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建築藝術中,園林建築可稱為除皇家、廟宇建築之外的中國建築藝術寶庫。由於皇室建築和廟宇建築都不能脫離傳統的設計語言,而在園林建築中,可以看到藝術的發散。
明代園林建築大發展,是因為明代的社會生產力比前代要高,士大夫們也有充足的社會資源。無論南北、商賈世家、官宦百姓,都在追求士大夫們對園林設計的追求,喜愛園林建築。
這股風潮的背後,是士人對園林建築藝術的獨特審美追求。中方在建築設計中比西方的石料、經久等設計語言更具有藝術話語權。明朝園林建築中,士人對心靈的追求,與園林設計相結合,使大江南北林立的園林成為一種雅致優美的景觀。
園內,設計很講究。
宮廷和官邸建築中最常見的就是他們自己的管理和居住建築。假如生命只處理不完的事情,和一些生活上的瑣事,未免會失去生命的樂趣。遊山玩水無疑是古代中國人放鬆自己最好的選擇。
但古代交通並不發達,而且名山大川,常有豺狼虎豹。在艱難的旅途中,面對山川潛在的危險,遊山玩水有時並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而是一種多愁善感。為便於自己享受遊山玩水的樂趣,花園無疑是最佳的去處。
第一,優雅是最高的標準。
花園的建造,除了人工的設計和雕琢外,還有一個很高的標準——不失丘壑的自然之美。總之,園林設計的最高標準就是雅致。園林中不應讚美人造建築的精巧,而應將自然之景與人造建築融為一體。
文人善於將這些巧妙的組合設計出來,在觀賞園林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優雅的樂趣。亭的建造,與周圍的山、石、花、木相得益彰。站在亭子裡,可以品茗,也可以觀景,消磨憂愁。
二是石頭向假山的轉化。
自然環境中,無非山、石、花、木。石頭,花,木材都可以通過手工雕琢製成,但是粉飾高山,卻成了一道難題。其實在明人士大夫眼中,早已有了解決之道——用巨石取代。從中國境內的石料中挑選出來,可以看到太湖洞庭西山的太湖石,是最好的建材。
太湖石為黑色,白色理,形大,又不容易生長苔蘚等物,很適合做園林假山。色和形都和山相似,又便於打理,因而太湖石的美名,就傳遍了大江南北。它在北方園林建築中,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江南,本來就是多山的地方,因此園林中只需用少量的建築來點綴,便可領略山林的樂趣。而且北部地區,多是平原,難以領略山川之美。因此太湖石在北方園林中,其地位是不可動搖的。除皇室寵愛外,士大夫們更是「愛慕」它。時至今日,頤和園景點,仍能看到太湖石的身影。
對大自然的崇敬和喜愛。
古代中國人的理想,除了生活需要之外,就是回歸自然,享受山水的樂趣。隱逸運動是東晉南北朝時期的一股風潮,它在士大夫的生活中得以體現。隱逸風潮雖在後歷史時期消逝,但隱逸文化已融入中國文化之中。
園林化的興起,是隱逸文化的又一體現。在家,享受美麗的風景、快樂的生活,無疑是人生最輕鬆的享受。這一隱逸文化的淵源,又與《道德經》有著密切的聯繫。「人、地、天、道、法自然」。
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指出人生最高追求——「道法自然」。宇宙中,有人居住的地方,人可以養育生命,也可以操縱生命。與天地之變一樣,其本質也是自然之變,只有順應自然之變,才能在天地之間,找到立足之地。
就是這樣一種對自然的崇敬和愛戴,士大夫們在園林設計中,找到了一種高雅的設計方案——合乎人性,尊重自然。
明式園林的興起
道文化雖然看起來高深,但其生命行為卻貫穿於國人的精神本質之中。比如吃、住、勞動,都是順時而為,順勢而為,這是最簡單的體現。於是明人所總結和設計的園林建築,在物質發達的明朝,也就風靡了。
官宦商賈爭相仿效,甚至一些平民百姓也在生活中,設計了一些簡單的園林景觀。是士人開放源流,使園林建築成為中國古代建築的珍品。它的園林形態多樣,參差不齊。每一座園林的背後,都是一個人的不同心態。
一、士大夫在居所文化藝術中的運用。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各種制度的完善,使明人對生命的追求更為迫切。但在良好的社會基礎上,它不像西方那樣發展現代科技,而是在文化道德、文化尋求突破。因此明代園林,各具特色,風格各異。
有些文人,喜歡在園林設計中添加綺豔之物,以體現自己的特色;而有些文人,則喜歡在園林中,設計出新穎的裝飾,如池水的倒影,使人能抬頭也能看見池中之物,以增加園林的觀賞性;還有一些文人,不飾雕琢,以一種樸實無華的美,來襯託他們樸實的心境。
由於設計的多種多樣,使得中國古代園林建築具有多種多樣的形式。每一座園林,都有不一樣的設計和風格。觀看園林的過程中,也充滿了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即使在今天,很多精美的設計仍然是值得全世界學習的。
官宦商爭相仿效的窘態。
文人在園林中得到了體現美的境界後,一些士人、宦賈,也爭相仿效,希望文人在自己的園林中也能得到體現。但在具體運用過程中,官宦商賈困窘百出,因為他們並不像士大夫那樣有設計美感。
裝飾過於繁複,氣勢恢宏,使園林失去了那份自然的美感。而在園林建築藝術中,反而成了病態的美。而且這種病態,說白了就是俗氣。花園是以雅致為美,如果有俗氣的影子,那肯定是失敗的園林作品。
難以模仿的心境;
士人作為園林設計的「主力軍」,在明代園林潮流中,在園林建築藝術中得到了大美的無形體現。但那些隨波逐流的官宦商賈,卻很難領悟士大夫們對園林設計的精妙之處,而只是簡單的搬運工和仿效,猶如「魯班門弄斧」,成為園林建築藝術的反面教材。
原因和本質上,都和設計師的心態有關。受到書本文化的影響,士人的心態更為淡定和富足,因此在文化設計上,更能體現出文化之美。官宦商賈,受其發展的大背景影響,很難脫離人世間的「俗氣」。
文化教育不僅得益於個人的文化積澱,而且還得益於個人的精神追求。通過文化可以直觀地或者藝術地表現出內心的想法。但園林建築藝術,除建築形式外,景物的融合設計,成為關鍵。
景致幽幽,景致悠悠。
優雅中最能體現其美的一種表現,便是幽幽。由於景致幽深,能委婉而含蓄地表現一種美的體現,與雅致的審美感受,不約而同,而且意境深遠。因此在明代園林中,最高的園林建築藝術作品,就離不開幽幽二字。
就是這種幽靜的隱秘,使得園林景觀充滿著好奇和未知。山窮水窮,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幽深美的最佳體現。幽人野客,不經人工雕琢,將自然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這才是園林藝術的最高境界。
因此,士人在設計園林時,不擇手段,把一塊石頭的放置放置好,正是為了襯託石頭的自然景觀。這一對山水樂府的追求,正是源於士人心態、樸素豁達的體現。每一朵花和每一棵樹木,都是自然的產物和美麗。
在建築中,生活態度得到了完美體現。
最初,園林的功能主要是接待客人,讀書,休息,講學。但在士人的生活追求中,園林建築卻搖身一變為一件藝術品。這種藝術表現了士大夫的人生理想,以及他們高雅的心境。
如今,書桌已成為學習生活的主戰場,根據自身的需求,書桌的布置也成為自己文化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只是明人士大夫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在大自然的天地間,用山水建築,與自然進行了完美的融合。
明朝園林,也是美也是俗的,正是明朝時期,人們在探索和運用建築藝術。時至今日,建築藝術也成為許多地區和城市的代名詞,因此,許多建築設計語言,得以傳遍全球。但想要提升中式建築的設計美感,對明代園林建築而言,的確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