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皮耶裡克·索朗正在觀看其作品
導言:他是一位啞劇的幽默大師,通過最先進的技術將最普通的生活,跳躍性的哲思結合在一起。用作品演出一幕幕荒誕幽默劇。看他的作品,時常會被逗笑,又會因所蘊含的生活哲思陷入思考中。2017年8月5日,艾米李畫廊帶來了法國當代影像藝術大師皮耶裡克·索朗(Pierrick Sorin)在中國的小型回顧展:「充實的人生 1992-2017」,向觀眾展現了藝術家從1992年-2017年間創作的代表作品約19件。展覽歷時18個月進行籌備,近兩周的時間進行布展,向觀眾呈現了這位影像藝術大師的卓越天賦。
A廳展出現場
一切源於一部拍攝自己早起的電影
看皮耶裡克·索朗的影像作品,首先會被他的表演吸引,對於影像藝術家而言,這是難得的天賦。而他的影像藝術創作也是因一次偶然的自我表演開始的。20多歲的時候,皮耶裡克·索朗是一位小學老師,每天都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一天早晨,依舊被鬧鐘叫醒,看著鏡子裡憔悴的自己,他忍不住感慨道:「哦,我實在太累了,我明天必須要早一點休息。」說完這句話,他被自己逗樂了。因為鏡子裡說話的那個人的表情、動作、語言實在太好笑了。
於是索朗想到可以把自己這有趣的一面拍攝下來。幾天後,他開始實施這一拍攝,將一部攝像機放在床前,然後拍下自己起床後說的那一句話:「啊,我太累了,我必須要早一點睡覺。」這樣拍攝了一個月的時間,然後他把所拍攝的素材製作成了一部電影《Awake》。並把這個片子寄到了法國國家二臺一個專門播放這類電影的頻道,該頻道在電視上播放了他的這部影片。幾天後,他接到了不同人的電話,他們從電視上看到了他的表演,很希望可以與他合作
B廳展出現場
最開始,是不同的電影導演找到索朗,覺得他是一個很有天賦的演員,希望可以與他合作拍電影,雖然這一切都來的很突然。然而索朗並不把自己當做一個演員,所以他一一拒絕了。
這之後,他的生活發生了徹底的變化。索朗是法國南特人,忽然間,他從一個鄉下的小學教師空降法國香榭裡大道,每天與不同的人開會,討論如何做作品。他自己也覺得很奇妙,「我只是每天起床後拍拍自己。」
走入三維空間全息影像
做完《Awake》這部片子之後,索朗開始了他不斷創新的影像藝術生涯。最早的時候,他使用的機器不像現在,可以及時地確認畫面,那時他拍完東西,要等一個月才能看到成品。在他的時代,還不存在現在所謂的錄像藝術。而且他早期的作品雖然體量巨大,比如此次展出的《非常充實的人生》,但都是他自己拍攝完成的,沒有團隊幫助。因此,在索朗的那個時代,幾乎沒有人去做這件事情。
索朗以創作全息影像作品著稱。也是最早利用這一技術進行創作藝術家之一。早在1985年,他就開始了將影像與空間結合的嘗試。當時他做了一件作品:在點燃的一團火中,把影像投射到煙霧上。當時還是膠片拍攝的年代,做這件作品對索朗的難度可想而知。而且不僅是技術上的,也很少人會想到去這樣做。
背過身去就有一幅好畫 The Beautiful Painting is Behind us 影像裝置 Installation with video projection 尺寸不可變 1989 第2版
除此之外,索朗也注重作品與人的互動。此次展出的另外一件作品《背過身去就有一幅好畫》,創作於1989年,當時索朗想有沒有可能通過實時成像的方式,使拍攝的人物可以出現在影像中,從而與觀眾產生互動。這種互動影像作品當下雖然已經不新鮮,但在那個時代,索朗也許是第一個進行這類互動影像創作實踐的藝術家。
69個體位 69Positions 綜合材料和全息攝影 Mixed media with hologram 112 x 45 x 60 cm 2017
水族箱 Aquarium 全息攝影裝置 Installation with hologram 120 x 50 x 25 cm 2010
隨著科技的發展,為藝術家提供了新的媒介。也使其作品不斷涉及包括影像在內的劇場、聲音、定格動畫,以及一些由他親自設計的特殊效果。多年來,索朗受許多品牌之邀為他們創作作品,這也使得他得以不斷地接觸最新的科技,並思考這些成像技術的未來。
軒尼詩, 傳統蛻變 Hennessy, from tradition to innovation 影像裝置 Installation with video projection(截圖)
比如此次展覽中呈現的為軒尼詩250周年巡展創作的《軒尼詩,傳統蛻變》,藝術家將自己置身於歷史文化遺產之中,創作靈感源自微型視覺劇場的影像裝置,同時結合了物理手段和立體電影的當代作品。索朗通過最新的影像技術,將古老傳統的工藝與之聯繫在一起。他在微型舞臺上投射簡短的視頻片段,在充滿幻想的奇異世界當中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在這個迷你奇趣的世界裡,軒尼詩的品牌文化遺產與索朗的法式幽默水乳交融。在藝術家的異想情景中,從在外太空品嘗軒尼詩,到擺滿軒尼詩手工品的柜子,奇思妙想不一而足。有形和無形的概念邊界被技術所模糊。而在展廳之中,作品中概念化的軒尼詩將同展廳中的軒尼詩遙相共舞。
與生活有關的辯證哲思
而無論索朗在技術上如何創新,多年來,他的作品所關注的問題都與他個人的生活有關,或者說與個體有關,且充滿了辯證的思維。索朗擅長利用幽默甚至略帶諷刺的手法,將我們日常生活中負面情緒進行轉化,而背後則是對我們人生的意義的思考。
展覽中一件創作於1992年,在此次展覽中重新製作的《門後藝術家》的作品,觀眾需要透過門上安裝的一個特別的光學貓眼觀看作品。透過貓眼,他們能夠看到門後有一個男人正對著貓眼吐出顏料,他不停地吐著,吐完了有將其上的顏料擦掉,然後繼續吐與擦的行為……周而復始。這個門後的男人雖然只是一個影像,但透過貓眼的處理,觀眾在觀感上會感覺他是一個實在的人。
作為一個被製造出的錯覺(或曰「視覺陷阱」),這件作品所呈現的藝術家同觀眾間的關係版本稍顯激烈。同時,該作也以一種幽默的方式重現了60年代時人們對油畫的抗拒態度,後者在許多當代西方藝術作品中都有所體現。
《丟失鑰匙的男人》 影像裝置,1999
另外一件創作於1999年的大型影像裝置作品《丟失鑰匙的男人》,作品的中央有一個小人兒的全息效果影像,這個人看上去情緒激動、慌亂。為了找鑰匙,他把身上的各個口袋摸了個遍,卻什麼也沒找到。在這個迷你影像裝置背後牆面上有一個長達六米的影像,由兩個特寫鏡頭組成,鏡頭中,這個人把手探到口袋裡,目光焦躁。這些圖像相互間有部分重合,時而形成一系列巨幅的、近乎抽象的動態影像(神似實驗電影的風格)。而投影前方的小人兒看上去就像要被後面充滿焦慮的巨大畫面所吞沒。作品中的人物表現出當面對未知世界時所感受到的脆弱無助,進退無門。
皮耶裡克·索朗在其創作初始,便以其獨特的幽默感,對作品編排與情節的鑽研,以及對自身生活勇敢而無盡地調侃特立於國際當代藝術的潮流之上。在機構展覽及收藏方面,他的作品一直是各大知名博物館及當代藝術機構中的常客,其中包括:巴黎東京宮、巴黎卡地亞基金會、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倫敦泰特美術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東京都攝影美術館等。在品牌合作方面,他是這個領域裡最早參與品牌委任創作的藝術家,合作過的品牌包括:香奈兒(與攝影大師 Jean-Paul Goude)、卡地亞、雷諾、路易威登,軒尼詩、巴黎老佛爺百貨等等。此外,自2007年以來,他還參與導演電視節目和視頻短片,並長期作為巴黎歌劇院、巴黎夏特雷劇院及義大利斯卡拉歌劇院等數家歌劇院的歌劇編導。值得一提的是法國南特市政府正在建造一間以「皮耶裡克·索朗」為名的美術館,預計2年後完工對公眾開放。目前皮耶裡克·索朗的一件光學劇場作品《玩具屋》正在巴黎東京宮的「透景畫」大型主題展覽中展出,同時他還受邀參與歐洲各大美術館及機構開展更多的展覽及項目合作。因此,我們在將來也會有機會在世界各地更多的美術館、藝術機構、公共空間裡看到這位頂級「視覺魔術師」的作品。
展覽現場,藝術家與觀眾交流
觀眾在現場觀看、體驗作品
皮耶裡克·索朗
皮耶裡克·索朗的助手正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