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快遞員「嫦娥五號」:來自月球的「土特產」即將送達地球!
在12月1日,由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平穩降落月球,啟動鑽頭和鏟子。這一刻,這抔「土」,引來了全世界的關注目光。
據國家航天局消息,12月2日22時,經過約19小時的月面工作後,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已按預定形式將樣品封裝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全程都是自動採樣,分為「表取」和「鑽取」兩種方式:「表取」就是淺挖,目的是獲得月壤表面樣品;「鑽取」就是負責深鑽,目的是獲得月面下更深的月巖樣品。
這抔月壤到底有多珍貴?
1978年中美正式建交前夕,美國總統卡特的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在訪問中國時,曾向中國贈送了一克月球土壤作為「國禮」。我國將這份月壤一分為二,其中0.5克用於試驗,還有0.5克收藏在北京天文館。月壤之珍貴,可見一斑。
通過研究月球樣品,科學家還發現其中含有氦-3。氦-3在地球上的蘊藏量極少,而早期探測結果表明,月球淺層的氦-3含量多達上百萬噸,足夠解決人類的能源之憂。
嫦娥五號選擇並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風暴洋的呂姆克山脈以北地區。這裡地勢平坦,通信條件好,光照和溫度較為理想,且尚未有人類探測器造訪過。在這裡「挖土」,將大大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
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鑽取採用原位鑽取的方式,簡單理解就是一直在一個地方往下鑽。月壤特性苛刻,剖面情況複雜,比如一下子碰到石頭,鑽頭是否能夠繼續正常工作等問題都是必須考慮的風險。
為了確保「鑽得動」,鑽機上的鑽頭可謂「百裡挑一」。研製團隊通過對比16種設計方案,最終確定雙排鑽牙階梯構型,經過「千錘百鍊」,保證鑽進過程順暢可控,具備對8級硬度巖石的鑽進能力。
鑽取到的月球樣品,進了取芯管後,取芯軟袋拉繩隨之上提,樣品就被自動裝進了軟袋。由於質地柔軟,軟袋很方便地進行纏繞封裝,再放入初級封裝裝置內。
由於著陸區域條件較好,嫦娥五號的採樣工作比預計得順利很多,僅用了19個小時提前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任務。
滿載而歸的嫦娥五號上升器,靜靜地佇立在著陸器上,等候著月面起飛時刻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