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科學家」為殘障人士設計智能車

2020-11-23 大眾網

  南方日報訊 (記者/馬立敏 通訊員/穗教宣)26日,全國科普日廣州市學校專場活動在廣州市黃埔區玉山學校舉行,「小科學家」們的作品獲得展出。

  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太和實驗學校學生魏一鵬發明了一個特殊的防毒面具。「火災中煙霧大,這個面具有燈,警報器可以發出聲音,可以讓求救者很快被消防員發現。」他說,該發明已經申請了專利。

  廣州科學城中學學生劉焯晞和同學一起研製了FEG智能車,並在現場演示。他說,希望該智能車用於殘障人士、視障人士出行及無人智能運輸。他介紹,這臺智能車由信號發射器、藍牙控制晶片、車身框架等組成,可通過APP控制行駛路線,目前該車可承重200—300公斤。

  現場活動中,3位不同領域的專家進行了科普講座,參與線上活動的觀眾可同步觀看。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副主任醫師黃俊博士講解「傳染病發病機理和預防」;廣東省汽車工程學會秘書長周玉山分享了「智能駕駛和人工智慧」;華為技術有限公司5G專家、高級工程師吳攀飛介紹5G技術及其應用場景。

  今年的全國科普日廣州活動分為線下、線上兩部分。線下包括主會場開幕式、前沿科技展、科普體驗區和靜態科普展板區;線上包括科普雲展示、院士專家雲科技講座、在線VR展廳和科普知識答題互動等。

  活動期間,廣州各級教育部門還將組織學生航空航天、建築及車輛模型、人工智慧、科學幻想、科技創新大賽、質量安全教育等一系列校園科普教育活動。

  據悉,線上活動將延續到11月1日,所有項目面向廣州全市中小學校開放。青少年還可參與科普知識答題互動,排名前100將獲得由廣州市教育局頒發的「2020年全國科普日學校專場活動科普聰明星」證書。

相關焦點

  • 《極客出發》以人為本 關注智能假肢造福殘障人士
    智能假肢夾鋼珠點亮燈具極客測試官「挑戰不可能」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推算,中國目前各類殘障人總數為8296萬人次,佔全國人口總數的6.34%,其中30%是肢體殘疾。雖然肢體上的不健全令他們在某些情況下心有餘而力不足,但他們對生活依然充滿希望。
  • 一文說透,8000萬殘障人士出遊為什麼這麼難?
    就全世界而言,殘障人口的數量可不是個小數字。早在2010年,由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等機構完成的《世界殘疾報告》中指出「全球人口殘疾率估數已由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10%升高至如今的15%」,殘疾導致的障礙會造成殘疾人生活中出現各種困難,出行、教育問題、就業......殘障人士的生存情況需要世界各地的強烈關注。
  • 殘障人士的福音,人工智慧助力打造輪椅機器人
    電動輪椅是一項不錯的發明,但是要讓殘障人士很好地控制它仍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據美國「物理學網」2月10日發表的一篇博客文章介紹,英國肯特大學(The Kent University)的一個研究小組正在進行一項旨在改善殘障人士的輪椅獨立性和生活質量的研究,而他們在設計輪椅時著重突出的是複雜的障礙跟蹤技術和基於眼球運動的導航功能。
  • 造福殘障人士 育碧與人合作打造《AC:奧德賽》假肢
    Limbitless Solutions是一家為殘障人士創造3D列印仿生手臂的非營利組織,該組織目前與育碧合作,以《刺客信條:奧德賽》中的主角卡桑德拉為藍本,製作了一款義肢。  他們的目標是通過3D列印技術,為大眾帶來更低成本的義肢,並計劃將這些產品與藝術設計配對,用戶可以在網上進行個性定製。官方推文說到:「希望這款產品能夠激勵使用仿生手臂的人們,像卡桑德拉一樣發現內心的力量。」
  • 「國際殘疾人日」職場上為何見不到殘障人士?他們都去哪兒了?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2019年數據顯示,我國城鎮以按比例方式就業的殘障者為74.9萬人,殘障員工佔比遠低於國家法定的「員工總數1.5%」。為何殘障人士難以走進職場?在企業看來,理由顯而易見:殘障人士被認為沒有工作能力,存在安全、勞資糾紛隱患;企業不具備無障礙環境……甚至一些僱用方潛意識認為殘障人士不理智,會做出一些危險行為。
  • 25斤重可穿戴機器人助殘障人士獨立行走
    美國科學家發明「可穿戴機器人」,能夠幫助殘障人士重新行走。難能可貴的是,這是同類產品中重量最輕的。  這款「可穿戴機器人」是由電力推動的外骨骼,人稱「電子腿」,可以幫助腿部殘疾的人士獨立行走。它只有27磅重(約合25斤),和笨重的輪椅相比,可謂輕巧。
  • 合摩科技旗下小善科技執行副總裁:讓殘障不再是謀生之障
    12月2日,第29個國際殘疾人節前夕,合摩科技旗下小善科技聯合創始人兼執行副總裁黃煥群因全心全意為殘疾人服務的理念及領導小善科技在幫助殘疾人就業上做出的突出成果,被海南省殘聯旗下報刊《今日海南殘聯》作為助殘榜樣人物進行報導。
  • MPV奧德賽福祉車是一輛什麼車?
    奧德賽「福祉車」的第二排右側座椅經過改良,可自動移動方便乘客上下車,而左側座椅則採用普通座椅設計並沒有任何變化。在座椅的造型方面,由於右側的座椅需要經常移動,所以在座椅的造型方面右側座椅與左側座椅稍有不同。
  • 誰不說俺東營好|武春霞:殘障人士有了「家」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唐夢琳 東營報導  東營區勝園街道有一家與眾不同的公司,不少殘疾人以這裡為家
  • 人形機器人走進醫院助力殘障人士,患者感嘆:十多年來頭一次自己刮鬍子
    喬治亞理工的團隊為此開發了多種新接口和程序,他們為埃文斯設計了一個頭部跟蹤器,並使他那根可以動彈的手指的小幅運動可操作多種接口。這樣一來,埃文斯就可以直接使機器人移動,包括頭部和雙臂。 埃文斯還可以通過接口激活機器人的自治行動,比如在房間裡繞行、到達某個位置、打開抽屜、移走物件等等。
  • 單眼視力障礙人士駕考條件放寬(圖)
    單眼障礙群體參加機動車駕駛人考試相對簡單,只需普通教練車就可以培訓該群體。但如培訓下肢殘障人士、部分聽力殘障人士和手指殘缺或缺失的殘障人士想實現駕駛汽車權利,教練車必須增加輔助設施,而能提供此類車輛的駕校在江西不足10家。
  • 請尊重和愛護導盲犬,它們是失明殘障人士的眼睛
    可是這是一隻導盲犬,是失明殘障人士的眼睛。玲姐姐說:我曾經寫過《小Q》的影評,說的就是導盲犬的一生。作為導盲犬,它們的一生比一般狗狗要辛苦的多。不會要求主人3、因為它們走的路比一般狗狗要多,所以平均壽命低於普通狗狗,而且腿和胯關節都有勞損,很多會影響最後幾年的生活便利4、它們要抵制一般狗狗貪玩撒嬌的習性,一切以主人的安全和需求為主,可以說它們不僅是主人的眼睛,主人更是它們的世界,而它們的世界,幾乎沒有自己這些導盲犬,為主人奉獻了一生
  • 國內視障人士數量世界第一,盲人出行受阻卻被罵慘?
    但不走心的盲道設計,使盲道成為了「坑道」,坑人的道。Sir下班後,認真重新審視了一下我們周圍的盲道。果然,不過走了300米,就看到一條盲道上堆滿了單車.....宣傳不到位,大眾對盲道的意識不足。更是讓很多人並不知道路上走的是盲道。智慧型手機的旁白、讀音功能,方便了很多盲人群體。
  • 日產公司研製出地球首款自動駕駛椅子,懶人或殘障人士的代步神器
    於是,日產公司制定了一個5年期的計劃,第一步是在2016年時開發出可用於高速公路但不可變道的輔助駕駛技術;在2018年升級為可自動變道的技術;最終將在2020年推出用於多種城市道路,可自行通過十字路口的高級自動駕駛技術。
  • 直播微視評:別讓「下車走兩步」寒了殘障人士的心
    但我想,景區治理遊客逃票,完全有其他更好的辦法,比如,將身份證和殘疾人證進行綁定,再比如,利用網際網路+來解決假證問題,而不是使用「下車走兩步」這種冒犯殘障人士、無視遊客尊嚴的冰冷的方法。
  • 美國一養老院對殘障人士進行人體試驗
    亞太日報 京安據《每日電訊報》報導,美國愛荷華州的一家養老院對殘障人士進行「奇怪的實驗」,並將他們當做實驗「人類豚鼠」。在該養老院死亡人數增加後,美國司法部於去年對該養老院(格倫伍德中心Glenwood Resource Center)進行調查。
  • 智慧機器人迷宮車控制系統設計方案
    主要針對移動機器人即智能小車的行走系統進行設計,以MCS-51單片機為控制核心的智能小車利用單光束反射取樣紅外傳感器,探測正前方及左右兩側障礙物,利用控制算法尋找行進路線,在無人控制的情況下自主地走出迷宮。設計採用了輪式移動機構,使機器人能直線行走、左右轉彎、主要針對路徑跟蹤算法優化問題,提出一種有效可行的方法,該法比以往算法更簡單易行。
  • 基於電磁場檢測的尋線智能車設計
    Based on Detection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   引言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99721.htm  以往的智能車競賽分為光電組和攝像頭組
  • 行業洞察:服裝無障礙設計Easy Dressing
    「無障礙服裝設計」背景及現狀 相對於產品和室內建築領域,服裝領域的無障礙設計起步較晚,近5年才有完整商業應用案例。服裝行業認為無障礙設計的商業回報率低,時尚是以流行和美為核心的行業,無障礙設計的社會價值多為被動關注(如,可持續時尚近10年才開始發展)。
  • 「盧克之手」走出熒幕:智能假肢手為肢殘者帶來福音
    新華社瀋陽9月2日電(記者石慶偉、於也童)2日在遼寧省瀋陽市舉行的第十七屆中國國際裝備製造業博覽會上,一款由我國獨立自主研發的操作感知一體化智能假肢手,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駐足觀看。這款操作感知一體化智能假肢手是由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開發的。據研發團隊成員、哈爾濱工業大學機電學院機器人研究所程明介紹,因為人動的時候肌肉會進行運動,假肢手能夠集成肌電信號採集、抓取動作意圖肌電解碼,從而識別相關的動作,隨之做出相應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