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人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說這個人的優點是什麼,缺點又是什麼。
其實這個說法很不嚴謹,因為人沒有所謂的缺點和優點,只有特點。
只有在具體的挑戰面前,特點才會變成優點和缺點。
同樣的特點,在這類挑戰面前是優點,但是換個環境也許就會變成缺點。
所以我們平時說起某人的優缺點時,其實附帶了隱藏信息——那就是背後對應的環境,面對的挑戰是什麼?
不過,聽的人往往get不到而已。
人的個性特徵如此,語言文字也一樣。
關於中英語言文字的特點,學界一直有這麼一個觀點,一種語言能夠影響一個人的思維方式。
比如26個英文字母,很抽象,利於抽象思維,中文的方塊字很形象,好像圖畫一樣,利於形象思維。
再比如英文語句都是嵌套式的長句,非常講究邏輯關係,所以英語環境下的西方人更擅長邏輯性思維。
而中文善用短句,更強調形象意義而不是邏輯,於是中文環境下咱們更擅長豐富聯想。
不過這些觀點都不嚴謹,比如字母和中文,只有在學的時候才會注意抽象與否,等學會了以後大腦都是按照詞語組塊處理信息的,而不是一個個字的處理。
再比如韓國人,越南人以前都是用中文,現在他們把本國的文字全部字母化了,從未有研究證明這種字母化給他們帶來了思維方式上的演變。
不同文明語言文字的出現和演變,純粹是歷史的偶然和路徑依賴的結果。
這個和人的性格養成也是如出一轍,先天和後天綜合起來,塑造了一個人的性格。
把文字和思維方式關聯在一起,之所以不靠譜是因為我們很難去界定一個人的思維形成,具體由什麼因素決定。
但是文字的使用就不一樣了,使用文字就得面對具體的場景,有了具體的場景我們就可以區分優劣勢。
比如小孩子初學認字到日常用語的時候,英文就比中文簡單,你只要熟悉一定的發音規則,就很容易猜到每個詞是什麼意思,會說的話就會讀。
這也就意味著,小學三年級前,英文環境裡的小孩子閱讀水平和閱讀範圍很容易超過中文環境下的孩子。
但是當日常用戶升級到高級語言階段時,中文優勢就凸顯出來了。
漢字雖然難學,但是學了就很好用。掌握4500個漢字,就可以閱讀任何文章,哪怕是全新的詞彙,也可以根據漢字組合猜出來意思。
但是英文不一樣,原以為我自己英語6000+的詞彙量已經很不錯了,誰知道最近看英文版的福爾摩斯,每一章都是新詞,看的累死。
英語的詞彙多,也就是意味著大大的提高了精確性,比如咱們中文描述開心的詞語就那麼幾個,但是英文裡甚至為了具體某一個場合,因為什麼原因而開心,專門創造了一個新詞語。
這種精確性能夠大大減少溝通中的誤解,這也是為什麼學術論文裡,英文的優勢又蓋過中文的原因了。
中文的靈活,讓我們隨時可以組合新的詞語,但是新的詞語精確性是很難形成共識的,這種新詞用到學術論文裡,是很難獲得科學圈裡的認可的——科學講究用詞的嚴謹,否則人家都不知道你在講啥子。
這種靈活最大的用處,是在詩歌裡,這也是咱們中國的詩詞,那麼動人的原因。
知道了語言文字的特徵以後,就可以在具體的場景裡分開使用,現代漢語中很多文章裡,當需要用到精確性時,都會用到一些英文詞彙。
同樣的,當我們需要意象,需要聯想,需要模糊性帶來的美時,我們就會使用中文。
當然,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用中文重新組合了好多精確性的新詞,比如服務、組織、紀律、政治、革命、政府、黨、方針、政策、申請、解決、理論、哲學、原則等等。
現代漢語,早已比古漢語精確的多的多了,也許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新詞出現,被使用,然後形成共識。
況且,語言的使用背後,是文化勢能和經濟實力的輸出,只要國家足夠強大,中文走遍全球不是夢,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