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大張廣成教授在聚磷腈及衍生碳納米球催化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2020-08-12 小材科研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張廣成教授團隊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趙彥利教授團隊及西安交通大學魏晶教授團隊合作首次提出一種中空結構可調的新型聚磷腈納米球製備方法。這些納米球在與金屬納米離子配位並碳化後,獲得的微孔中空碳納米球具有單原子分散的鈷-氮/磷(Co-N/P)活性位點,表現出優異的氧還原反應(ORR)催化性能。該研究成果以「Cross-Linked Polyphosphazene Hollow Nanosphere Derived N/P-Doped Porous Carbon with Single Nonprecious Metal Atoms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為題在化學領域國際著名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國應用化學》)發表並被評選為Hot Paper。

環交聯型聚磷腈材料通常由六氯環三磷腈(HCCP)和含有多個親核取代基團的芳族有機單體經過簡易的一步沉澱縮聚法製備獲得,具有穩定的共價交聯網狀化學結構以及含量豐富的氮(N)和磷(P)等雜原子。通過調節共聚單體類型及反應條件可以獲得具有不同性能、不同形貌的聚磷腈產物。單寧酸(TA)作為豐富的植物多酚,是一種易於獲取的可再生資源,由其衍生的碳複合材料可以用作氧還原反應(ORR)的有效非貴金屬催化劑,這對於商業化燃料電池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金屬-多酚絡合物衍生的碳複合材料中金屬納米顆粒的大小不可控制。這主要是因為多酚衍生的碳材料中不包含可以在熱解過程中有效地穩定金屬原子的雜原子。因此,製備形貌可控和化學結構穩定的雜原子摻雜金屬-多酚配位材料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圖1. 聚磷腈納米球PSTA的製備示意圖及形貌表徵

論文作者以環三磷腈(HCCP)、單寧酸(TA)和雙酚S(BPS)為共聚單體,通過調節反應條件而沒有使用任何外加模板一步合成了空心結構可調的共價交聯聚磷腈納米球(PSTA)(圖1)。該納米球粒徑約為50 nm,遠小於之前報導的各種聚磷腈微球。該納米球與金屬鈷Co離子絡合併高溫碳化後,得到具有高比表面積的N / P共摻雜的中空微孔碳納米球(圖2)。球差電鏡和同步輻射等實驗結果表明,氮磷雙配位的單原子鈷活性位點(Co-N2P2)均勻地分布在空心碳球殼層中。該催化劑由於具有獨特的中空多孔結構和良好分散的單金屬位點,表現出非常優異的ORR電催化性能,包括高電流密度、優異的循環穩定性和抗甲醇性。同時,理論計算結果表明Co-N2P2相較於Co-N4位點在ORR催化中具有更加優異的反應動力學。

圖2. 具有鈷-氮/磷(Co-N/P)活性位點的空心碳納米球的製備及表徵

這項工作不僅為合成多種功能性聚磷腈納米球提供了新思路,而且為製備新的金屬-N / P配位的單原子分散的空心碳納米球催化劑提供了可行的途徑。

西北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為論文第一通訊作者和第一作者單位。論文通訊作者為西北工業大學張廣成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趙彥利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學魏晶教授,第一作者為博士生魏璇。該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773170和21701130)的支持,同時感謝西北工業大學分析測試中心提供的TEM、XPS、XRD等多種測試。

來源:西北工業大學

論文連結:

https://www.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06175

相關焦點

  • CCS Chemistry | 有機磷腈鹼/脲二元有機催化-亞甲基--丁內酯,實現...
    青島科技大學李志波團隊與北京大學呂華課題組合作,通過選擇具有合適pKa值的脲,並與該團隊自主開發的環狀有機磷腈超強鹼CTPB構成二元催化體系,首次實現了有機催化a-亞甲基-g-丁內酯(MBL)的選擇性開環聚合。該有機催化體系合成簡單,性質穩定,容易從聚合物中除去,利於聚酯產品的放大生產和在生物醫藥方面的應用。
  • 浙江理工大學石墨烯量子點製備光催化材料研究獲進展
    作為光催化技術分支的年輕「一族」,近年來二維複合材料的製備研究成為熱門。  在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浙江理工大學化學系教授董曉平的主持下,一項名為「石墨烯量子點輔助剝離石墨相氮化碳製備二維複合材料及其光催化應用研究」的基礎研究獲得了一定進展。
  • 西工大張健教授團隊:水分解制氫領域重要進展
    光電/電催化水分解制氫催化材料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工作分別以第一作者/第一單位和通訊作者/通訊單位發表於材料科學領域頂級期刊先進材料(Adv.光電/電催化水分解制氫能將光能或新能源產生的電能轉化成便於儲存、環境友好的氫能,是未來氫能時代的核心技術,理學院張健教授團隊在該領域研究成果如下:1)通過精確調控1,4-二乙炔苯與1,3,5-三乙炔苯的共聚作用,設計了一種全新的具有連續彎曲能帶的梯度同質結材料(圖1),這種結構有效促進了光生電荷載流子的分離與轉移,從而2.5倍提高了光電催化水分解制氫效率,相關研究成果「Poly
  • 杜建忠教授在均聚物自組裝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作為自組裝領域的重要分支,建立均聚物自組裝理論,利用新穎結構的均聚物構築不同的納米結構從而實現不同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同濟大學高分子材料系杜建忠教授課題組從2010年開始從事均聚物自組裝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研究成果。
  • 金屬所納米碳材料高效催化過氧化氫電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納米碳材料有望作為貴金屬催化劑的替代材料,應用於電化學氧還原反應。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聯合研究部能源催化材料課題組致力於碳催化反應過程和新穎碳催化反應體系的研發,近期在納米碳材料高效催化過氧化氫電合成領域取得進展。
  • 華中師範大學在電催化還原CO2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反應(CO2RR)可以通過可再生能源電能將溫室氣體二氧化碳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學物質和燃料,對可再生能源的存儲和緩解氣候變化都至關重要,從而吸引了國際研究領域的廣泛關注,其中的關鍵是高效催化材料製備以及相關催化機理。
  • 西北工業大學:雪松樹皮為原料衍生硬質碳材料作為鈉離子電池陽極
    本文,西北工業大學應用化學系黃英教授團隊在《Energy Fuels》期刊發表名為「Cedarwood Bark-Derived Hard Carbon as an Anode for High-Performance Sodium-Ion Batteries」的論文,可再生且便宜的雪松樹皮被用作原料,通過一步碳化來製備雪松樹皮衍生的碳(CBC)材料
  • 【催化】納米碳催化作用本質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經過近20年的發展,研究者在納米碳催化劑製備方法及其在不同催化體系中的應用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是在分子或原子尺度上對納米碳催化本質過程的解釋,以及納米碳催化劑本徵活性的評價和比較等問題上仍不清楚。
  • 大連化物所碳納米管限域催化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帆、潘秀蓮和包信和等在碳納米管的限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碳納米管可認為是由石墨烯片捲曲形成的一維管狀材料,因曲率導致原本對稱分配的π電子云發生畸變,由管內向管外偏移,在管內外形成電勢差。
  • 黃維院士、朱紀欣教授課題組綜述|電化學能量存儲中生物質衍生碳材料的結構調控工程
    文章深入探討了生物質衍生碳材料的類石墨結構、層級孔結構、表面官能團結構、異質原子摻雜結構和複合結構的調控方法,針對生物質衍生碳材料在電化學能量存儲設備中所存在的存儲位點少與擴散動力學差等問題和潛在的解決方案進行分析和討論,並對未來發展提出展望。
  • 廣東工業:金屬有機框架衍生C/TiO2光催化降解有機汙染物
    近日,廣東工業大學環境健康與汙染控制研究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碩士生何鑫和敖志敏教授和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王少彬教授合作下在金屬有機框架衍生的C/TiO2光催化降解有機汙染物方面取得新的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
  • 南昌航空大學航空功能材料課題組在機械振動催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昌航空大學航空功能材料課題組在機械振動催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鈮酸鉀鈉基環境友好型壓電材料的振動催化作用:一種高效的相界催化劑》(Vibration catalysis of eco-friendly Na0.5K0.5NbO3-based piezoelectric: An efficient phase boundary catalyst)為題並以第一單位在線發表於
  • 寧波材料所在非晶碳基抗磨蝕防護塗層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中科院海洋新材料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的先進碳基薄膜技術團隊,聚焦具有優異力學、低摩擦潤滑、良好化學惰性的非晶碳基塗層材料體系,在金屬表面強化防護用PVD類石墨非晶碳(Graphite-like carbon, GLC)塗層材料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張世國教授團隊在碳基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碳基單原子催化材料具有高的導電性和結構明確且高效的活性中心,在諸多電化學反應體系中表現出良好的催化活性。然而,一般傳統碳基單原子材料中同時存在雜原子摻雜缺陷、本徵缺陷等多種功能化物種和潛在活性位點,如何精確調控非金屬中心功能化物種並深入理解其催化作用機理仍然比較複雜。
  • 吉林大學喬振安教授AM基於化學反應定製聚合物膠體球衍生多孔碳球
    文章背景 聚合物膠體球衍生的多孔碳球具有規則均一的幾何形狀以及可控的組分與結構在能量轉化與存儲、氣體吸附與分離、催化以及光熱診療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合適的化學反應和匹配的合成策略對於多孔碳球前驅體——聚合物膠體球的合成至關重要。
  • 湖南大學在碳化矽衍生碳用於電容儲鉀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因此,尋求一種高效儲鉀且循環穩定的碳基負極材料成為了迫在眉睫的任務。碳化矽衍生碳的電化學性能圖。該工作通過控制刻蝕溫度合成了具有可控孔結構的碳化矽衍生碳材料(SiC-CDC)。其中900攝氏度處理下的碳化矽衍生碳負極材料(SiC-CDC-900),其具有高介孔孔容的發達孔結構及合適的比表面積,不僅提高了鉀離子的有效吸附,顯著縮短了電解液的滲透路徑,還為鉀離子的吸附提供了豐富的活性位點,從而促進了電容儲鉀動力學的進行。
  • 中國科大在碳基催化劑電催化析氫研究中取得進展
    已有研究結果表明通過氮等雜原子摻雜可以調控雜原子近鄰碳原子的電子結構,增強該碳原子活性位點與反應中間體的吸附作用,進而提高石墨烯等碳基材料的電催化析氫性能,然而傳統的吡啶、吡咯和石墨型氮摻雜模式對於石墨烯等碳基催化劑的性能調控,效果不佳,與報導的高活性的金屬基催化劑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 我校在木質素功能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10 07:02:53 來源: 紫金 舉報   近日,我校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在木質素功能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東華大學楊建平、江莞團隊在納米顆粒組裝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材料學院楊建平研究員和江莞教授研究團隊在納米顆粒組裝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硼摻雜誘導互聯組裝方法構建介孔SiOC多級結構》(Boron doping-inducedinterconnected assembly approach for mesoporous silicon oxycarbidearchitecture
  • 西北大學王仲孚教授團隊硫酸化寡糖研究取得新進展:用於糖晶片分析...
    近日,西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王仲孚教授團隊在硫酸化寡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團隊一項研究成果、題為《Strategy for Isolation, Preparation,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of Chondroitin Sulfate Oligosacchari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