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一種文化的載體,而語言又是文字的表達方式。語言無時無刻不表露出一個人,一個民族的文化智慧。每種語言都會被時間所淘汰,要想獲得持久生命力,必須進行改革。克服自己的缺點。而現在的漢語與印歐語系下的英語究竟誰會更有前途呢?
在古中國強勢的影響下,早在公元前就形成了龐大的詞彙量。光是在商朝晚期,當時的甲骨文漢字數量就已經高達5000多個。周邊的東亞系國家也都受到中文的巨大影響。韓語和越語60%的詞彙來自於中文,而日語大部分名詞、動詞和形容詞以漢字書寫。不過自從西方的文藝復興,新航路開闢與啟蒙運動以後,現代科學逐漸興起,西方的歐洲語言在世界各地都產生巨大影響力。漢語拼音、科學詞彙、字母公式、數字符號等引入,都是受西方影響的體現。
關於古代漢字起源說法有結繩說、八卦說、刻契說、倉頡造字說、刻劃說和圖畫說。其共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比如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其漢字至今已有六千年的歷史,是全球使用時間最長並且同時沒有出現斷層的文字,同時比如新文化運動等都證明漢字無時無刻不在進步與改變。
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在各個領域的進步也使我們的文字進行變化。而英語是由單個字母所構成的單詞或者詞組為主體。因為人們對於新知識的不斷發現, 「英文單詞」的長度在不斷增加。在莎士比亞以前的英文單詞中一般只有3-8個字母。但是一些我們極其常見的單詞,極其簡潔也適用。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複雜化,英文的單詞越來越長。
相當於我們常見的較長英語有「發展階段」 「development」,「西瓜」 「watermelon」, 「命令」「imperative」等,更長的英語在文學方面有「不勝光榮」」honorificabilitudinitatibus 「」;關於醫學方面有「肺塵病」 「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社交方面的有「泛泛之交」 「accquaintanceshipment。在更多方面還有其他的單詞。這使得英語變得更加難學,難以閱讀。
隨著英語的發展在,英語本身也變得越來越簡易,英語的拼寫與讀音逐漸統一起來;更多的使用縮略詞、省略句和簡短句,造詞經濟。不過這雖然解決了單詞過長的問題,但是英語的複雜性並沒有降低太多。並且縮寫本身不包含任何信息,只有得知原單詞才能知道縮寫的意思。
中文漢字雖然並沒有增加多少,但詞彙量卻在不斷的增長。而此時的英文的單詞量從20世紀初的20萬個增長到今天的超過100萬個。而漢字與英語都各自面臨著不同的問題,誰能夠優先改革完善,誰就是未來文化主流的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