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它是診斷疾病的「神器」 到醫院主動要求醫生用它給自己做...

2021-01-17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有人認為它是診斷疾病的「神器」,到醫院主動要求醫生用它給自己做身體檢查核磁共振一定比CT好嗎?

  最近一些年,中國加速引進核磁共振掃描儀,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關於調整2018—2020年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2020年,我國超導核磁共振掃描儀保有量達到10713臺。不少人認為,核磁共振比CT清楚,是診斷疾病的「神器」,到醫院主動要求醫生給自己做核磁共振。本文就談談核磁共振究竟是怎麼回事。

  「磁共振」還是「核磁共振」

  現在說的「磁共振」本來叫「核磁共振」,全稱是「核磁共振成像」(NMRI)。由於民眾誤認為核磁共振成像要用核輻射,對它有恐懼心理,後來就把「核磁共振成像」的「核」去掉,改成「磁共振成像」(MRI)了。

  其實,用「核磁共振成像」才能更準確地定位這種臨床檢查儀器的本質,因為它是靠強磁場中的原子核共振現象成像的,這裡的「核」不是核輻射,而是指「原子核」,核磁共振與核輻射沒有任何聯繫。

  1980年核磁共振成像首次被應用於臨床診斷

  1946年,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愛德華·米爾斯·帕賽爾發現了核磁共振現象。1946年,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菲力克斯·布洛赫提出「布洛赫方程」,為核磁共振現象的數學計算奠定了基礎。195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他倆,以表彰他倆在核磁共振領域作出的傑出貢獻。

  起初,核磁共振主要用於有機物的分子結構研究。1971年3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雷蒙德·達馬丁在《科學》雜誌發表的論文提出,腫瘤組織與人體正常組織的核磁共振釋放的能量不同,這為把核磁共振現象用於醫學檢測拉開了序幕。很快,達馬丁研製出了核磁共振掃描儀,並於1972年3月17日向美國專利局申請了專利,該專利於1974年2月5日獲得批准。令人惋惜的是,達馬丁並未因發明核磁共振掃描儀獲得諾貝爾獎。

  1973年,美國石溪大學教授保羅·勞特布爾和英國諾丁漢大學教授彼得·曼斯菲爾德改進了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讓掃描時間從幾個小時縮短為幾十分鐘甚至幾分鐘,推動了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臨床應用。200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他倆,以表彰他倆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方面的重大貢獻。

  20世紀70年代末,英國艾伯丁大學醫用物理學教授約翰·馬拉德研製出世界上第一臺全身核磁共振掃描儀「馬克一號」,並把它安裝在蘇格蘭艾伯丁皇家醫院。1980年8月28日,「馬克一號」對一患者進行了全身掃描檢查,發現了胸腔腫瘤、腎臟病變及骨癌,這是世界上首例核磁共振臨床醫學診斷。隨後3年,「馬克一號」對1000名患者進行了檢查。1983年,這臺全身核磁共振掃描儀被移裝在倫敦聖巴塞洛繆醫院,在那裡運行了10年。

  超導磁體是核磁共振的核心

  核磁共振掃描儀外形與CT掃描儀差不多,但前者比後者要大得多,價格也更昂貴。

  核磁共振掃描儀包括磁體系統、梯度磁場系統、射頻場系統、計算機系統和控制臺等幾大部分組成,但核心是磁體系統,它是核磁共振成像的基礎。

  磁體系統就是產生強磁場的系統,最初由永磁物質產生,呈開放式的U形,它不需要電即可產生永久磁場,運行成本低,但體積龐大,磁感應強度低,大多已被淘汰。目前,核磁共振掃描儀的磁場基本上都由超導線圈產生。

  要想讓金屬線圈超導,就必須獲得超導低溫。液氦(主要由美國生產)可以提供接近絕對零度(-273.15)的低溫環境,線圈置於這樣的低溫環境裡出現超導現象,也就是電阻為零。超導線圈被外部電流激發後,因沒有電阻也就不存在能量損耗,無需外部持續供電其內部電流也會一直流動下去,從而產生強度不變的永久磁場。

  我們說「強度不變的永久磁場」只是個理論值,由於超導線圈導線長度幾十公裡,這麼長的導線必須由多段導線焊接而成,而焊點因材料不同會存在電阻,超導線圈會有輕微的能耗,也就是說,核磁共振的超導磁場也是逐漸衰減的,只不過是衰減得比較慢而已。

  目前,醫院裝備的超導核磁共振掃描儀磁感應強度大多是1.5特斯拉(T)或3.0T。出於安全考慮,更高磁感應強度的核磁共振掃描儀僅用於科學研究。目前,用於動物研究的21.1T的核磁共振掃描儀已得到應用。

  超導核磁共振掃描儀必須處於24小時開機狀態,即便沒有患者檢查也要開機,因為必須讓超導線圈置於接近絕對零度的低溫液氦中。為了防止磁場向外洩漏,必須對核磁共振成像檢查室進行屏蔽,要在牆體上鋪設超低碳特種鋼,這種鋼材價格昂貴,我國需要進口。為了減少屏蔽成本,也有的製造商在主磁體外增加一個反向電流線圈,用來抵消超導磁場的外洩。

  目前,核磁共振掃描儀的主要製造商包括美國的通用電氣、德國的西門子、荷蘭的飛利浦、日本的東芝和韓國的三星。

  靠接收人體內氫的信息成像

  核磁共振重建圖像依賴強磁場就像CT成像依賴強X光,但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要比CT成像技術複雜得多。

  當原子核的質子數和中子數其中至少有一項是奇數時,質子同原子核一起旋轉形成磁場,就像電流通過線圈形成磁場一樣,根據安培定則(右手螺旋定則)可判斷出N極和S極。

  人體中具有磁場的原子核有很多,如氫、氮、磷、碳、鈉、鉀、氧、氟等,但氫在人體中的含量最大,約佔三分之二,並且存在於各器官組織中,而且磁化率高,釋放出的信號強,所以,核磁共振選擇氫原子核成像。更準確地說,是利用氫最常見的同位素氕(氫-1)成像,氕只有一個質子,沒有中子,豐度高達99.98%。氕原子核只有一個質子,下文提到的氫質子就是指氕原子核。

  讀到這裡可能有讀者會問,既然人體存在很多有磁場的原子核,那人體是不是也有磁場?

  人體是沒有宏觀磁場的,因為人體內各種原子核產生的磁場的極性是無序排列的,磁感應強度是個矢量,它們互相抵消,整個人體就不會表現出磁性來。

  「矢量」是中學物理的一個基本概念,它有大小和方向,有正負之分,力就是矢量。與「矢量」對應的是「標量」,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無正負之別,能量就是標量。

  核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人體進入核磁共振掃描儀的超導磁場後,氫質子的磁場方向便與超導磁場平行,這種平行是動態平行,因為氫質子像陀螺一樣,在自旋的同時也以超導磁場的磁力線為軸旋轉,這也叫進動,進動頻率是由外加磁場的強度決定的。處於低能級的氫質子與超導磁場方向一致,處於高能級的氫質子與超導磁場方向相反,但前者多於後者,這樣人體就呈現出宏觀磁場來,方向與超導磁場的方向一致。

  通過調整梯度磁場梯度和射頻帶寬,可選定斷層位置及層厚,然後用射頻線圈向斷層發射電磁波,當處於低能級的氫質子進動頻率與電磁波頻率相等時,便吸收電磁波能量發生共振,進入高能級;關閉電磁波後,那些參與共振的氫質子,便釋放電磁波能量回到原來的低能級。

  共振氫質子回到低能級時釋放電磁波能量,而這種能量被氫質子周圍介質吸收呈現指數下降(馳豫),介質不同下降的快慢也不同。如果在某一時刻打開射頻線圈,此時的射頻線圈就成了信號接收線圈,把斷層各體素上共振氫質子衰減的信號接收下來,經計算機計算,把體素信號對應到像素上,便可重建圖像。

  從上文可以看出,儘管人體內氫質子不計其數,但參與共振釋放成像信號的氫質子並不多,其數量就是低能氫質子與高能氫質子的差數,僅佔氫質子總數的百萬分之幾。

  總之,核磁共振就是在強大磁場的基礎上,通過梯度磁場和射頻確定斷層部位和厚度,再經過射頻激發氫質子共振,去掉射頻後被激發的氫質子釋放能量,這些能量因周圍介質不同而呈現不同的指數衰減,把這些衰減的信號接收下來,經過計算機複雜的計算重建灰級圖像。

  核磁共振一定比CT好嗎

  公眾有種對核磁共振的迷信心理,核磁共振比CT貴,就認為它一定比CT好。其實,核磁共振與CT各有各的優勢,不能一概而論誰更好。

  一般而言,核磁共振對人體軟組織成像能獲得更多的細節信息,但它對骨質方面的病變檢查不如CT。

  核磁共振對中樞神經系統的病灶檢查具有明顯的優勢,對腦部腫瘤、顱內感染、腦血管病變、腦白質病變、腦發育畸形等也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但對顱骨折、急性腦出血以及病灶鈣化並不敏感。核磁共振檢查眼、鼻、喉及頸部病變也優於CT,但對這些部位的骨質病變檢查不如CT。另外,核磁共振無需使用造影劑便可得到血管、膽胰管、尿路等管腔造影,而CT造影必須使用造影劑。

  CT掃描用時很短,幾秒幾十秒即可完成;但核磁共振掃描需要時間較長,需要幾分鐘到幾十分鐘,而且噪音很大,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恐懼感。正因為核磁共振掃描時間長,它不適合對運動器官的檢查,如心臟等。

  核磁共振有一個操作優勢,那就是,無需移動人體,只需要通過調整梯度磁場梯度和射頻帶寬,就可以對人體任何組織、任何斷層和層厚進行掃描。

  核磁共振安全嗎

  2017年12月9日,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提出,核磁共振的強磁場和射頻能量會引起一些安全問題,美國每年有數百萬例核磁共振成像,每年收到大約300例由此引發的不良事件。

  核磁共振雖然不用X線,但卻需要強度極高的磁場。地球表面的磁場平均是0.5高斯(Gs),1T等於1萬Gs,而現在普遍使用的3.0T超導核磁共振掃描儀,其磁場強度是地球自然磁場的6萬倍!在這樣的強磁場環境下,磁性金屬物質會像噴氣式飛機一樣拋射。

  被檢查的患者身體內不能有任何金屬植入物,如血管支架、含有金屬的義齒、金屬節育環等,因為這些東西在強磁場下會發生移動,給身體造成傷害甚至是致命危害。如果患者說不清自己體內是否有金屬植入物,核磁共振掃描前必須進行X線檢查。對安裝心臟起搏器的患者而言,不但禁止核磁共振檢查,也禁止進入核磁共振檢查室。

  患者也不得攜帶任何金屬器件進入檢查室,如鑰匙、手錶、腰帶、首飾等,因為金屬物品在強大磁場作用下會飛射出去,傷害患者並損壞儀器。把銀行卡等磁卡及電子設備帶入核磁共振檢查室也會受到損壞。

  核磁共振掃描時會產生很大的噪音,為保護聽力,檢查醫師要為患者戴上耳塞。

  核磁共振的射頻能量會加熱患者身體組織,會讓患者感到不適。

  另外,液氦不但超低溫,也具有毒性,洩漏後會給接觸的人造成凍傷、中毒等傷害。

  和CT一樣,如果想獲得更清晰的圖像,就必須使用造影劑加強掃描,使用造影劑,某些患者會發生過敏等不良反應。

  核磁共振會給接受掃描的人造成哪些危害以及危害程度有多大,從目前的研究看尚不明確。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人經過長期進化已經適應了0.5Gs的地球自然磁場,突然進入強度是自然磁場6萬倍的磁場中,肯定有某些不利的影響。故此,一般不建議妊娠期婦女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尤其是懷孕3個月以內的婦女;國外甚至規定近期計劃懷孕的婦女在做核磁共振檢查前一定要諮詢醫生。

(文章來源:羊城晚報)

(責任編輯:DF537)

相關焦點

  • ...到醫院主動要求醫生用它給自己做身體檢查核磁共振一定比CT好嗎?
    原標題:有人認為它是診斷疾病的「神器」,到醫院主動要求醫生用它給自己做身體檢查核磁共振一定比CT好嗎?不少人認為,核磁共振比CT清楚,是診斷疾病的「神器」,到醫院主動要求醫生給自己做核磁共振。本文就談談核磁共振究竟是怎麼回事。   「磁共振」還是「核磁共振」   現在說的「磁共振」本來叫「核磁共振」,全稱是「核磁共振成像」(NMRI)。
  • 泉州180醫院「神奇」導納儀 診斷心腦血管疾病強過心電圖
    他朋友身體不適,胃病久治不愈,聽聞泉州180醫院有一臺「神奇」的儀器能做檢查,對疾病的診斷能力很高。為解答網友疑惑,閩南網記者聯繫了泉州180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導納室王仁鳳醫生。經王醫生證實,泉州180醫院確有這樣一部心腦胃導納儀,能對人體血循環的流動情況做出準確、快速的檢測。
  • 人工智慧診斷皮膚癌準確率達91%,未來手機當醫生不是夢
    以黑色素瘤為例,如果在五年之內的早期階段檢測並接受治療,生存率在97%左右;但在晚期階段,存活率會劇降到14%。因而,早期篩查對皮膚癌患者來說生死攸關。一般情況下,來到醫院或診所後,醫生會基於視覺診斷進行臨床篩查,再對疑似病變部位依次進行皮膚鏡檢查、活體組織切片檢查和病理學診斷。醫生使用皮膚鏡進行檢查。
  • 基因檢測:儘早診斷兒童遺傳性疾病
    但當時醫生無法確定病因。孩子的父親後來成為美國Life Technologies公司的首席信息官,因此了解到了基因檢測技術。於是,他們與Life Technologies公司客戶Baylor醫學院取得聯繫,為自己的一雙兒女進行基因檢測,結果發現,他們體內的一個叫SPR的基因出現了突變。SPR基因編碼了一種酶,而這種酶被認為與多巴反應性肌張力失常有關。
  • 半年吸引30萬醫生,它要做「醫生離不開的平臺」
    原標題:半年吸引30萬醫生,它要做「醫生離不開的平臺」 *本文版權屬於小飯桌,轉載請聯繫授權 文|小飯桌新媒體主編 襲祥德 ►一個是神經內科從醫多年的醫學影像學博士,一個是投資領域探索多年的投資人。
  • 當你還在說VR眩暈時,國外已經用它治療疾病了
    「愛自己可以緩和精神上的痛苦,不然痛苦會放大到難以忍受。」參加者會體驗8分鐘的虛擬實境情境,接到的指令是去安慰一位正在哭泣的小孩子,如果患者對那個小孩用溫柔的語氣講話,小孩子會平靜下來,停止哭泣。再下一步就是患者自己變成那個小孩子,然後看著分身的成人聽取安慰。參加者每周接受三次虛擬實境療法。
  • 做一次CT,會造成癌症?醫生闢謠:常規的正規的CT對人體沒有傷害
    做一個胸部CT非常必要。可是患者的妻子反問:不是做CT會造成癌症嗎?能不能不做,或做別的超聲、核磁什麼的?醫生解釋:這時候要救命,別的檢查替代不了,而且一次CT不會造成您所擔心的癌症。在醫院總能碰到各種各樣的人,有的竟然主動要求做CT的,說CT準,有的你讓他去做CT,說不敢去,拍做完CT輻射得癌症......
  • 自愈力才是最好的醫生,70%疾病全靠它搞定,正確激發它
    古希臘醫聖希波拉底曾說:「病人最好的醫生是自己。」這就是在強調自愈的力量。從一定程度上講,醫生治病也是通過藥物來激發和扶持人體的自愈力。但遺憾的是,現代人卻沒把它當回事,一生病就習慣於依靠藥物來抵抗疾病,反而漸漸削弱了自愈的本能。   中醫講究「三分治、七分養」,我們應該儘量依靠內力來治癒疾病。如何喚醒身體的自愈力,讓它越來越強大,以備不時之需呢?
  • 「頭暈」人群偏愛自己查找病因 實際與醫生專業診斷吻合率不到三成
    在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眩暈門診,經常有頭暈患者進入診室就信心滿滿地說出自我「診斷」,結果卻與真正的疾病相去甚遠,甚至南轅北轍。 女子長期頭暈,以為是「腦供血不足」「醫生,你看我的頸椎病……」幾天前,50多歲的張大姐(化名)一踏進診室就對醫生說。
  • 動不動就做CT真的好嗎?對身體有沒有傷害?聽聽醫生怎麼說
    隨著醫療科學的發展,醫院的檢查儀器也在不斷的更新換代,沒有你想不到只有你沒見過的,以前醫生看病只能憑藉自己的看病經驗和學到的知識來進行判斷,後來出現了一些醫療器械輔助檢查減少了對一些惡性腫瘤的誤診,以至於發展到今天的高科技,什麼疾病只要一照就能很快給出結論。
  • 研究認為皮膚活檢有助於診斷一類罕見神經系統疾病
    新華社重慶9月4日電(李松、張立斌)科學家最近研究認為,皮膚活檢是一類罕見神經系統疾病——青少年神經元核內包涵體病的有效輔助檢查方法,這有助於優化這類神經系統疑難罕見病的診斷和治療。該研究成果已在國際神經病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神經病學》在線發表。
  • 7500元的自費項目 PET-CT是「體檢神器」嗎?
    嚴勇傑 繪「我爸前幾天說要去做個PET-CT檢查,查查全身有沒有腫瘤。鄰居說PET-CT是『體檢神器』,查腫瘤很準的。」市民陳先生昨天上午給記者來電。陳先生說,他上網一查,發現這個檢查主要是針對腫瘤病人,而且這項檢查輻射很大。到底應不應該檢查?
  • 腦醫生AI影像平臺再發力 精準診斷技術造福群眾
    72歲的王老太在醫院寬敞明亮的診室裡,正在接受康復治療,一個月前她剛被確診為阿爾茲海默症(老年痴呆症)。對於旁人來說,老人患有如此病症顯然是不幸的,但王老太卻表示自己算是不幸中的萬幸。究其原因,還要追溯到老人一年前因為記憶力衰退、行動遲緩等原因數次去縣人民醫院就診,由於當地醫院對此病缺乏診斷手段,王老太只好轉往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進行診治。
  • 揭過敏診療亂象:過度診斷、錯誤診斷、缺醫少藥
    我們發現,生物共振檢測和食物特異性IgG檢測目前已經成為我國各個城市、各級醫院內一種很普遍的診斷過敏的方法。作為受過專門培訓的變態反應專科醫生,我們應該發出我們的聲音。因為防治過敏性疾病,首先要正確診斷。沒有正確的診斷,就沒有正確治療的基礎,用不正確的方法診斷過敏性疾病,根本就談不上規範的治療。」  尹佳提到的生物共振檢測,用的是一種叫生物共振儀的設備。
  • 健康檢測一定要去醫院嗎?未來更多檢測或能在家做!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 「過去,一些自身免疫系統異常及被過敏體質困擾的亞健康人群,只能在醫院或體檢中心做檢驗項目。現在通過網絡,每個人都能自行選擇自己所需的項目,在家便可以享受到與三甲醫院一樣準確的檢驗結果和醫學服務。」
  • 騰訊AI可以幫助醫生診斷帕金森病了
    前幾天,我們推出了一個可以幫助醫生診斷帕金森病的AI輔助診斷技術。原本需要30分鐘甚至更久的帕金森病診斷過程,在這個AI技術的幫助下提速,只需要3分鐘就能完成。三步輔診輔助醫生診斷的過程也只有三步:患者站在攝像頭面前——依照指示做一系列動作——等待帕金森病運動功能智能評估系統的評估結果
  • 新的量子技術可以幫助診斷和治療心臟疾病
    雖然引起房顫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它影響到英國約100萬人,預計病例將增加,而NHS將為此付出巨大代價。 目前,房顫通常是用心電圖(ECG)診斷的,但這只能在發作時進行,因此需要補充診斷手段。 房顫是通過一種叫做「導管消融」的外科手術來治療的,這種手術會小心地破壞心臟的病變區域,從而中斷異常的電路。
  • 能檢查出什麼疾病?聽聽醫生怎麼說
    心臟彩超屬於超聲檢查的一種,而超聲則屬於影像學檢查,所以作為一名影像科醫生,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很多人都知道如果心臟出現了問題,心內科醫生往往會要求他們做心臟彩超的檢查,但是對於心臟彩超究竟能夠查出什麼疾病,有哪些作用,大部分人都不是特別了解,今天劉醫生就和大家聊一聊相關問題。首先給大家講一講什麼是心臟彩超?
  • 左手醫生張超:用AI提高病患就診效率 機器人醫生助力打造智慧醫院
    張超談到了做左手醫生的初衷,讓機器人醫生幫助醫生回答更多問題,提高就診效率,從而增加單個醫生的就診病人數量。那麼,問題也隨之而來,機器人醫生到底能做什麼呢?病患又能否信任它們?機器人醫生會看病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明確一點,機器人醫生不是為了取代醫生,它的任務是輔助醫生。
  • 揭秘人工智慧AI取代醫生線路圖 | 醫生成為AI的助手 vs AI成為醫生...
    不是建更多的醫院找更多的醫生,更不是建更多的藥廠,而是我們(投資)做對的話,30年以後應該是醫生找不到工作了,醫院越來越少了,藥廠少了很多,這說明我們做對了。」可是,復旦醫學博士聯盟對此懟對:馬雲預言:未來,新技術的衝擊將遠遠超過大家的想像,絕大部分昨天認為白領的工作將會失去,絕大部分昨天認為理所當然做得最好的行業和公司都會倒下。李開復稱:十年後,世界上90%的工作,都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尤其是,翻譯、記者、助理、保安、司機、銷售、客服、交易員、會計、保姆等工作。