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依託紅色基因 「下四河淤」奔向「夏詩荷雨」

2020-11-23 澎湃新聞

脫貧攻堅|依託紅色基因 「下四河淤」奔向「夏詩荷雨」

2020-11-19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在老河口市袁衝鄉下四河淤村,坐落著一座青瓦平房建築,面積雖不大,但影響很深遠,它就是「五縣暴動」會議舊址。「袁衝鄉是鄂西北早期革命根據地之一,下四河淤村則是鄂西北早期重要事件『五縣暴動』的發生地,紅色文化濃鬱。」下四河淤村黨支部書記龔平告訴記者,近年來,該村緊緊圍繞「產業扶貧是關鍵、因地制宜管長遠」的發展思路,以紅色引擎助推鄉村振興,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種植和休閒觀光旅遊項目,告別「望天收」,吃上「旅遊飯」。

告別「望天收」

下四河淤村位於孟橋川水庫上遊,百裡生態丹渠穿村蜿蜒而過。儘管三面環水,下四河淤村卻是「看得到水用不到水」,只能「望天收」。

精準扶貧工作隊駐村之前,村集體收入幾乎是一片空白,是一個典型的「三無」村,無產業、無集體經濟、無增收來源,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3000元,一度被列為老河口市33個重點貧困村之一。

村內僅有2170畝耕地,人均不足2.5畝,且大部分為25度以上的坡耕地,土壤質量差,之前試種過核桃、冬棗、花椒等經濟作物,成效甚微。久而久之,有勞動能力的村民紛紛外出打工,村裡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

面對這些難題,怎麼辦?

經過進村入戶走訪

結合該村實際

扶貧工作隊與村「兩委」商定

先解決道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問題

2017年,下四河淤村抓住入選省級美麗鄉村試點的機遇,整合移民項目資金,新建移民活動中心、紅色廣場、旅遊公廁、荷花塘等基礎設施,並對村組7公裡道路進行擴寬、刷黑、亮化,對村民房屋進行立面改造,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如今道路不僅實現了『村村通』,還實現了『戶戶通』。村產業也得到拓展,發展黃桃150畝,建成100千瓦光伏電站,結合種植結構調整,先後流轉400畝土地種植紫薯、207畝土地種植牧草和花卉、100畝土地種植艾草。」袁衝鄉宣傳委員吳鵬告訴記者,近年來,下四河淤村因地制宜謀劃產業項目,初步形成以黃桃、艾草等特色種植以及光伏發電、生態觀光、紅色文化旅遊為主的村集體經濟產業,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實力快速提升。

2017年底,下四河淤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從零到6萬多元的突破,率先實現整村脫貧出列。2018年村集體經濟經營性純收入12.83萬元,2019年突破18萬元,今年預計可達36萬元。

吃上「旅遊飯」

深秋時節,漫步在下四河淤村整潔的小路上,只見農戶門前高高掛起排排玉米和串串柿子,白牆黛瓦,雞鴨成群,形成一幅美麗畫卷。

沿著山路而上,幾位村民正在改造閒置農房,一座淺黃色的原木民宿已經搭建得有模有樣,民宿前還有一塊五尺見方的鋪著青磚的平地。「這是特意為民宿打造的燒烤區。」一位村民說。

龔平告訴記者,扶貧工作隊多方調研發現,下四河淤村美麗鄉村建設主要有兩大優勢:一是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二是優越的自然生態和地理位置。

在當地黨委政府支持下,下四河淤村保護修繕「五縣暴動」會議舊址,新建荷花塘、百竹園、初心路等紅色旅遊景點和點位,打造紅色旅遊新亮點。「舊址每月吸引近2000人次前來參觀。」龔平說。

此外,村裡還圍繞百裡生態丹渠,大力發展生態旅遊項目:與老河口市水投公司和老河口市林業局合作,流轉土地,種植牧草和景觀花卉,對黃桃基地、村組道路、村口觀景亭等進行景觀化打造;充分利用老河口市春季賞花行、丹渠騎行以及農民豐收節等大型活動,廣聚人氣……「一到周末,城裡人就開車過來,有的釣魚,有的摘果子,還有的專門來呼吸新鮮空氣。」農家樂老闆付偉偉告訴記者,今年5月以來,他每月接待遊客600餘人次,月收入近3萬元。

奔向新生活

目前,下四河淤村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工,新建了旅遊公廁、移民活動中心、紅色文化廣場,修了綠道,對村內道路進行了拓寬、刷黑、亮化,對農戶房屋進行了立面改造,修建了排水渠,打造了小景點。「村子的巨變,也吸引外出人口回流和外地人前來投資。」下四河淤村村委會主任王清林說,他不斷接到在外務工的本村人的電話,詢問村裡的建設情況,看能不能回到村裡經營個項目。還有不少外地人,打電話表達了投資意向。

劉菊發是該村四組貧困戶,今年50歲出頭。他告訴記者,原來一家5口人的生活靠10籠蜂維持,因為路不通,蜂蜜賣不上價,想擴大規模又沒資金。「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這些問題得到了解決。」劉菊發說,今年5月,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養蜂已經發展到30籠,每年可獲得以獎代補資金9000多元,通過包裝,蜂蜜的價格由原來每斤不到30元上漲到現在的50多元。「我們正在打造『夏詩荷雨』生態康養島。」龔平告訴記者,為了加快村服務業發展,推動閒置土地的再利用,他們計劃充分利用各類項目資金,對村內閒置土地、閒置宅基地及土地附著物進行整合,目前已經籤訂了11戶宅基地的裝修、翻新、改建及擴建等基礎建設協議,屆時,村子的「旅遊飯」將吃得更好。

深秋的暖陽,已把每家每戶門頭上的玉米和柿子曬得金黃,下四河淤村正迎著太陽,大步邁向「夏詩荷雨」。

來源:襄陽日報 襄陽扶貧

作者:襄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鄒燕 何靜 嚴巍 姜雁冰 謝勇

原標題:《脫貧攻堅|依託紅色基因 「下四河淤」奔向「夏詩荷雨」》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圖說金沙脫貧攻堅故事(四)
    圖說金沙脫貧攻堅故事(四) 發布時間:2020-12-01 13:23:13   作者:金沙縣融媒體中心   來源:金沙縣融媒體中心 2020
  • 吉林市永吉縣突出「三個能力」 決勝脫貧攻堅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永吉縣為答好「五年脫貧攻堅收官卷」,做好「疫情災情防控加試題」,突出「三個能力」即基層組織戰鬥力、貧困人口內生力、脫貧攻堅保障力,主動適應新形勢,應對新挑戰,解放思想,真抓實幹,下足「繡花功夫」,創新工作舉措,奮力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
  • 河南盧氏縣發展中蜂養殖助力脫貧攻堅
    掃描到手機,看更多國搜資訊 您可以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二維碼應用拍下左側二維碼,您可以在手機國搜客戶端繼續瀏覽本文
  • 強化法治保障 護航脫貧攻堅——寶興縣築牢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法治保障
    脫貧攻堅開展以來,政法系統縣級部門有5人擔任脫貧攻堅駐村工作組成員,40餘人擔任貧困村法律顧問。以法官、檢察官、警官等組成的「三官三員」駐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及時提供法律服務。普法鋪路,營造脫貧攻堅濃厚法治氛圍(一)法治宣傳常態化。依託「法律進鄉村」系列活動,以「一月一主題」法治宣傳、「三下鄉」等專項行動為載體,採用「院壩電影」「文藝演出」「擺攤設點」等貼近群眾的方式,深入貧困村開展脫貧攻堅政策和法律法規宣傳教育。
  • 扶貧樣本|華北製藥:脫貧攻堅戰場上的國企力量
    紅色的搬遷房旁,格桑花和向日葵隨風擺動,像畫一樣美麗。很難想像,幾年前這裡還是連吃水都困難的深度貧困村。近年來,華北製藥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精準扶貧要求,將精準扶貧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主動承擔國企扶貧責任,下好「精準」這盤棋,為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著華藥力量。
  • 劉建平、王昕偉:著力構建紅色基因傳承的三大科學化體系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紅色基因傳承、脫貧、國際市場拓展、科研環境和文化、綠色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首先,豐富完善傳承紅色基因的思想教育體系。這既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應有之義,也是傳承紅色基因的現實需要。其次,探索構建傳承紅色基因的實踐養成體系。讓紅色基因在實踐養成中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再次,建立健全傳承紅色基因的制度保障體系。要始終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認真制定紅色基因保護和傳承的相關政策法規,建立合理的傳承紅色基因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確保紅色基因的科學有效傳承。
  • 天門山下 幸福綻放——張家界市永定區高質量高水平書寫脫貧攻堅...
    張家界市副市長、永定區委書記祝雲武說,全區上下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盡銳出戰,全力以赴,攻堅克難,交出了一份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脫貧攻堅「永定答卷」。上下一心戰窮困初冬時節,寒氣逼人。
  • 廣發銀行南京分行:凝聚金融能量 「三位一體」助力脫貧攻堅
    2018年王溝村順利脫貧摘帽,集體經濟收入達32.2萬元;2019年新錢村實現村集體增收和貧困戶脫貧雙目標;灌南縣目前已完成貧困縣摘帽,幫扶隊將協助鄉鎮黨委政府,對鎮域範圍實施整體幫扶,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黨建「凝心」,紅色引擎聚動能抓好黨建促脫貧攻堅,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經驗。
  • 【鬥罷艱險又出發】奏響脫貧攻堅決勝號角
    走出會場,他們步履匆匆,滿懷對綠色發展的期盼,奔向武陵山,奔向大別山,奔向幕阜山,奔向脫貧攻堅的戰場。通山縣楊芳林鄉黨委書記熊美萍發動各方力量 鞏固脫貧成果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會君 通訊員 孔帆升9月21日一大早,熊美萍和受表彰的先進代表一起步入會場。
  • 【決勝2020】脫貧攻堅看山東:「鐵道遊擊隊精神」激勵棗莊攻堅克難...
    棗莊是鐵道遊擊隊的故鄉,鐵道遊擊隊是棗莊最紅的資源、最美的傳奇、最亮的名片,也是激勵棗莊脫貧攻堅路上攻堅克難的精神源泉。棗莊是鐵道遊擊隊的故鄉,鐵道遊擊隊是棗莊最紅的資源、最美的傳奇、最亮的名片,也是激勵棗莊脫貧攻堅路上攻堅克難的精神源泉。
  • 【脫貧攻堅看廣西】多種產業助脫貧 美麗鄉鎮忙致富
    下一步,那皮坡將依託苗木基地,發展種植綠化苗木,採取「公司+農戶+合作社」的經營模式並結合旅遊、觀賞、採摘等,發展種植花卉,蔬菜、水果,生態養殖、農家樂項目等,以實現農民增收,早日脫貧。經過2016年脫貧攻堅,屯了村實現脫貧111戶431人,貧困發生率控制為2.96%,實現整村脫貧摘帽。
  • 鶴壁淇濱區圍繞引字做文章 凝聚脫貧攻堅正能量
    今年以來,鶴壁淇濱區圍繞「引」字做文章,強化黨建引領,增強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戰鬥力和凝聚力;強化政策引導,讓政策入腦入心,增強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強化典型引路,注重激發困難群眾的內生動力,為脫貧攻堅凝聚了正能量。 該區始終堅持黨建引領。
  • 精準扶貧的普格收官答卷:脫貧攻堅的「普格戰法」
    脫貧攻堅實施以來,普格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州各項決策部署,把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作為壓倒性政治任務,集中全部力量攻堅決戰,全力以赴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收官之戰。 全面夯實工作責任,嚴格把控時間節點,全力抓實問題整改。
  • 南陽村「紅色引領+綠色發展」雙引擎助推脫貧攻堅加速度
    位於沁水縣西南部的南陽村,曾是中國抗日軍政大學太嶽分校所在地,在紅色資源開發中,南陽村有力地將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與紅色旅遊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為脫貧奔富形成重要抓手。11月30日,「決勝2020」網絡主題採訪團來到沁水縣南陽村,探尋「紅色引領+綠色發展」帶來的脫貧致富新路徑。
  • 甘肅隴南:攻堅「最後堡壘」 確保如期脫貧
    近日,甘肅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現場推進會在隴南召開,吹響了向脫貧攻堅「最後堡壘」發起總攻的號角。黨的十八大以來,甘肅隴南凝心聚力實施精準脫貧,全市有6個縣區脫貧摘帽,1565個貧困村退出,貧困人口下降至3.69萬,貧困發生率由53%下降至1.56%,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2621元提高到7734元,年均增速居秦巴山特困片區18個市州第一。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 聽取脫貧攻堅總結評估匯報...
    經過8年持續奮鬥,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習近平強調,脫貧攻堅的重大勝利,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打下堅實基礎,極大增強了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徹底改變了貧困地區的面貌,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了群眾生活質量,「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實現。在脫貧攻堅實踐中,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以人為本,把貧困群眾和全國各族人民一起邁向小康社會、一起過上好日子作為脫貧攻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 河南新野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助力脫貧攻堅
    補齊短板,貧困村圓夢自來水  「俺村脫貧了,趕上了好時代!家家吃上了清潔甘甜的自來水。」脫貧這天,新野縣王集鎮曹集村村民王巧雲站在譁譁流淌的水龍頭旁,邊洗青菜,邊向駐村幹部暢談著幸福生活,高興得合不攏嘴。  河南省新野縣地處南襄盆地中心,百裡平川,唐、白、湍河等八水競流,是一個典型的平原農業縣。
  • 河北省殘疾人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這是河北省在脫貧攻堅奔小康路上的莊嚴承諾,也是河北省用心用情服務殘疾人的初心和使命,為了這一承諾和初心,河北全省披堅執銳、攻堅克難、砥礪奮進,走出了一條具有河北特色的殘疾人脫貧攻堅之路,創造了520萬殘疾人同奔小康的輝煌業績。殘疾人脫貧是脫貧攻堅的「艱中之艱」「難中之難」,是脫貧攻堅的「硬骨頭」。
  • 【決勝脫貧攻堅】忻城脫貧攻堅和重大項目觀摩會:是騾子是馬拉出來...
    【決勝脫貧攻堅】忻城脫貧攻堅和重大項目觀摩會: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縣委書記李振品率縣四家班子領導、各鄉鎮和相關單位、部門主要領導、負責人組成觀摩團,對脫貧產業、重大項目進行「大閱兵」。
  • 同仁堂書寫脫貧攻堅的精彩答卷
    在結對幫扶以來,為助推臥龍村經濟發展,順利實現「脫低」,同仁堂商業集團黨委在集團公司黨委的指引下,多次帶隊到臥龍村進行實地調研,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突出成效。對臥龍村6個生產隊、部分低收入及殘疾人戶進行走訪;在山間林地、黃花塌生態園進行考察,詳細詢問了解金銀花、黃花菜等種植情況,依託同仁堂品牌優勢,打造「同仁堂臥龍村中草藥養生驛站」,提升脫貧攻堅的「造血」功能;密切關注貧困群眾家中具體狀況,從多方面入手,多渠道幫助貧困戶解決實際困難;充分挖掘山區資源優勢,突出特色開發農村生態遊;同時推進黃花塌生態園觀光道路路面硬化項目,改善基礎設施和交通狀況,為下一步發展鄉村生態遊創造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