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亞明珠之稱的伊賽克湖位於天山山脈北麓,中國古稱圖斯池、熱海、清池,終年不結冰,以「熱湖」著稱
此地氣候溫和乾燥,年降水量約200—300毫米,部分地區可達800—1000毫米,湖面以下7米處有被淹沒的古城遺址。
玄奘西天取經西行時曾經路過這裡,並且留下了世界上有關伊賽克湖的最早記載:「山行400餘裡至大清池。周千餘裡,東西長,南北狹。四面負山,眾流交湊,色帶青黑,味兼成苦,洪濤浩瀚,驚波汨忽,龍魚雜處,靈怪間起。所以往來行旅,禱以祈福。水族雖多,莫敢漁捕。」
它是吉爾吉斯共和國的高山不凍湖,世界第二大高山湖,位於天山北麓。唐代稱它為「熱海」、「鹹海」或「大清池」。
湖長182公裡,最寬處61公裡,平均深度 278米(最深處702米),湖面海拔1608米,面積 6236平方公裡。在世界高山湖中,伊塞克湖的面積僅次於南美洲的的喀喀湖,但伊塞克湖的湖深居世界高山湖第1位。
湖水透明度超過12米,湖水含鹽量較高,故又稱「鹽湖」。伊塞克湖湖區氣候乾燥,湖水碧藍,空氣清新,礦泉比比皆是,是吉爾吉斯著名的旅遊勝地和療養區。
這裡有許多神秘的傳說。之一,成吉思汗攻破花剌子模,搶奪了大量金銀財寶,這些財寶就埋藏在伊賽克湖底。
「熱湖」得名是因為伊賽克湖終年不結冰。由於水的比熱容大,湖區冬季氣溫偏高;鹽度越高,水的冰點越低,越不容易結冰。
根據「湖面以下7米有被淹沒的古城遺蹟」,「四面負山,眾流交湊」等字句,可以推測湖泊曾為陸地,由於地殼運動斷裂下陷,周圍水系注入低地形成湖泊,陸地上的古城陷入湖底,湖泊與周圍山地形成較大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