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皺紋大變形-膜基系統多倍周期失穩形貌演化規律|SCPMA研究論文

2021-01-09 騰訊網

軟物質表面失穩現象,尤其是薄膜/基底系統表面起皺行為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例如皮膚皺紋、大腦溝回、風乾水果和花葉形貌等;現代工業中,柔性膜基系統失穩行為在表面自清潔、防汙損、形貌偽裝和微納米斑圖成形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然而,如何定量預測並連續追蹤後屈曲非線性失穩模態中的多重分岔轉變仍是一項挑戰。

近日,復旦大學徐凡教授課題組揭示了膜基系統中多倍周期後屈曲形貌的複雜演化規律(圖1),並撰寫題為「Intricate evolutions of multiple-period post-buckling patterns in bilayers」 的研究論文,發表於《中國科學:物理學 力學 天文學》英文版(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2021年第64卷第1期。

圖1. 膜基系統失穩模態演化示意圖:(a)基底預壓縮:平整—褶皺—三倍周期—摺痕, (b) 直接壓縮:平整—褶皺—倍周期—四倍周期—摺痕,(c) 基底預拉伸(高模量比):平整—褶皺—凸脊,(d) 基底預拉伸(低模量比):平整—褶皺—多級褶皺。

研究者通過開發超彈性膜基系統的晶格模型來定量預測非線性失穩形貌演化全景,揭示了直接壓縮條件下會出現平整—褶皺—倍周期—四倍周期—摺痕的多重後屈曲分岔現象。研究發現基底預拉伸、預壓縮和系統模量比會顯著改變膜基系統的表面失穩形貌。高預拉伸下,低模量比膜基系統出現多級褶皺(hierarchical wrinkle),高模量比系統出現褶皺—凸脊轉變。此外,適度的基底預壓縮下,膜基系統最終演化為三倍周期模態。最後,研究者給出了基於neo-Hookean和Arruda-Boyce超彈性本構模型下的表面失穩形貌相圖(圖2)。

圖2. 模量比和基底預拉伸決定失穩模態相圖。超彈性本構模型:(a) neo-Hookean, (b)Arruda-Boyce。不同顏色區域表示不同的最終失穩模態。

研究結果為定量理解和預測超彈性薄膜/基底系統在多種加載下的複雜非線性失穩形貌演化給出了系統的理論計算方法,在多功能表面製造和調控領域具有研究潛力和應用前景。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教委等項目資助。

作者簡介:

程柘

復旦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軟物質與柔性結構力學。

徐凡

復旦大學教授、博導。中國力學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力學學會軟物質力學、微納米力學工作組組員、上海市力學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軟物質與柔性結構力學、薄膜力學和智能材料力學研究。多項成果發表於PRL,JMPS,Nature Biomed Eng,Adv Funct Mater,IJSS,IJES,EML等國內外學術期刊,並被Nature,Nature Phys和Nature Biomed Eng專題評論報導。

更多詳情請閱原文:

相關焦點

  • 李春元等:深部開採砌體梁失穩擾動底板破壞力學行為及分區特徵
    深部開採的強擾動附加屬性導致底板煤巖破壞加劇,易溝通底板承壓水導升帶而誘發突水災害,故研究砌體梁失穩擾動底板破壞的力學行為可為實現礦山巖層控制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根據彈塑性力學理論分析了深部開採砌體梁失穩擾動底板破壞的動載源特徵,基於壓力拱及損傷力學理論研究了砌體梁失穩擾動底板壓剪破壞和卸荷破壞的力學行為,應用離散元軟體計算分析了不同採深下砌體梁失穩擾動底板的應力變化及變形破壞行為,結合採動力學全過程應力-應變曲線獲得了深部開採底板強擾動破壞的分區特徵,並應用深部開採微震監測數據進行了驗證。
  • 局部荷載下煤樣內部微結構及表面裂隙演化規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題目:局部荷載下煤樣內部微結構及表面裂隙演化規律作者:趙洪寶1,2,王濤1,蘇泊伊1,程輝1,劉紹強1,李揚1作者單位:1.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能源與礦業學院,北京 100083;2.
  • npj: 材料任意載荷下失穩條件—從第一性原理到連續介質力學
    通常材料在不同載荷下,其失穩應力和失穩模式並不相同比如,材料在靜水壓作用下,其失穩壓強可以達到100 GPa左右,而在單純剪切下,材料在很低的應力載荷下(通常在100~200 MPa)產生失穩剪切變形。傳統的材料失穩準則例如最大剪切應力(Tresca準則)或者能量準則(von Mises準則)只能描述材料的塑性失穩變形,並不能描述材料的相變失穩。
  • 原來皮膚都是皺皺巴巴的 ——皮膚表面形貌
    皮膚表面形貌評估方法,大致可分為直接法和間接法兩大類,具體包括:4.1 直接目視法在臨床上有分級評估法,依據為皺紋等級標準照片,本章不做討論。另外有研究者對分級評估法提出更詳細的歸類,描述了鱗片狀剝落、粗糙度等皮膚分級。此類方法,主要缺點是人為主觀性較強,準確性和可重複性較難實現。
  • Nature石墨烯雙層堆疊膜製成的可變形柔性驅動器與機器人
    他們進而巧妙地利用了該特殊的力學行為,實現了形貌可編輯的無繫繩軟體機器人。相關工作以&34;為題,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通訊》。陳濤課題組的王帥博士和姚海民課題組的博士生高陽同學和危安然同學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姚海民教授和陳濤研究員、肖鵬副研究員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在開發可編程的束縛式軟機器人方面,人們的興趣與日俱增,但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 廈門大學侯旭課題組綜述:液基多孔膜,微納孔道藏世界,液體門控通乾坤
    鑑於此,本文探討了液基多孔膜的設計與應用研究思路,整理了該方向的發展歷史,總結了其跨膜傳輸機制、液基複合膜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能與優勢,並進一步系統討論了其在膜技術領域例如分離,萃取,智能門控系統和化學檢測等最新應用進展。
  • 「論文集錦」煤巖災害前兆預警基礎研究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本期推出的是「煤巖災害前兆預警基礎研究」相關論文,石膏和砂巖試樣損傷破裂及聲發射時空演化規律研究.陳棟,王恩元,李楠,等.2018,43(7):1902-1909.
  • 腐蝕頂刊:發現鈍化膜可誘導織構金屬電化學活性各向同性
    因此,亟待開展相關研究,明晰HDR-LSF組織的織構演化規律,闡明晶體學織構對鈍化金屬電化學活性的作用機理,為提升我國航空發動機製造水平奠定基礎。近日,青島理工大學山東省增材製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郭鵬飛副教授,聯合西北工業大學林鑫教授團隊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曲寧松教授團隊,針對航空發動機用鎳基高溫合金典型牌號Inconel718合金(國內牌號為GH4169),開展HDR-LSF實驗,基於雷射熔池形貌及溫度場數值模擬,揭示高沉積速率條件下沉積態組織織構的演化規律;觀察鈍化膜的原子尺度結構、成分特徵,利用點缺陷模型
  • 腐蝕頂刊:發現鈍化膜可誘導織構金屬電化學活性各向同性
    因此,亟待開展相關研究,明晰HDR-LSF組織的織構演化規律,闡明晶體學織構對鈍化金屬電化學活性的作用機理,為提升我國航空發動機製造水平奠定基礎。近日,青島理工大學山東省增材製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郭鵬飛副教授,聯合西北工業大學林鑫教授團隊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曲寧松教授團隊,針對航空發動機用鎳基高溫合金典型牌號Inconel718合金(國內牌號為GH4169),開展HDR-LSF實驗,基於雷射熔池形貌及溫度場數值模擬,揭示高沉積速率條件下沉積態組織織構的演化規律
  • 武漢巖土所等在鈣質砂形貌的動態圖像定量分析研究中獲進展
    我國南海的珊瑚鈣質砂顆粒具有的不規則形狀、表面粗糙且多稜角、易破碎的特點,使其與常規陸源砂相比具有更為複雜的工程力學特性,珊瑚鈣質砂在加載受力過程中的顆粒破碎和形貌變化特徵對於深化鈣質砂土變形破壞影響機理的認識具有重要意義。
  • 王元卓|探究社交網絡演化規律
    成就社交網絡的內在邏輯,大數據能否作答?社交網絡有哪些你不知道的規律?本期《世紀大講堂》,王元卓帶您《探究社交網絡演化規律》。王元卓,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大數據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網絡大數據分析、開放知識計算、社交網絡演化分析、網絡與信息安全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
  • 中科院團隊最新研究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研究團隊 供圖)反鳥類與現代雞的卵巢濾泡對比照片。(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周忠和院士團隊對鳥類卵巢濾泡(卵泡)化石相關標本研究獲得最新進展,進一步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 中科院團隊最新研究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周忠和院士團隊對鳥類卵巢濾泡(卵泡)化石相關標本研究獲得最新進展,進一步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歷卵巢退失演化。
  • 論文推薦|朱廣安等:臨斷層孤島面衝擊危險與斷層滑移數值反演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創新點(1)針對臨斷層孤島工作面衝擊顯現頻發,系統地提出一種孤島工作面推進過程中採動誘發斷層滑移失穩的數值模擬方法。(2)確定了斷層滑移失穩的判定準則,總結了斷層滑移失穩與衝擊危險之間的關係。
  • 清華研究揭示蘊藏的奧秘
    近日,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博士生程彬、教授寶音賀西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的合作者,在《自然·天文學》發表文章,揭示「陀螺型」小天體的成形機制。利用自旋加速導致風化層失穩的理論模型和顆粒仿真,結合最新的小行星探測數據,他們認為,風化層-巨石耦合演化機制導致了陀螺型小天體的主要地質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