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9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在老河口市袁衝鄉下四河淤村,坐落著一座青瓦平房建築,面積雖不大,但影響很深遠,它就是「五縣暴動」會議舊址。「袁衝鄉是鄂西北早期革命根據地之一,下四河淤村則是鄂西北早期重要事件『五縣暴動』的發生地,紅色文化濃鬱。」下四河淤村黨支部書記龔平告訴記者,近年來,該村緊緊圍繞「產業扶貧是關鍵、因地制宜管長遠」的發展思路,以紅色引擎助推鄉村振興,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種植和休閒觀光旅遊項目,告別「望天收」,吃上「旅遊飯」。
告別「望天收」
下四河淤村位於孟橋川水庫上遊,百裡生態丹渠穿村蜿蜒而過。儘管三面環水,下四河淤村卻是「看得到水用不到水」,只能「望天收」。
精準扶貧工作隊駐村之前,村集體收入幾乎是一片空白,是一個典型的「三無」村,無產業、無集體經濟、無增收來源,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3000元,一度被列為老河口市33個重點貧困村之一。
村內僅有2170畝耕地,人均不足2.5畝,且大部分為25度以上的坡耕地,土壤質量差,之前試種過核桃、冬棗、花椒等經濟作物,成效甚微。久而久之,有勞動能力的村民紛紛外出打工,村裡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
面對這些難題,怎麼辦?
經過進村入戶走訪
結合該村實際
扶貧工作隊與村「兩委」商定
先解決道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問題
2017年,下四河淤村抓住入選省級美麗鄉村試點的機遇,整合移民項目資金,新建移民活動中心、紅色廣場、旅遊公廁、荷花塘等基礎設施,並對村組7公裡道路進行擴寬、刷黑、亮化,對村民房屋進行立面改造,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如今道路不僅實現了『村村通』,還實現了『戶戶通』。村產業也得到拓展,發展黃桃150畝,建成100千瓦光伏電站,結合種植結構調整,先後流轉400畝土地種植紫薯、207畝土地種植牧草和花卉、100畝土地種植艾草。」袁衝鄉宣傳委員吳鵬告訴記者,近年來,下四河淤村因地制宜謀劃產業項目,初步形成以黃桃、艾草等特色種植以及光伏發電、生態觀光、紅色文化旅遊為主的村集體經濟產業,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實力快速提升。
2017年底,下四河淤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從零到6萬多元的突破,率先實現整村脫貧出列。2018年村集體經濟經營性純收入12.83萬元,2019年突破18萬元,今年預計可達36萬元。
吃上「旅遊飯」
深秋時節,漫步在下四河淤村整潔的小路上,只見農戶門前高高掛起排排玉米和串串柿子,白牆黛瓦,雞鴨成群,形成一幅美麗畫卷。
沿著山路而上,幾位村民正在改造閒置農房,一座淺黃色的原木民宿已經搭建得有模有樣,民宿前還有一塊五尺見方的鋪著青磚的平地。「這是特意為民宿打造的燒烤區。」一位村民說。
龔平告訴記者,扶貧工作隊多方調研發現,下四河淤村美麗鄉村建設主要有兩大優勢:一是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二是優越的自然生態和地理位置。
在當地黨委政府支持下,下四河淤村保護修繕「五縣暴動」會議舊址,新建荷花塘、百竹園、初心路等紅色旅遊景點和點位,打造紅色旅遊新亮點。「舊址每月吸引近2000人次前來參觀。」龔平說。
此外,村裡還圍繞百裡生態丹渠,大力發展生態旅遊項目:與老河口市水投公司和老河口市林業局合作,流轉土地,種植牧草和景觀花卉,對黃桃基地、村組道路、村口觀景亭等進行景觀化打造;充分利用老河口市春季賞花行、丹渠騎行以及農民豐收節等大型活動,廣聚人氣……「一到周末,城裡人就開車過來,有的釣魚,有的摘果子,還有的專門來呼吸新鮮空氣。」農家樂老闆付偉偉告訴記者,今年5月以來,他每月接待遊客600餘人次,月收入近3萬元。
奔向新生活
目前,下四河淤村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工,新建了旅遊公廁、移民活動中心、紅色文化廣場,修了綠道,對村內道路進行了拓寬、刷黑、亮化,對農戶房屋進行了立面改造,修建了排水渠,打造了小景點。「村子的巨變,也吸引外出人口回流和外地人前來投資。」下四河淤村村委會主任王清林說,他不斷接到在外務工的本村人的電話,詢問村裡的建設情況,看能不能回到村裡經營個項目。還有不少外地人,打電話表達了投資意向。
劉菊發是該村四組貧困戶,今年50歲出頭。他告訴記者,原來一家5口人的生活靠10籠蜂維持,因為路不通,蜂蜜賣不上價,想擴大規模又沒資金。「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這些問題得到了解決。」劉菊發說,今年5月,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養蜂已經發展到30籠,每年可獲得以獎代補資金9000多元,通過包裝,蜂蜜的價格由原來每斤不到30元上漲到現在的50多元。「我們正在打造『夏詩荷雨』生態康養島。」龔平告訴記者,為了加快村服務業發展,推動閒置土地的再利用,他們計劃充分利用各類項目資金,對村內閒置土地、閒置宅基地及土地附著物進行整合,目前已經籤訂了11戶宅基地的裝修、翻新、改建及擴建等基礎建設協議,屆時,村子的「旅遊飯」將吃得更好。
深秋的暖陽,已把每家每戶門頭上的玉米和柿子曬得金黃,下四河淤村正迎著太陽,大步邁向「夏詩荷雨」。
來源:襄陽日報 襄陽扶貧
作者:襄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鄒燕 何靜 嚴巍 姜雁冰 謝勇
原標題:《脫貧攻堅|依託紅色基因 「下四河淤」奔向「夏詩荷雨」》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