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自然》雜誌的子刊《自然·綜述》發表了一篇全球新冠疫情的進展研究。
在報告中顯示,截至2020年9月3日,全球COVID-19疫苗的研發領域包括321種候選疫苗,有33種候選疫苗正在臨床試驗中,計劃從34個不同國家的至少470個地點招募280,000多名參與者。
這是整個人類史上的一次最重大的疫苗研發競賽,從未有這樣一款藥物或者疫苗引發過如此大的關注。
從目前進展來看,大部分新型疫苗都是以S蛋白作為主要抗原的,其他抗原或者多抗原混合的疫苗也在快速進展之中,比如我以前提過的N蛋白的抗原疫苗等等。
從疫苗的研發的技術路線來看,傳統疫苗與新技術疫苗齊頭並進,而從國內技術來說,目前看傳統技術疫苗跑的竟然更快一些。
這是非常出乎當初的意料的,那些被給予厚望的快速研發疫苗技術(比如RNA疫苗),並沒有從這次的疫苗競賽中以明顯優勢勝出,這說明即便是新技術,還需要一個更長的穩定和適應的時間。
目前跑到三期的6個疫苗裡RNA疫苗2款,腺病毒載體疫苗2款,而傳統的滅活疫苗同樣也有2款。在這6個疫苗中中國就佔了2款,這說明在這次疫苗研發的競賽中,中國已經跑贏了全球。這其中有科研人員的一代代追趕的心血,也有國家意志的體現,更說明在基礎科研投入的必要性和正確性。
從這次疫苗研發速度和臨床速度以及各國的審批速度來看,我們突破了很多原有的條條框框,首先的科研數據進展的共享,再就是各國的審批提速,以及對審批要求的放鬆,這些都是以前所不能想像的。我曾經悲觀的預計最快的疫苗需要1年以上才能投入使用,而以我們現在國產的疫苗來計算,可能我們只用了不到10個月的時間就從0開始得到了一款全新的疫苗,這還不包括已經投入緊急使用的幾個月的時間。
同時各國已經對進入三期例臨床的疫苗開始大規模的生產,並不是等待這些疫苗真的獲得許可後才開始生產,這樣一旦疫苗獲批,就可以開始分發產品。雖然這也是存在一個賭的行為,有可能會造成數以億計的損失,但是在整個疫情帶來的損失面前,這些數字似乎可以被接受了。
自4月以來,COVID-19疫苗研發機構組成的最大變化是大型跨國企業的參與度增加了。在目前進入臨床試驗的候選疫苗中,11種由中國機構開發;7種獲得了美國「曲速項目」(Operation Warp Speed)的支持,該項目的目標是到2021年1月交付3億劑COVID-19疫苗,目前已宣布投入超過100億美元加速疫苗開發。8種臨床候選疫苗得到了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的資助,目前已被納入「支持新冠疫苗供應計劃」(COVAX)。COVAX是由CEPI、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世衛組織共同領導的一個聯盟,致力於到2021年底前向全球分發20億劑疫苗。
這些數據說明越來越多的國際合作使得疫苗研發的速度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科研的全球化是必然的趨勢,某些國家搞的事情就是在扯全球抗擊疫情的後腿。
還有就是為什麼要研發如此多種類的疫苗,就是擔心某些疫苗卡死在臨床階段,如藥物研發一樣,疫苗的研發失敗機率也是非常之高,即便現在我們有300多個疫苗研發項目,到最後真的能在市場上見到的保守估計不會超過10個,這裡邊存在技術因素,市場價格因素,以及生產難易度和保存難易度,保護性可靠性等多種因素的考量。所以這種過飽和式的研發很有必要,投入也很有必要。而這些投入都需要大型機構和國家背景來支撐。
而針對於當下的情況,我們更應該關注的那些問題呢?
首先就是這些超常規的動作雖然帶來的更快的速度,但這種超速是否具有後遺症?雖然我們現在最快的疫苗已經走到了臨床三期的階段,但是還缺乏足夠多和足夠長的臨床數據,所以我們對未來依然存在不確定性。就如高福院士所說我們可能還是要做好萬一沒有疫苗要如何應對這個疫情的準備,包括我們說的如果有ADE怎麼辦的問題。
同樣因為這是一個全新的全球大流行病毒,我們對其研究還在逐步深入,我們甚至還需要面對了非常多的未知情況。所以我們不光是需要想辦法來控制當前的疫情,我們更需要針對這種病毒制定長期的免疫接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