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的科學家們建立了失敗與成功之間的因果關係,證明了德國哲學家弗裡德裡希尼採的格言:「殺不死我的,只會讓我更強大。」
研究人員利用高級分析法來評估年輕科學家專業失敗和成功之間的關係。他們的研究發現與他們最初的期望相反,一個人在職業生涯早期的失敗,會為那些再次嘗試的人帶來更大的成功。
研究報告的主要撰寫人王陽(音譯)說:「對於那些事業剛起步就失敗的人來說,自然流失率會增加。但從長期來看,那些堅持下來的人表現得更好。這表明,如果失敗不會殺死你,它確實會讓你更強大。」
這項名為「早期職業挫折和未來職業影響」的研究在10月1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這項發現與馬太效應的解釋相違背。馬太效應假設「富人更富」的理論,即成功會帶來更多的成功。
凱洛格商學院管理與組織副教授、通訊作者王大順(音譯)表示:「從歷史上看,雖然我們相對成功地指出了成功的好處,但我們未能理解失敗的影響。」
方法和結果
研究人員分析了1990年至2005年,在職業生涯早期向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申請R01資助的科學家的記錄。他們利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評估分數將這些人分成兩組:一組得分略低於獲得資助門檻的「未達標者」和另一組得分略高於門檻的「剛達標者」。
研究人員隨後調查了在接下來的10年裡,每組平均發表了多少論文,這些論文中有多少是熱門論文。分析顯示,「未達標者」組獲得的資助較少,但與「剛達標者」組相比,他們發表的論文數量和熱門論文數量一樣多。
研究人員想知道,這種影響是否可以歸因於一種「淘汰」現象,即早期的職業失敗導致了「未遂」群體中的一些科學家退出該領域,只留下最堅定的成員。進一步的分析顯示,雖然「未遂組」在失敗後的流失率要高出10%,但單憑這一點,並不能解釋他們日後事業上更大的成功。
這項研究並沒有反駁馬太效應,而是為那些失敗的人提供了一條互補的道路。「失敗是有價值的,」王大順說,「我們剛剛開始將這項研究擴展到更廣泛的領域,並在其他領域看到了類似效應的良好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