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冰臺,冰塊入庫。
緩冰池(冰塊與桶脫離)。
冰橋輸冰。
碎冰入艙。
27日上午9時左右,遼漁碼頭大連國際水產品交易中心的「叫行」已經進入尾聲,不期而至的濛濛細雨也稀釋了碼頭的喧囂。魚販們忙著裝魚運貨,而卸完魚的漁船也開始加緊備航。遼大甘漁15228號漁船的漁民冒雨把下個航次所需的生活物資搬上船,然後把船靠到了碼頭最東面的一個冰橋下,加冰是本次返港最後一項工作。隨著一陣機器碾壓的鳴叫聲,從冰橋上伸出的漏鬥中噴湧出碎冰塊直入船艙,船老大說,這次加了7噸冰,打上來的魚可以保存3天直到回港。
儘管已是深秋,氣溫仍在20℃左右。這些冰是怎麼製成的?又是怎麼保存的?這麼多的漁船需要多少冰?帶著這些疑問,記者來到了遼漁集團冷凍廠,見識了可能是中國最大的製冰車間,認識了這樣一群常年工作在冰點以下的人們——製冰工。
鹽水製冰,獨特的製冰法
製冰車間是在一棟廠房的3樓,推開厚厚的保溫鐵門,房梁上吊裝的軌道式起重機把近2000平米的巨大車間分成幾個區域,而對應的下面就是6個巨大的製冰池,池中一排排的鐵桶,有的可以看出已經結冰,但是並沒有想像中冷庫中的寒冷,針對記者的疑問車間主任老王說,他們的製冰與我們家中在冰箱冷凍室做冰塊的原理不同,並不使用冷凍機直接製冰,而是一種鹽水間接製冰法。
鹽水製冰屬於間接冷卻系統。傳統做法的鹽水製冰池中,蒸發器鹽水池和製冰鹽水池合為一個製冰池,並用隔板將兩者隔開,利用鹽水攪拌器使鹽水在兩個鹽水池中循環,冰桶放在製冰鹽水池中。鹽水在蒸發器鹽水池中被降溫後,在攪拌器的作用下進入製冰鹽水池對冰桶降溫,溫度升高後的鹽水由另一側流入蒸發器鹽水池再進行冷卻。在鹽水製冰設備中,製冷劑在蒸發器內吸收鹽水的熱量,使鹽水降溫並保持在-10~-14℃左右,這樣鐵桶中的淡水就可以結冰了,車間主任老王介紹,由水變冰需要37小時。
老王說與天然冰相比,鹽水製冰,制出的冰堅實、不易融化,塊形標準便於貯藏和搬運,當然衛生條件更好。
製冰加冰是一道完整工序
就在王主任向記者介紹鹽水製冰法的時候,響起了一聲鈴聲,老王說這是下面要冰的信號。製冰工們很快從休息室中出來就位,原本空曠的車間立時有了馬達的轟鳴聲和晃動的身影。從事製冰工作20多年的老趙先把冰從池中取出,隨後放入融冰槽裡使冰塊與鐵桶分離,再利用倒冰架把脫水後的冰塊倒入滑道中,最後把空鐵桶中注滿水重新放入濃鹽水中,加蓋。製成的冰塊一部分沿滑道進入冰庫存放,另一部分直接沿冰橋進入船艙。
常年在零下5℃的冰庫可謂別有洞天,那是個晶瑩的冰雪世界,上千噸的冰塊整齊排列,牆面天棚滿是冰霜,可是正在擺垛穿著棉衣的工人竟然滿頭是汗,由於溫差的原因,整個臉部都被熱氣包圍,而從裡面出來的記者的相機也無法使用。
冰庫修有100多米直通碼頭的冰橋,那是冰塊的專用道。「每塊冰長1.2米、寬0.55米、厚0.25米、每塊143公斤」車間主任老王說這是不能直接進入船艙的,在冰橋的盡頭是一間兩層樓高的裝有碎冰機的工作房,有20多年的工齡的趙廣喜是整個加冰過程的最後一個環節,由高度差滑到這的冰塊速度往往放緩,他要用鐵鉤讓冰塊進入粉碎機,同時何時放冰也是由他通過電鈴發信號通知。記者雪林攝影報導
新聞名詞
冷凍冰鮮
鮮魚保鮮兩種方法
1.海上直接冷凍加工。大型漁輪都有自己的冷凍加工艙,捕撈上來鮮魚清洗、稱重、擺盤、加水,然後直接冷凍,形成一定規格的塊狀凍品,有利於長時間存放,可以延長漁輪的捕撈作業期。
2.冰鮮,捕撈上來的鮮魚經過清洗、稱重後直接放入一定規格的魚箱中,上面覆蓋碎冰塊,然後冷藏保存,顯然在存放時間上限制很大,多用於不具備冷凍功能的中小型漁船的近海捕撈,保鮮時間不能超過3天。
後記
結束採訪的時候再一次經過製冰車間,記者心生感慨,這裡也許是亞洲最大漁港不起眼的一個環節,它不僅見證了這個企業的輝煌,也面對著科技進步給行業帶來的衝擊,但它註定不會被遺忘,也許有一天早市裡鮮魚上面覆蓋的冰塊就來自這裡。
來源:新商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