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午餐用柑橘衝擊神反轉,後真相時代下消費感情已成為「常態」

2021-01-09 夢了蝶終是劫

近來一名老師問鏡頭前的女孩子「你每天都吃柑子,這樣怎麼吃得飽?家裡有帶飯來嗎?」小女孩搖搖頭,眼睛含著淚水。這樣的視頻一下讓大家覺得「很心疼」,在自媒體時代下這個視頻很快就火起來了,網友們紛紛表示想要幫助這位小女孩。本以為是窮苦人家小姑娘貧寒求學的艱苦故事,但是在相關單位介入調查後卻出現了神反轉。

該女孩兒家庭條件不差,通常會帶盒飯去學校當作午餐,當天她沒有帶盒飯也不願回去吃,於是就出現了這一幕。就是這樣的「誤打誤撞」正好揭示了「後真相時代」下人們對於感情的「消費"。首先我們得明確:這位老師發布這樣一個視頻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博取流量,這是毋庸置疑的,作為一名老師他只是想幫助這位學生,這是值得我們肯定的,但是作為一名老師或者是視頻的傳播者來講,當然存在一定的問題。

如果是該學生的直接老師,那麼對於學生的家庭條件不了解,存在一定意義上的工作失誤,倘若不是直接代課的老師,在並沒有查明的情況下就使用」每天吃柑橘充飢「這樣具有引導性的「文案」是不負責任的,加上小女孩的「助攻」,突然流淚,直接擊垮了受眾的心底。

同樣從這件事不難看出後真相時代下的一個現狀:就是通過消費感情博取同情,賺取流量。經常在一些選秀節目上,一些選手編造身世以博取導師同情從而通過選拔;還有一些網紅通過「賣慘」或者真實的表演慘從而獲得流量。我極其討厭的一個網紅,曾經大鵬老師「帶」過他,最後還是「淪落」到某些平臺自導自演一些「慘劇」等等取得關注。當然他和本質上的消費感情還是存在一定的不同的,只是在某些方面上更加「浮誇」的演繹了這一現象。

這些「賣慘」的悲情短視頻藉機消費感情收割流量,當然這背後還存在著某種利益牽扯。利用人性的弱點割韭菜,實在是讓人生氣,後真相時代下的這一現象越來越突出,「狼來了」的故事多了,也就消解了大家的信任,如同現實中乞討的,越來越難以讓人伸出幫助的手,因為消耗殆盡的就是「人性。」

相關焦點

  • 「後真相」時代的網絡輿論
    在強烈呼籲情感以及個人價值的浪潮中,客觀事實遭遇漠視甚至被遺棄,真相被帶有明顯感情色彩的言論所遮蔽,在情緒特徵影響下產生的觀點和看法似乎比事實本身更為重要。情感取代了真相成為了人們最關心的事物。網絡社會結束了大眾傳播渠道的封閉,從網絡論壇、博客到微博、微信、快手、抖音,普通用戶可資利用的傳播渠道越來越多,進入門檻越來越低,聲量越來越大 。
  • 後真相時代的輿論反轉
    |後真相時代 | 媒體把關人 日前,廣州市方圓實驗小學一名教師涉嫌體罰學生致其吐血事件備受關注。「教師體罰事件」是一起典型的反轉新聞。 1、傳播主體缺乏專業媒介素養 話語平權時代下,傳播主體泛化的同時,沒有帶來傳播主體媒介素養的提升。
  • 新媒體時代應警惕「後真相」現象
    文 / 金澤香學者藍江在《後真相時代意味著客觀性的終結嗎》一文中不無擔憂地表示:在今天,更容易影響人的行為決策的不再是客觀事實,而是內心的信仰和情感依靠,人們不是在理性分析和判斷數據基礎上做出決定,而是轉向內心中的立場和情感。這是一個立場先於真相的時代,也就是被媒體高呼的「後真相」時代。何謂後真相?
  • 後真相時代,新聞媒體如何重塑話語權?
    我們今天所講的英國39人貨車案就是一個典型的反轉新聞。同樣的,在「王鳳雅事件」中,小鳳雅的父母被貼上「網絡詐捐」「重男輕女」等等標籤後,受到社會各界的譴責,可是後來經過調查,真相併非如此,籌款的金額並不是文章所說的15萬,而是只有3萬,同時,其治療兒子的唇顎裂所用的,也不是網上眾籌所得,而是由嫣然天使基金所資助,所謂的「虐待」也是子虛烏有的事。
  • 「後真相」現象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後真相」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後真相」意指相對於情感及個人信念,客觀事實對形成民意只有相對小的影響。「後真相」現象所攜帶的主觀替代客觀、觀點先於事實、不惜用謊言喚起公眾情緒等特徵,對正處於探索客觀真理以及價值觀形成關鍵時期的大學生造成了諸多困擾和負面影響。
  • 《後真相時代》討論的是「後真相」還是「真相」?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本人被《後真相時代》吸引實在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謠言、誤傳、10萬+、陰謀論、帶節奏、病毒營銷……劇情總反轉,頻繁被打臉,真相何在?」看到出現在封面的上述介紹,我當然很有興趣從這本書中探尋這一問題的答案。但不幸的事實是,《後真相時代》和「後真相時代」相差了十萬八千裡。說得再明白點,本書根本無意於討論什麼「後真相時代」。
  • 「後真相時代」的美國大選
    辯論結束後的媒體反映和民眾熱議,更多地討論兩人的表現方式、表演技能、儀容儀態。除了少數傳統媒體還在查證事實,監督兩人的言辭是有理有據還是隨意編造,更多的媒體和觀察者更熱衷鑑賞「金句」,看是否一句話就能把對方打趴下。所有這些,都表明人們在觀看一場辯論戲劇,而不是事關國家前途的政治頭腦風暴。 這正是「後真相時代」的西方政治風景。
  • 《後真相時代》|揭秘真相背後的故事
    近期,看了這本《後真相時代》,才發現,事情的真相,遠遠不是自己想的那麼簡單,我們自以為認知的全貌,其實可能只是大象身上的某一個部位。只是因為,人們一直堅信真相只有一個,所以就會出現各種反轉。在《後真相時代》這本書中,作者麥克唐納創造了一個詞——競爭性真相,作者用這個詞告訴我們,真相從來都不止有一個,而且,我們還可以建設性的使用真相幫助我們實現某些目標,當然必須是得當的目標。不過,在《後真相時代》真本書中,作者主要是希望我們可以識別出真相背後的真相,降低採坑的風險。
  • 如何在「後真相」時代堅守新聞真實
    《牛津英語詞典》將「post-truth」(後真相)選為2016年的年度詞彙。「後真相」的權威解釋是由牛津大學在2016年定義的:指在一些特定狀況下,客觀事實對公眾意見的影響沒有感性訴求產生的影響大。
  •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七大機遇
    原標題: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七大機遇 編者按 當前,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如何看待新常態?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怎樣的挑戰?又將迎來哪些機遇?
  • 5G時代,智慧服務將成新常態
    消費領域,5G將觸手可及 對於5G的商用趨勢,房愛卿認為,總的來講,技術含量高、人工成本高、操作危險性高、跨界融合度高的行業,5G商用發展快。 房愛卿舉例說,曾經的流通產業領域,大量依賴人力管理倉儲、分揀、投送。進入5G時代,誕生了大量的智慧倉儲、無人配送站點乃至智能物流基地。
  • 《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縱利用,我們該如何獲取真相
    全球知名商業諮詢專家赫克託麥克唐納(Hector MacDonald)在《後真相時代》這本書中,向我們闡述了「競爭性真相」這個概念,任何事件都可以從多個角度闡述,每個角度都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虛假的,比如任何人都可以從多個角度描述一個人,他們所描繪出的人在讀者或者觀眾眼裡可能完全不同,赫克託麥克唐納將這些描述稱之為「競爭性真相」。
  • 《後真相時代》:別急著「站隊」,有些真相會「說謊」
    隨著事件的發掘,不少新聞開始變得像是作家筆下的懸疑小說,接連不斷的反轉撩撥著大眾輿論的風向。這其實是一種被稱為「後真相(Post-truth)」的傳播現象,指的是人們的注意力不再集中於真相本身,而被情緒和個人信仰所牽引形成輿論。也就是說,當我們每天忙著「吃瓜」、「站隊」的時候,其實有可能就是被有心人帶了節奏還不自知。
  • 後真相時代的真相構建與公眾參與
    摘要:自2016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時代」選為其年度熱詞,「後真相」一詞被廣泛地用以表述當前網絡環境下撲朔迷離的新聞真實呈現。本文認為,「後真相時代」並非網絡時代的產物,而是由來已久。「後真相時代」實際反映了傳統新聞客觀原則在網絡媒體時代的衰減以及公眾信息需求與傳統新聞客觀原則的矛盾。
  • 「齒魚」改名「智利海鱸」身價倍增:後真相時代的5種「套路」
    如果用英國知名商業諮詢專家赫克託·麥克唐納的話來說,巴塔哥尼亞齒魚、智利海鱸是對同一事物的不同描述,屬於競爭性真相,而商人的做法則是「操縱真相」的策略之一。赫克託·麥克唐納所著的《後真相時代》一書,系統探討了關於「真相」的三大問題:何為「真相」?
  • 後真相時代:如何欺騙消費者?
    當真相不再被重視,謊言成為吸引消費者的利器。英國《衛報》早兩年曾用一句話,稍極端的、苦諷的描述這個時代:在這個後真相時代,只要謊話說得毫不猶豫,就能稱王稱霸。不誠實地越明目張胆,越不在乎被抓包,就越能壯大成功。
  • 後真相時代的科學哲學
    一場新的科學革命正在醞釀,新的哲學理論也初見曙光,我們把正在萌芽中的新科學哲學理論稱為後真相時代的科學哲學。真相時代的科學哲學,關於科學理論真理性的辯護,都強烈依賴於經驗的檢驗。而在後真相時代,新的科學理論,一方面對傳統的科學觀念構成了極大的挑戰,另一方面,理論的真理性又很難通過實驗給出確認。
  • 從IP到電商陣地,《真相吧!花花萬物》繪製消費時代新人類畫像
    所以《真相吧!花花萬物》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它不是康熙第二,也不單純只是想做下飯綜藝。事實上,從一開始,《真相吧!花花萬物》就有明確的切入點和具象化的生活場景,明星八卦、毒舌點評等等這些都只是承擔了喜劇效果和主題引入的功能,而非節目的靈魂所在。依附於「消費」這個大title下的命題作文,《真相吧!
  • 謊言與狂言,陷入後真相時代的西方社會
    如同按照當代政治理論家、澳大利亞雪梨大學政府與國際關係系教授約翰·基恩(John Keane)所指出:全球社會已經陷入了後真相時代。更加應該讓民眾感到恐懼的是對於真相的探尋變得越來越困難。作為普通民眾,在缺少權威人士的指導和幫助的情況下,分清信息的真偽似乎變得比登天還難。
  • 《玩偶師》:反轉懸疑微電影,感情令人迷失
    影片的開始是一對夫妻在痛失愛子後,找到玩偶師重新製作了一個「孩子」,然而他們卻沒有嚴格遵守約定,最終迷失自我。短短10分鐘左右,微電影《玩偶師》完美詮釋了這樣一個精緻而又詭異的故事,十足的氛圍感中還分外吸引觀眾觀看。該影片的獨特亮點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新奇的角色設定吸引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