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本庶佑:頂刊觀點有九成不正確,搞科研要做到六個C

2020-10-09 木木西裡科技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國際著名的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他關於科研與創新,青年科學家和研究生應該如何搞科研,如何求學,要具備哪些素質和方法,以及如何培養學生等等方面的觀點,比如本庶佑認為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沒有發表在頂級期刊上,CNS等頂級期刊有9成觀點都是錯誤的,年輕人不要盲從和迷信,一定要有懷疑的精神和自己的價值判斷!對於求學,他經常對他的年輕學生說,選對導師非常重要,搞研究一定要做到六個C等等……從中,我們也可一窺日本頂級學術大師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相信對你一定會有啟發。分享給大家。

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沒有發在頂刊上

現在,特別是在年輕人中間,有一種傾向,認為文章發表在有名的刊物上就是一流的工作。確實,以前日本的學者在頂級刊物上發表的文章不多。但是,與許多人的想像不同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沒有在頂級刊物上發表。這是因為,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定論,因此不受人待見,評審員會給你提很多負面的意見,你的文章也上不了頂級刊物。迎合時代風向的文章比較容易被接受,否則的話,需要花費較長時間才能獲得認可。(2000年)

如果你的研究不能推翻定論,科學也就不能進步。當然,你的研究也不會載入史冊。學術的世界是保守的。如果你不按現有的定論來寫論文,你的論文就很難獲得肯定,你也會吃到不少苦頭,但能夠載入史冊的研究都是這種研究。(2013年)

我認為,發表在CNS(Nature/Science/Cell)《細胞》《自然》和《科學》上的工作未必就是好研究,倒是被《細胞》《自然》和《科學》拒絕的時候,你的研究或許才是真正一流的工作。你既然選擇了做一名研究者,就應該力爭打開新的局面,做別人從沒有做過的工作,或力爭將現有的定論推翻。研究者要認識到,這才是第一流的研究。我認為,為了讓論文更容易被知名刊物接收而做的研究,絕不會是很好的工作。(2000年)

我認為《自然》《科學》這些雜誌上的觀點有九成是不正確的,論文發表十年之後,還能被認為是正確的只剩下一成。首先,不要相信論文裡寫的東西。對於研究,要一直鑽研到眼見為實、讓自己確信為止。這是我對科學採取的基本做法。也就是說,用自己的大腦思考,一直做到自己完全想通、完全認可為止。(2018年)

本庶佑(Tasuku Honjo)和美國的免疫學家詹姆斯·艾莉森共同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關於研究:「與其第一,不如唯一」

京都大學有一個傳統,那就是「與其第一,不如唯一」。這一點對於生物學研究來說非常重要。對於自己的發現,持續地研究下去,從那裡擴展開來,世界就會變得很寬闊。這一點就是我做研究的樂趣。不是說我看到別人挖到了金礦,就馬上跟進去湊熱鬧,成為眾多淘金者中的一員,而是沿著自己已有的發現,持續地深挖下去。這樣,反而是其他研究者會湊過來研究你的課題。(2000年)

研究者最大的樂趣,打個比喻來說,就是發現其他所有人都視而不見的小湧泉,把它培養成小河,再拓寬成大河。或者說,就像是闖入深山,在無路處開出一條路,第一個在那裡搭起了一根獨木橋,而絕不是把別人已經搭好的獨木橋改建為鋼筋水泥築成的大橋。(2003年)

生物學的研究領域很廣,有很多新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找到以前人們從未曾想到的新東西來?實際上,生物學也有困難的一面。單純演繹的手法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說,不能說如此這般那般地做了,就會有新的發現。因此,不管是多麼小的事物,只要是別的研究者還沒做的研究,都可以去做。這一點很重要。(2000年)

論文很重要,成果出來應儘快發表

怎樣才能寫出好的論文,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現在市面上也有出售關於如何撰寫論文的書籍,不過,不同的指導老師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有的指導老師不怎麼讓研究生寫論文,而只是讓他們做實驗得出數據,然後由自己來寫。也有的老師是讓研究生寫完後,自己再加以修改。重要的是要師從好的老師。

我一般會讓研究生寫論文。寫完之後給我看,有時候我看了,會覺得還不如我自己從頭開始寫來得更省事。但除非情況非常特殊,我一般都會讓學生寫即使整篇文章只有一行可用,我也會努力挽救。我把文章改得整篇通紅,返回到學生那裡,學生會感到很失望,但我認為這麼做也是一種教育。

在學術的世界裡,論文非常重要。只靠口頭髮表,是不能獲得國際的認定。也就是說,僅憑口頭髮表是不能擁有某個科學發現的優先權,人們不會因此認定這項工作是由你最早做出來的。所以,研究成果一定要寫成論文發表。因為是某月某日的投稿,相差一兩天就判定某人具有優先權,我個人認為這是很無聊的。但學術有競爭,取得的研究成果,應該儘快寫成論文,應該儘快投稿。

關於成功:給研究生的四點建議

作為一名研究者,你要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點,是在研究生入學時要選擇好的導師。不能只道聽途說,而是要把導師寫的論文找來讀,看看自己想要做的研究是否與之相符。你要把自己的一生當做賭注押下去,就要選擇認真做研究的導師,無論這位導師是多麼嚴厲。反過來說,認真做研究的導師就會成為好導師,會培養出好學生。跟隨這樣的導師學習對自己有益。

本庶佑實驗室

其次,必須認真考慮自己想做什麼。如果你自己不喜歡研究的話,就做不了好研究。最能打動你的心靈、使你興奮不已的東西是什麼?要時常意識到這一點,這一點很重要。然後,要深入地進行思考。我自己想到的第一個模型,是在指導學生實習等等工作非常繁忙的時期。我好像有個特技,就是工作越是繁忙,我的精神就越集中。我想到那個模型時,就是在晚上從大學回家的電車上。那是晚上十點鐘左右。所以,要在大腦裡時時考慮著自己的問題,這一點很重要。

第三,在集中精力思考的同時,也要擁有廣闊的視野。生命現象並不只是建立在一個分子的基礎之上的。在對自己的模型深入觀察的同時,不能迷失了整體的面貌。這種廣闊的視野要怎樣培養出來呢?這就需要在年輕時儘可能地與許多人接觸,拓寬自己的眼界。這一點也很重要。

第四,要掌握好英語。在卡內基研究所和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聚集了來自全世界的優秀研究者,相互進行著各種信息交流。因此,掌握英語是必須的。等上了研究生再學習英語已經太遲了。語言必須熟練掌握,使交流沒有障礙。讀、寫、說的能力都要具備。今後必須是國際人,才可能成為優秀的研究者。(2000年)

搞科研,六個C很重要,專注最難

我經常對我的年輕學生說,要做到六個C。首先,你要有好奇心(Curiosity),你要對你研究的那門科學感興趣,這是一切故事的開始。其次,在研究過程中,你會遇到很多困難。這就需要你有勇氣(Courage),對困難進行挑戰(Challenge)。然後,你需要專注(Concentration),需要鍥而不捨地持續下去(Continuation)。在這持續、專注的過程中你就會產生自信(Confidence)。

剛開始的時候,我只提了前面三個C,但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我又增加了後面三個C。對於後面三個C,我認為首先是專注和持續,因為一開始就自信滿滿的話是很危險的。自信是在專注和持續的過程中形成的。

僅有求知的強烈願望是不夠的,而是要一面保持著這種寶貴的強烈願望,一面跟登山一樣,這條路走不通就換另一條路走,不停地探索。這很重要。更簡單地說,就是你在發現一個現象很有趣、值得研究後,就要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付諸實際行動,然後持續不斷地努力探索,一直到弄明白:「哦,原來如此!」當然,要保持這種強烈願望,平時不懈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

  • 好奇心 Curiosity
  • 勇氣 Courage
  • 挑戰 Challenge
  • 專注 Concentration
  • 持續 Continuation
  • 自信 Confidence(2018年)

在六個C中,對我來說最難做到的是專注。因為外界有很多聲音,有很多不同意見,但你必須保持專注。要讓自己保持專注,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不要聽別人的(don't listen to others)」。應該這麼說,你當然要傾聽別人的見解,但你不能相信別人對你說的每一個觀點,你必須自己思考。如果你讀了很多不同的人所做的不同的報告,而每個報告的觀點都不一樣,假如每種觀點你都相信的話,你就會感到非常地困惑。你傾聽別人的見解,是為了獲取信息,但你必須思考,什麼才是合理的。

你必須找出時間讓自己專注,每天花上五分鐘到十分鐘讓自己靜下心來。無論是通過靜坐、冥想或者其他什麼方法,讓自己獨處一室,與外界隔絕,讓自己安靜地思考。(2014年)

花錢就能做的事,絕對不是創新

創新是一種結果。從異想天開的想法開始,其結果改變了世界。亞馬遜、臉書剛出來時,大家都覺得「不可能成功」,「怎麼可能賺到錢」,對它們嘲諷有加。在當時,誰也不曾料到它們會發展成為世界級大企業。現在回過頭來看,那是一種創新。創新不應該由政府來指揮。由政府來指示要這樣做或那樣做,完全是愚蠢的。政府官員能想到的事情,其他人也都能想得到。象把火箭送上月球那樣的計劃,只要花錢就能做到的事情,絕不是創新。用錢能夠解決的問題和創新,完全是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政府不應該多加管制,而應梳理、創造環境,讓那些異想天開的人能夠更容易進行挑戰。

創新的基礎是學術。如果學術力量薄弱,只是引進了技術,那麼很顯然,過不了多久,技術就會枯竭。日本的學術從明治維新開始,走了150年,一直到了今天才開始開花。但日本要將這個基礎打紮實,還需要時間。日本必須具備「接下來的150年要怎麼辦」的長遠眼光。日本需要更有魄力的舉措,培育出更為徹底、更加紮實的學術來。(2018年)

關於抉擇: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擅長做的事」

我做了這麼多年研究,一直都覺得做研究很快樂。我從沒有感到痛苦而想要放棄研究的時候。不過,不管是誰,或多或少都曾考慮過自己生命的意義。有的人想賺錢,也有的人想把一生傾注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人各有所好。因此,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成為研究者就是一件好事。我倒是希望大家不要做出錯誤的選擇。也就是說,作為一名研究者,你要堅持下去的話,必須有「我很想弄明白……」這樣強烈的原動力。

本庶佑年輕時

如果你覺得「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話,那你要一直堅持下去做研究就會比較困難。如果只是把研究當做謀生的職業而不能從中找到樂趣,我認為,世界上還有很多比起做研究更為舒適的工作。你不妨考慮其他職業。

在孩提時代,每個人都擁有著許多種可能性。你既可能成為職業棒球選手,也可能成為歌劇演唱家。但是,到了二十歲左右,我們就知道了自己的局限,就會因種種原因而將各種可能性自行消去,同時也會追問自己到底想做什麼。無論是誰,都要過這一關。此時,你只能嚴肅認真地對各種可能性加以權衡,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擅長做的事」。(2019年)

分享最新科技資訊,發布前沿學術動態!一切盡在木木西裡~ 服務科研,助力科技! 關注微信公眾號: 木木西裡(mumuxilinj),更多精彩內容、新聞資訊、乾貨資源等你來看!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本庶佑:CNS這些頂刊觀點有九成不正確,不要盲從迷信,搞...
    請為「科研動態」設置星標(具體操作見文末動圖),文章點一下「在看」,保持互動熱度,就能及時收到每期推送啦。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2020年諾貝爾獎3大自然科學獎已經全部揭曉,華人科學家無一獲獎。昨日,#諾貝爾化學獎沒有張鋒#一度登上微博熱搜,諾獎可說是國人心中一直的痛。
  • 銳參考 | 諾獎新晉得主本庶佑的獨創秘訣?答案就是六個「C」
    今年76歲的本庶一頭銀髮,瘦削而精神矍鑠。直到去年,他仍每年給京大醫學部的本科生上三次課,今年減到一次。此外,他每周同自己研究室的20多名研究員和學生開兩次會,讓他們報告自己本周做了什麼,一同進行討論。研究室的成員是一支「多國部隊」,包括來自中國的一名博士研究生。10月1日,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日本科學家本庶佑在日本京都出席新聞發布會。
  • 諾獎得主本庶佑透露搞科研的背後原因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被授予美國免疫學家艾利森以及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以表彰他們發現可使攻擊體內異物的免疫反應停下的蛋白質,為癌症免疫療法藥物研發開闢了道路。在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諾獎委員會成員透露,當76歲的本庶佑在電話那頭得知自己獲獎時表現得很平靜,甚至還有些害羞。本庶佑在日本國內的記者會上稱:「感到非常光榮。
  • 諾獎得主本庶佑:不要相信論文裡寫的東西,觀點有九成不正確
    本文摘選本庶佑關於求學、研究及創新等方面的觀點,供大家借鑑參考。研究者要認識到,這才是第一流的研究。我認為,為了讓論文更容易被知名刊物接收而做的研究,絕不會是很好的工作。(2000年)我認為《自然》《科學》這些雜誌上的觀點有九成是不正確的,論文發表十年之後,還能被認為是正確的只剩下一成。
  • 日本諾獎得主本庶佑澄清「病毒起源」謠言
    (抗擊新冠肺炎)日本諾獎得主本庶佑澄清「病毒起源」謠言中新社東京5月3日電 據日本媒體報導,近日有人假借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日本著名免疫學家本庶佑之名,通過英語等語言傳播「新冠病毒是人工製造的」等虛假消息
  • 諾獎得主本庶佑:勿信論文,《自然》《科學》九成觀點都是錯的
    因在腫瘤免疫治療領域做出的貢獻,本庶佑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科研方法應該是多元的,每位學者都可能有適合自己的方法,本庶佑的方法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元。研究者要認識到,這才是第一流的研究。我認為,為了讓論文更容易被知名刊物接收而做的研究,絕不會是很好的工作。(2000年)我認為《自然》《科學》這些雜誌上的觀點有九成是不正確的,論文發表十年之後,還能被認為是正確的只剩下一成。首先,不要相信論文裡寫的東西。
  • 諾獎得主:不要相信論文裡寫的東西,頂級期刊上的觀點九成不正確
    科研方法應該是多元的,每位學者都可能有適合自己的方法,本庶佑的方法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元。(2000年)我認為《自然》《科學》這些雜誌上的觀點有九成是不正確的,論文發表十年之後,還能被認為是正確的只剩下一成
  • 諾獎熱背後帶來的冷思考:發頂刊真的重要嗎?
    發頂刊真的重要嗎?《自然》《科學》和《細胞》3大頂刊在國內備受推崇。那麼,標誌著世界頂尖水平的諾獎成果,也都發在頂刊上嗎?不過,67%的背後意味著仍有不少世界一流的原創性成果,發在其他期刊上。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本庶佑曾說,被《細胞》《自然》和《科學》拒絕的研究或許才是真正一流的工作。因為,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定論,因此不受人待見;迎合時代風向的文章比較容易被接受。這一說法沒錯。
  • 2018年諾獎得主詹姆斯·艾利森:高中差點「肄業」
    當天14時,2018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的演講在卡羅琳斯卡醫學院主禮堂舉行,現場座無虛席。在今年10月1日,共同獲得2018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詹姆斯·艾利森(James·P·Allison)和本庶佑(Tasuku Honjo)發表演講。他們以「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方面的貢獻」獲得諾獎表彰。
  • 諾獎得主漏報22億專利收入!日本醫藥圈到底發生了什麼?
    今天,咱們來聊一點不一樣的內容。柯北很少講諾貝爾獎,一是因為諾獎很專業,即使專利文本能看到,也搞不清楚在說些什麼;二是僅僅說專利,貌似沒什麼意思。不過,今天這個很有意思,日本的一位諾獎得主居然因為漏報專利收入,而被告上了法庭。
  • 本庶佑獲諾獎:獎是真獎 藥非神藥
    據《日本經濟新聞》10月2日報導,本庶佑在接受該報專訪時,談到了他獲獎的原因、獲獎後的打算和希望。他說,他開展研究工作時,正趕上日本科研經費增長期,從年輕時就能夠獲得研究補助資金,得到周圍人們的各種支持,所以他從來沒有過放棄研究的念頭。他打算把獎金捐贈給支持青年科研人員基礎研究的基金。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雖然有了莫言和屠呦呦的突破,但是,在諾貝爾獎的基礎科學獎項方面,中國人還未能實現「零突破」。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
  • 本庶佑獲諾獎:獎是真獎 藥非神藥—新聞—科學網
    他打算把獎金捐贈給支持青年科研人員基礎研究的基金。他認為,日本科研人員退休年齡延長,客觀上佔據了青年科研人員的位置,所以有必要打造競爭性科研環境,讓青年科研人員有更多機會,加強培養青年科研群體。在宏觀層面,本庶佑表示,「不投資生命科學的國家是沒有未來的」,世界大國正因應新時代的生命科學實施大規模投資,而日本的科技政策尚未從立項階段就擺脫既往的思維,目前還只是在「看得見的領域」加強投資。
  • 諾獎得主本庶佑稱新冠病毒系「人造」?本人親自澄清怒斥假信息
    帖子稱,曾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訪問研究員的日本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本庶佑(Tasuku Honjo)教授爆料說,新冠病毒是「中國研製」的。然而,帖子出來沒兩天,本庶佑教授就親自發表聲明予以澄清,怒斥這些帖子都是假信息。美國媒體也以事實說話,再次給新冠病毒起源陰謀論打了臉。 △美國媒體Heavy報導, 無證據表明本庶佑教授曾說過新冠病毒系「人造」。
  • 諾獎得主本庶佑起訴小野製藥拖欠220億PD-1專利費,並承諾將全部捐獻用於支持年輕學者
    事後,小野製藥承諾將賠償總額的40%分給本庶佑。然而,經過了3年的協商,本庶佑還是沒有收到這筆款項,無奈之下決定把小野製藥告上法庭。小野公司表示對此不予置評。 但是當時包括京都大學在內的日本高校「沒有任何管理或申請專利的能力,甚至無法支付專利申請的費用」,於是本庶佑轉向了小野製藥公司。「我和小野製藥沒有在科學研究方面有過任何的合作,但是他們幫我申請到了專利」,本庶佑說。 現在,日本高校在處理智慧財產權方面積累了更多的經驗,儘管還是比不上美國的許多大學。本
  • 中國的動向引人關注,日本諾獎得主癌症免疫專家本庶佑如是看新冠
    日本經濟新聞採訪諾獎得主本庶佑談新冠疫情。本庶佑是日本分子生物學專家,2018年因發現癌症免疫療法獲得諾貝爾獎。在新型冠狀病毒對策方面,本庶佑建議大幅增強檢測能力。據本庶佑表示,僅僅是一個變異的病毒就能讓世界陷入混亂。估計會有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但這就是現實。
  • 諾獎得主本庶佑:不要相信論文裡寫的東西,《自然》《科學》這些...
    本庶佑: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沒有在頂級刊物上發表 研究方法應該是多元的,每位學人都可能有適合自己的方法,本庶佑的方法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元。本文摘選本庶佑關於求學、研究及創新等方面的觀點,供大家借鑑參考。
  • 諾獎得主本庶佑:2050年免疫療法可治療癌症—新聞—科學網
    中新網12月7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京都大學特別教授本庶佑6日下午在斯德哥爾摩的卡羅林斯卡學院召開正式記者會
  • 觀點 | 諾獎得主涉嫌論文造假:有全球聲譽的科學家更要愛惜羽毛
    諾獎得主涉嫌論文造假事件引眾議。遵循科研規則和倫理,不參與科研不端行為外,也應避嫌涉及科研不端,才符合科學精神的基本要求。即便塞門扎的原創性論文沒有涉及造假,但是,如果其涉及造假的其他論文的曝光時間如在2018年或更早,也許201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就會花落他家了,因為諾獎注重聲譽,"愛惜羽毛"。大多數科學家都會"愛惜羽毛"。遵循科研倫理,實事求是,不涉入科研不端行為。
  • 18年日本人拿了18個諾貝爾獎 你與諾獎之間差了什麼?
    新世紀以來已有18位日本人獲諾獎,距日本2001年出臺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已實現大半。實際上,2000年後,獲得諾獎的日本科學家人數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二位。這個傲人的成績,和人口老齡化嚴重的日本重視科學、重視教育密不可分,當然,還有基礎研究的累積和人才的大量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