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一切人際關係的矛盾源於對他人課題的過度幹涉

2021-01-08 笑媽聊情感

我們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點出發,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不幹涉他人的課題。基本上,一切人際關係矛盾都起因於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幹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幹涉。——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的《被討厭的勇氣》

其實作者的觀點適用於多種人物關係:比如婆媳之間的相處之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老師和家長之間的合作方式等等。如果婆媳之間,父母對待孩子,以及家長對待學校和老師能認識到把自己的課題與他人課題分離的重要性,很多矛盾可以被弱化甚至避免,也不至於破壞雙方的和諧關係。

婆媳間需學會「課題分離」

如果婆婆和媳婦之間能真正理解課題分離,為彼此留有空間,有助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婆婆尊重媳婦的小家庭,也理解這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以及對待孩子養育問題能抱著平和的心態,對小夫妻關係沒有必要多加幹涉,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好。

反之媳婦也會理解公公婆婆的難處,因為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要過,沒有必要因為沒幫忙帶孩子或是為自己的小家做一些事情反而怪公公婆婆的不作為。雙方彼此互不幹涉,能多幾分理解與戶主,那麼婆媳關係也能更加和諧,也有助於家庭婚姻的安定與幸福。

父母對孩子也要做到「課題分離」

父母如果能早日認識到課題分離,我想面對孩子們的學業和生活會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焦慮和緊張,不需要每天因為孩子的行為習慣或是做事風格令自己不滿意或不稱心就大發雷霆,孩子的學業和生活習慣是他們的課題,他們需要自己對此負責,不然過多的幹涉只會讓他們覺得愈發束縛和不安。

同時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父母不夠相信自己的孩子,如果父母相信他們的孩子能做好自己的學習任務並規劃好生活習慣,我們就不會強迫孩子,更不會以愛之名去束縛孩子的自由與天性,我們總是藉口為了孩子,殊不知更多的時候,我們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彰顯自己的能力,讓別人覺得自己已經盡到了父母的責任與義務。

雖然外人看來這樣的愛是偉大的無私的,但是在孩子眼中,這樣的愛卻是不自由的,充滿束縛的。所以想讓孩子能更加自主學習和成長,父母要學會放手,學會課題分離。這樣的親子關係才會更加和諧幸福。

家長和老師也要做到「課題分離」

家長面對學校和老師總是分不清界限,為了孩子的學習與發展,不惜幹涉老師和學校做出的決定,如果是對孩子的學業有影響的,比如調任的新老師能力不夠或是水平不理想。家長們便會紛紛投訴或是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這樣的行為只會打亂學校的學業計劃和安排,也會造成老師們的困擾。

其實家長的課題就是好好配合學校以及老師們的安排與分工,不要過多幹涉學校內部的決策與工作,畢竟學習這樣的事情除了好老師外,也更需要孩子自身的努力和成長,不是嗎?

結語

想要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能與人相敬如賓和諧生活,首先要學會「課題分離」,有時候對親近的人反而更難做到,容易「以愛之名」進行道德綁架,所以這是我們需要為之努力的人生功課啊!

相關焦點

  •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當然,這裡並不是指和別人竟爭,要實現高人一等,而是要做至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進步一點點,不要過度拿自己和別人比較。人生逃不出交支、工作、婚戀三大課題,那麼,在這三大課題中,我們的自卑感是如何在人際關係中被呼之欲出的?我們又該如何把控呢?1、交友課題。這裡的朋友關係指的是脫離了工作、更廣泛意義上的關係。
  • 懂得這個心理學定律,你才能在人際關係中來去自由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心理學上有一個重要的定律叫做,課題分離。這是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一個重要論斷。他曾講述,課題分離其實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課題負責,而不要幹涉別人的課題。
  • 被討厭的勇氣:勇於爭取自由,讓幹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吧!
    ——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被討厭的勇氣》第三夜 讓幹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當閱讀到這段話時,讓我想到現在很多的未婚大齡青年,不是在被逼婚的路上就是在被逼相親的路上,因為對他們的長輩以及七大姑八大姨們來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 《他人的力量》你成功的程度,取決於你找到第四層人際關係的速度
    文 /鏡曉嫻卡耐基說:成功來自於85%的人際關係,15%的專業知識。為什麼人際關係有那麼大的力量?為什麼生活中我們的人際關係,沒有發揮作用呢?那些獲得成功的人,是怎樣經營人際關係的?各位書友早上好,我們今天繼續共讀《他人的力量》,第四章到第六章,為什麼第四層人際關係,擁有釋放人們潛能的力量。01.
  • 他人即地獄?錯了,想奪回被綁架的人生,藉助他人的力量才是答案
    01 「 他人即地獄?」「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現在一提起「他人即地獄」,大部分人都會想到那部同名高分韓劇。其實,這句話最早出自於法國著名的哲學家薩特的哲理劇《禁閉》,三個罪惡的靈魂,被投進地獄。每個靈魂想要看清自己,只能依靠其他人的描述。
  • 乘風破浪的伊能靜:討厭自己就無法愛別人
    自我厭惡的人總覺得自己就像一個「騙子」,他們從不敢在別人面前展現真實的自己,他們覺得一旦被人看到他們的內心,就會被討厭;又或者覺得自己能夠獲得今天的成就都是因為自己欺騙了所有人,其實真實的自己一無是處。自我厭惡的人內心長期都處於不安之中,因為害怕別人發現真實的自己就會失去已經擁有的一切。
  • 低情商的娃誰不討厭?腦子不靈光,孩子不受歡迎,父母該咋幫忙?
    相反還有另一類人,他們也有很多優點,要麼外表出眾,要麼成績優異,但是由於情商比較低,不能很好地和他人相處,不但被別人討厭,前途也會受影響。 2、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 情商比較低的孩子,人際關係也會更緊張。因為這樣的孩子不懂得控制情緒,更不能很好地處理和其他人的矛盾,當跟別人發生分歧或者摩擦時,只懂得站在自己的立場想問題,無法顧及他人的感受,更不懂得換位思考,所以人際關係也會比較差。並且情商低的孩子由於更自私,所以很難交到朋友。
  • 易烊千璽 我挺討厭回鍋肉這個詞上熱搜了?是怎麼回事?
    易烊千璽 我挺討厭回鍋肉這個詞易烊千璽談回鍋肉易烊千璽TFBOYS-易烊千璽 在《少年之名》中直言「回鍋肉」這個詞挺討厭的,為每一個勇敢再來的少年發聲!每個人都要有重新再來的勇氣,這才是最好的少年,加油吧!
  • 喬哈裡資訊窗視角下大學生宿舍人際關係改善研究
    關鍵詞:大學宿舍;人際關係;喬哈裡資訊窗2015年3月9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1,355名大學生進行宿舍人際關係方面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7.6%的學生有過調換寢室的念頭,更有70.5%的學生表示自己不同程度地受困於寢室矛盾。
  • 從人際關係和自我自由的角度,聊一聊「他人即地獄」
    沒有鏡子,他們感受不了自己的存在,只有在他人的目光裡證明自己存在,從而各懷目的,勾心鬥角,相互折磨。整個故事就是一個荒誕的笑話。但是最後那句"他人即地獄",卻是整個戲劇的精髓所在。接下來,我將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以及如何獲得自我的自由,聊一聊"他人即地獄"。
  • 你的成功,75%是要靠人際關係,25%是靠自己的專業知識
    中國是一個注重人際關係的社會。你必須懂得一點「人情」才能和睦相處。理解人際關係是一種知識,也是一種修養。你的成功,75%是要靠人際關係,25%是靠自己的專業知識,這句話就說明了人脈的重要性。如何把錢花在對的地方,委託他人把事情做好?人際關係是一張網。
  • 過度猜疑使人產生偏執,如何讓自己冷靜下來停止過度思考
    但是要想建立一段健康的關係,你必須學會如何在一段關係中停止過度猜疑。當思維失控時,問題就出現了。當人們開始對他們的伴侶、自己和關係本身產生錯誤的印象時,過度思考和過度分析可能會適得其反。焦慮和偏執的過度猜疑會導致衝突,如果不加制止,可能最終會結束你們的關係。
  • 【一句話診斷】選一句話,答案告訴你在人際關係中應該注意什麼
    工作辛苦的情況下,受職場人際關係影響的情況很多。和人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用一句話診斷,試著診斷你在人際關係中應該注意的事情吧。太認真了,在人際關係中應該注意的是,過於認真而沒有玩樂。你很誠實,對誰都想建立好的關係。但是,因為太努力了,忍耐的事情變多了。這樣一來,「為什麼只有自己」的不滿就會堆積起來,人際關係就會變得不和諧。有玩心的話,就會變得遊刃有餘吧。
  • 「他人即地獄」沒有必然性,那麼薩特的《禁閉》想表達什麼?
    人的確很難脫離他人的環境而孤立存在。我們生活在一個縱橫交錯、複雜多變的人際關係網絡中。而人這種動物,是理性與感性的混同體。理性讓他們彼此設防,保持距離;感性方面卻又渴望相互取暖,最終難保不會如兩隻靠得太近的刺蝟般受傷。② 過分依賴他人時,他人即地獄形而下地說,這可能是個「為誰而活」與「活給誰看」的問題。出於責任,很少有人真正為自己而活。
  • 每天一點心理學:人際關係中如何做到既舒服了別人,也不委屈自己
    許多情緒痛苦都來源於人際關係。有的人不敢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不敢拒絕他人,有的人則過於強勢,這兩種形式都不能在自己的想法和別人的要求之間取得平衡,最終要麼太攻擊性,要麼太被動服從。這些溝通的問題,引發了很多負面情緒。
  • 《他人即地獄》真正的地獄來自於人內心的黑暗
    「他人即地獄」來自薩特的戲劇《禁閉》,是說當你和周遭的人相處不愉快,難以調和之時,他人對你而言就只能是地獄了。韓劇《他人即地獄》根據韓國作家金基石漫畫《驚悚考試院》改編,講述了從鄉下初到首爾工作的年輕人尹鍾宇租住在考試院,意外遭遇了他人製造的地獄的驚悚故事。
  • 極簡人際關係,擁有幸福美滿生活!
    不知道大家感覺如何,坦白地說,人際關係一直是我所頭疼的問題,而這也讓我明白擁有和諧人際關係的重要性。相信大家每天都會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我也如此,有的人令我感到開心自在,而有的人卻讓我感到壓抑拘謹。我突然想起《極簡主義》中的一段話,「你可以從過去的人際關係中吸取經驗。美好的時光告訴你哪些事情進展順利,並教給你構建未來的策略。而那些不愉快的記憶則幫你認清壞事是怎麼發生的,並為未來迴避不良關係提供經驗指導。回顧往事,一切都變得更加清楚了。」
  • 網上驚現猥褻高跟鞋群體,李銀河:噁心,討厭至極
    知名媒體人@陳生大王稱,人可以有各種性癖,但要建立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他們這種行為已經明顯觸犯法律。【1】團夥:美其名曰「保養」22日,瀟湘晨報記者搜索發現,其中一個小號就有2萬多粉絲。還有人現身說法,「幾年前地鐵裡,一男的非往我這邊擠,拿個包擋著他還擠,我就怒了,不知道哪兒來的勇氣大聲斥責了他,他還在狡辯,但是,他也心虛的在下一站下車了,車上沒有人支持我,反而事不關己的冷漠,但是我相信以後發生同樣的事情肯定能捕捉到支持的眼神。」也有網友號召行動,「看完立刻去微博投訴了幾十名,下下火。」
  • 《他人的力量》:遠離消耗型關係,建立第四層級的積極關係
    選錄在咱們的【一年300本】裡,主要是覺得書裡提及的「第四種人際關係」的模型蠻有意思。還有,「寫過30多本書」這個信息,也希望給咱們【1000天寫本書】的小夥伴,帶來些鼓舞。1自立,但不是孤立,而是從他人處汲取力量三七讀書會的書友,可能都熟悉了阿德勒的「課題分離」學說。咱們一直在提倡的,是「誰痛苦,誰改變」,諸事向內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