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侵權必究。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被曲解了千年,真相原來是這樣
中國古代,女性的生活是及其不幸的。但凡有什麼禍害,世人都從女人身上找到根源,甚至亡國,背鍋的大多是女子。這女子的地位低到了塵埃裡,所以就出現了一句輕蔑之言:女子無才便是德。有多少女子因此吃了沒文化的虧,但這句話是真正的含義其實實在誇讚女子德行的,大家知道嗎?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聊這「無才」與「德」的問題,說說這「女子無才便是德」是一句多麼高讚美之言。
根據史書《安得長者言》記載:「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然後他對這句話又註解道:「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從這段文子中可知,古人是想表達:凡女子者,有才華,又能深明大義,這就是賢德的最佳打開方式,但事實上這樣女子並不多。當時大多數人只是看看曲本小說,或者舞文弄墨,在人前賣弄一下,當作炫耀的資本,對這種人來說,還不如不識字的好,也就是把自己的「德」給弄丟了。
由此可見,這德行在古代文化中始終佔著重要的一席地位,女子無才便是德勸女子要以德行為主的意思,而非貶辱女人不能有才幹。這整個誤會是因為錯解了「無才」的「無」字所造成的。這個「無」字是動詞,是本有而「無」之的意思,也就是「本來有才,但心裡卻自視若無」的意思。「無才」不是真的沒有才幹,而是「雖然很有才幹,但一點也不自炫其才,依然自視若無」的意思。(比如修行人經常講「無我」,並不是真的沒有我了,而是忘掉自我,對一切個人得失無掛於心的意思。)古代的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卻擁有過人的才氣,還能自視若無,這不是非常高尚的德行嗎?
《隋唐演義》第三十七回就有說道:「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才何必為女子累,唯恐其恃才放曠,使人歎為有才無德,實乃可惜之至。故有才之女,當以謙遜為上,是即德。是我們受到文字障礙的關係,誤會了古人的一片苦心,我們應該要對古人深痛的懺悔,並且要以身為中華子孫為榮。
說到傳統美德,這」謙「就不得不拿出來說一下。如果說一個女子她很有才華、很聰明,聰明絕頂,超異常人,那並不一定代表她有」德「,那只是才,不代表德。如果對於這個才一直不知收斂,所謂恃才傲物,這往往有之,一個人有了才華了,本心不在,也就有了傲慢之氣。沒有才,他的謙卑還在;一有才華了,他眼睛就長到了頭頂上,看不見什麼了,那倒不如無才。所以「女子無才便是德」,是說心中不能執著於這些才華,將「謙」常記。這一但執著了才,你心中有這一物,這個傲慢心就起來了,謙卑立刻就沒有了,沒有了謙,其他的女德也就很難建立。
所以小編認為應該是:男子有德不顯露出來,這便是才;女子有才學但不臭顯擺,這便是德。所以「無才之德」實為褒獎我中華民族的女子,有如此高尚的德行!怎可視作為女性學習的阻礙呢?現世人竟對這麼好的一句話,誤會如此之深,說來慚愧!今天小編就先和大家聊到這啦,歡迎小夥伴們評論分享。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