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之吻」背後的「支撐點」——空間交會對接技術解讀

2021-01-18 人民網

6月13日,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以漂浮姿態進入天宮一號。新華社記者 劉潺攝

關注「天神再度對接」

6月13日13時18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十號飛船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這是我國第5次成功實現空間交會對接。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曾介紹說,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交會對接任務包括工程八大系統:航天員系統、空間應用系統、載人飛船系統、運載火箭系統、發射場系統、測控通信系統、著陸場系統和空間實驗室系統。交會對接任務的完成,需要八大系統密切配合和協同,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

「要實現兩個太空飛行器在空間的交會對接,對各大系統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周建平說,例如運載火箭要滿足升交點赤徑、軌道傾角、軌道高度和周期等嚴苛的入軌精度要求;載人飛船和目標飛行器要具有適應空間嚴酷環境的高精度相對測量能力以及自動和人控交會對接能力;發射場系統要確保「零窗口」發射;測控通信系統要具備對兩個太空飛行器同時測控的能力並完成遠距離階段的交會導引等。

因此,「天神」完美展現「太空之吻」的背後,是更為令人驚嘆的技術支撐。

自主相對測量技術決定交會對接成敗

自主相對測量技術是決定交會對接任務成敗的關鍵之一。其相關設備需滿足精度高、作用距離和視場範圍大等要求,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交會對接自主程度和技術水平。

周建平介紹,交會對接相對測量敏感器通常分為遠場和近場敏感器兩類。

遠場敏感器一般作用距離為幾十或上百公裡到百米量級,目的是測量目標飛行器相對追蹤飛行器的位置和速度,用於交會對接尋的段和接近段。在我國實施的數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中,由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研製的微波測量雷達從天宮、神舟相距百餘公裡之外便牽起了紅線,作為交會對接任務的關鍵傳感器,它精確提供了距離、速度、角度、角速度等重要信息。

近場敏感器一般作用距離為幾百米到對接,用於交會對接的近距離接近段和平移靠攏段,除了速度、距離等信息外,它還要對兩個飛行器的相對姿態進行測量。在我國數次空間對接任務中,航天科工研製的高精度加速度計組合發揮了精確引導作用,力助「天神」完成「太空之吻」。

縱觀國際航天領域,美國太空梭和俄羅斯聯盟飛船的相對測量技術均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形成。太空梭採用了交會雷達、乘員光學瞄準鏡COAS和軌跡控制敏感器TCS相結合的方案;聯盟飛船則採用了Kurs微波雷達系統,技術較為成熟;歐洲ATV飛船和日本HTV飛船則採用相對GPS和交會敏感器RVS相結合的方案,具有測量精度高、設備種類少、重量輕等優點。

自控、手動對接技術同時掌握提高成功率

實施空間交會對接的另一關鍵問題,是在綜合考慮燃料、效能和安全性的條件下,設計穩定、可靠、容差容錯能力強、自主功能強、優化高效的控制方法。這就關係到制導導航和控制技術。

載人航天交會對接的控制手段包括自動控制與人工控制,周建平表示,這兩者均需具備。

美國和前蘇聯分別採用了人控為主和自控為主的對接控制方案。一般來說,自動交會控制方式可以適用於載人和不載人太空飛行器,且更加精確,還可以避免交會對接給航天員帶來過重操作負擔,以及規避人員操作失誤的風險。但自動系統比較複雜,要保證設備可靠性難度較大。而人工控制系統相對而言則要簡單得多,可以作為自動控制的備份手段。如果出現故障,航天員可以從監視狀態迅速介入交會操作,提高任務的成功率。

目前,我國已成功實施五次空間交會對接,其中包括四次自動對接和一次手控對接。「神十」任務期間,航天員還將繼續驗證手控交會對接技術。

對接機構是我國自主研製最複雜的空間機電設備

對接機構是實現兩個太空飛行器捕獲和剛性密封連接的關鍵設備之一,具有捕獲、鎖緊、密封、分離等功能。

「這是一套十分複雜、精細的機電設備。」周建平介紹說,例如「錐—杆」和「周邊」式對接機構,均由主、被動兩部分組成。被動的一端安裝在目標飛行器上,主動的一端則安裝在追蹤飛行器上,兩飛行器進入對接走廊後利用其相對接近速度實現捕獲,然後由對接機構完成鎖緊等操作。對接完成後,對接機構處的艙門開啟,形成追蹤和目標飛行器間供人員和貨物通行的通道。此外,對接機構上還配置了氣、液、電對接接口,能夠為目標飛行器補給推進劑和氣體,並實現供電和信息併網。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袁潔曾在「神九」任務完成後表示,神舟飛船上配置的異體同構對接機構,有上千個軸承,是我國自主研製的最為複雜的空間機電設備。由於該設備技術難度大,過去只有俄羅斯具備研製能力,而我國經過10多年技術攻關,完全掌握了對接機構技術,表明我國已具備空間複雜機構的設計生成和試驗能力。

除對接機構外還有一種對接途徑,是利用機械臂完成捕獲並送到指定對接口完成對接鎖定操作。2009年9月,日本研製的無人貨運飛船HTV便是飛達距國際空間站幾米處,由國際空間站的機械臂捕獲後與日本實驗艙完成對接。這也是國際空間站首次採用這種方式與來訪太空飛行器對接。

交會對接對地面測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交會對接飛行中,地面要同時對兩個飛行器進行測控,並在兩三天內完成對追蹤飛行器的多次精確軌道控制和預報。周建平表示,由於每次機動前的測控弧段相對更短,精度和實時性要求更高,這都對地面測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地面測控系統包括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東風發射指揮控制中心、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東風測控站、發射首區各光學站、山西太原站、陝西渭南站、福建廈門站、山東青島站、新疆喀什站、和田站、喀拉蚩站、納米比亞和馬林迪站等境內外測控站,以及位於三大洋的「遠望」系列測量船等。

同時,交會對接過程中還需要地面飛控中心對交會對接的關鍵事件進行監視,並實現距離、高度、軸線差別、相對速度等數據的實時傳輸,這對測控通信系統提出了很高要求。中國電科測控通信專家陳建民此前向科技日報介紹,測控通信系統的功能是控制飛船的運行,測量飛船在整個過程中的軌道運行參數,並保障飛船與地面指控中心之間各種數據、指揮調度、天地通信話音和視頻等信息的順利傳輸,實現天與地、指揮中心與各個站點之間的有效連接和協同控制。

然而,完全依靠陸海基測控網難以全面滿足測控覆蓋率和可靠性要求,中繼衛星的高覆蓋能力則能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我國分別於2008年4月25日和2011年7月11日發射了兩顆中繼衛星——天鏈一號01、02星,進一步提高中國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測控覆蓋率,為「神八」、「神九」任務提供了有力的通信保障。2012年7月25日,天鏈一號03星發射升空,完成了我國中繼衛星系統的三星組網,能夠實現對200公裡以上、2000公裡以下的空間全軌道覆蓋,覆蓋率近100%。這進一步增強了空間交會對接任務實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開展空間科學實驗等提供穩妥高效的天基測控通信保障。

地面試驗和仿真是交會對接前的必備程序

交會對接飛行試驗前,必須完成一項重要研製程序,就是依靠充分的地面試驗和仿真,驗證設計的正確性。試驗和仿真中要求儘量模擬飛行環境條件、邊界條件和極限條件,保證試驗和仿真方法的正確性。

各國在發展交會對接技術時,都十分重視仿真技術的應用。太空梭與和平號空間站的交會對接任務實施前,航天員在地面進行了超過500小時的地面仿真操作培訓。歐洲建立了操作仿真器EPOS,日本也建立了交會對接操作測試系統RDOTS,這些仿真系統都為交會對接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國在載人航天交會對接任務研製過程中,由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單位研製了9自由度半實物控制仿真系統、6自由度對接動力學半實物仿真系統等一大批可以模擬空間環境和運動的試驗設備。同時還提出了工程大系統仿真的概念,並構建了實用的仿真系統,其目的是按交會對接任務飛行時序關係,用仿真系統將工程各大系統聯繫在一起,飛行控制人員作為仿真系統的有機構成部分直接參與其中,對正常和故障飛行狀態進行全面仿真試驗,綜合檢驗各大系統飛行程序的正確性、正常和故障情況下飛控策略的實施能力以及各系統間接口的協調性。(付毅飛)

相關焦點

  • 「太空之吻」締造者王曙群:看交會對接的心情,像孩子高考
    當天,神舟八號飛船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順利完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太空之吻」驚豔了全球;此後的2019年1月3日,月面巡視器「玉兔二號」順利抵達月球背面,實現了世界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 在這些載入史冊的中國航天裡程碑事件的背後,有一個閃光的名字,他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特級技師、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王曙群。
  • 青島牧星人見證「太空之吻」
    封面故事12月6日凌晨5時42分,我國太空飛行器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嫦娥五號上升器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在距離地球38萬公裡外的軌道上上演「太空之吻」。在交會對接這一關鍵弧段,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青島測控站發揮了重要作用。舉國振奮喜悅,背後是航天測控精英們的無悔付出。伴著皎潔月光仰望星空時,他們飽含深情。晚報記者專訪了這裡的工程師們。他們有一個浪漫的名字——牧星人,在浩渺無垠的太空放牧衛星的人。
  • 「交會對接」像在太空穿針
    空間交會對接技術是我國獨立自主研發  記者:國外試驗空間交會對接技術時,採取的是飛船和飛船對接,我們為什麼要研製一個目標飛行器來和飛船對接,有何獨特之處?  周建平: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從總體方案到具體實施都是我們獨立自主研發的。
  • 約在天宮:一文教你了解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發展
    一、 交會對接技術概述什麼是交會對接技術空間交會對接技術是指追蹤飛行器與目標飛行器在空間軌道上交會,並在結構上連成一個整體的技術。空間交會對接最有特點、最具難度的技術是對接機構和測量導航控制技術。4 對接停靠段追蹤飛行器利用由攝像敏感器和接近敏感器組成的測量系統精確測量兩個飛行器的距離、相對速度和姿態,同時啟動小發動機進行機動,使之沿對接走廊向目標最後逼近。
  • 科普 | 空間交會對接的發展歷程
    經過近20年的空間飛行試驗和持續的設計改進,交會對接技術逐漸成熟起來。(1)和平號空間站蘇聯1986年成功發射和平號空間站核心艙和對接艙。對接艙有6個對接口,這種多個對接口與對接方式是一個重大技術創新。
  • 歐陽自遠:無人交會對接方式採樣返回世界首創
    11月24日凌晨,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發射升空,開啟探月並採樣返回之旅。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被譽為「嫦娥之父」的歐陽自遠也十分激動。他表示,嫦娥五號發射,標誌著我國探月「三步走」進入收官階段。嫦娥五號以無人交會對接的方式來進行月球樣品的採集返回意義重大,並且有很大的科研價值。
  • 專家詳解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二次交會對接關節點
    關節點:倒飛    事件:為順利進行二次交會對接,天宮/神八組合體於13日22時37分在距地面高度約343公裡的近圓軌道上偏航180度,建立倒飛姿態。    解讀(北京飛控中心副主任麻永平):此時,組合體運行以天宮一號控制為主,神舟八號處於停靠狀態,組合體的姿態調整由天宮一號來控制進行。
  • 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成功實現交會對接
    交會對接過程(視頻截圖)新華網北京11月3日電(記者周而捷、吳晶晶、白瑞雪)不到10分鐘,中國兩個無人太空飛行器在近地軌道成功對接;40多年,中國實現了從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到開展深空探索。在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吳邦國、溫家寶、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賀國強、周永康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觀看交會對接實況。中國邁向太空的徵程始於1970年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中國至今已將6名航天員送入太空,並實現了航天員艙外活動。空間交會對接重大突破將為中國2020年左右建成空間站奠定關鍵技術基礎。空間站是人類探索宇宙奧秘最重要平臺之一。
  • 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交會對接技術獲15項中國專利
    11月22日上午,國家知識產權局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了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航天交會對接技術中國專利證書頒發儀式。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為圓滿完成我國載人航天首次交會對接任務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頒發了專利證書。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趙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袁潔出席了頒證儀式。
  • 完美的「擁抱」——揭秘嫦娥五號交會對接背後的故事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2月6日電 題:完美的「擁抱」——揭秘嫦娥五號交會對接背後的故事新華社記者 胡喆12月6日凌晨,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將月球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
  • 石英撓性加速度計:讓交會對接更「溫情」
    4月22日中午,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完成首次「溫情」對接。記者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第三研究院了解到,該院33所研製的石英撓性加速度計不負眾望,高精度測量了交會對接中產生的加速度信息,為飛船精準掌握自身姿態變化提供了必要前提。這也是該產品繼成功助力神舟系列飛船歷次飛行任務後,再次建立功勳。
  • 人類首次月球無人交會對接,嫦娥五號技術反超阿波羅飛船
    5時42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將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這是人類首次實現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這也意味著中國深空探索技術在全球處於領先水平。嫦娥五號挑戰人類首次,也意味著嫦娥五號在技術上已經遠超阿波羅飛船,這恰恰也證明了科學技術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進步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技術難度有多高要在月球完成無人交會對接,可以說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高的任務之一。
  • 天宮一號/神舟八號 交會對接_中國網
    ,根據飛行任務需要,最前端可安裝交會對接機構。,可展開長期在軌駐留的空間應用和新技術試驗,並對核心艙平臺功能予以備份和增強。,可展開長期在軌駐留的空間應用和新技術試驗,並對核心艙平臺功能予以備份和增強。
  • 手控光纖慣組助力天宮神九成功交會對接
    6月24日11時許,中國航天員駕駛神舟九號踏上與「天宮」的相約之旅,我國即將迎來首次手控交會對接任務。這一操作是由在地面進行了1500多次模擬訓練的43歲航天員劉旺實施的。12時38分,他開始手動控制飛船的姿態、速度和方向,使神舟九號從140米外向天宮一號緩緩接近。12時48分,對接機構成功接觸。
  • 神十首次嘗試繞飛對接 與美俄對接技術不同
    這種機制使用連接設備,將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在一起。  對接技術 中國與美俄不同  在2011年前只有美國和俄羅斯掌握完整的空間交會對接技術。歐洲和日本則分別得到了美國或俄羅斯的技術支持。  1995年6月29日,美國的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和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對接成為有史以來軌道上裝配的最大太空飛行器。
  • 天宮一號,再見 飛行六年,曾與三艘飛船交會對接
    此後,天宮一號分別與後續發射的神舟-8、神舟-9、神舟-10飛船完成對接,突破中國空間交會對接技術。超期服役的天宮一號,於今年3月16日正式終止數據服務,並預計2017年將回歸地球的懷抱,入大氣層燒毀。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天宮一號的精彩表現吧!天宮一號長什麼樣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全長10.4米,艙體結構最大直徑3.35米,設計質量8500千克,設計壽命2年。
  • 這位「擰螺絲釘」的一線工人,為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的「太空之吻...
    他帶領團隊在太空飛行器對接機構研發中,創新發明多項技術專利,獲得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成為上海今年唯一的工人獲獎者。2011年,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載著由王曙群帶領的團隊親手裝調的對接機構,上演了一場完美的「太空之吻」表演,使我國成為繼俄羅斯、美國之後第三個掌握太空飛行器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鑑 失之毫釐謬以千裡,用在太空飛行器的交會對接上再確切不過。
  • 人類首次月球無人交會對接,中國嫦娥五號技術反超美國阿波羅登月
    5時42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將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這是人類首次實現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這也意味著中國深空探索技術在全球處於領先水平。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技術難度有多高要在月球完成無人交會對接,可以說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高的任務之一。
  • 「天宮一號」交會對接將扮演引導者指揮管理者
    這樣一個重達8.6噸的飛行器承載著怎樣的技術難點?將在未來的交會對接中扮演怎樣的角色?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專家做出了詳細解答。  交會對接的「指揮員」  在交會對接任務中,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扮演著引導者和指揮管理者的雙重角色,就像一個團隊中的「指揮員」,始終掌控著工作進度和進展。
  • 神八與天宮實現第二次交會對接 17日晚返回地面
    【相吻】 今天凌晨「相擁」倒飛  昨晚8點整,在地面控制下,「天宮一號」與「神八」重新逐步接近,經過接觸、捕獲、緩衝校正、拉回、鎖緊等技術動作,最終實現第二次「浪漫一吻」。  首次對接旨在突破技術  11月3日,「天宮一號」與神八實現首次交會對接。周雁飛說,從兩個飛行器相距400米到對接過程,主要依靠光學測量手段。由於天宮一號、神八的首次交會對接以突破技術為主要目的,所以首次對接窗口條件均設計在最佳狀態下進行。但這樣的窗口條件在以後頻繁進行的交會對接任務中,包括神九以及神十發射時很難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