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Chinamoney
內容提要
宏觀邊泉水:歷史上發行的三次特別國債,其用途分別是補充銀行資本金、注資中投公司、定向續作。結合當前形勢,我們對本次發行特別國債的用途有以下三個猜想:一是,借鑑地方政府專項債的模式,發行類似的中央政府專項債,重點用於基礎設施建設;這一可能性最大,預計規模在一萬億元以上。二是成立產業基金,支持重點行業領域的發展;但規模估計不到1萬億元。三是向國有銀行注資。從當前經濟形勢看,特別國債可以和現有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形成補充和分工。
海外段小樂:第一,歐美疫情在4月中下旬出現第一階段峰值的概率較高,但是否會出現反覆仍存較高不確定性。第二,疫情對經濟產生長期的、永久性的衝擊是確定的,但是這種確定性存在威脅和機遇兩個方面。一方面,疫情會導致某些行業的出清,以及一些中小型企業破產倒閉。另一方面,疫情會改變全球部分產業鏈布局。第三,市場可能會迎來階段性喘息的窗口。
固收周嶽:近期流動性風向不變,小心短時逆風。首先,從央行表態看,央行維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態度是很明確的。第二,從近期央行操作看,央行貨幣政策執行非常堅決。第三,今年4月份的資金缺口壓力並不大;但二季度利率債供給短期可能會對流動性形成衝擊。降準落地對債市到底是利好出盡的利空,還是利好落地的利好,很難下判斷。超儲利率的下調,確實為短端利率的下行打開了空間,但對長端的效果仍不確定。
一、宏觀邊泉水:關於特別國債用途的三個猜想
前段時間,政治局會議提到要發行「特別國債」,引發了市場對特別國債用途的猜想,回顧歷史並結合當前形勢,我們對其用途做了三大猜想。
特別國債通常是在特定形勢下,為了完成特定目的的支出而發行的國債,它只能用於一般預算外項目開支,列入基金預算,不能用於一般性政府支出,比如政府消費等。我國分別在1998年、2007年和2017年發行過三次特別國債,其中1998年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其目的是為四大國有銀行補充資本金,提高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增強銀行面臨風險的能力;2007年發行了1.55萬億元特別國債,注資中投公司;2017年發行特別國債,是對2007年到期的部分特別國債進行定向續作。
其次,我們結合當前的形勢,對本次發行特別國債的用途有以下三個猜想:
第一個可能是,借鑑地方政府專項債的模式,發行類似的中央政府專項債,重點用於基礎設施建設。這一可能性最大,預計規模在一萬億元以上。參考地方政府專項債的發行,2019年土儲與棚改等項目佔比高達65%,今年明確要求專項債不得用於土地儲備、棚改等與房地產相關領域,同時新增了應急醫療救治設施、公共衛生設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領域項目。從1Q2020地方專項債投向來看,重點集中在產業園區建設、收費公路、鐵路建設、生態環保、醫療衛生、鄉村振興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如果以中央政府專項債的方式來發行「特別國債」,預計將重點用於5G、交通、教育、醫療、基建等多個方面。根據社科院數據,我國中央政府槓桿率相對較低,存在加槓桿空間。4Q2019我國政府槓桿率為38.3%,其中中央政府槓桿率為16.8%,地方政府槓桿率為21.5%;此外,衡量政府債務率不能僅僅看槓桿率,從財務角度來看,財政收支相當於利潤表,負債能力不能僅考慮利潤表,還需要考慮資產負債表,根據社科院數據,2016年我國政府負債率(總負債/總資產)為18.7%,從國際比較實際上是比較低的,從負債率角度看,我國政府存在較大的加槓桿空間。
第二個可能是成立產業基金,支持重點行業領域的發展。這種可能性也存在,但規模相對會較小,估計不到1萬億元。一方面產業基金由政府注資,另一方面引導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的方式,既可以避免政府兜底所面臨的監管與限制,也可以更好運用市場化手段,激發社會資本活力。具體看,可能成立農田水利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基金等,對信息經濟、環保、健康、旅遊、高端裝備製造、文化教育等重大產業項目予以投資。但運用產業基金支持居民消費的可能性相對比較低,這個與扶貧基金不一樣。產業基金重點投入雖回報期較長,但對國家長遠發展有利,且具有一定盈利能力的項目。支持居民消費方面政府可能還是會更多通過稅費減免、發放消費補貼等方式來實現。
第三個可能是向國有銀行注資。當前國有大型銀行、政策性銀行資本充足率較高,按照1998年那樣通過發行特別國債向國有銀行注資的可能性偏低。1998以前我國銀行承擔了很多財政相關任務,造成了超額放貸、違規放貸,不良貸款率較高,資本充足率偏低,銀行體系系統性風險較高,這是1998年發行特別國債向國有銀行注資的背景。而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各級資本充足率滿足監管要求水平,沒有注資的必要性。再看政策性銀行,2018年國開行資本充足率為11.8%,總體水平也是比較高的。不過,如果今年大力度發揮國開行作用,也不能完全排除向其注資的可能性。
最後,從當前經濟形勢看,特別國債可以和現有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形成補充和分工。國內經濟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但海外疫情加劇下外需仍面臨嚴重不確定性。疫情對國內前兩個月經濟造成明顯負面衝擊,但是當前高頻數據開始改善,前期部分推後的消費、投資需求也將逐步得到釋放。此外,國內疫情已經接近尾聲,企業復工復產進度也在逐步加快,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主要在短期。在逆周期政策引導下,二季度和下半年總體經濟復甦進程有望加快。但考慮到一季度經濟有較大可能負增長,二季度海外需求還面臨壓力,政策重點應該更多放在穩定就業、鼓勵中小企業發展、刺激居民合理消費等方面。與貨幣政策相比,財政政策可能是更關鍵的因素,以中央政府專項債的方式發行「特別國債」,重點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可能性最大,預計發行至少一萬億元。
二、海外段小樂:疫情對海外經濟衝擊會造成永久性損傷嗎?
第一,短期看,歐美疫情在4月中下旬出現第一階段峰值(新增確診病例人數達峰值)的概率較高,但是否會出現反覆仍存在較高不確定性。如,韓國、義大利的峰值可能已經看到,德國、西班牙等國家的峰值可能很快也會看到,英國、美國的峰值可能需要等到4月下旬。但從長期來看,疫情出現反覆的概率比較高,這意味著疫情持續的時間可能相對比較長。如近期,新加坡新增病例人數再度上升,日本的病例人數也出現反覆。因此,今年秋天疫情是否會出現反覆,仍需要重點觀察。疫苗最早也要等到明年一季度之後,所以,有效治療藥品也會影響疫情的發展。
第二,疫情對經濟產生長期的、永久性的衝擊是確定的,但是這種確定性存在威脅和機遇兩個方面。一方面,疫情會導致某些行業的出清,以及一些中小型企業破產倒閉。如美國一個頁巖油企業倒閉;美國很多餐飲、旅遊、酒店、航空的周度訂單環比都出現了90%左右的下滑,這必然產生非常大的經營風險。疫情持續的時間越久,這種風險也越高。另一方面,疫情會改變全球部分產業鏈布局。比如,韓國、日本及中國從疫情中快速恢復,可能會使得一部分企業增加在這些國家的投資,行業可能包括電子、汽車等等。疫情結束後,也有可能很多企業處於對風險應對的考慮,也需要重新布局其價值鏈,對那些在疫情應對及後發優勢明顯的國家和地區來講,這次疫情等同於在一次大考中獲得較高得分,勢必會受到投資資金的青睞。
第三,市場可能會迎來階段性喘息的窗口。從美股來看,關鍵指標VIX指數已回落至40附近,市場最為恐慌的流動性拋售階段已過去,逐步進入了基本面定價的時段。下面美股可能面臨不斷縮量的過程,至於是否會創新低,可能需要觀察疫情對美國經濟衝擊的程度是否會超出市場預期。美債收益率未來仍有可能小幅下降。美國經濟2季度大幅負增長已經不可避免,美國貨幣和財政對衝也需要不斷加碼,這個過程中,美債收益率仍有可能進一步下行,但下行空間取決於美國經濟超預期下行的程度。從美元指數走勢看,仍不能得出美元指數一定會下行的結論。因為美元指數衡量的是美歐經濟的相對變化,歐元區整體經濟形勢不一定會比美國好。黃金上漲走勢仍是比較確定的。美國經濟下行的趨勢比較確定,那麼美國實際利率下行的方向也是比較確定的。
三、固收周嶽:怎麼看待近期的流動性?
今年以來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一直比較充裕,DR007、R007、Shibor等利率整體也呈現下降的趨勢。站在現在這個時點去看4月份的流動性,到底該不該樂觀?我們認為風向不變,小心短時逆風。
首先看央行表態。最近央行在多個場合表態「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3月22日,國新辦應對國際疫情影響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發布會表示,「一是分階段把握貨幣政策的力度、節奏和重點,始終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充裕,特別是要實現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GDP增速的基本匹配,並且可以略高一些。」4月3日再次表示,「一是分階段把握好政策的力度、重點和節奏。……所以要根據不同階段把握,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充分滿足市場的需求。也就是說,我們絕不會讓市場出現「錢荒」,當然錢也不要「變毛」,要滿足市場需求合理充裕,實現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與名義GDP的增速基本匹配並且略高一點。」從這些表態可以看出,央行維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態度是很明確的。保持流動的充裕,一方面是為了穩定金融市場,同時也是希望通過低成本的金融市場資金,來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
二來看央行近期操作,其貨幣政策執行非常堅決。從量方面看,3月中旬以來已經有兩次定向降準,共釋放長期資金約1萬億元;在前期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和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基礎上,又確定新增了1萬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從價方面看,3月底7天逆回購操作20bp的降幅突破了以往的公開市場操作幅度;周五大幅調降銀行體系超儲利率,調降了利率走廊的下限,為資金市場利率下行打開了空間。
三看常規資金缺口分析。4月是繳稅大月,但考慮到今年財政收入的減少壓力,4月份財政存款的缺口可能會低於季節性的5000億元;M0的季節性缺口不到1000億元,但考慮到央行近期積極投放基礎貨幣,補M0的缺口沒有問題;繳準的基數變動往年在0左右,綜合考慮近期信貸積極投放和準備金率的下調,預計繳準對4月影響也不大;外匯佔款方面目前來看有望繼續保持穩定。綜合來看今年4月份的資金缺口壓力並不大。
所以從央行的態度、央行的操作,及資金缺口看,4月流動性應該不存在大問題。
那麼,還有什麼是我們遺漏了的嗎?需要注意,雖然流動性充裕,但二季度的利率債供給短期可能會對流動性形成衝擊。前述4月3日新聞發布會表示,「一是合理擴大規模……提前下達2019年新增專項債券的額度是8100億元,今年這項工作開展的比較早,在此之前,已經提前下達了1.29萬億,加上此次再下達一批額度,提前下達新增專項債券規模將超出上年。」第三批額度下達後提前下達的新增專項債規模要超出上年,意味著第三批提前下達的額度會超過8600億元,加上之前兩批下達的還有2100億元專項債沒有發完,按照國常會要求提前下達的二季度要完成發行,那麼光新增專項債二季度就有1.07萬億元要發,這還沒有考慮借新還舊債的規模。
另外我們再考慮提高赤字率,原來機構大多是按3%的赤字率來計算的,如果赤字率提高到3.5%,那會增加5300多億元的新增赤字需要通過國債和地方政府一般債發行來彌補。而特別國債如果不算入赤字,假設有1萬元的規模,那今年利率債的供給相比去年會增加不少。儘管這些新增的規模預計要到5月份才是開始發行,但我們認為發行的節奏會明顯前置。
綜上,我們認為,接下去一段時間流動性的總量應該是比較寬裕的,但是需要關注一下這些政府債券的供給在短期內增加,是否會對市場形成衝擊,這取決於當時央行OMO操作的力度,短期風力不夠或者風向有變,對市場都會形成影響,這個放過風箏的人深有體會。
最後我們再來看一下降準降息對債市的影響,降準無疑是個好事情,但是前期市場對降準的預期已經非常強烈了,所以降準落地對債市到底是利好出盡的利空,還是利好落地的利好,其實很難下判斷。
而超儲利率的下調,確實為短端利率的下行打開了空間,但對長端的效果仍不確定:首先對於大行而言,超額儲備金並不是為了獲取收益,而是確保全行流動性的安全,銀行司庫對超儲利率的敏感程度可能並不高,銀行端的行為對此政策作出的反應需要觀察;其次,隨著貨幣資金市場可能出現的收益率進一步降低的情形,在支持實體企業融資的政策引導下,銀行體系可能會將資金投入信貸領域,即出現寬信用的狀態,這對長端利率未必有利。所以降準降息的政策效果還需要觀察。
作者:國金證券總量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