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為地球「挺身而出」的磁場

2020-10-22 原理



巴黎天文臺領導的Exoplanet Team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人類已經確認了4363顆系外行星,它們分布在3224個行星系統中。然而,目前人類的搜尋範圍在銀河系中仍然非常有限。據估計,我們這個星系中存在著數千億顆恆星,這些恆星大多都有圍繞其運行的行星,許多行星還有屬於自己的衛星。


太陽只是銀河系中數千億顆恆星中的一個,這些恆星絕大多數都有圍繞其運行的行星。天文學家仍在繼續搜尋我們周圍的地外行星。| 圖片來源:Johan Jarnestad/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


在系外行星的探索研究中,科學家格外關心的一個問題便是星球的宜居性。一顆行星(或衛星)是否宜居取決於許多因素,其中關鍵的一個就是它是否有一個長期存在的強大的磁場


行星的全球性磁場就像星球的「保護罩」一樣,它通常產生於表面之下數千千米的液態核中,由核中的液態熔鐵運動產生,一直延伸到遙遠的太空中。現如今,我們的地球就擁有這樣一個強大的全球性磁場,它保護著大氣和低軌道衛星免受嚴酷的太陽輻射的傷害。


維持核中液體的運動需要能量,比如核中的熱。當能量不足時,磁場就會隨之消失。在缺乏全球性磁場的情況下,太陽風(來自太陽的輻射)的帶電粒子在靠近行星時會產生電場,電場則會加速帶電粒子離開大氣,行星因此很難繼續維持大氣的存在。這一過程就在如今的火星上發生,它導致的後果是,火星失去了原有的大氣。太陽風也會與大氣相撞,把分子撞到太空中。這些對我們已知的生命形式來說絕對是個壞消息。


我們唯一的長期衛星——月球的情況似乎更為複雜。近日,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上的新研究表明,現在已經消失的月球磁場可能曾經保護了地球的大氣,從而可能對40億年前生命的誕生產生了影響



根據主流的月球誕生假說,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忒伊亞」與原始地球相撞,產生的碎片形成了地球與月球。在這種假設下,月球的鐵核應該比忒伊亞的核要小得多,因此,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月球是沒有能力以這麼小的核產生並維持一個全球性磁場的。


上個世紀,阿波羅12號的太空人帶著磁強計登上了月球。在月球表面的測量顯示,月球具有非常微弱的磁場,其強度僅為如今地球磁場的千分之一。然而,對月巖的分析則帶來了一段關於月球的出乎意料的歷史故事。


科學家會藉助古老巖石中包含的小顆粒,來探測古老的磁場。這些顆粒在巖石形成時被磁化,從而儲存下了當時、當地的磁場方向和強度等信息。但這並非易事,因為這種巖石非常罕見,提取它們的磁信號需要細緻的實驗室測量。


而對月巖進行的古磁場測量清楚地表明,在月球歷史中最早的數億年間,一定存在著一個月球磁層。在大約40億年前,月球的磁場甚至比如今的地球磁場更強大,然而,到了32億年前,月球磁場強度突然下降到了弱場狀態。最終,它隨著時間神秘地消失了。


月巖顯示的月球磁場歷史變化示意圖。| 圖片來源:Green, J. et al./Science Advances


同時,一些古地磁研究還顯示,地球在至少35億年前產生了磁場(也有研究認為,可能早在42億年前磁場就已經產生),但古老磁場的平均強度大約只有如今地磁場的一半。


新的研究探索了地球和月球的早期磁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在兩個磁場的磁極方向同向或相反的情況下,研究人員分別對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了模擬。


有趣的是,模擬發現,兩個磁場的相互作用會延伸到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近地太空區域,也就是說,地球與月球的耦合磁層在劇烈的太陽風來襲時,能提供一種強大的緩衝,幫助減緩了地球大氣的損失


模擬結果(磁場兩極方向相反)的簡化示意圖。太陽風從左向右移動,地月耦合磁層提供了一種強大的緩衝。| 圖片來源:Green, J. et al./Science Advances(圖片有簡略,原圖可查閱論文)



利茲大學地球物理學家Christopher DaviesJon Mound認為,這項新研究是邁出的有趣的第一步,它能幫助我們了解地球早期歷史中磁場的更多細節,同時,認識這些影響這對評估行星宜居性同樣十分重要。但想要確切地知道更多信息,還需要進一步的建模以及更多的測量數據。


值得指出的是,強大的磁場也並非行星宜居性的保證,行星的表面和深部的環境也很重要,來自太空的影響也不可忽視。比如,太陽的亮度和太陽活動已經經歷了數十億年的演變,太陽風剝離大氣的能力也在隨之變化。


所有這些因素對行星宜居性的演變以及生命的進化,都可能帶來影響,它們的性質和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可能隨著地質時間的推移而改變,而我們對此仍知之甚少。這就像一張迷人的拼圖,值得慶幸的是,新研究在這張拼圖上又增加了一小片。


參考來源:

https://theconversation.com/life-on-earth-why-we-may-have-the-moons-now-defunct-magnetic-field-to-thank-for-it-148111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2/eabc0865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2019/popular-information/


封面來源:NASA

相關焦點

  • 月球磁場曾「挺身而出」,為了保護地球?
    近日,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上的新研究表明,現在已經消失的月球磁場可能曾經保護了地球的大氣,從而可能對40億年前生命的誕生產生了影響。在月球表面的測量顯示,月球具有非常微弱的磁場,其強度僅為如今地球磁場的千分之一。然而,對月巖的分析則帶來了一段關於月球的出乎意料的歷史故事。科學家會藉助古老巖石中包含的小顆粒,來探測古老的磁場。
  • 月球磁場曾「挺身而出」,為了保護地球?-虎嗅網
    近日,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上的新研究表明,現在已經消失的月球磁場可能曾經保護了地球的大氣,從而可能對40億年前生命的誕生產生了影響。二根據主流的月球誕生假說,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忒伊亞」與原始地球相撞,產生的碎片形成了地球與月球。
  • 地球磁場最虛弱的時候,是它挺身而出拯救了地球
    ,與此同時,地球磁場的強度低得難以置信,磁場反轉的頻率非常高,地球磁場瀕臨崩潰的邊緣。地核凝固與地球磁場由弱轉強,這看似不相關的兩件事,卻共享了同一個時間點。這兩件對地球來說生死攸關的大事,它們有什麼樣的關聯呢?地球磁場是由地核產生的,並不穩定地球內部結構是由幾個不同的層組成,每一層都具有獨特的性質。在最深處是固體的地核,它會產生地球磁場,保護生活在地球表面的我們,免受宇宙輻射的傷害。地心內部並非一片死寂,而是十分活躍,因此,地球磁場不是一成不變的。
  • 月球磁場曾保護地球生命!
    40億年前,月球的磁場曾保護地球大氣層免受活躍太陽輻射的侵害。從月球帶回的巖石樣本顯示,距今42億至43億年間,月球離地球的距離比現在近一倍,月球的磁場曾一度至少像地球磁場這麼強大。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詹姆斯·格林和同事對地球磁場和早期月球磁場的相互作用進行建模,並得出結論稱,這兩個磁場造就了一個統一的磁層,保護地球免受部分太陽風的影響。「地球與月球相互作用的也許在數億年裡幫助保持了月球磁場的活躍度。」格林稱,「但最終月球遠離了地球,月球的內核冷卻下來,產生的磁場也消失了。」地球和月球曾經共同的磁場或能回答有關早期地球的一個重要問題。
  • 水星可能曾有強度堪比地球的磁場
    原標題:水星可能曾有強度堪比地球的磁場  新華社華盛頓5月7日電 (記者林小春)藉助美國「信使」號探測器的觀測數據,科學家7日說,水星可能早在39億年前就形成了磁場,且不排除那時它的強度與今天我們的地球磁場一樣。   水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最小、最靠近太陽的行星。
  • 什麼是地球磁場?
    科學家們在對地磁場的研究中發現,地磁場是變化的,不僅強度不恆定,而且磁極也在發生變化,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發生一次磁極倒轉現象。早在二十世紀初,法國科學家布律內就發現,70萬年前地磁場曾發生過倒轉。1928年,日本科學家松山基範也得出了同樣的研究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古地磁研究的迅速發展,人們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地磁場倒轉證據。
  • 年輕的地球磁場
    同時,地球磁場也是一個支持年輕地球論的有力證據,正如聖經所啟示的那樣。在1970年代,物理學教授兼創造論學者託馬斯•巴恩斯(Thomas Barnes)博士注意到,從1835年至今的地球磁場測量數據,顯示磁場強度每100年衰減5%,(另外,考古測量發現,在公元1000年地球磁場的強度比今天的高40%)。
  • 《科學進步》雜誌:40億年前月球的磁場曾保護地球大氣層免受活躍太陽輻射的侵害
    《科學進步》雜誌:40億年前月球的磁場曾保護地球大氣層免受活躍太陽輻射的侵害(© 照片 : Instagram / Roscosmos / Ivan Vagner)(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40億年前,月球的磁場曾保護地球大氣層免受活躍太陽輻射的侵害。
  • 在1994年的那場災難中,木星挺身而出,地球上的生物才逃過了一劫
    就比如說木星,這個星球也屬於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而且它又離地球很近,還曾多次在地球有難時挺身而出,因此它被大家稱之為是地球的天然保護星。事實上也的確如此,若不是因為有木星的保護,或許地球早已經不是現在這個模樣,而是變成了一顆受到了重大傷害的行星了。為什麼會這樣說呢?這就要提到1994年發生的一件事了,在那一年,地球遇到了一次重大危機。
  • 世界最強人工磁場:為地球磁場強度200萬倍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的物理學家用該實驗室最大磁體裝置產生了高於100特斯拉的強磁場,並進行了六項不同的物理實驗。100特斯拉大約相當於地球磁場強度的200萬倍。
  • 數十億年前,月球曾用它的磁場「罩著」地球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想,在數十億年前,地球剛誕生之初,地球磁場無法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太陽輻射稍微強一點,就能把地球生命全滅。那麼誰來保護地球生命呢?答案可能出人意料,此時月球正用它的磁場罩著地球。讓地球生命可以狗著猥瑣發育。數十億年來,這些生物已經演化為一群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他們發現了一些證據,用來支持這一神秘理論。研究人員再次研究了,由阿波羅任務帶回的月球巖石樣品。在月球巖石中找到證據,證明月球確實有過磁場。研究人員認為,地球誕生1億年左右月磁層已經相當堅韌。那時它離地球更近,從而有可能使月亮和地球的磁層相互作用。
  • 氣候變化影響地球磁場強度
    原標題:氣候變化影響地球磁場強度  新華社東京9月13日電 (記者藍建中 報導員甘璐)日本研究人員最新研究發現,地球磁場強度發生變動是由於極地冰蓋增減導致地球自轉速度出現變化造成的。這將有助於研究氣候變化與地球磁場變化之間的關係。  地球磁場不僅能避免對生物來說有害的宇宙射線和太陽風,還能防止大氣的散逸。
  • 月球的「盾牌」磁場消亡於10億年前,強度曾是地球的2倍!
    而日前一則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論文稱,數十億年前的月球不僅具有自己的磁場,而且強度是地球的兩倍。ps:今天的地球磁場約為50微特斯拉。 地球有自己的磁場,我們日常生活的導航定位是根據地磁場發展而來的,而且因有磁場的存在,也保護了地球生物免遭太陽高能帶電粒子流的傷害,如同一個防護盔甲。
  • 地球磁場為什麼會「翻跟頭」
    為什麼指南針會始終指向南方,這在古代曾是一個無法解答的謎,一直到1600年才由英國宮廷醫生吉爾伯給出科學的解釋。原來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大磁場,北磁極(N極)在地球的南端,南磁極(S極)在地球的北端。正是這個大磁場,吸引著磁針始終指向南方。
  • 地球磁場有什麼用?
    存在磁偏角,為11.5度。當然,地球中心是高溫狀態並沒有磁鐵棒,而是通過外核的電子隨地球自轉的電流效應(近似於電生磁)產生磁場的。地球的磁性,是地球內部的物理性質之一。地球是一個大磁體,在其周圍形成磁場,即表現出磁力作用的空間,稱作地磁場。它和一個置於地心的磁偶極子的磁場很近似,這是地磁場的最基本特性。
  • 26年前的深夜,假如不是木星「挺身而出」,地球或許早已一片荒涼
    在地球歷史上,距今6500萬年前,一顆隕石迅速朝著地球撞來,形成了巨大的隕石坑,導致地球發生大海嘯、地震和火山爆發,陽光完全被遮蓋,全球氣候被徹底改變,地球因此進入了核子冬天,導致地球上大約75%~80%的物種滅絕,包括恐龍,直到數百萬年後,地球上才再次恢復了生機。
  • 地球上可製造「超級磁場」,與黑洞磁場等級相當
    最新研究表明,科學家應當可以在地球上製造出「超級磁場」,與黑洞和中子星的磁場強度相當。  地球上的大部分磁場,即使是人造磁場,也不是強度特別高。醫院使用的磁共振成像(MRI)通常會產生1特斯拉(相當於10000高斯),比較之下,指南針的指針向北擺動產生的磁場是0.3-0.5高斯,一些磁共振成像設備產生的磁場高達10.5特斯拉(10.5萬高斯)。
  • 地球上可製造「超級磁場」與黑洞磁場等級相當!
    10 月 10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最新研究表明, 科學家應當可以在地球上製造出 「超級磁場」,與黑洞和中子星的磁場強度相當 。
  • 地球磁場異常減弱,如果地球沒有了磁場,世界會是什麼樣?
    極晝極夜現象,沒錯就是南極、北極,這就是地球的兩個端點,這個磁場對於我們地球而言更像是一層保護膜,這層保護膜可以保護我們星球免受來自太陽的太陽風的襲擊,宇宙輻射也會對地球造成影響,這也要通過這個磁場。這樣算下來大約幾萬年地球的磁場就會發生一次反轉,我們現在經歷的很可能就是一次地球的磁場的反轉過程。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在過去的數年中,地球的磁場在經歷著不斷的減弱,和上次反轉地球已經經歷了至少70萬年之久,在這70萬年中地球的磁場沒有發生過任何變化。
  • 科學家:南大西洋磁場出現異常!地球磁場強度削弱9%
    眾所周知,近幾十年來地磁北極已經從加拿大快速移動至了西伯利亞,這引發了科學界對地球磁場的深入探索。然而,地磁學家們在繪製全球磁場圖時又發了一種極端異常的現象——位於南大西洋的地磁場強度出現明顯下降,仿佛在封閉球形的地磁場上鑿出了一道道裂口。這一現象究竟意味著什麼?研究人員再次陷入困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