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江偉授權本平臺發表
苯教有鳥神名叫「瓊」( 拼音轉寫quong),漢文通常譯作「大鵬金翅鳥」,都以為它是隨佛教從印度傳來的,實在是一種誤讀,這是原始苯教固有的,歷史已經無比久遠,就是烏鴉之易象。
從造字方式上看,此「瓊」就指「王京」中供奉的神鳥。古象雄語叫「夏家瓊」(hxa jia qiong),意為「天王瓊」。納西語叫「迦樓羅」,梵語叫「蜀帕」(suparna),稱呼都來自遠古羌藏語,源頭都在青藏高原上。
「瓊」的概念應該是與「蜀」同時出現的。烏鴉既然是戰神的形象,當它要對付蛇形龍的時候,必然要有所變化。瓊鳥的特點就是能吃掉和徵服蛇形龍。當這樣的敵人出現的時候,很自然地烏鴉就會幻化成嘴叼巨蛇的大鵬鳥,這是人類特有的聯想思維決定了的。
也因此,吐蕃贊普都有「瓊」和「蜀」的雙重身份。贊普墓葬所在之山,漢文譯作「瓊結」,藏語其實讀作「瓊家」( ),意為「瓊鳥之王」(古藏語同一詞彙常有許多不同的拼寫方式,讀音是一樣的)。松贊幹布在唐代《通典》中記作「蘇農」「蘇籠」和「棄蘇農贊」,其中的「蘇」,都是「蜀」的異寫(正好也是「蘇」的原始本義)。
吐蕃還有世襲貴族叫「瓊波氏」,這個「瓊波」也是「瓊鳥之王」的意思,名號全稱是「瓊波邦剎蜀者」),由此可知,他也是這樣既是「瓊」又是「蜀」。
藏族才讓太教授說:「穹(瓊)氏是苯教歷史上一個非常特殊的氏族,它的歷史縱貫幾千年,與苯教本身的發展歷史相始終,它遍布藏區,很難找到一塊沒有穹氏後裔的地方。」象雄文化專家南喀諾布先生則說:「瓊氏是象雄古國的主要姓氏。」
藏族有祖先卵生的故事,這個祖先神就是「瓊」,因此習慣以「瓊布」自稱,意為「瓊鳥之子」。馬長壽先生在實地調查後說:「嘉戎藏族土司傳說由大鵬鳥的卵所生……他如梭磨、卓克基、松崗、黨壩、沃日、穆坪諸土司均有此說。」就是說,在西藏東部地區,以瓊鳥為祖先是普遍現象。
有人會疑問:被稱為「大鵬鳥」的「瓊」,難道是體型小巧的烏鴉?這也太不可思議了吧!
但這只要看看瓊鳥的各種稱呼就知道了。青藏高原上遍布石砌碉樓的遺蹟,一種祭祀性建築,藏語就叫「瓊倉」,意為「瓊鳥之巢」,又叫「卡丁」(mkhav-lding),意為「碉樓之神」。嘉絨語叫做「邛(qióng)籠」。還有苯教描述出來的世界中心「穹隆銀城」,都是異寫,一概都是祭祀烏鴉的建築。漢語成語「瓊樓玉宇」之「瓊樓」,原本也是指這種可讓烏鴉落腳的碉樓。
這個大鵬鳥,藏語也叫「嘎魯」(garu)或「嘎魯代」(garud),而這就是蒙古語對鳳鳥的稱呼,突厥語叫「恰魯克」(qaruk),也就是「雀」。明代《華夷譯語》:「鳳凰,哈魯的。」這個「哈魯」是蒙古語「黑」的讀音,本義是「黑帝」。就是說,大鵬鳥的各種稱呼,繞來繞去,最後都落在烏鴉身上。
藏語的「瓊」()與「雀」一樣,本義是「小」,而不是「大」。故藏族習慣把家中最小的兒子叫作「瓊」,這與「雀」是「少+隹」在觀念上是完全相通的。
瓊鳥雖小,但並不代表柔弱,在藏文化中,瓊鳥無一例外地都以威嚴兇狠的面目示人,絕無半點柔弱之態,因為是戰神的形象,是王權的賦予者。
烏鴉既然是神靈,就不會以自然界中原有的形態出現,一定會被神化,以種種幻像和異名出現,否則就無法體現王權的神聖性和唯一性。
苯教的瓊鳥崇拜,在華夏文明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三皇五帝中,就有以瓊鳥為號的,史稱「金窮氏」玄囂,說是黃帝之子,又叫「少皞帝」,這個「金窮」只是「金瓊」和「金穹」的異寫而已(窮、穹原本是同一字)。其中的「玄」,意為「黑色」,與此對應,苯教戰神幾乎都有「乃瓊」稱號,意為「黑色瓊鳥」。
在史前文物中,陝西寶雞北首嶺5000年前仰韶文化彩陶瓶上,就有「神鳥啄魚形龍」的圖案。先秦青銅禮器上,亦多見兇狠瓊鳥爪握蛇形龍的雕塑。《莊子》等先秦諸子百家所描述的「鯤、鵬、鴻、鵠」之類巨鳥,其實都從瓊鳥概念中來,同名異寫而已。
遙遠史前時代起,隨著青藏高原氣候環境越來越嚴酷,古羌藏類遊牧民族一批又一批向外遷徙,這個「大鵬金翅鳥」概念也就廣泛傳播開來。在南亞的柬埔寨,他們的神話傳說中,蛇形龍叫作「那迦」,它與水和魚的關係非常密切,它的天敵是大鵬金翅鳥,但它們其實是同父所生,異母而已,生而為死敵,大鵬金翅鳥每天要吃掉一條大那迦和五百條小娜迦,龍們實在不堪其擾,便皈依了佛門,得袈裟護體,才免去被大鳥吞噬的命運。這與納西族的「署」龍觀念基是一致的,並且納西語也有稱蛇形龍為「那迦」的。
至於成語「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從漢字原始本義上說,實在是冤枉了燕雀,因為「鴻、鵠」只是「燕、雀」的易象,豈能不知哉!
賀蘭山巖畫中的瓊鳥,至少已有七、八千年的歷史,爪下有一條蛇龍,顯示烏鴉幻化成瓊鳥的歷史已非常久遠。
美國西雅圖藝術博物館珍藏,來自青海吐谷渾王陵的玉雕鳥,它長著龍的首,魚的身段,尾部有蛇形龍纏繞著,這是「瓊」與「蜀」的結合體。
青海吐谷渾王墓出土金瓊鳥,面目兇狠,十分霸氣,貌似「孔雀」實為烏鴉。既然是祖先神靈和現世君王的形象,造型上必然要做一些誇張。
雲南省博物錧鎮館之寶,銀鎏金大鵬金翅鳥,發現於古崇聖寺三塔主塔的頂部,年代約為大理國時期,神鳥怒目圓睜,氣勢兇兇,尾巴呈火焰狀。
格魯派風格的大鵬金翅鳥。它渾身黑色,嘴叼蛇龍,腳下各踩一條,立於紅色火焰之中。藏傳佛教中有眾多關於大鵬金翅鳥的修習儀軌,都從古老苯教中延續下來的。
以大鵬鳥為中心的「生命之樹」。圖畫訴說著白犛牛、虎以及「宇宙命數之蛙」的關係。
遼代遺存,門洞上的大鵬鳥浮雕,就是因為契丹王族來自青藏高原。
藏傳佛教烏首菩薩。苯教固有的卵生傳說的延續,說是千劫之普賢菩薩,為教化眾生,在智空法界變為「穹」鳥,誕下三個金卵,從中孵化出普賢的三個化身,降於象雄之國。
大鵬金翅鳥是泰國王室的象徵,法律明文規定,沒有皇室批准,私自擺放大鵬金翅鳥是違法行為。
滿族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