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有聲讀物主要是旁白和對話,音樂必須適可而止,絕不能穿越到電視劇中去。音樂過多,會給聽讀中的孩子造成聽覺幹擾,抑制孩子語言和想像力的發揮。
「俺老孫來也!」一句臺詞,頓時讓身在童趣出版社會議大廳的各路媒體記者、編輯們打了個激靈。聽聲音就知道,李老師來了!沒錯,他就是「86版」孫悟空的配音演員李世宏。「86版」西遊記前五集孫悟空的配音都是由李老師來完成的。
如今的「大聖」,素衣白衫,兩鬢略微灰白,不論歲月,你能遙看到當年那張俊秀帥氣的面孔。然而,眼睛和嘴角,還依舊迸發著昔日「靈猴」的野性和頑劣。李老師的氣息是濃烈的、逼人的,但也是浪漫且充滿生命力的,他用語言和聲音,通通透透地感染了我們這一代真正與西遊記相伴成長的粉絲們。
京劇底子和個人崇拜 讓我與「大聖」結緣
我給孫悟空配音,看似歪打誤撞,但事實卻得力於我多年的京劇修為,包括老生、喉音、塞音、鼻音、腦後音等多種聲道的綜合訓練。其次,是我對上海譯製廠老配音演員,配音大師邱嶽峰的崇拜!他的配音創作,給我留下的模板令我著魔。故此,叛逆的我不好好學京劇,反到因為「追星」迷上了邱嶽峰,就像我女兒崇拜楊冪一樣。不同的是,邱嶽峰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讓我這一生與這隻叛逆的猴子結下不解之緣。
「大聖」的臺詞成為專利 無人能模仿
我的發音和配音,有著我個人濃烈的性格和京劇元素在裡面。我從小因為家庭殷實,又是獨子的緣故,因此性子就特別無拘無束,屬於自由野蠻生長的那一類。自己又沒有兄弟姐妹,非常孤單,因此特別喜歡小孩,但又缺乏跟兄弟姐妹相處的經驗,在面對自己喜歡的小孩時,既喜歡跟他們玩,又無法好好地待人家,結果就是使勁兒地搞人家逗人家,現在我也是這樣。就是這種單純頑劣的性子,讓我打骨子裡更貼近那個野性未脫的猴子。其次,就是前面提到的京劇底子,給了我配音的章法和技巧。但縱然這顆充滿靈氣的種子已萬事俱備,也需要導演給我「生長」的空間和土壤,我才能「發威」到極致,才能配好。就是這幾個因素成就了我前五集無人能及的配音,且很多臺詞都是我的專利,別人想學也學不去。「比如孫悟空在找遍武器都沒有找到稱手的時候,突然遇到了定海神針,那種驚奇很難表達。」李老師說,當時他就即興地發出了「啊……嘖嘖……」的聲音,就是這個聲音讓導演楊潔大為稱讚——這就是李老師創造出來的聲音,是一個生命的最為原始的形態被喚醒的聲音,是一隻猴子最真實的狀態。
猴子聲音的特色就在「猴性」上
猴子來到大千世界,人類自身身上都有如猴子一樣原始的靈魂。雖然,我們被各種教養、教化所馴服,但我們遇到不快活時,依舊會表現出「猴性」。人類一開始沒有語言,猴子一開始從石頭縫裡蹦出來也沒有語言,但看到斑斕的大千世界後又有表達的衝動,因此,我們聽到的一定是「嗯啊咦哦」這樣的,隨著波濤聲漸起,這種打引子的效果將猴子的張性、野性、內心的心理活動,以及後續的角色逐漸推向成熟和高潮。
「孫悟空」是猴也是人 更是戰無不勝的「猴王精神」
孫悟空在猴、人、神之間不斷轉換,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猴子本身是具象的,但它賦予的文化是抽象的,它就是戰無不勝的「猴王精神」。西遊記裡的每個字都被賦予了一種文化寓意,就像我們聽戲時聽到的託腔,其實那託腔裡全是文字,就看你怎麼解。比如,猴子看到金箍棒時是「啊……哦……」打冷戰的樣子;被太上老君賜名「孫悟空」時,語言也是冒泡似的,這些隨情節推進而表現出來的聲音和詞語,細細推敲,是非常有震撼力的。再如,「師父,教我72般變化。」那種無限貪婪地想從師父身上學藝的動機和情感,執著而濃烈到讓你不得不相信它有征服世界的本領和勇氣,它要用它的一套方式來表達生命的另一種狀態。
有人說全國欠李老師一個「美猴王」的美名,其實我並不介意這個美名。我覺得我更像是一個懷揣西遊記的舍利,虔敬而踉蹌的獨行者。就像美猴王到孫行者,在我看來就是一個人修成正果的完滿「人生」,百般波折和歷練下的生命更令人回甘。我從事幕後語言工作多年,作為老藝人,我必須對得起自己的職業。不論歷史多麼悲壯,我要用大聖的語言把歷史長河滌蕩下來的文字,用語音永遠地記錄下來。這就是我心中的「猴王精神」。
有聲讀物背景音樂太豐富 抑制孩子的想像力
近期,上海美影和童趣出版社合作出品了一套《經典珍藏》系列小人書,這裡面的《大鬧天宮》用了我的配音。首先,與電影電視的配音不同,有動作內容的配音更容易一些,聲畫對拉,彼此有依賴有補充。給廣播劇配音,沒有圖像,完全要靠我們的語言和聲音來塑造,通過聽覺形成影像視覺進入意境,這是很難的,也是最能見功夫的,是對配音演員的一種考驗。
第二個不同就是,隨著歲月的沉澱,我的嗓音以及對這隻猴子的理解有了變化。我愈發覺得,猴子也是一個正常的「人」,說話與常人無異,有竊竊私語,有偷樂,有發怒,有無賴,有陰險狡詐,也有正義真理化身的時候。它就是一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徵服者,對任何世事都扮演著一個頑強對抗的角色,我是對它的一種新的理解。
第三個不同,是我當初了解西遊記看的是小人書,那時沒有電視劇沒有影像的東西。「孫悟空」完全是我腦袋裡想像出來的,天馬行空。後來,拍了西遊記,看到了「孫悟空」是如何通過特技騰雲駕霧,一個筋鬥十萬八千裡的,我反到覺得離自己心裡的那個「孫悟空」相差甚遠了,這應該就是想像力的自由和快樂,帶給我的真實體驗。
就想像力,我想說的是,兒童有聲讀物主要是旁白和對話,音樂必須適可而止,絕不能穿越到電視劇中去。裝飾的東西過於豐富,非常容易給聽讀中的孩子造成聽覺幹擾。聽故事時,最好給孩子一個純淨的聽覺環境和情節環境。讓孩子聽到的就是孫悟空的聲音、孫悟空的故事、孫悟空的表達。如幹擾太多,會影響孩子想像力的發揮。比如,我們蒸饅頭,就是要讓孩子吃出面的味道,而不是使勁往饅頭裡加奶油加芝麻醬,廣播劇也是這個道理。從鍛鍊孩子的思維和想像力的角度出發,應該不用音樂,孩子也能有「鏡頭感」。他能自己找到語言找到場景,那是真正開發他的語言和想像空間。如果非要弄一些音樂摻和在裡面,熱鬧是熱鬧,但這就成了一種強迫,強迫孩子去聽,等於把真實的精髓和應有的思維給剝奪了,孩子也就沒有自己生發開去的東西。所以,上海美影和童趣攜手出版的這套傳統經典的小人書系列,讓孩子們體驗的不光是內容上的傳統經典,還包括用老配音演員的聲音所傳遞出的語言、聲音等多方面的傳統精華。讓孩子一邊讀著故事,一邊聽老藝人的朗讀,自己體驗和琢磨每一處圖文和聲音的微妙處理。唯有如此,孩子的閱讀能力和想像能力才能得到鍛鍊。
為出版界「獻聲」我不認為是跨界
這個說法猛一聽很有道理,但從我作為一個京劇演員的角度細品,我應該早就「跨界」了。但界和界,領域和領域之間有共通的東西。不論是京劇,配音,還是出版,這一切都是為現實服務的,但還要把傳統優秀的東西保留下來。如果吳承恩活到現在,那麼西遊記一定不是明朝的西遊記,可能手機、滴滴都會派上用場。我本人是一名藝人,從年輕的小藝人到如今的老藝人,我感覺自己有責任把所學到的藝術和文化結合起來傳承下去,所以,在哪一行裡發揮光熱都是一樣的。
李老師的「大聖精神」帶著熱度感染著現場的每一個人,特別是我。在採訪臨近結束時,了解到李老師在錄製這套經典叢書時的一件逸事。出版社在聽取李老師錄製的第一版音頻後,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背景音樂是不是有點少?」,於是李老師便自己掏錢找到聲音合成的工作人員,要求再錄一版音樂多的和一版「幹版」(沒有音樂的)。最終三個版本比較後,出版社反到覺得音樂少的有種特別的意境,能夠凸顯李老師傳神的語言和聲音特色。這段小小的插曲讓出版方備受感動,想必這就是李老師對配音事業的熱愛,對孫悟空這一傳世角色真誠而稚拙的赤子之心,也是對兒童事業極其負責任的態度和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