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儀式上使用的燻爐
札薩克印
祭祀儀式上使用的馬頭板
說到「鄂爾多斯」這個詞,你會想到什麼?是樓市嗎?實際上,這裡是真正的寶地:全國六分之一的煤炭儲量,三分之一的天然氣儲量,世界四分之一的羊絨產量……更重要的是,這是因給成吉思汗守靈而得名的地方,具有深厚的文化傳統和歷史底蘊。正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展出的《成吉思汗八百年—鄂爾多斯蒙古族歷史文化展》,便以201件展品的規模展現了800年來蒙古族的歷史演變以及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形成。
「鄂爾多斯人」本是成吉思汗的專屬近衛軍
「鄂爾多斯」究竟是什麼意思?館方專家介紹,「鄂爾多」也稱「斡耳朵」,源於突厥語,意思是宮廷、宮帳、宮殿,「斯」指代複數。成吉思汗時期,選拔博斡爾出、木華黎等九員大將以及與成吉思汗有密切聯繫的人們到成吉思汗的鄂爾多服務,形成了守護成吉思汗鄂爾多的「萬名賀希格騰」(怯薛軍)。成吉思汗逝世後,大蒙古國將這些人賦予神聖使命——成吉思汗守靈人。到了14世紀,這個守護成吉思汗鄂爾多的群體被稱為「鄂爾多斯部」。鄂爾多斯部擔負著特殊的使命:守護、祭祀、遷移成吉思汗八白宮和成吉思汗遺物是他們的神聖職責。明代中葉(1460-1496年間),河套地區因蒙古鄂爾多斯部的居住而被稱為「鄂爾多斯」。
據介紹:「鄂爾多斯蒙古人,世代傳承著對成吉思汗的祭祀,忠誠地繼承和保留著蒙古王朝最高祭祀文化、蒙古汗國原始宮廷文化及傳統草原遊牧文化的精髓,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鄂爾多斯蒙古族歷史文化:包括婦女頭飾在內的鄂爾多斯服飾,色彩斑斕,做工精細,具有蒙古族宮廷服飾遺風;鄂爾多斯的達爾扈特人則完整傳承了蒙古宮廷珠瑪宴的傳統。『珠瑪』是蒙古語,指將牛或羊不剝皮,用滾燙的水把毛褪光後洗淨、烤熟。珠瑪宴是大蒙古國和元朝時期的『內廷大宴』,是融宴飲、歌舞、遊戲和競技於一體的貴族慶典娛樂活動」。今天的鄂爾多斯很多旗區的廣闊草原上,13世紀的古老遊牧生產和生活方式仍然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在當地蒙古族的生產和生活中,那些傳統的禁忌也依舊在發揮著作用。
館方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成吉思汗祭祀文化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這一祭祀文化的獨特之處在哪裡呢?專家指出,鄂爾多斯蒙古族信仰原始宗教——薩滿教。他們崇拜天,時刻對天進行祭祀。除此之外還祭祀大地、山河、泉水、樹木、星辰、雷電、生活、敖包、祖先、英雄等。尤其是13世紀以來鄂爾多斯地區傳承的成吉思汗祭祀,都具有神秘的薩滿色彩。這一祭祀體系包括八白宮祭祀和專項祭祀,主要是指以成吉思汗與勃兒帖哈屯宮帳為核心的八白宮祭祀和蘇勒德祭祀。鄂爾多斯蒙古人對成吉思汗一直堅持長年祭奠的制度,每天都給供案上的長明燈加滿酥油,迄今已經延續了近800年,號稱「八百年不滅的明燈」。而鄂爾多斯地區也因為成吉思汗陵及其祭祀文化的存在成為蒙古族心目中的聖地。
清廷設立「札薩克」統管蒙古各部落
展覽中有一件一級文物特別值得關注——札薩克銀印。那麼,什麼是「札薩克」呢?
「札薩克」是蒙古語,可譯為「執政官」。據清代檔案和歷史文獻記載,清朝統治者曾將駐牧於當今內蒙古大部分地區的科爾沁等二十四個蒙古部落,編定為四十九個札薩克旗,總稱為「內札薩克」。清朝統治者還根據清代的外藩封爵制度,對其陸續封爵。這種盟旗制度是從17世紀30年代開始,清政府在蒙古草原推行的一種制度。這種制度很好地證實了清王朝對蒙古實行的有效統治。
獲得爵位的內札薩克蒙古王公貴族享有清廷給予的各種政治特權和經濟待遇。首先「札薩克」必須由獲得一等臺吉以上爵位的人擔任;旗內的屬官中,協理臺吉這一職務必須由貴族出身的人擔任;其餘的管旗章京、參領、佐領等職務,貴族都享有優先權。在經濟待遇上,清廷也給予他們豐厚的俸祿。在札薩克的封地內,山川、河流、山林、牧地、田產均歸其所有。人民統歸其管轄並交納賦稅,承擔徭役,札薩克對他們有很大的權力。
就鄂爾多斯地區而言,1649年,清政府將鄂爾多斯劃分為六個旗,設六個札薩克,合為一個盟,叫做伊克昭盟。到1736年,又增加一個扎薩克旗,就成了現在的七個旗。隨著各旗的成立,產生了扎薩克印。扎薩克是旗的行政長官,就是旗長。盟是對各旗行使協調和監督的機構,盟的首領為盟長。六個旗第一次會盟是在伊克昭,所以被叫做「伊克昭盟」。在這次會議上,欽差大臣宣讀了順治皇帝的聖旨,把鄂爾多斯分為六個旗,任命成吉思汗後裔額磷臣及其同族分別為六個旗的扎薩克,並分別冊封了郡主、貝勒、貝子等爵銜。
在展品中,有一件成吉思汗聖旨金牌,正反兩面各有兩行八思巴文字,意為「皇帝聖諭不可侵犯,違者處死」。雖然展出的只是複製品,但其豐富的歷史內涵仍使其堪稱本次展覽最具看點的展品之一。
清代的銅鎏金騎羊護法神像也是一件一級品,它折射出藏傳佛教格魯派(俗稱黃教)在鄂爾多斯地區的傳播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