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不要相信論文裡寫的東西,頂級期刊上的觀點九成不正確

2020-09-30 生物世界

2018年,日本京都大學免疫學家本庶佑因「通過抑制免疫的負調節信號來治療癌症的方法」而與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James Allison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本庶佑的主要貢獻是對PD-1的研究,後來他和其他研究團隊發現,靶向抑制PD-1可以用於腫瘤的治療,以此為基礎的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為癌症治療揭開了新的篇章

本文系根據近二十年來本庶佑在各種場合所做的公開演講及媒體訪談,選擇其中與求學、研究及創新的方法論密切相關的內容進行翻譯、整理而成。科研方法應該是多元的,每位學者都可能有適合自己的方法,本庶佑的方法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元。


關於選擇

我做了這麼多年研究,一直都覺得做研究很快樂。我從沒有感到痛苦而想要放棄研究的時候。不過,不管是誰,或多或少都曾考慮過自己生命的意義。有的人想賺錢,也有的人想把一生傾注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人各有所好。因此,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成為研究者就是一件好事。我倒是希望大家不要做出錯誤的選擇。也就是說,作為一名研究者,你要堅持下去的話,必須有「我很想弄明白……」這樣強烈的原動力。

如果你覺得「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話,那你要一直堅持下去做研究就會比較困難。如果只是把研究當做謀生的職業而不能從中找到樂趣,我認為,世界上還有很多比起做研究更為舒適的工作。你不妨考慮其他職業。

在孩提時代,每個人都擁有著許多種可能性。你既可能成為職業棒球選手,也可能成為歌劇演唱家。但是,到了二十歲左右,我們就知道了自己的局限,就會因種種原因而將各種可能性自行消去,同時也會追問自己到底想做什麼。無論是誰,都要過這一關。此時,你只能嚴肅認真地對各種可能性加以權衡,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擅長做的事」。(2019年)

關於一流的工作

特別是在年輕人中間,有一種傾向,認為文章發表在有名的刊物上就是一流的工作。確實,以前日本的學者在頂級刊物上發表的文章不多。但是,與許多人的想像不同,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沒有在頂級刊物上發表。這是因為,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定論,因此不受人待見,評審員會給你提很多負面的意見,你的文章也上不了頂級刊物。迎合時代風向的文章比較容易被接受,否則的話,需要花費較長時間才能獲得認可。(2000年)

如果你的研究不能推翻定論,科學也就不能進步。當然,你的研究也不會載入史冊。學術的世界是保守的。如果你不按現有的定論來寫論文,你的論文就很難獲得肯定,你也會吃到不少苦頭,但能夠載入史冊的研究都是這種研究。(2013年)

我認為,發表在《細胞》《自然》和《科學》上的工作未必就是好研究,倒是被《細胞》《自然》和《科學》拒絕的時候,你的研究或許才是真正一流的工作。你既然選擇了做一名研究者,就應該力爭打開新的局面,做別人從沒有做過的工作,或力爭將現有的定論推翻。研究者要認識到,這才是第一流的研究。我認為,為了讓論文更容易被知名刊物接收而做的研究,絕不會是很好的工作。(2000年)

我認為《自然》《科學》這些雜誌上的觀點有九成是不正確的,論文發表十年之後,還能被認為是正確的只剩下一成。首先,不要相信論文裡寫的東西。對於研究,要一直鑽研到眼見為實、讓自己確信為止。這是我對科學採取的基本做法。也就是說,用自己的大腦思考,一直做到自己完全想通、完全認可為止(2018年)


關於論文

怎樣才能寫出好的論文,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現在市面上也有出售關於如何撰寫論文的書籍,不過,不同的指導老師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有的指導老師不怎麼讓研究生寫論文,而只是讓他們做實驗得出數據,然後由自己來寫。也有的老師是讓研究生寫完後,自己再加以修改。重要的是要師從好的老師。


我一般會讓研究生寫論文。寫完之後給我看,有時候我看了,會覺得還不如我自己從頭開始寫來得更省事。但除非情況非常特殊,我一般都會讓學生寫。即使整篇文章只有一行可用,我也會努力挽救。我把文章改得整篇通紅,返回到學生那裡,學生會感到很失望,但我認為這麼做也是一種教育。


在學術的世界裡,論文非常重要。只靠口頭髮表,是不能獲得國際的認定。也就是說,僅憑口頭髮表是不能擁有某個科學發現的優先權,人們不會因此認定這項工作是由你最早做出來的。所以,研究成果一定要寫成論文發表。因為是某月某日的投稿,相差一兩天就判定某人具有優先權,我個人認為這是很無聊的。但學術有競爭,取得的研究成果,應該儘快寫成論文,應該儘快投稿。

關於研究

京大有一個傳統,那就是「與其第一,不如唯一」。這一點對於生物學研究來說非常重要。對於自己的發現,持續地研究下去,從那裡擴展開來,世界就會變得很寬闊。這一點就是我做研究的樂趣。不是說我看到別人挖到了金礦,就馬上跟進去湊熱鬧,成為眾多淘金者中的一員,而是沿著自己已有的發現,持續地深挖下去。這樣,反而是其他研究者會湊過來研究你的課題。(2000年)

研究者最大的樂趣,打個比喻來說,就是發現其他所有人都視而不見的小湧泉,把它培養成小河,再拓寬成大河。或者說,就像是闖入深山,在無路處開出一條路,第一個在那裡搭起了一根獨木橋,而絕不是把別人已經搭好的獨木橋改建為鋼筋水泥築成的大橋。(2003年)

生物學的研究領域很廣,有很多新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找到以前人們從未曾想到的新東西來?實際上,生物學也有困難的一面。單純演繹的手法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說,不能說如此這般那般地做了,就會有新的發現。因此,不管是多麼小的事物,只要是別的研究者還沒做的研究,都可以去做。這一點很重要。(2000年)


如何取得成功

作為一名研究者,你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點,是在研究生入學時要選擇好的導師。不能只道聽途說,而是要把導師寫的論文找來讀,看看自己想要做的研究是否與之相符。你要把自己的一生當做賭注押下去,就要選擇認真做研究的導師,無論這位導師是多麼嚴厲。反過來說,認真做研究的導師就會成為好導師,會培養出好學生。跟隨這樣的導師學習對自己有益。

其次,必須認真考慮自己想做什麼。如果你自己不喜歡研究的話,就做不了好研究。最能打動你的心靈、使你興奮不已的東西是什麼?要時常意識到這一點,這一點很重要。然後,要深入地進行思考。我自己想到的第一個模型,是在指導學生實習等等工作非常繁忙的時期。我好像有個特技,就是工作越是繁忙,我的精神就越集中。我想到那個模型時,就是在晚上從大學回家的電車上。那是晚上十點鐘左右。所以,要在大腦裡時時考慮著自己的問題,這一點很重要。

第三,在集中精力思考的同時,也要擁有廣闊的視野。生命現象並不只是建立在一個分子的基礎之上的。(思廬哲學編輯)在對自己的模型深入觀察的同時,不能迷失了整體的面貌。這種廣闊的視野要怎樣培養出來呢?這就需要在年輕時儘可能地與許多人接觸,拓寬自己的眼界。這一點也很重要。

第四,要掌握好英語。在卡內基研究所和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聚集了來自全世界的優秀研究者,相互進行著各種信息交流。因此,掌握英語是必須的。等上了研究生再學習英語已經太遲了。語言必須熟練掌握,使交流沒有障礙。讀、寫、說的能力都要具備。今後必須是國際人,才可能成為優秀的研究者。(2000年)


關於指導學生

我在京都大學讀書時,很幸運地遇到幾位我的人生導師。其中有早石修和西塚泰美。他們告訴我,不要相信已經出版的論文。西塚泰美對我說:「讀論文時,先要認為它是錯的。」懷疑是科學的起點。所有的論文都可能有錯誤的地方,你必須有懷疑精神,要自己去發現其中的問題。這是他們教導我應該具有的科學研究態度。這是非常重要的建議,尤其是對於很聰明的學生來說至為重要。聰明的學生很容易相信他們讀到的東西,他們會把讀到的東西背下來。結果他們擁有很豐富的知識,卻失去了好奇心,失去了真正的科學批判精神。(2014年)

在過去的三十年,我培養了很多學生。培養肩負未來的下一代學人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所以我會讓他們自己寫論文。當然這很花費時間。根據每個學生的特性給他們以恰當的指導,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個問題比我自己做出出色的研究更難,讓我很費心思。如果有人知道培養優秀研究者的方法,我倒希望他能教教我。(2003年)


六個C

我經常對我的年輕學生說,要做到六個C。首先,你要有好奇心(Curiosity),你要對你研究的那門科學感興趣,這是一切故事的開始。其次,在研究過程中,你會遇到很多困難。這就需要你有勇氣(Courage),對困難進行挑戰(Challenge)。然後,你需要專注(Concentration),需要鍥而不捨地持續(Continuation)。在這持續、專注的過程中你就會產生自信(Confidence)。


剛開始的時候,我只提了前面三個C,但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我又增加了後面三個C。對於後面三個C,我認為首先是專注和持續,因為一開始就自信滿滿的話是很危險的。自信是在專注和持續的過程中形成的。


僅有求知的強烈願望是不夠的,而是要一面保持著這種寶貴的強烈願望,一面跟登山一樣,這條路走不通就換另一條路走,不停地探索。這很重要。更簡單地說,就是你在發現一個現象很有趣、值得研究後,就要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付諸實際行動,然後持續不斷地努力探索,一直到弄明白:「哦,原來如此!」當然,要保持這種強烈願望,平時不懈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

  • 好奇心 Curiosity
  • 勇氣 Courage
  • 挑戰 Challenge
  • 專注 Concentration
  • 持續 Continuation
  • 自信 Confidence(2018年)

在六個C中,對我來說最難做到的是專注。因為外界有很多聲音,有很多不同意見,但你必須保持專注。要讓自己保持專注,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不要聽別人的(don't listen to others)」。應該這麼說,你當然要傾聽別人的見解,但你不能相信別人對你說的每一個觀點,你必須自己思考。如果你讀了很多不同的人所做的不同的報告,而每個報告的觀點都不一樣,假如每種觀點你都相信的話,你就會感到非常地困惑。你傾聽別人的見解,是為了獲取信息,但你必須思考,什麼才是合理的。

你必須找出時間讓自己專注,每天花上五分鐘到十分鐘讓自己靜下心來。無論是通過靜坐、冥想或者其他什麼方法,讓自己獨處一室,與外界隔絕,讓自己安靜地思考。(2014年)


關於創新


創新是一種結果。從異想天開的想法開始,其結果改變了世界。亞馬遜、臉書剛出來時,大家都覺得「不可能成功」,「怎麼可能賺到錢」,對它們嘲諷有加。在當時,誰也不曾料到它們會發展成為世界級大企業。現在回過頭來看,那是一種創新。創新不應該由政府來指揮。由政府來指示要這樣做或那樣做,完全是愚蠢的。政府官員能想到的事情,其他人也都能想得到。象把火箭送上月球那樣的計劃,只要花錢就能做到的事情,絕不是創新。用錢能夠解決的問題和創新,完全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政府不應該多加管制,而應梳理、創造環境,讓那些異想天開的人能夠更容易進行挑戰。


創新的基礎是學術。如果學術力量薄弱,只是引進了技術,那麼很顯然,過不了多久,技術就會枯竭。日本的學術從明治維新開始,走了150年,一直到了今天才開始開花。但日本要將這個基礎打紮實,還需要時間。日本必須具備「接下來的150年要怎麼辦」的長遠眼光。日本需要更有魄力的舉措,培育出更為徹底、更加紮實的學術來。(2018年)

日本的研究環境

現在日本的研究環境,與我剛從美國回來時(1974年)相比有天壤之別。現在有了很大的進步。整體的研究基礎上來了,研究經費增加了,也出現了許多年輕優秀的研究者。這些都是非常好的現象。

但是,非常遺憾的是,日本仍有不足之處。那就是,日本還缺乏健全的評價體系。當然,這不只是日本的問題,全世界都存在著同樣的問題。特別是日本,可能是因為沒有批判性評價的習慣,目前日本的評價體系並不高明。僅僅因為某人受到了一些人的好評或者他的論文出現在某些有名的刊物上,許多人就認為這個人做了一流的工作;相反地,也有些人因為某人的研究領域和自己的很接近,就用異常嚴格的標準來評價,在雞蛋裡挑骨頭。建設性的,但同時又是批判性的評價體系在日本還沒有穩穩地紮下根來。(2000年)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本庶佑:不要相信論文裡寫的東西,觀點有九成不正確
    確實,以前日本的學者在頂級刊物上發表的文章不多。但是,與許多人的想像不同,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沒有在頂級刊物上發表。這是因為,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定論,因此不受人待見,評審員會給你提很多負面的意見,你的文章也上不了頂級刊物。
  • 諾獎得主本庶佑:CNS這些頂刊觀點有九成不正確,不要盲從迷信,搞...
    今年獲得諾獎3大自科獎的8位科學家中(美4人,英2人,德1人,法1人),美國4人,佔了半壁江山。因此,近代以來,我們一直把目光聚焦在西方,尤其是美國,而我們的鄰居日本,卻被我們有意無意的忽略了。雖然今年日本也未獲諾獎,但事實上,自從日本2001年推出「50年拿30個諾貝爾獎」計劃以來,19年,日本已產生19位諾貝獎獲得者!
  • 諾獎得主本庶佑:不要相信論文裡寫的東西,《自然》《科學》這些...
    我認為,為了讓論文更容易被知名刊物接收而做的研究,絕不會是很好的工作。(2000年) 我認為《自然》《科學》這些雜誌上的觀點有九成是不正確的,論文發表十年之後,還能被認為是正確的只剩下一成。首先,不要相信論文裡寫的東西。對於研究,要一直鑽研到眼見為實、讓自己確信為止。
  • 諾獎得主本庶佑:頂刊觀點有九成不正確,搞科研要做到六個C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國際著名的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他關於科研與創新,青年科學家和研究生應該如何搞科研,如何求學,要具備哪些素質和方法,以及如何培養學生等等方面的觀點,比如本庶佑認為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沒有發表在頂級期刊上
  • 那位相信「水有記憶」的諾獎得主,究竟做了什麼偽科學?-虎嗅網
    2009年,呂克·蒙塔尼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 Computational Life Sciences》期刊上發表了兩篇轟動全球的重量級論文,第一篇論文報導某些細菌的DNA序列在高度稀釋後的水溶液裡能夠產生電磁信號,第二篇論文報導在經過抗病毒藥物治療之後、體內已經檢測不到HIV的患者血液裡,仍然能夠檢測到HIV釋放的電磁信號
  • 致敬2020諾獎得主|諾獎得主發表在Cell Press各個期刊上的論文集錦...
    CellPress細胞科學1974年,我們出版了首本旗艦期刊《細胞》。如今,CellPress已發展為擁有50本期刊的全科學領域國際前沿學術出版社。我們堅信,科學的力量將永遠造福人類。Jane DysonBiophyiscal Journal 主編「作為Biophysical Journal 的編輯和Biophysical Journal的成員,我們祝賀Jennifer Doudna和Emmanuelle Charpentier因其在CRISPR/Cas9上的開創性工作而榮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 不敢相信:2019年諾獎得主論文被曝30多篇論文P圖造假,時間跨度長達...
    不敢相信:2019年諾獎得主論文被曝30多篇論文P圖造假,時間跨度長達16年
  • 觀點 | 諾獎得主涉嫌論文造假:有全球聲譽的科學家更要愛惜羽毛
    諾獎得主涉嫌論文造假事件引眾議。遵循科研規則和倫理,不參與科研不端行為外,也應避嫌涉及科研不端,才符合科學精神的基本要求。近日,著名學術打假鬥士PubPeer網站指出,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格雷格·塞門扎(Gregg Semenza)涉嫌論文造假。截至10月20日上午,Pubpeer上曝出的署名塞門扎的爭議論文已增至40篇,時間跨度長達18年。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 諾獎得主失格? 神壇上的獎項和隨之而來的陰雲 獲得諾貝爾獎意味著什麼呢?
  • 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做了什麼偽科學?
    2009 年,呂克・蒙塔尼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 Computational Life Sciences》期刊上發表了兩篇轟動全球的重量級論文,第一篇論文報導某些細菌的 DNA 序列在高度稀釋後的水溶液裡能夠產生電磁信號,第二篇論文報導在經過抗病毒藥物治療之後、體內已經檢測不到 HIV 的患者血液裡,仍然能夠檢測到 HIV 釋放的電磁信號
  • 諾獎得主涉學術不端:造假導致的不信任對誠實的中國研究者不公平
    摘要:許多西方科學家拒絕閱讀來自中國的研究報告,因為他們不信任中國。這對許多誠實的中國研究人員極不公平。中國科學界必須立即採取措施挽回信譽,打擊科研造假行為。2020 年度諾獎盛宴剛過,就有諾獎得主陷入爭議。
  • 為何不盲信諾獎?諾獎得主學術造假16年,論文數據全靠P
    ,系我國首例,影響了我國在世界上的科研聲譽。近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得主美國科學家格雷格·塞門扎,被質疑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目前Pubpeer已經掛了他至少32篇論文,其中29項是最近2周發出的。
  • 諾獎得主本庶佑:勿信論文,《自然》《科學》九成觀點都是錯的
    我認為,為了讓論文更容易被知名刊物接收而做的研究,絕不會是很好的工作。(2000年)我認為《自然》《科學》這些雜誌上的觀點有九成是不正確的,論文發表十年之後,還能被認為是正確的只剩下一成。首先,不要相信論文裡寫的東西。對於研究,要一直鑽研到眼見為實、讓自己確信為止。這是我對科學採取的基本做法。
  • 2019 諾獎得主陷入學術不端旋渦!30 餘篇論文被指涉嫌 P 圖造假...
    諾獎剛過,2019 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卻被質疑學術不端。由於在這些論文中,塞門扎都是通訊作者,因此對論文負有最終責任。網友譁然:頂級學者也 P 圖?諾貝爾獎就這??塞門扎是何人?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 2019 年諾獎得主 30 多篇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
    近期,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再次在科研圈裡引發了同行的關注,只是,這次的原因或許不太光彩。,並在 PubPeer 上指出了這些論文的疑點。
  • 諾獎得主帶你走進頂級經濟學研究的四個層次
    在過去十多年的諾獎預測遊戲和我的記憶裡,Milgrom是被提到次數做多的微觀理論家,(甚至不需要加上「之一」),我自己也在這些年裡反覆預測他將與Roberts等合作者獲獎。在我反覆讀過的他的每一篇論文裡,我都為其中精美至極的數學運用而驚嘆折服。你很難找到比他研究領域更廣,更擅長於將複雜世界簡化,並完美展現微觀博弈機制的經濟學家。然而這十幾年的諾獎結果,卻讓我們不斷失望。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垃圾堆裡撿來一個諾獎?寵物也能發論文?這居然都是真的
    但你知道嗎,科學家也有「不正經」的一面,他們偷偷往精密儀器裡放青蛙,在論文裡玩「諧音梗」,甚至還有人在論文第二作者的位置寫上了自己寵物的名字!免疫學家波莉·瑪卿格把自己的文章投到《實驗醫學報》時,由於編審不相信她一個人能完成此項科研任務,於是瑪卿格又署上了她寵物狗的名字——Galadriel Mirkwood。不過這件事導致她在本期刊終身禁投,直到換了一名能包容這件事的主編才作罷。波莉·瑪卿格與她的寵物狗們前面兩隻寵物還有個像模像樣的筆名,乍一看還挺像個人。
  • 2019諾獎得主涉嫌造假論文增至41篇,1篇已撤稿
    因其網站上討論的多半是論文中捏造或是改造數據,或是有抄襲他人論文的情形,所以也被稱為打假網站。該網站指出, 在 2001 年到 2018 年期間與他人合著的 38 篇論文中至少 32 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有 29篇都是最近兩周陸續公布的。
  • 2019 年諾獎得主 30 多篇論文被質疑學術不端,多篇涉及中國
    近期,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 塞門扎(Gregg L. Semenza)再次在科研圈裡引發了同行的關注,只是,這次的原因或許不太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