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盧奕貝
編輯 | 牙韓翔
1
2月20日,「牛蛙」衝上了微博熱搜前五,網友們不斷詢問,以後我們還能吃牛蛙嗎?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令野味被視為禍亂之源,全國各地紛紛開展了整治行動,與野味相關的餐廳、菜品等全部叫停。一些地方甚至把「牛蛙」列入禁止交易的名單當中,惹來爭議。事實上,我們日常在大眾餐廳裡吃到的牛蛙,並不屬於野生動物,它與小龍蝦一樣為人工養殖。
而讓人們產生「不能吃牛蛙」焦慮的,來自蛙類養殖專業委員會的一篇文章。
2月16日,蛙類養殖專業委員會微信公號發表了一篇名為《野生動物養殖是人類祖先的偉大創舉》的文章稱,因一次疫情就全面「禁野」將是武斷的,不科學、不理性,對於人類而言,對野生動物產品的需求從未停止,某種意義上說已經成為「剛性需求」。
這篇文章引發了公眾關注,相關部門也立即做出反應。2月18日,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就上述文章發布聲明指出,「在當前全國展開抗擊疫情阻擊戰、公眾普遍要求禁止濫食野生動物的情況下,該文章給社會造成了不良影響。對此,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深表歉意,並已決定撤銷蛙類養殖專業委員會。」
事實上,牛蛙曾從餐桌上短暫「消失」了一段日子。
在疫情爆發伊始,本就有食用野味習慣的廣東,最先對「禁野」做出了反應。1月24日,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2020年第4號文件,既加強野生動物經營行為監管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公告。而廣東省外的許多城市也陸續有了類似舉措。
雖然沒有明確牛蛙屬於野生動物,但2月7日,一些餐廳就陸續收到了來自各地市場管理局、大眾美團等平臺的疫期禁售牛蛙通知。此後不久,大眾點評封禁了「牛蛙」「田雞」等關鍵詞,甚至牛蛙類餐廳的信息也不予顯示。
大眾點評平臺當時連搜索「田雞」都顯示不了內容。
一旦禁售牛蛙,影響到的將是一個價值千億的產業鏈條。
一位牛蛙供應商向界面新聞提供了一組數據,2019年牛蛙的產量超過50萬噸,包括養殖戶、合作社、水產公司、飼料企業以及餐飲店在內的從業人員要以百萬來計,整個產業的價值將近2000億。
於是,當禁令到來後,牛蛙產業鏈上的人都急了。不少人立刻收集相關資料,拜訪市場監督管理局等相關部門進行溝通,想證明牛蛙是一個經濟型養殖水產品,而非野生動物。
禁售牛蛙14天後,轉折出現了。兩天後,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發布2020第17號文件,進一步加強疫情防控期間水生野生動物管理工作的緊急通知,文中明確了水生野生動物範圍,牛蛙不在其中。
2月7日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發布2020第17號文件明確了哪些是野生動物。
事實上,牛蛙一直是熱門的食材。一個行業估算數據為,2019年中國牛蛙類餐廳超過了2萬家。而在水產品中,除魚類和小龍蝦外,全國養殖量最高的就是牛蛙。
我們日常吃到最多的牛蛙也叫古巴牛蛙,1959年古巴贈送了周恩來總理5對牛蛙,放在廣東省水產養殖場試養,隨後推廣到其他省市。到1980年代,中國才真正可以大規模養殖牛蛙。
雖然我國各個省市都有牛蛙養殖,但目前全國牛蛙的主要產地仍在廣東、福建等南方地區。因為牛蛙養殖有季節性,冬天牛蛙會冬眠,所以生長周期會被拉長。而在氣候較為溫熱的南方,一年可以養殖兩季牛蛙。
但目前,中國還沒有規模化牛蛙養殖基地,基本上都是個體農戶小規模養殖,全國市場則是以飼料廠配合公司的方式組織起來。專做牛蛙、每天消耗量特別大的品牌,會與養殖基地合作,穩定送貨。
而微博上大家廣泛討論的話題是,我們今後還能不能吃到牛蛙了?目前各地在疫情防控階段,都停止了市場上的活禽交易,這一部分限制了牛蛙餐廳的營業。例如在長沙市,不少牛蛙火鍋門店都沒有開門,因為商家買不到牛蛙。而湖南省市場管理局對《三湘都市報》的回應稱,目前無法買到活牛蛙市因為停止了活禽交易,是暫時的管理方法。
而各地管理辦法仍有不同。雖然廣東省沒有把「牛蛙」列入「水生野生動物範圍」中,但是在美團上,廣州地區仍然無法搜到「牛蛙」相關的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