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飛彈科學家犧牲:遺體緊抱住核彈圖紙

2020-11-23 華夏經緯

    1995年5月6日,新華社公告: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全面退役。這個曾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爆炸做出歷史貢獻的「原子城」隨即揭開神秘面紗,在改革開放這一波瀾壯闊的大背景下實現了化劍為犁的歷史變遷。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那段風雷激蕩的輝煌歲月,雖然過去近50年,但這座豐碑仍然在共和國的土地上高聳,官兵們的事跡依然被人傳頌,他們創造的「熱血鑄劍、精忠報國」的精神穿越時空,如冉冉升起的蘑菇雲中凸顯一抹炫目彩虹,在浩瀚的天際拉長、蔓延、放大……

  1958年,毛澤東拍案決斷:「我們不但要有飛機、大炮,還要有原子彈……」數以萬計的工程兵、科技工作者、大學畢業生,從四面八方向大西北開進,拉開研製原子彈這一事業的序幕。一個個海外赤子衝破重重阻力毅然歸國,義無反顧地蟄伏西部大漠戈壁,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物理學家趙忠堯歸國途中被駐日美軍關進監獄,在祖國人民和世界科學家的聲援下,才恢復自由。他用在海外省吃儉用攢下的錢,為中國原子能研究組裝了第一臺質子靜電加速器。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決定以探親名義回國,卻被無理拘禁,失去人身自由長達5年之久……被稱為科技界「怪才」的物理學家彭桓武,是第一個在英國獲得教授職稱的中國人,被問到為什麼回來時,他說:「回祖國不需要理由。」

  原子彈研製進入關鍵時刻,蘇聯突然撕毀合約,撤走專家、停止援助。西方大國揮舞著「核大棒」,揚言要對新生的中國核研製事業「進行外科手術」。為此,大家立下錚錚誓言:「一定要搞出『爭氣彈』,打破『核壟斷』,給中國人爭光。」

  「勒緊褲腰帶搞原子彈」成了當時真正的現實。鄧稼先、王淦昌、朱光亞等一批科學家,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住幹打壘和窩棚,沒有辦公室,趴在水泥地上設計圖紙;沒有設備,用舊工具機改;沒有材料,用廢品造;沒有計算機,用算盤算;為了使炸藥分布均勻,科研人員冒著生命危險徒手攪拌,有毒粉塵充滿帳篷……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橫空出世,劍刺蒼穹的「蘑菇雲」在空中鑄起了中國人自己的倚天神劍。那場景或許我們早已熟悉,然而每次回顧總是震撼人心。兩年後,中國又神話般地創造兩項世界第一:一是中國在世界上用最短時間爆炸成功第一顆氫彈。第二個是中國在本國領土成功進行了原子彈和飛彈結合試驗,結束了「有彈無槍」的歷史。

  研究表明,人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行走,如同在陸地負重20公斤行走。核研製基地平均海拔3000多米,冬季平均氣溫零下30攝氏度,嚴寒、缺氧、無人煙,被稱為「生命禁區」。

  「基地人」用忠誠和夢想,在得與失、苦與樂、堅持與奉獻的考驗中,寫下可歌可泣的壯美詩行。

  原子彈研製工作是一項「上不能告父母、下不能告妻兒」的秘密事業,以至於曾在基地工作過的人,到今天還很少說起這個地方,講起自己的經歷。有一對夫妻都在科研單位工作,妻子上半年「出差」杳無音信,下半年丈夫出差(進基地),在試驗區偶然遇見了妻子,互相感嘆不已。實際上他們早已從事著共同的核測量工作,只是彼此嚴格向對方保密。

  電影《橫空出世》中有個鏡頭:留學歸國的博士陸光達,可謂是這項雄偉工程的頂梁之柱,只因一次意外遇見了旅美華僑同學,差點被辭掉,足見這項宏偉工程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非同凡響。

  他們隱姓埋名,甘做無名英雄。就像無花果一樣,結出甘甜的果實,卻沒有豔麗的花朵……

  郭永司,為我國飛彈和火箭研製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從青海返回北京,飛機在離地400米高空時突然失去平衡,偏離降落的跑道扎進玉米地起火……他以身殉國,時年59歲。找到他的遺骸時,只見他竟與警衛員緊緊地抱在了一起,遺體怎麼也分不開,最後遺體分開後,發現他們抱的是原子彈、氫彈的絕密圖紙。噩耗傳來,山河垂淚。

  基地建設初期,自然災害、「文革」等天災人禍齊來,近萬名建設大軍生活難以保障,只能去附近山坡上採集野菜、撿蘑菇、摘樹葉和打獵捕魚,以補充生活供給的不足。基地領導以身作則吃苦在前,享受在後。

  一次「羊肉風波」事件令基地人終身難忘:機關的同志看到領導餓肚子堅持工作,想方設法從牧區弄只羊燉了鍋羊肉,想給領導改善下夥食。廠長王菁珩看到後大發雷霆,讓他們馬上把羊肉和鍋一起,送給那些患病和科研一線的同志。在今天看來,有人或許認為這是小題大做,但在那個特殊時期,展現的卻是官兵一種極其樸實而真誠的情感。

  忘不了,剛到基地報到的一名女研究生,愛美的她清早到外面晾曬衣服,衣服晾上了,手卻粘凍在了鐵絲上,使勁一扯,活生生扯下一塊皮來,她眼噙淚水簡單包紮一下,依然咬牙走進試驗室,直到幾天後感染髮燒暈倒在工作檯上。炊事班老班長「王大鬍子」,曾在抗美援朝戰鬥中榮立一等功,不忍心同志們挨餓幹活,獨自跑到青海湖去捕魚,不幸滑進湖中。等大家聞訊趕到時,只看到那深不見底的滔滔湖水……

  在那最艱難的年代,卻是試驗室燈光最明亮的年代,也是創業者歌聲最嘹亮的年代。

  1993年初冬時節,追尋著英雄足跡,我懷著敬仰之情來到這裡,在「原子城」紀念碑奠基儀式上,凝視飄動的紅絲綢,頓覺盪氣迴腸,心潮久久難平……後來 ,我撰寫的《西部,從這裡走向輝煌》文章,發表於1994年3月5日的《青海日報》。

  基地撤銷後,每一個在基地工作過的人離開時都痛哭流涕、流連忘返。基地為每人發了枚「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紀念章,一本「為開創和發展祖國核事業而奮鬥」的紀念冊。紀念冊上,印有原子彈和氫彈爆炸時最清晰的照片。這些都濃縮了「基地人」30年的艱辛探索和使命擔當,明晰了數萬人立身做人的價值路徑和精神坐標。

  第二炮兵軍史館裡存放著一部被稱為「鎮館之寶」的「程序時間指示儀」,就是這部以倒計時方式定格在億萬人心中的「指示儀」,點燃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神火」。

  翻開日曆,就是那冉冉升起的「神火」給中國贏得了歷史機遇。在一夜之間,使一個貧弱的國家與世界超級大國坐在一起,從對抗走向平衡。不言而喻,它對人類文明歷史的進程將產生重大影響。

  因為原子彈、飛彈和氫彈試驗涉密程度高,保密措施嚴格,有關「基地人」的生活和工作情況很少被報導,留下的文字材料微乎其微。但在共和國發展的功勞簿上,「不經歷戰場硝煙瀰漫,卻完成了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的千秋偉業;不曾經歷喊殺操練,卻在實驗室、試驗場演繹壯美人生」,英雄群體所創造的豐功偉績赫然在目。

  第二炮兵原司令員李旭閣,是第一代飛彈人,也是中國首次核試驗的參與者和見證人。他在《原子彈日記》中寫道:「第一次參觀原子彈製造工廠,看到一些車間都建在地下,或者用土山包掩蓋起來,幾十公裡的廠區,蔚為壯觀。但環境十分惡劣,工人對核彈頭部件裝置加工,都是徒手搬運,用銑床切割,火花四濺,連起碼的防護都沒有。與大家聊天,感到都習以為常了,為此心靈受到震撼。」

  原子彈爆炸在歷史的星空中已定格成永恆。幾十年的風雨,基地有近百名為原子彈事業捐軀的英雄,在「原子城」附近的地下靜靜地安睡,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甚至沒有看見自己的努力成果——「蘑菇雲」的升起。

  在基地工作28個春秋的老兵叢棟強說:「我一閉上眼,那些熟悉的面孔就像放電影一樣在眼前清晰回閃……真是可惜啊!他們都還年輕,現在沒有幾個人能記住他們的名字。退下來後,我每年清明節都要去一趟,幫他們鏟下墳塋上的茅草,添把新土,燒幾張紙,點上香菸,陪他們說說話……」

  再一次駐足仰望由張愛萍將軍親筆題寫碑名的「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紀念碑」,我仿佛從大漠的沉寂中聽到一聲巨響,一團烈焰沖天而起,碧藍的天空撐起一柱美麗的蘑菇雲,轟然倒下的鐵塔在烈火中燃燒,一根通紅的鐵架緩緩地弓起,像一尊巨人的脊梁在大漠中矗立……(解放軍報 陳永華)

 

責任編輯:胡光曲

相關焦點

  • 紀念兩彈元勳郭永懷:犧牲時仍緊抱絕密資料(圖)
    1960年7月,蘇聯政府照會中國政府決定撤走在華的核工業系統的全部專家,隨後又停止供應一切技術設備和資料。中國決定自行研製核武器,郭永懷擔任九院的副院長。當時九院的首要任務就是在一無圖紙,二無資料的情況下,迅速掌握原子彈的構造原理,開展原子彈的理論探索和研製工作。  1963年,他與科研隊伍遷往青海新建的基地。
  • 飛機墜毀,發現2名遇難者緊抱在一起,將其分開後,出現感人一幕
    當救援人員趕到後,發現了13具燒焦的遇難者遺體,並且在這些遇難者中,救援人員發現有2名遇難者緊抱在一起。當救援人員將他們分開後,出現了令人感動的一幕,原來在他們合抱處,發現了一個皮質的公文包!在發展的過程中難免遇到挫折,1959年,蘇聯撕毀協議,撤回大批科學家,我國核事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 蘇聯飛彈設計師為錢叛逃,帶走大量圖紙,八個月後暴屍街頭
    德國戰敗後整個國家的科研力量就被蘇美瓜分,蘇聯手裡就拿到了不少機密資料,其中就包括了先進的飛彈技術,儘管在經濟上逐漸被美國拖垮,但是在飛彈領域卻是一直領先著美國,這就給美國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美國為了改變這樣的局勢,採用了金錢誘惑的方式,試圖從蘇聯飛彈專家手裡獲取飛彈技術,而蘇聯還真有一個飛彈總設計師為錢叛逃,並且帶走了大量機密圖紙,只不過還沒來得及享受生活,八個月後就被人發現已經暴屍街頭。當時蘇聯的經濟已經十分拮据,但蘇聯也不是一個輕易認慫的國家,只能減少科研團隊的工資,以此來緩衝一部分的經濟壓力。
  • 飛彈工程師為了8000萬叛逃美國,帶走機密圖紙,8個月後暴屍街頭
    眾所周知,納粹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出飛彈的國家,而在德國戰敗之後,美國和蘇聯基本上瓜分了德國,德國的科學技術也都被這兩個國家所吸收了。其中蘇聯得到了德國的飛彈技術,所以在這方面的研究走在美國的前面,而美國也一直都想要趕超蘇聯。
  • 中國科學史最悲壯的一具骸骨,為了保護兩彈一星資料,他壯烈犧牲
    1964年的今天,黃褐色的蘑菇雲在我國西北戈壁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在兩彈一星元勳中,有一位科學家令人惋惜,那就是唯一一位在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研製中都作出了重大貢獻的科學家的郭永懷。
  • 美專家:美俄飛彈系統可能錯誤啟動 導致核彈誤射
    (原標題:美專家:美俄飛彈系統可能會錯誤啟動 導致數百枚核彈誤射)
  • 有犧牲在太空中的太空人嗎,他們的遺體又是怎樣處理的呢?
    截止到2018年,在人類探索太空的豪邁徵途上,全球共計有30名太空人英勇犧牲——在太空中犧牲的太空人18人,其中蘇聯4人,美國14人(包括一名日裔太空人鬼冢承次,一名以色列籍太空人伊蘭·沃爾費曼);在外太空與地球大氣層的分界線(卡門線)以下犧牲的太空人1人;在各種訓練、測試和搜救中犧牲的太空人
  • 中國唯一,一位被授予「烈士」的科學家,生命的最後一刻以身許國
    郭永懷是一位民族英雄,改變中國歷史的一個人。他是中國現代發展史的星空中最亮的星。郭永懷是「兩彈一星」元勳,是中國近代空氣動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因為去世的太早,所以現今人們對他知道的很少。郭永懷橫跨了核彈、飛彈、人造衛星三個大領域,他和錢學森一樣是當時回國的傑出的人才。
  • 科學家重啟「很黃很暴力」的「核動力飛船」!
    巨大爭議的「核動力」飛船距離現代航天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了,這個誕生於冷戰時期的瘋狂想法,美蘇兩國將它們從圖紙上變成了天空中飛行的「恐怖核動力飛機」和「屁股後面丟核彈的核動力飛船」,除了人類再也不想回到地球的逃亡,估計沒有民眾會支持這種將可能在大氣層中永久留下放射性汙染的動力方式!
  • 親歷者回憶木裡大火:戰士們長著「娃娃臉」,有遺體緊抱一起
    4月1日早上8點左右,搜救人員發現了第一具消防官兵的遺體,接著是第二具、第三具……在發生爆燃的位置,一片站立都站不穩的斜坡上,犧牲的滅火人員陸續被發現。現場搜救人員回憶,大部分遺體都頭朝上,「好像是在逃命的樣子」,有兩具遺體緊緊的摟抱在一起。
  • 飛彈工程師為8000萬美金叛逃美國,拿走機密圖紙,8月後暴屍街頭
    在上個世紀冷戰的時候,蘇聯這個超級大國其實僅僅只是在軍事上才能夠被稱之為超級大國,因為蘇聯整個國家所實施的發展戰略非常的畸形,只重視重工業的發展,而忽視了輕工業的發展,蘇聯寄希望於將中國轉換成它的輕工業聯邦,這也是中國後來會和蘇聯鬧翻的原因之一。
  • 核彈都能抗得住?三峽大壩到底有多堅固,飛彈打上去就像撓痒痒
    三峽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基巖為前震旦紀閃雲斜長花崗巖,壩體強度按照萬年一遇洪水加10%的標準設計建造,不管是多大的洪水都扛得住。根據混凝土的耐久性分析,大壩的使用壽命在150年至200年,這段期間遇到萬年洪水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去年7月,一條關於「三峽大壩變形,潰提在即」的消息引人注目。不少人開始擔心,三峽大壩是不是真的變形了。
  • 如果爆發世界大戰,衛星和網絡都癱瘓了,還能發射核彈嗎?
    湯姆克魯斯每次拯救世界,都是在最關鍵的那一刻,不是切斷了衛星網絡,就是發出了自毀指令,甚至可以將重返大氣層的核彈終止起爆程序變成一坨廢鐵,真是太令人驚喜了!我們只有一個問題,假如哪天爆發了世界大戰,衛星和網絡都癱瘓了,還能發射核彈嗎?
  • 中國新型核彈「北星之光」研製成功,美國強烈關注!
    自1964年中國首次試爆原子彈,數十年來, 中國的核武技術水準與世界領先水平的差距要遠遠小於常規武器與世界的差距,目前中國具有與美、俄一樣的空、地、潛全方位投射打擊能力, 作為中國威懾美軍最有效的核武器,目前狀況如何呢?
  • 太空人在太空犧牲,遺體可以運回地球嗎?若無法運回會怎樣?
    ,那麼他們的遺體是不會被帶回地球的。那麼在現實之中,當太空人在執行任務的時候犧牲了,那麼他們的遺體是否被運回了地球呢?在人類的航天史上,的確有很多太空人犧牲了寶貴的生命,根據記錄顯示,迄今為止,為人類宇宙探索事業犧牲的太空人共有22位,不過他們都不是犧牲在了太空中。
  • 太空人在太空犧牲,遺體可以運回地球嗎?若無法運回會怎樣?
    在以宇宙探索為題材的科幻作品中,有一個情節是非常類似的,那就是參與探險的太空人如果在外太空或者外星球犧牲,那麼他們的遺體是不會被帶回地球的。那麼在現實之中,當太空人在執行任務的時候犧牲了,那麼他們的遺體是否被運回了地球呢?在人類的航天史上,的確有很多太空人犧牲了寶貴的生命,根據記錄顯示,迄今為止,為人類宇宙探索事業犧牲的太空人共有22位,不過他們都不是犧牲在了太空中。目前犧牲的太空人大體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 兩彈一星功臣中唯一獲「烈士」稱號的科學家是誰?錢學森是他師兄
    正因為有了這份寶貴的數據,12月25日中國第一顆熱核飛彈試驗提前獲得成功!郭永懷這位重量級人物的早逝是中國核彈事業的一個重大損失,這也是周總理悲痛萬分的原因。郭永懷去世比較早,所以大家對他老人家可能不太了解,其實他和錢學森一樣,從美國返回大陸前,就已經有多項重要科學成就,已經是馳名世界的科學家。
  • 好書推薦 ‖《100位科學家的中國夢》
    一百位科學家 一百個中國夢【音頻簡介】在「兩彈一星」領域、科學理論研究領域、科學實踐領域頗有建樹的科學家和榮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以他們的科學夢想為切入口,展開一百個熱血、勵志的成長故事。1968年12月5日,一架飛機在首都機場著陸時突然失控,栽到了附近的玉米地裡。
  • 二戰時期德國飛彈黑科技不僅有防空飛彈還有反艦飛彈等
    德國對於飛彈研發試製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經開始,德軍第一種正式定型的飛彈是Hs-283A反艦飛彈,但該飛彈只用於實驗並沒有實戰記錄,而1939年德軍又在原有的反艦飛彈實驗技術,推出一款正式裝備德國空軍反艦飛彈,這便是亨舍爾Hs-293無線電反艦飛彈,該型飛彈設計採用滑翔機的飛行原理
  • 美國公開真正王牌,3800枚核彈:核彈暴風雨一小時摧毀任何國家
    美國科學家組織《原子科學家公報》近日發表最新報告,披露美國的核武庫存數量,美軍現在擁有其他國家不能匹敵的核彈頭數量。估計美軍現在一共有6185枚核彈頭,其中2385枚處於退役狀態並等候拆除。至於現役的3800枚核彈頭當中,1750枚處於戰備部署狀態的核彈頭已經安裝在彈道飛彈和戰略轟炸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