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位於中國南海珠江出海口伶仃洋海域,全長55千米,整個工程投資1100多億人民幣,施工難度之大前所未有。港珠澳大橋是全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採用兩個離岸人工島實現橋隧轉換。有人可能要問了:單單架橋不行嗎?為什麼要建難度超高的人工島以及海底隧道呢?
首先,珠江口有一條世界級的伶仃洋航道。最繁忙的時候這裡每天要有4000多艘輪船途經於此。為了確保珠江航道最大通航 30 萬噸級油輪以及高度 70 餘米的石油鑽井平臺要求,大橋的橋面高度必須超過 80 米,橋塔高度達 200 米。
其次,港珠澳大橋的橋位所在海域很靠近香港國際機場。香港國際機場是世界最繁忙的航空港之一,每天有超過 1800 架飛機在這裡起降。出於飛行安全考慮,海域周圍的香港、澳門等機場卻不允許有超過 88 米的建築物矗立在其飛行航線上。
一邊是必須超過80米的大橋高度以保障珠江航道暢通,另一邊則不允許超過88米的建築在飛行航線上出現。面對這兩個難點,工程師們提出一個「瘋狂」的想法:放棄在海面上全部修建橋梁,而在海面下建一條超長的隧道(6~7千米),然後在兩端各建一座人工島,將橋梁與隧道連接起來,即「島隧工程」。
人工島就像橋梁和隧道的「轉換裝置」,這樣橋梁就不會直接「跳進」大海裡面。按照設計要求,兩個人工島採用的是傳統拋石填海的方法。但是,伶仃洋海域海底有15~20米不等的淤泥,如果要清除兩個人工島位置及周邊的淤泥。
經過計算,要清理大概 800 萬立方米的淤泥。800 萬立方米什麼概念呢,就是可以堆出三座胡夫金字塔,而且工期長達 3 年,到時一定會影響伶仃洋航道的正常通航,安全風險太高。
在水深10餘米且軟土層厚達幾十米的深海中,如何打下這個超級工程的「基座」,成為大橋島隧工程項目部團隊面臨的難題。作為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總工程師的林鳴冥思苦想……直到 2007 年,一個新的構想出現在林鳴的腦海中——何不將一組組巨大的鋼圓筒直接深插進海底加以固定,然後中間填泥沙進而形成人工島?
經過建模計算,築島用的鋼圓筒共需要120個,單個直徑為22米,截面積超過一個籃球場面積,高度為40.5~50.5米不等,相當於18層樓房,單個鋼圓筒質量為450~550噸,質量相當於一架空客A380飛機。上海振華重工接下了建造巨大鋼圓筒的任務。
如何才能把這個「大筆筒」焊得又圓又直呢?經過振華重工的技術人員集體攻關,確定了在鋼圓筒內部使用「內膽」的方法使得我們這個「大筆筒」焊得又圓又直。就這樣,120 個鋼圓筒的生產終於符合了設計要求。但問題又來了,這 120 個像 18 層樓房高的鋼圓筒怎麼從上海運到 1600 千米以外的伶仃洋呢?
這不僅是個技術活,還是個體力活,不僅是個體力活,還是個很費體力的體力活。為了將 120 個「大筆筒」順利運到珠海大橋工地,振華重工將所屬的 10 萬噸左右的遠洋運輸船都「定製」成了鋼圓筒運輸船,解決了運輸工具的問題,這也是將遠洋運輸船第一次運用到了大型工程上。
這120個鋼圓筒很重要啊,每一個都發揮了大作用,就是它們使得東西兩個人工島從2011年5月15日開工到12月21日結束,只用了221天,遠遠少於傳統拋石建島的3年。當年施工,當年成島,這才叫中國速度!
■文/改編自《港珠澳大橋——世界橋梁工程的偉大奇蹟》(李大光 翁永斌 著)
■編輯/賈立芳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