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點出發,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不幹涉他人的課題。基本上,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幹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幹涉。——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的《被討厭的勇氣》
其實作者的觀點適用於多種人物關係:比如婆媳之間的相處之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老師和家長之間的合作方式等等。如果婆媳之間,父母對待孩子,以及家長對待學校和老師能認識到把自己的課題與他人課題分離的重要性,很多矛盾可以被弱化甚至避免,也不至於破壞雙方的和諧關係。
婆媳間需學會「課題分離」
如果婆婆和媳婦之間能真正理解課題分離,為彼此留有空間,有助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婆婆尊重媳婦的小家庭,也理解這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以及對待孩子養育問題能抱著平和的心態,對小夫妻關係沒有必要多加幹涉,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好。
反之媳婦也會理解公公婆婆的難處,因為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要過,沒有必要因為沒幫忙帶孩子或是為自己的小家做一些事情反而怪公公婆婆的不作為。雙方彼此互不幹涉,能多幾分理解與戶主,那麼婆媳關係也能更加和諧,也有助於家庭婚姻的安定與幸福。
父母對孩子也要做到「課題分離」
父母如果能早日認識到課題分離,我想面對孩子們的學業和生活會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焦慮和緊張,不需要每天因為孩子的行為習慣或是做事風格令自己不滿意或不稱心就大發雷霆,孩子的學業和生活習慣是他們的課題,他們需要自己對此負責,不然過多的幹涉只會讓他們覺得愈發束縛和不安。
同時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父母不夠相信自己的孩子,如果父母相信他們的孩子能做好自己的學習任務並規劃好生活習慣,我們就不會強迫孩子,更不會以愛之名去束縛孩子的自由與天性,我們總是藉口為了孩子,殊不知更多的時候,我們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彰顯自己的能力,讓別人覺得自己已經盡到了父母的責任與義務。
雖然外人看來這樣的愛是偉大的無私的,但是在孩子眼中,這樣的愛卻是不自由的,充滿束縛的。所以想讓孩子能更加自主學習和成長,父母要學會放手,學會課題分離。這樣的親子關係才會更加和諧幸福。
家長和老師也要做到「課題分離」
家長面對學校和老師總是分不清界限,為了孩子的學習與發展,不惜幹涉老師和學校做出的決定,如果是對孩子的學業有影響的,比如調任的新老師能力不夠或是水平不理想。家長們便會紛紛投訴或是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這樣的行為只會打亂學校的學業計劃和安排,也會造成老師們的困擾。
其實家長的課題就是好好配合學校以及老師們的安排與分工,不要過多幹涉學校內部的決策與工作,畢竟學習這樣的事情除了好老師外,也更需要孩子自身的努力和成長,不是嗎?
結語
想要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能與人相敬如賓和諧生活,首先要學會「課題分離」,有時候對親近的人反而更難做到,容易「以愛之名」進行道德綁架,所以這是我們需要為之努力的人生功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