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善福自來,心慈少病災,惡生千百禍,陰險果悲哀。一個人若得到了不義之財也會不義而去;一個國家若發動了一場不義之戰最終的結果也只能是鎩羽而歸。縱然敵強我弱,縱然敵眾我寡,但時間會來證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二戰期間,敵人對國民政府發動的戰爭就是一場不義之戰,無正義之名,無多助之人,憑藉著武力雖然佔據了一段時間,也不過是歷史長河中不起眼的剎那一瞬。
就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戰爭中甚至到了後期就有敵國人站出來反對他們的不義之戰。沒錯,就有這樣的正派人。
他叫宮川英男,不僅反對他們國家,而且因為保護士兵李洛夫而犧牲,這也讓李洛夫堅持為他掃墓61年,這場民心所向的戰爭無不體現著人們對和平的態度。
"歹念之心漸失,抗議之心愈強"
二戰有多少好男兒葬身沙場,有多少仁人志士犧牲。看到一個個的戰士們倒在敵人的槍口下,人們心中之痛難以磨滅,但我國千年以來素以禮儀之邦著稱,這也成為了我軍優待俘虜的政策。
在這樣的情況下,宮川英男就在親眼目睹了國民政府的優良傳統後幡然醒悟,看到人之善,軍人之雄風頓然感慨。
宮川英男出身於1918年,家庭較為富裕的他有幸學到了中學文化程度,在國家瘋狂的把戰爭思想氛圍放入學校時,宮川英男也隨之進入了軍隊。
1931年,戰爭爆發,災難的一年來臨了。民國時期戰爭頻發,宮川英男也在一次戰鬥中被我軍抓獲,受自己國家的武士道精神的影響,他更是對於我軍這種思想教育嗤之以鼻,根本不予理會。
在國內受到過文化教育的他,自然有自己的看法;但當俘虜期間,看到我軍一次次為他們所做的事,都是與他的內心相互矛盾的,他很疑惑,俘虜不就該是要被嚴格看管嗎,他們不就是要受到懲罰嗎?心中這些想法卻一件也沒在出現他們身上,為什麼?
相反,看到我軍吃的飯甚至比他們還要不好,這讓他心中對國家產生了動搖。
隨著與國民政府的了解中,他徹底後悔了,此時,他才明白為何這片土地歷經千年卻依舊不滅,竟是因為他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著家國情懷,縱然外敵當前,但他們依然是志向不改,依舊是信念不衰,堅決的拯救這個民族。
宮川英男也洗心革面,沒有做出繼續與國民政府鬥爭的行為,而是選擇改惡向善,為這個民族的復興儘自己的一份力。
"國屠其民,焉能有勝之光"
民族有信仰,才能煥發出他們蓬勃向上的朝陽之氣,當從內心深處認識一個民族的時候,才能看到她那無可撼動的民族之脊梁。宮川英男心中有了新的方向之後,開始著力於說服敵兵的思想教育,讓他們也改惡向善。
他擁有著中學以上的文化,在這方面發揮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有著一批又一批的敵軍加入他的思想。
宮川英男不僅在做敵國俘虜的思想教育上有著優勢,他還敢於親身犯險,到津浦鐵路沿線做他的宣傳工作,他們的信任也是更加的日漸融洽。
好景不長,讓很多敵兵棄暗投明後,他終於被敵人盯上了,敵軍對他的這種"外交官"能力深感恐懼,他的行為對敵軍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於是,敵人部隊開始了對他的搜捕,要把他害死。
在1945年,宮川英男在執行任務期間被敵軍發現,而與他同行之人還有一名抗戰戰士李洛夫,處境危險、無法脫身,宮川英男竟選擇只身前往,在敵人面前拔槍自殺。
宮川英男犧牲在了李洛夫的面前,可敵軍之多讓他無法現身,只待敵軍撤退之後,他配合自己的部隊,阻截了殺害宮川英男的敵軍部隊,把宮川英男的遺體奪回來後,進行了就地安葬。
他為了保護李洛夫而血灑戰場,可謂是給敵人當頭一喝,這個行為讓敵人的士氣一落千丈。而李洛夫也是忘不掉這位浴血奮戰的宮川英男,在抗戰勝利後,他每年都會親自來弔唁和為他掃墓,而這一做,就是整整61年。
這就是國人的胸懷,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改過自新我們依舊接受你們,我們依舊不會忘你們。
"戰則必應,應則必勝"
一個國家能夠真正地接近並來自人民才能更加熟悉這個民族的氣節,國民不一心,哪怕這座高樓直入雲霄最終也是會轟然倒塌。這也是宮川英男肯改過自新的原因,而他的付出卻得到了我們人民的惦念,這也是歷史必然的選擇。
在李洛夫老人去世之前,他鄭重地囑咐自己的孩子一定不要忘了宮川英男的付出,都要定時的去看望他,給他掃掃墓。
予中國,他是一位抗戰的英雄;對李洛夫而言,這是他們一家的恩人,國籍雖不同,初心卻一致。為中國抗戰的英雄,值得被我們銘記;在他的身上我們也能夠明白,不義之戰最終也一定是以失敗而告終。向所有英雄致敬!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民族有難,八方支援,在抗戰期間,有多少英雄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我們不屈之精神、頑強之品質,定會讓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更為輝煌。
國在家就在,人民在,華夏民族就不會亡,為國家計、為民族計,只願共守泱泱華夏,使之屹立於東方大地,燦若朝陽!
文/盛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