則可以沿著垂直於結的方向流動。

圖2 GJJ器件轉變電流表徵
要點1:溫度在0.19 K到0.9 K之間時,器件顯示出明顯的遲滯轉變行為。

要點2:Josephson結從無耗散狀態轉變為正常狀態時的轉變電流Is與重捕獲電流Ir不同,主要源於轉變時的焦耳自熱效應(Joule self-heating)。

要點3:隨著溫度的升高,平均轉變電流<Is>下降。

要點4:常態下Josephson結的電阻(Rn)受柵壓影響,電荷中立點為-0.9 V。

要點5:在柵壓為2-3 V時,Rn出現反常上升,源於器件與氮化硼基底形成了莫爾超晶格。

圖3 GJJ器件探測效率測量
要點1:作者通過反射測定法對耦合效率進行了測量,諧振器被設計為在7.9 GHz處臨界耦合。

要點2:在-112 dBm的輸入功率下,b圖中平均轉變電流<Is>的線寬與a圖中散射參數相位擬合得到的在柵壓為0.1和1.3 V時負載質量因子分別為9和13時給出的線寬相匹配。

圖4 輻射熱測定器的靈敏度和基本波動限制
要點1:提高功率輸入時,0.19 K的電流轉變分布向低值方向漂移。

要點2:當微波輸入功率達到126 fW,0.19 K的轉變電流分布與0.45 K時零功率狀態下的電流分布重合,說明微波輸入功率將石墨烯電子從0.19 K加熱至0.45 K,從而抑制了平均轉變電流<Is>,導致這兩種情況下,GJJ器件具有相同的轉變率。

要點3:隨著輸入功率的上升,平均轉變電流<Is>單調減小。

要點4:計算得出輸入功率對石墨烯電子溫度Te與電子-聲子熱傳導方程高度擬合。

要點5:GJJ器件的噪聲等效功率為0.7 aW Hz-1/2。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752-4

相關焦點

  • 【頂刊】Nature子刊:高性能石墨烯負極來了,石墨烯應用之路再進一步!
    理論容量為744 mAh/g的石墨烯,具有10000cm2V-1s的超快電子遷移率和超高的Li+擴散率(10-7-10-6cm2s-1),作為高能LIBs負極材料具有巨大的前景。遺憾的是,不同方法製備出的石墨烯性能差異較大,這種優異的性能往往只能在高品質的石墨烯中實現,石墨烯的缺陷以及石墨烯片的不可逆堆積會降低其導電性、電化學穩定性和結構穩定性,同時還會影響電池電壓分布和能量密度。
  • 超分子材料Nature,姚彥Nature Energy,魔角石墨烯Nature述評丨頂刊日報20200720
    DOI:10.1038/s41586-020-2445-z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445-z 2.Nature新聞:介電調控/磁場調控魔角石墨烯電子態結構利用電子學性能的電子材料在凝聚態物理領域中得到廣泛關注,並且人們發現其中的特殊量子態能夠產生其在超導、拓撲絕緣體中得以應用。此外,2018年雙層魔角石墨烯材料中的在一個窄能帶區間中的和電子相互作用相關的電子能帶結構被發現。
  • 直到2015年武漢大學才斬獲第一篇《nature》
    頭版首頁的論文2020年3月11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袁聲軍教授與國內外研究團隊關於石墨烯氣體通透極限的最新研究成果,武漢大學用頭版首頁的新聞做了報導,雖然石墨烯屬於非常熱度高的材料學科,但是該篇論文並不是屬於材料化工領域灌水的應用論文
  • 出手就是8篇Nature,石墨烯還是當年那個石墨烯嗎?
    石墨烯還是當年那個石墨烯,只不過對於石墨烯的熱門研究,終究還是回歸到物理。我們整理了2020年以來,Nature報導的石墨烯相關的7篇研究成果,大多是關於魔角石墨烯,供大家參考學習。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567-3 2.
  • 魔角石墨烯,又一篇Nature
    發展了一種基於掃描隧道顯微鏡的局域譜學技術,可以在磁場中檢測魔角扭曲雙層石墨烯中的Chern數和拓撲相。2. 打破傳統認知,發現強相關體系中,莫爾平帶體系也可以產生拓撲相,超出了弱相互作用模型的範圍。 大量研究表明,器件的幾何形狀會破壞石墨烯系統的空間對稱性。在魔角扭曲雙層石墨烯中,其與六方氮化硼(hBN)襯底對齊將破壞C2對稱性,科學家發現了具有拓撲特徵的扁平電子帶。魔角扭曲雙層石墨烯中強相關性的存在,產生了弱相互作用理論無法預料的拓撲狀態,為尋找強相關的拓撲相提供了獨特的機會。
  • 石墨烯納米帶近年來成果集錦:7篇Science/Nature
    研究人員採用類似石墨烯納米帶的合成策略,以DP-DBBA為分子前驅體,在Au(111)單晶表面。在200℃時分子開始聚合,在400℃左右開始形成納米帶。和之前的石墨烯納米帶不一樣的是,這種石墨烯納米帶結構並不是規則的直線型,因此,當進一步進行450℃的退火操作時,石墨烯納米帶並沒有繼續變寬形成更寬的納米帶,而是聚合形成納米孔結構的石墨烯。
  • 《Nature》石墨烯納米帶突破性進展或因數據處理問題被撤稿
    2019年6月26日,日本名古屋大學和京都大學的研究團隊在聚合稠環芳烴可控合成石墨烯納米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者們研發了一種活性成環共軛延展聚合(APEX)反應,通過改變引發劑與單體濃度比、引發劑結構、反應條件實現了合成結構和長度均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相關工作已發表在《自然》期刊上。
  • 96年的博士生連發兩篇Nature,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
    Nature 2018.DOI:10.1038/nature26160   3. Eugene J. Mele. Novel electronic states seen in graphene.(本文為評論Jarillo-Herrero教授與曹原的文章)   MIT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
  • Nature:快速靈敏的室溫石墨烯納米機械測輻射熱儀
    為此,石墨烯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因為它在任何材料中具有最低的單位面積質量,同時還具有極高的熱穩定性和無與倫比的光譜吸收率。然而,由於石墨烯的電阻率與溫度的相關性很弱,因此它無法挑戰室溫下的最新技術。在這裡,與常規的輻射熱分析法不同,我們使用石墨烯納米機電系統通過共振感應檢測光。在我們的方法中,吸收的光加熱並熱拉伸懸浮的石墨烯諧振器,從而改變其諧振頻率。
  • Nature子刊: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腦科學頂刊導讀78期
    頂刊導讀目錄 1,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2,交互中心認知:他人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過程3,前額葉皮質投射神經元靶向背側紋狀體控制行為抑制4,所有人都是直覺科學家:重新思考決策的統計解釋5,從失敗的行為改變中學習1,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期刊:nature reviews
  • 不是後浪是海嘯:麻省理工95後曹原領銜,「魔角石墨烯」再度Nature...
    ,「魔角石墨烯」實驗得到多個團隊的重複,並吸引到越來越多的物理學家投入到雙分子層石墨烯神奇特性的研究之中,「魔角石墨烯」成為紅極一時的全新方向,相關的成果接二連三地登上 Science、Nature 等頂級期刊。
  • Nature、Science! mK極低溫納米精度位移臺在二維材料、石墨烯等...
    nature:二維磁性材料的磁結構與相關特性研究 nature:石墨烯摩爾超晶格可調超導特性研究近期,美國和中國的國際科研團隊合作在nature上報導了在ABC-三層石墨烯(TLG)以及六方氮化硼(hBN)摩爾超晶格中發現可調超導性特徵。研究人員通過施加垂直位移場,發現ABC-TLG/hBN超晶格在20K的溫度下表現出莫特絕緣態。進一步通過冷卻操作發現,在溫度低於1K時,該異質結的超導獨特特性開始出現。通過進一步調控垂直位移場,研究人員還成功實現了超導體-莫特絕緣體-金屬相的轉變。
  • Nature Reviews Neurosci:反向傳播和大腦|腦科學頂刊導讀036期
    ✎ 頂刊導讀目錄 1,終紋床核通過糖皮質激素依賴和非依賴環路調節記憶鞏固 2,人類將試次間工作記憶的不確定性融入到獎勵決策中3,Theta和Alpha振蕩在工作記憶控制中作用的因果證據4,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3-020-0277-3校審:Freya(brainnews編輯部)前文閱讀1,
  • 北大劉忠範和劉開輝Nature Photonics: 米級水平!石墨烯光子晶體...
    石墨烯(Gr)與PCF的結合允許電可調性,寬帶光學響應和全光纖集成能力。然而,之前的報導僅限於微米級樣品,遠遠落後於米級水平的實際應用要求。北京大學劉忠範和劉開輝及其合作者展示了一種新的混合材料,採用化學氣相沉積法生產的Gr-PCF,長度可達半米。Gr-PCF顯示出強烈的光物質相互作用,衰減約為8 dB cm -1。
  • 中科大「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石墨烯取得新進展
    早在2018年3月5日,《自然》連刊兩文報導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兩篇Nature論文的第一作者、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曹原來自中國。他發現:當兩層平行石墨烯堆成約1.1°的微妙角度,就會產生神奇的超導效應。這一發現轟動國際學界,直接開闢了凝聚態物理的一塊新領域。如今,正有無數學者試圖重複、拓展他的研究。
  • Nature:可穿戴式石墨烯傳感器使用環境光監測健康狀況
    塗有納米顆粒的石墨烯已被用於製造可穿戴的光傳感器,該傳感器可測量穿過組織的環境光中的人體脈搏和血氧水平,從而為健康監護提供了一個潛在的平臺。可穿戴技術的普及已經大大增加,到2022年,美國市場預計將達到數百億美元(請參閱go.nature.com/33tcein)。
  • 碳量子材料:一天兩篇《Nature》
    8月12日,學術頂刊《自然》上同期刊登了兩篇關於碳量子材料論文。二維碳量子材料中存在平帶(flat band)。處於平帶中的電子相互間作用力很強,從而產生特殊的電學性能,如非常規超導態和關聯絕緣態等。最近大火的魔角石墨烯便是石墨烯量子材料的一員(今年最火課題之一!魔角石墨烯三個月內第5篇《Nature》!)。製備魔角石墨烯需要調整兩層石墨烯間的夾角至~1.1°(誤差不大於0.1°)。如此精密的操作難以推廣。《自然》上的兩篇工作面對這一挑戰,報導了製備更方便、具有類似魔角石墨烯電學性質的「替代品」。
  • 碳量子材料:一天兩篇《Nature》
    8月12日,學術頂刊《自然》上同期刊登了兩篇關於碳量子材料論文。二維碳量子材料中存在平帶(flat band)。處於平帶中的電子相互間作用力很強,從而產生特殊的電學性能,如非常規超導態和關聯絕緣態等。二維碳量子材料因而成為研究電子強關聯和高溫超導機理的重要平臺。
  • 魔角石墨烯三個月內第5篇《Nature》
    在2018年,麻省理工Pablo Jarillo-Herrero課題組將兩片石墨烯堆疊起來並旋轉~1.1°,於是發現了石墨烯新的電子態,可以簡單實現從絕緣體到超導體的轉變,開啟了非常規超導體研究的時代。
  • 潘曉晴Nature、廈大Nature Catal.,天大Nature Catal.丨頂刊日報20191016
    DOI: 10.1038/s41586-019-1649-6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649-6_reference.pdf 2. N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