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生命科學領域7大頂級技術

2020-12-03 儀器信息網

  近日,The-Scientist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18年頂級技術突破。

  「雙父親」小鼠、摧毀腫瘤的納米機器人、「AI化」的液體活檢、顛覆基因表達分析的革命性技術̷̷

  這一年,科學家們,依然很「贊」!

  1 突破哺乳動物同性生殖障礙,首次獲得孤雄小鼠

  一隻健康的成年雙母親小鼠(bimaternal mouse)有了自己的後代;而雙父親小鼠(bipaternal)出生不久後便會死去。(圖片來源:LEYUN WANG)

  同性生殖的現象在動物中並不罕見,例如在爬行類的蜥蜴、兩棲類的蛙以及多種魚類中,都有「孤雌生殖」現象:即不經過與雄性的交配,雌性個體即可生下後代。但與孤雌生殖對應的孤雄生殖則極其罕見,科學家們迄今只在一種斑馬魚中發現了孤雄生殖。

  然而,對於高等哺乳動物來說,無論是孤雌生殖還是孤雄生殖都不存在。在爬行類和兩棲類動物中不存在、而在哺乳類動物中進化出來的印記基因(imprinted genes)被認為是阻礙哺乳動物同性生殖的重要因素。

圖片來源:Cell Stem Cell

  今年10月,發表在Cell Stem Cell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們首次用兩隻雄性小鼠「生出了後代」,獲得了具有兩個父系基因組的孤雄小鼠。這些孤雄小鼠外觀正常,可以自主呼吸,但是都在出生後48小時內死亡。

  而早在2015年,科學家們曾成功培育出「雙母親」小鼠,這些「孤雌小鼠」似乎生長正常,並且能生育後代。

  研究人員認為,這項新成果證實,在最高等的哺乳動物中,孤雄生殖也有可能實現,但所有的孤雄小鼠均無法存活至成年,意味著相比孤雌生殖,孤雄生殖有著更多的障礙。

  2 摧毀腫瘤的DNA納米機器人

  DNA納米機器人運輸了一種切斷小鼠體內腫瘤血液供應的藥物(圖片來源:BAOQUAN DING AND HAO YAN)

  藉助納米機器人將藥物精準輸送至腫瘤細胞,在定向殺死癌細胞的同時又不危及周圍健康組織是許多科學家的夢想。

  今年2月,來自中國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科學家們報導了一種用DNA製成的納米機器人,這種機器人可在血液中「穿行」,找到腫瘤,釋放一種導致血液凝固,從而觸發小鼠體內癌細胞死亡的蛋白——凝血酶。

  研究人員之所以採用DNA作為原料構建納米機器人,主要是基於DNA本身的生物相容性(biocompatible)與生物可降解性( biodegradable)。

  實驗表明,這一新型納米機器人可精準定位並有效殺死腫瘤細胞,在多種小鼠腫瘤模型中取得了較好的結果。相關成果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上。

圖片來源:Nature Biotechnology

  3 液體活檢「AI化」

  用於檢測血液中癌症DNA的機器學習算法有望為個性化癌症治療鋪平道路。(圖片來源:ISTOCK, VITANOVSKI)

  「如何在癌症很早期時發現它」以及「如何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動態的治療」是現代癌症醫學的兩大挑戰。為了找到解決方案,一些實驗室和生物技術公司開始轉向人工智慧,也就是AI。他們希望開發出能夠幫助破譯血液中微弱信號的機器學習算法。基於這些信號,科學家們可在早期識別癌症,也可以實時判斷患者是否對接受的治療有響應。

  到目前為止,用於檢測血樣中微量腫瘤DNA的機器學習算法在臨床驗證研究中表現良好,但還沒有一種自主學習算法被批准用於臨床。通過直接從血液中尋找DNA、RNA和蛋白質的突變,這些技術在檢測和監測癌症方面有可能超越成像和組織活檢技術。

  4 實驗動物的「救星」

  基於軟體的化學篩選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動物實驗(圖片來源:ISTOCK, NIDERLANDER)

  在世界範圍內,數以百萬計的動物被用於化合物的毒性測試。現在,毒理學家開發出了一款能夠準確預測這些試驗結果的軟體。該軟體預測動物實驗結果的準確率為87%,相比之下,重複實驗本身只在81%的情況下重現了原始結果。這一成果於今年7月發表在Toxicological Sciences雜誌上。作者們希望,該軟體能夠減少實驗動物的使用。

  5 無人機的「大用途」

  無人機使研究人員能夠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容易收集大量的生物數據,且成本更低、解析度更高。(圖片來源:ROHAN CLARKE)

  一些研究人員希望儘量減少實驗動物的使用,而另一些人則希望儘可能多地收集有關野生動物的信息。如果使用得當,無人機可能會是個「好幫手」。一些科學家正在利用無人機做這樣的事情,包括收集鯨魚的鼻涕、檢測整個海龜種群的大小和狀況等。

  6 革命性技術,改寫視網膜細胞研究

  超柔性網狀電極監測醒著的動物完好無損、功能正常的眼睛。(圖片來源:GEORGE RETSECK)

  先前,為了記錄視網膜細胞的活動,研究人員往往需要將眼睛從動物身上摘除,解剖視網膜,然後把它平放在一組微電極上。這種處理下,視網膜細胞可以對光線做出幾小時的反應。

  今年6月,哈佛大學納米技術專家Charles Lieber及其同事開發了一款新型網狀電極。這種超柔性網狀電極能夠留在活體動物的眼睛內,記錄視網膜細胞的活動長達數周。值得注意的是,網狀結構對視覺的影響很小,幾周後就會從視網膜上脫落。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Marla Feller表示,這是一項「了不起的」創新。相關成果發表在頂級期刊Science雜誌上。

圖片來源:Science

  7 邁向三維基因表達分析

圖片來源: GEORGE RETSECK  

STARmap能夠同時分析完整的、體積大的樣本中的多個RNA。

  特定類型或組織的細胞可能看起來相似,但行為卻不同。例如,在大腦中,相同亞型的神經元可能會根據它們的位置和連接扮演非常不同的角色。也就是說,當涉及到特定的細胞功能時,空間信息是絕對關鍵的。因此,研究人員正在開發一種能夠檢測組織切片中多個基因表達的工具。

  由史丹福大學科學家開發的STARmap便是這類工具中的一種。STARmap涉及將組織樣本轉化為水凝膠,以更好地檢測揭示目標RNA位置的「條形碼」。研究小組利用該技術分析了多達28個基因同時在150微米的小鼠腦組織切片中的表達,以及1000多個基因同時在8微米的切片中的表達。這些分析揭示了興奮性和抑制性神經元亞型在大腦皮層上分布的差異。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分子系統生物學家Sten Linnarsson認為,STARmap是邁向真正三維基因表達分析的重要一步。相關成果也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

圖片來源:Science

相關焦點

  • 2018中國生命科學領域重大研究進展
    近年來,現代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和重大突破,並正在加速向應用領域滲透,在解決人類發展面臨的環境、資源和健康等重大問題方面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生命科學研究正向基於數據的科學發現範式轉變。
  • 2018年這7大頂級技術突破「很贊」
    作者:陳莫伊來源:生物探索12月24日,The-Scientist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18年頂級技術突破。「雙父親」小鼠、摧毀腫瘤的納米機器人、「AI化」的液體活檢、顛覆基因表達分析的革命性技術……這一年,科學家們,依然很「贊」!
  • 生命科學之光造福全人類--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三大看點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題:生命科學之光造福全人類--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三大看點新華社記者陳芳、王昆全球生命科學的發展前景、社會各界如何參與、源頭創新的靈魂在哪裡……在29日閉幕的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上,國內外生命科學健康領域頂級科學家共聚一堂探尋生命科學創新的源泉,期待共同為增進人類福祉提供更多公共產品,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新動能,實現世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 為什麼說百度能順利進軍生命科學領域?
    天時地利人和齊聚,百度進軍生命科學領域水到渠成現實來說,百度進軍生命科學領域,其實並不令人意外。事實上百度對生命科學領域的興趣由來已久,這其中既有創始人情懷驅動,也有現實需求激發,並且在百度AI實力與投資布局支撐下,百度進軍生命科學領域,可以說是坐擁了天時地利人和。
  • 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400餘位國內外頂尖科學家在京共話生命科學...
    新華社北京10月27日電(記者王昆)10月27日,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開幕式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400餘位國內外生命科學領域頂尖科學家圍繞醫學與健康、農業與食品安全、環境科學、生物技術與經濟、衛生政策等領域,開展高水平學術交流和最新成果展示。
  • 2018中國高校在3大頂級期刊CNS論文統計:清華、北大、復旦前3
    《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和《細胞》(Cell)作為目前國際上最頂尖的學術期刊,發表文章基本也代表了相關領域的頂尖研究成果。關於cns這三大國際頂級期刊有多牛,在這裡也就不多介紹了,你只需要知道,就連中國科學院院士也不是隨便就能在上面發文,就ok了。2018已經過去了,縱觀這一年,我國高校科研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和進步,雖然也有些爭議和瑕疵的事情發生,但總體上來說,瑕不掩瑜。
  • 7位頂尖科學家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
    7位頂尖科學家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2位是蘭大校友》 9月8日消息,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今日在北京舉行,共有7位頂級科學家獲獎。其中,蘭州大學校友周其林、馮小明均獲「2018物質科學大獎」。 據了解,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正式設立,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
  • 微量液體分配技術在生命科學、3D列印領域的應用
    微量液體分配技術在生命科學、3D列印領域的應用2017-05-26 16:43出處/作者:OFweek中國高科技門戶整合編輯:Evelyn責任編輯:huangshihong 微量液體分配技術包括對微量液體的吸取、轉移和分配,在生命科學、電子封裝、3D列印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這些領域都要求液體分配技術向更微量、更精確、更快速、適應性更強的方向發展。
  •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2018國際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發展態勢
    近年來,現代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和重大突破,並正在加速向應用領域滲透,在解決人類發展面臨的環境、資源和健康等重大問題方面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前景。生命科學新技術和新方法的發展及其與數理科學、工程科學的進一步交叉融合,為更深入系統地認識生命、更精準有效地改造生物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 計算機視覺領域的王者與榮耀丨CCF-GAIR 2018
    曾任美國Snapchat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和計算機視覺領域主席,負責計算機視覺技術尤其是嵌入式手機端視覺智能技術的研究,是Snap研究院創始人之一。此前擔任NEC美國研究院研究員,是NEC嵌入式人臉技術,圖像搜索技術和無人車技術發明人。發表國際頂級期刊會議論文20多篇,被國際同行業專家引用超過2200多次。擁有專利20多項,並榮獲多項國際計算機視覺大賽冠亞軍。
  • 2018中國生命科學湧現「十大進展」
    ■ 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 彭芸為推動生命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充分展示和宣傳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組織22家成員學會推薦評選出2018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 探索生命奧秘的「最佳拍檔」:質譜技術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最新進展
    儀器信息網訊 質譜技術不僅在化學分析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在生命科學領域的重要性更是日益凸顯,甚至被稱為科學家們探索生命奧秘的「最佳拍檔」。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組學研究為生命過程的理解提供了深入的全面的理論依據,質譜分析也為以上組學研究提供了關鍵的技術平臺。
  • 2018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深度解讀
    為了推動生命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充分展示和宣傳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組織22家成員學會推薦,經生命科學、生物技術以及臨床醫學等領域同行專家評選與審核,評選出了2018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排名不分先後)。現在小編就對新評選出的「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進行解讀,分享給大家!
  • DeepTech發布生命科學十大技術趨勢,基因編輯在列
    DeepTech「2019 生命科學論壇」現場。主辦方供圖3月22日,中國新興科技內容和硬科技服務提供商DeepTech「2019生命科學論壇」在滬舉辦,來自生物醫藥領域的科學家、投資人和創業者深度探討生命科學領域的科研創新、技術革命和未來趨勢。
  • 中國科協公布2018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光明網訊(記者肖春芳) 1月2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18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構建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皰疹病毒的組裝和致病機理」「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關鍵通路獲揭示」等成果入選。
  • 2018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克隆猴」入選
    為推動生命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充分展示和宣傳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組織22家成員學會推薦,經生命科學、生物技術以及臨床醫學等領域同行專家評選與審核,現向社會公布2018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排名不分先後)。
  • 2018黑龍江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科學中心冷凍電子顯微鏡平臺招聘7人...
    籌建中的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科學中心冷凍電子顯微鏡平臺現向海內外公開招聘專職科研崗位和實驗技術崗位人員。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中心冷凍電子顯微鏡平臺主要應用冷凍電子顯微學技術對蛋白質分子、超大分子複合體,細胞及亞細胞器等在多個水平上進行三維結構分析,從而揭示其功能機制。
  • 2018年科學領域發生的10大事件
    另一方面,在其他領域,未來似乎不願意到來:我們還沒有找到外星生命的證據,人類還沒有踏入火星,火星仍然隱藏著巨大的秘密。霍金起飛到星星毫無疑問,2018年最公開的科學故事於3月14日被打破,當時得知英國天體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 這是一個長壽記錄,因為他被診斷患有肌萎縮性側質硬化症,只有21歲。
  • 2018未來科學大獎公布 李家洋、袁隆平等7位科學家榜上有名
    原標題:2018未來科學大獎公布 李家洋、袁隆平等7位科學家榜上有名   8日,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在京頒布。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因系統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狀的分子機制和採用新技術選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性貢獻摘得「生命科學獎」。
  • 生命科學領域創業的「危」與「機」|28位重量級評委公布!
    近幾年在生命科學領域每年都有新的技術突破,投資人眼中未來 3-5 年最有潛力的細分領域都有哪些呢?帶著這些問題,DeepTech 採訪了幾位「《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生命科學創業大賽」的投資人評委:中經合集團合伙人林壯生,濟峰資本創始合伙人餘徵坤,弘暉資本創始人&CEO 王暉,希望他們的觀點可以給生命科學領域的創業者一些啟發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